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物理16.1 从永磁体谈起教案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94.56 KB
- 文档页数:7
教案:16.1 从永磁体谈起一、教学内容1. 永磁体的性质:介绍永磁体的定义、特点以及永磁体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2. 磁体的极性:讲解磁体的两个极——北极和南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的定义、磁感线以及磁场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磁体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永磁体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2. 使学生掌握磁体的极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帮助学生理解磁场的概念,能够描述磁感线和磁场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场的概念以及磁感线的绘制。
2. 教学重点:永磁体的性质,磁体的极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屑、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身边常见的永磁体,如磁铁、磁性玩具等。
2. 讲解永磁体的性质:介绍永磁体的定义、特点,并通过实例讲解永磁体在生活中应用。
3. 讲解磁体的极性:讲解磁体的两个极——北极和南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讲解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的定义、磁感线以及磁场的分布。
5. 板书设计:绘制永磁体、磁极和磁场的示意图,并用箭头表示磁感线的方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画出磁体的两个极,并标出北极和南极。
7. 作业设计:题目1:永磁体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永磁体的性质和特点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磁性,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例如,磁铁就是一种永磁体,它可以吸引铁屑,并保持一定的磁性。
题目2:磁体的两个极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答案:磁体的两个极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题目3:磁场的概念是什么?请描述磁感线和磁场的分布。
答案:磁场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磁体周围空间中磁力作用的区域。
磁感线是用来表示磁场分布的线条,它的方向是从磁体的北极指向南极。
磁场的分布是根据磁感线的密集程度来判断的,密集的磁感线表示磁场强度大,稀疏的磁感线表示磁场强度小。
16.1 从永磁体谈起教学设计1. 引言本文旨在探讨教学设计中如何利用永磁体这个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磁场和电磁感应的概念。
我们将以2022-2023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的内容为基础,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 - 理解永磁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掌握永磁体在磁场和电磁感应中的作用;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教学内容和过程3.1 知识点概述在永磁体谈起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永磁体的基本概念:介绍永磁体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以及其在磁场中的特性;•永磁体的磁场作用:探索永磁体在磁场中的行为,如吸引和排斥等;•永磁体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介绍永磁体与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3.2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一个实例或提问来引起学生对永磁体的兴趣和思考,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永磁体有哪些?你们对永磁体的了解是什么?步骤二:知识讲解•介绍永磁体的基本概念和材料组成;•展示永磁体在磁场中的行为,如吸引和排斥等;•探究永磁体与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步骤三: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永磁体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材料和大小的永磁体对磁铁的吸引力有何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步骤四:概念梳理对所学知识进行概念梳理,引导学生总结永磁体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关系。
步骤五:巩固训练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并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习题答题情况:评估学生对概念运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对永磁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磁场和电磁感应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16.1 从永磁体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感线。
【教学难点】磁感性表示磁场。
课前准备磁感线演示板、条形磁铁、马蹄形磁体、大磁针、细铁砂、铁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这是在瑞典北部城市科罗娜〔KIRUNA〕旅游时拍到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自然现象吗?这就是传说中的极光,它是绚丽的、多变的、神秘的。
长久以来、人们除了感慨极光的美丽,也在不停的寻找极光出现的原因,国内外也有很多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才研究发现,这钟现象是和地球的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磁现象。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磁现象在小学的时候中,我们就了解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现象?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适时补充。
例如磁铁能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区分方向;小磁针指南北;两磁铁可以相吸,其中一个换另一头就相斥等等。
磁现象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古代开始,很多人们就致力于对磁现象的研究,例如司南的创造,就为当时的航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司南就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由两局部组成。
一局部是天然磁石制成的勺子形状,另一局部是水平光滑的“地盘〞,静止的时候勺子的长柄就会指向南方。
探究点二:认识磁体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各种形状的磁体,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就是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
演示操作,得出结论。
我们把铁、钴、镍片,橡皮,塑料尺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铁片,能微弱地吸引钴片和镍片,不吸引橡皮和塑料尺。
教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9年级物理下册16.1《从永磁体谈起》一、教学内容1. 磁体的定义和分类:磁铁、永磁体、电磁体等。
2. 磁极的性质:磁南极、磁北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磁场的概念:磁场是磁力在空间中的分布,磁感线是用来表示磁场分布的线条。
4. 磁力的大小和方向:磁力的大小与磁体的磁性和距离有关,磁力的方向由磁体的磁极决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体的性质和分类,能够判断不同类型的磁体。
2. 使学生掌握磁极的性质,能够判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 让学生理解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能够通过磁感线判断磁场的分布。
4. 使学生了解磁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够分析磁力作用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场的分布和磁感线的概念。
2. 教学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磁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小铁钉、直尺、圆规、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磁体,如铁门、磁卡等,引导学生思考磁体的性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 磁体的定义和分类:讲解磁铁、永磁体、电磁体的特点和区别。
(2) 磁极的性质:讲解磁南极、磁北极的概念,以及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 磁场的概念:讲解磁场的定义和磁感线的表示方法。
(4) 磁力的大小和方向:讲解磁力的大小与磁体的磁性和距离的关系,以及磁力的方向由磁体的磁极决定。
3. 例题讲解:运用教具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磁场的分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利用磁铁、小铁钉等教具进行实践操作,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磁场的分布。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磁体、磁极、磁场和磁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磁体的性质和分类2. 磁极的性质和相互作用3. 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4. 磁力的大小和方向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磁体属于哪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教案:16.1 第一课时从永磁体谈起一、教学内容1. 永磁体的定义和特点2. 永磁体的磁性及其表征3. 永磁体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磁体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常见的永磁体。
2. 让学生掌握永磁体的磁性及其表征,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通过对永磁体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永磁体的磁性表征及其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永磁体的定义、特点及其磁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永磁体(例如磁铁)、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磁性现象,如磁铁吸附铁钉等,引发学生对磁性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永磁体的定义、特点及其磁性的基本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永磁体的磁性表征,如磁极、磁性强度等。
3. 例题讲解:运用永磁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磁铁吸附铁钉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永磁体的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介绍永磁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磁悬浮列车、磁性存储器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16.1 永磁体板书内容:1. 永磁体的定义:具有磁性的物体。
2. 永磁体的特点:具有两个异名磁极,即N极和S极。
3. 永磁体的磁性表征:磁极、磁性强度。
4. 永磁体的应用实例:磁悬浮列车、磁性存储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永磁体的定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2)永磁体的磁性如何表征?请举例说明。
(3)永磁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 答案:(1)永磁体的定义是具有磁性的物体,它具有两个异名磁极,即N极和S极。
(2)永磁体的磁性可以通过磁极和磁性强度来表征。
磁极指的是磁体的两个极,即N极和S极;磁性强度指的是磁体吸引磁性物质的能力,通常用磁通量密度来表示。
(3)永磁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磁悬浮列车利用永磁体的磁性实现列车与轨道的悬浮,磁性存储器利用永磁体的磁性来存储数据信息等。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16.1从永磁体谈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六章的第一节16.1从永磁体谈起。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永磁体的概念、磁性的强弱、磁极以及磁体的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永磁体的概念:介绍永磁体的定义,永磁体是一种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物体。
2. 磁性的强弱:介绍磁性的强弱是通过磁体的磁性吸引铁磁性物质的能力来体现的,磁性的强弱与磁体的体积、磁性物质的种类和距离等因素有关。
3. 磁极:介绍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称为磁极,磁极有两个,分别称为北极和南极。
4. 磁体的作用规律:介绍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磁体的概念,知道磁性的强弱,认识磁极,理解磁体的作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永磁体的概念、磁性的强弱、磁极以及磁体的作用规律。
难点:磁性的强弱与磁体体积、磁性物质种类和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永磁体、铁磁性物质(如铁钉、铁片)、磁力计、演示文稿。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磁性物体,如磁铁、银行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讲解永磁体的概念:通过演示文稿,讲解永磁体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永磁体的特点。
3. 讲解磁性的强弱: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磁体的磁性强弱,讲解磁性的强弱与磁体体积、磁性物质种类和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4. 讲解磁极:让学生观察永磁体,引导学生发现磁极的位置,讲解磁极的定义和特点。
5. 讲解磁体的作用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讲解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6.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磁性强弱、磁极和磁体作用规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有关磁性强弱、磁极和磁体作用规律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教案: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6.1从永磁体谈起一、教学内容1. 永磁体的定义和特点2. 永磁体的两个极:南极和北极3.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4. 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的规定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磁体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描述永磁体的两个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掌握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的规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的规定,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磁现象。
2. 教学重点:永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屑、小铁钉、塑料板、直尺、条形磁铁。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磁铁、铁屑、小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磁现象的图片,如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讲解:讲解永磁体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永磁体的两个极:南极和北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演示实验:用磁铁和小铁钉进行实验,展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磁场的存在。
4. 讲解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的规定:讲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介绍如何用直尺和条形磁铁测量磁感应强度;讲解磁场方向的规定,让学生理解磁场方向与磁感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磁现象,如磁铁吸附铁屑、磁悬浮列车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永磁体的性质定义:具有两个极:南极和北极特点: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磁感应强度:用直尺和条形磁铁测量磁场方向:与磁感应强度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描述永磁体的两个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解释磁铁吸附铁屑的原理。
3. 简述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的规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永磁体的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否掌握到位,是否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6.1 从永磁体谈起教案一、情形引入“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这一伟大发明在航海、军事方面都有重要的适用价值。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指南针静止时为何总是指南北呢?我们此刻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材研究问题 1——研究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请在图 1、图 2 旁边标上它们的名称;它们都有两个磁极,分别叫做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图 1_________________图 2 ________________ 2、同名磁极相互 ________________;异名磁极相互 _____________。
问题 2——研究:磁化和去磁3、请同学们察看课本P89图 15-3,可知道使本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化。
不停敲击已磁化的钢针或将它放在火焰上加热,钢针会,这类现象称为“去磁”4、假如将磁体分红若干块小磁体,每一块小磁体有多少个磁极?问题 3——研究磁场和磁感觉线将铁屑平均撒落在薄玻璃板上,再把玻璃板分别搁置在各样磁铁的上方,如课本P90图 15-5 所示。
而后轻轻敲击玻璃板,察看铁屑分布的状况,并将察看结果用线条形象地画出来经过察看总结,可知道5、磁体的四周存在。
6、为了形象直观地描绘磁场,物理学中引入了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
即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绘磁场的某些特点和性质,如课本 P100图 16-6 所示。
7、在磁体的外面,磁感线老是从磁体的____________发出,最后回到___________2是由于指南针遇到了 ____________磁场的作用,指南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是在地理的 ____________极邻近。
三、典例剖析对于磁感线和磁场,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磁体四周越凑近磁极的地方磁感线越密B、磁场中随意两条磁感线都不会订交C、磁感线在磁铁四周从N 极到 S 极,在磁铁内部则从S 极到 N 极,是闭合的曲线D、磁场是由无数条磁感线构成的分析:A:磁体的磁极处磁性最强,而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B:假如磁场中的两条磁感线订交,则这个交点的磁场就会有两个方向存在,这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的N 极静止时只好有一个方向,即该点的磁场只好有一个确立的方向相矛盾,因此磁场中的随意两条磁感线都不会订交C:磁感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磁体四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磁体内部的磁感线则由南极到北极。
16.1从永磁体谈起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6章第1节,主要涉及永磁体的概念、磁性的性质以及磁场的初步认识。
教材中通过引入永磁体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磁性的产生和磁场的分布,进而理解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磁体的概念和特点,知道磁性的产生和磁场的定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磁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永磁体的概念、磁性的产生、磁场的定义及磁场的基本性质。
难点:磁场的形象描述和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永磁体(磁铁)、铁屑、黑板、粉笔。
学具:导学案、笔记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永磁体(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屑?这背后有什么原理?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磁性的概念,解释磁性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明白磁铁的两极(N极和S极)以及磁性方向的规定。
2. 教师介绍永磁体的概念,强调永磁体具有持久磁性的特点。
3. 教师讲解磁场的定义,利用模型或图示说明磁场的形象和特点,让学生理解磁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具有方向和强度。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利用磁场知识解决问题,如:如何确定磁铁的N极和S极,如何判断两个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四、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课堂板书)16.1 从永磁体谈起一、永磁体概念:具有持久磁性的物体。
特点:吸引铁、钴、镍等物质;两极(N极、S极)。
二、磁性产生原因:磁铁内部微观粒子的排列有序产生磁性。
三、磁场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无形的物质,具有方向和强度。
特点: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6.1从永磁体谈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场, 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和强弱。
(3)知道地磁场。
(4)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试验现象能描述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
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实验感受磁场的存在,经历描述磁场的方法,初步认识科
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2.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过程。
教学器材:
教师:自制磁悬浮演示器,小磁针,条形磁铁,回形针,小风扇,纸条。
学生:条形磁铁,小磁针,铜块、铝块、木块,水,磁场方向探究卡,记号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6.1从永磁体谈起
一、磁体的性质
1,磁铁具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的性质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叫做磁极,一端叫南极,一端叫北极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场
1,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2,地磁场。
第十六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16.1 从永磁体谈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教学重点
1.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什么是磁场、磁感线、地磁场和磁化。
教学难点
1.磁场和磁感线的认识。
2.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
器材准备
条形、蹄形磁体,铁、钴、镍片,铁屑,钢针,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微机,大头针,铁架台,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有些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小磁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是一个朋友在瑞典北部城市科罗娜(KIRUNA)旅游时拍到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自然现象吗?这就是传说中的极光,它是绚丽的、多变的、神秘的。
长
久以来、人们除了感叹极光的美丽,也在不停的寻找极光出现的原因,国内外也有很多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才研究发现,这钟现象是和地球的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磁现象。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磁现象
在小学的时候中,我们就了解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现象?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适时补充。
例如磁铁能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小磁针指南北;两磁铁可以相吸,其中一个换另一头就相斥等等。
磁现象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古代开始,很多人们就致力于对磁现象的研究,例如司南的发明,就为当时的航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司南就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天然磁石制成的勺子形状,另一部分是水平光滑的“地盘”,静止的时候勺子的长柄就会指向南方。
探究点二:认识磁体
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各种形状的磁体,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就是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
演示操作,得出结论。
我们把铁、钴、镍片,橡皮,塑料尺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铁片,能微弱地吸引钴片和镍片,不吸引橡皮和塑料尺。
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作磁体。
把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
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这两个部位叫磁极(magnetic pole)。
把条形磁体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或把小磁针支起,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悬吊着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作南极(south pole),又叫S极。
静时指北的那个磁极叫作北极(north pole),又叫N极。
把两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其中一块条形磁体的N靠近另一块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
再用这块条形磁体的N极靠近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观察现象。
发现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探究点三:磁化和去磁
从刚才演示的磁铁两极各取一个大头针,发现会有互相吸引的现象。
或者从同一极取下的2个大头针互相排斥。
些物体在磁体或者电流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就叫作磁化。
你也可以试一试用磁铁来磁化一根普通的缝衣针。
探究点四:认识磁场
刚刚我们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下面我们把磁针拿到一个磁体的附近,它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先猜猜,再做,最后讨论,说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猜和做后,热烈地讨论,可能提出“场”(预习结果,可学生说不清什么叫场)。
小磁针到底是受到磁体的吸引力还是说小磁针受到磁场的力的作用,到底是哪个?小磁针和磁体并未接触,看来,在磁场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够使小磁针偏转。
但是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物质。
这种物质真的存在吗?是的,因为我们可以根据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认识它、感知它,证明它是确实存在的。
学生们在讨论:
就像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电流能使灯丝发光一样,场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
那什么是磁场?在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想想做做
现在我们把条形磁体用布包上,判断它的磁极。
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
拿小磁针靠近条形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北极相吸的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同学们的办法很好,那么我们把小磁针放到磁体周围将会是什么样?
学生们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周围,观察并讨论。
小磁针不指南北,指不同的方向。
从实验中我们感觉磁场好像很复杂,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那么,我们可以在磁场中放入许多小磁针,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来做做看。
说出你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
探究点五:描述磁场——磁感线
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
观察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用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情况,科学家把这样的曲线叫作磁感线。
你们思考讨论一下,磁感线是什么?怎样理解它?
在磁体周围画一些带箭头的曲线,使任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该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它们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并且磁感线的疏密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
既然可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磁场又有方向,那么我们看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场分布,说出磁感线应该从N极指向S极,还是应该相反?
试一试标出磁感线上的箭头指向。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们标的情况,同学们都标出来了。
我们认识了磁场并知道磁场的方向和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情况。
探究点六:地磁场
大家知道为什么指南针能指南北,不是指东西吗?地理的南极和北极是不是在我们指的南北方?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一致吗?要想知道这些知识我们就需要来了解地磁场的存在和地磁感线的指向及分布。
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磁场,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但是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地磁场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所以小磁针南极指南、北极指北。
就是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小磁针才会指南北。
板书设计
16.1 从永磁体谈起
一、磁现象
1.磁性
2.磁体
3.磁极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场
1.磁场
2. 磁感线
三、地磁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是以美丽的极光将学生带入到磁的世界,进而引入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通过大量的实验,给学生演示,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得出有关磁的相关知识。
但是学生会遇到两个难点:第一是场的概念,这是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客观存在,对初中学生不能深讲,对这个问题,我只有通过实验、比喻让学生领会。
第二,磁感线是学生遇到的又一难点,难在磁感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搞不清楚以及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因此,我只能通过演示细铁屑在磁场作用下有规则的排列,从而引入磁感线,使学生知道,仿照细铁屑在磁体周围有规则排列的图样而画出的有方向的曲线,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出磁感线。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