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机制和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2
肌松药的特点及应用肌松药是指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肌肉传导途径,从而使肌肉松弛、无力的药物。
肌松药主要用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和急救等领域,以减少手术操作的阻力,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避免术中意外动作和肌肉反应,使手术过程更安全顺利。
肌松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松弛肌肉:肌松药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肌肉传导途径,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性,导致肌肉的松弛和无力状态。
这样可以使手术操作更加容易和顺利。
2. 作用迅速:肌松药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作用快速,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达到最大效果。
这对于手术麻醉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肌肉反应,提供良好的手术操作条件。
3. 作用持久:肌松药的作用持久,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肌肉松弛状态。
这样可以确保手术操作过程中肌肉始终保持松弛状态,减少手术阻力,提高手术成功率。
4. 可逆性:肌松药一般具有可逆性的特点,通过给予逆转剂可以迅速恢复肌肉的功能和力量。
这是肌松药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在手术结束后迅速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肌松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手术麻醉:肌松药在手术麻醉中被广泛应用。
在一些需要深度麻醉和放松肌肉的手术中,如心脏手术、腹腔手术等,肌松药可以达到完全放松肌肉的效果,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条件。
2. 重症监护:肌松药在重症监护中也有重要作用。
在一些需要完全控制患者肌肉活动和呼吸功能的情况下,如机械通气、呼吸机的使用等,肌松药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肌肉活动,维持呼吸功能。
3. 急救:在一些严重创伤或急性疾病导致呼吸衰竭和窒息的情况下,肌松药可以快速实现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4. 神经肌肉疾病治疗:肌松药对于一些神经肌肉疾病如肌无力、舞蹈病等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控制并减少神经传导,使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肌松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肌肉反应,防止出现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
肌松药泮库溴铵【药理作用】泮库溴铵为中长时效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其肌松作用可被胆碱酯酶抑制剂拮抗。
化学结构上属雄甾烷衍生物,但无雄激素样作用。
其肌松作用类似筒箭毒碱,但强度要大5~7倍。
静脉注射后起效快,1分钟出现肌松,2~3分钟达高峰,持续20~40分钟。
在体内20%经肝代谢,40%由肾排出,40%由胆汁排泄。
本品无神经节阻滞作用,不促进组胺释放。
治疗剂量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很少通过胎盘,对胎儿几无影响。
较大剂量时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外周阻力增加等。
主要用作外科手术麻醉的辅助用药(气管插管和肌松)。
【适应证】用于气管插管、术中肌肉松弛维持。
【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40~100μg/kg;儿童常用量20~100μg/kg。
与乙醚、氟烷合用时应酌减剂量。
【不良反应】①可产生心血管作用,如心率略增快,平均动脉血压和心排血量略增加。
②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和组胺释放。
③在麻醉过程中有时出现流涎,特别是术前未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时。
④可使正常及升高的眼压明显下降达数分钟之久,也会产生缩瞳。
【禁忌证】①对本品及溴离子过敏史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②高血压、心动过速及心肌缺血时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过量中毒时可静脉注射新斯的明及阿托品解救。
维库溴铵【药理作用】维库溴铵为中等时效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肌松效应及用途等均似泮库溴铵,但稍强,并起效快,持续时间为泮库溴铵的1/3~1/2。
肝硬化、胆汁淤滞或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时肌松持续时间及恢复时间均延长。
孕妇及儿童不宜使用。
【适应证】主要作为麻醉辅助用药,用于全麻时气管插管及手术中的松弛肌肉。
【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常用量为70~100μg/kg。
常用其粉针剂,每支40mg,以所附溶剂溶解后应用。
【不良反应】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延长非去极化阻断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药物的药理作用延长,超过了所需的作用时间。
这种作用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肌无力到因长时间的深度肌麻痹而导致呼吸功能不全或缺氧。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肌松药是一类用于手术和麻醉过程中的药物,它们的作用是使患者的肌肉放松,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操作。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影响神经肌肉传导,使肌肉松弛,达到手术需要的效果。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肌肉传导来实现的。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能够与肌肉细胞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肌肉收缩。
而肌松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这一过程,使得肌肉无法收缩或者减弱肌肉的收缩能力。
一种常见的肌松药是竞争性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它们能够与肌肉细胞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并不会引发肌肉收缩。
这样一来,即使神经末梢释放了乙酰胆碱,肌肉也无法收缩,从而达到肌肉松弛的效果。
另一种肌松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影响神经肌肉传导的其他环节,比如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者影响肌肉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等。
这些药物也可以达到减弱肌肉收缩能力的效果,从而实现肌肉松弛。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使得它们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需要肌肉完全松弛的手术中,比如心脏手术或者腹腔手术,肌松药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风险。
此外,在一些需要机械通气的情况下,肌松药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呼吸机的通气模式。
然而,肌松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由于肌松药的作用原理是减弱肌肉收缩能力,患者在使用肌松药后往往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此外,肌松药也可能导致肌肉无力、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肌松药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并且在专业医生的监护下进行使用。
总的来说,肌松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影响神经肌肉传导,使肌肉松弛,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操作。
它在手术和麻醉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严格控制使用,以减少可能的风险和副作用。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肌松药的作用原理,有助于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手术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为何全麻手术患者大都使用骨骼肌松弛药【术语与解答】骨骼肌松弛药也称肌肉松弛药(简称肌松药),该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最小功能单元),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上的N2胆碱受体相结合,竞争性、暂时性阻断了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与N2受体的结合,即N2型烟碱样作用被阻断,从而达到骨骼肌松弛作用。
1. 肌松药类型肌松药分为去极化与非去极化两大类,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去极化类肌松药只有琥珀胆碱,其作用短暂,呼吸功能恢复较快,停药后无需拮抗。
而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的作用大多较持久,呼吸功能恢复较慢,术毕则需要逆转。
此外,临床上根据肌松药的时效不同,又大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
2. 肌松药作用机制去极化肌松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部位均为神经-肌肉接头后膜,两种类型肌松药的分子大都具有与乙酰胆碱(ACh)神经递质相似的结构,但比ACh竞争N2受体的能力强大,从而能预先同接头后膜(终板膜)上的N2型胆碱能受体暂时性、可逆性结合,所不同的是两类肌松药结合后而产生的阻滞方式不同。
3. 肌松药作用特点两类肌松药作用特点如下。
(1)去极化肌松药:①静脉注射琥珀胆碱后,最初可出现短暂的肌束颤动性收缩(肌肉组织发达者更为明显),然后骨骼肌才处于松弛状态;②对强直刺激或“四个成串”刺激不出现衰减;③连续用药可产生快速耐药性;④胆碱酯酶抑制剂不但不能拮抗其肌肉松弛作用,有可能加强肌松作用。
(2)非去极化肌松药:①静脉注射该类药物后无肌束震颤现象;②对强直刺激或“四个成串”刺激可出现衰减;③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相互之间有增强作用;④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逆转该类肌松药的阻滞作用。
4. 肌松药代谢途径肌松药的代谢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①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如琥珀胆碱) ;②肝、肾功能代谢、排泄(如维库溴铵、罗库溴铵、泮库溴铵、哌库溴铵等) ;③经霍夫曼(Hofmann)效应自行降解消除(如阿曲库铵、顺式阿曲库铵)。
5. 临床应用肌松药用于临床麻醉后彻底改变了依赖加深全身麻醉获得肌肉松弛的问题。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ppt肌松药是一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用于麻醉、手术和重症监护等领域。
本文将就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做一简要介绍。
一、肌松药的定义肌松药是指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纤维,使骨骼肌完全或部分麻痹的药物。
肌松药可分为去极化性和非去极化性两类。
1. 去极化性肌松药去极化性肌松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其极化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肌肉电活动减少而发生麻痹。
2. 非去极化性肌松药非去极化性肌松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或阻止其与神经—肌肉接头结合,使神经冲动不能传导到肌肉纤维上,从而产生肌肉松弛效果。
二、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肌松药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期间肌松在全麻或靶控输注麻醉中,肌松药可用于增强麻醉效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通过肌肉松弛,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使手术过程更加平稳。
2. 辅助机械通气在重症监护、手术室和急救场合,肌松药可用于辅助机械通气。
通过使患者的呼吸肌群松弛,有助于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 促进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术中,肌松药可用于促进气管插管的成功进行。
肌肉松弛可减少插管时呼吸肌群的反抗,使操作更加顺利,降低气管插管的并发症率。
4. 促进手术操作在一些需要肌肉松弛的手术中,肌松药可用于帮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通过使患者的骨骼肌松弛,有助于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肌松药的不良反应肌松药虽然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肌松药不良反应包括肌肉无力、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应用肌松药时应慎重,遵医嘱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语肌松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麻醉、手术和重症监护工作。
在应用肌松药时,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会更加完善,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带来更多的利益。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解读肌松药是一类常用于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中的药物,具有产生肌肉松弛效果的特点。
它们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从而产生肌肉松弛作用。
本文将就肌松药的临床应用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
一、麻醉中的肌松药应用在麻醉中,肌松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旨在使患者肌肉松弛,便于外科手术操作。
肌松药的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
常见的肌松药有苯溴铵、琥珀库铵和罗库溴铵等。
在麻醉中,肌松药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剂量控制,以避免出现过度肌松或有效松弛不足的情况。
二、重症监护中的肌松药应用在重症监护中心,肌松药的应用主要用于气管插管患者的机械通气支持。
通过给予肌松药物,可以完全松弛患者的呼吸肌,避免患者出现不同步呼吸、自主呼吸造成机械通气的困难。
此外,肌松药还可以配合神经肌肉阻滞剂使用,从而提供更好的机械通气效果。
三、肌松药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在一些临床急救场景中,肌松药也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时,肌松药可以迅速达到肌肉松弛的效果,方便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操作。
此时,肌松药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呼吸状况等因素进行权衡。
四、肌松药的应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肌松药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肌松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肌松药的使用需要慎重,应权衡其风险与益处。
因为过度使用肌松药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因此,使用肌松药应慎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肌松药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麻醉、重症监护和急救等场景下,正确和恰当地使用肌松药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肌松药的使用,医生需要谨慎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
肌松药是一类药物,其作用原理是通过调节神经肌肉传递或干扰神经肌肉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肌肉松弛的效果。
具体来说,肌松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
1. 阻断神经冲动传递:某些肌松药可以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
肌肉接头的传递,从而阻止神经冲动引起的肌肉收缩。
这种作用与神经肌肉接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有关,肌松药能够与这些受体结合并阻断其功能。
2. 干扰细胞内钙离子释放:肌松药也可以通过干扰肌肉细胞内的钙离子释放来实现肌肉松弛。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钙离子是必需的信号分子。
某些肌松药能够抑制钙离子释放通道的功能,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从而减弱肌肉收缩。
3. 增加神经抑制作用:有些肌松药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来实现肌肉松弛。
它们可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结合,从而增加抑制性神经传递的效果,抑制肌肉的神经冲动传递。
总之,肌松药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神经肌肉系统,以达到肌肉松弛的效果。
不同肌松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肌松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肌松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去极化性肌松药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去极化性肌松药】去极化性肌松药是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去除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去极化状态,从而产生肌肉松弛效果。
这种药物主要在手术中被用于麻醉和放松患者的肌肉,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去极化性肌松药的工作原理、作用方式以及相关的临床应用。
【工作原理】去极化性肌松药主要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影响神经与肌肉之间的接触点,即神经肌肉接头。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由神经传导到肌肉,导致肌肉收缩。
然而,去极化性肌松药能够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神经肌肉接头的去极化程度降低,从而导致肌肉松弛。
【作用方式】去极化性肌松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二是与阻断或干扰乙酰胆碱的释放。
首先,去极化性肌松药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乙酰胆碱与其结合,进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乙酰胆碱受体是神经肌肉接头上的一种受体,它与乙酰胆碱结合后,会引发神经冲动的传导。
去极化性肌松药的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
其次,部分去极化性肌松药还能通过干扰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其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参与肌肉收缩。
去极化性肌松药的作用是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神经冲动的传导。
【临床应用】去极化性肌松药在麻醉和手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确保患者的肌肉完全放松,以便进行各种操作。
去极化性肌松药可以通过松弛患者的肌肉,减少肌肉阻力,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
除了手术,去极化性肌松药也可以用于其他情况。
例如,在气管插管过程中,由于患者对插管有抵抗反应,医生需要使用去极化性肌松药来放松喉部肌肉,以便进行插管操作。
此外,去极化性肌松药还在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患者维持呼吸功能和气道通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去极化性肌松药并非没有副作用。
它可能导致呼吸肌无力,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外科手术中的镇静与肌松药物使用手术是一种复杂而精密的医疗过程,为确保成功完成手术并减少患者的痛苦,外科手术中的镇静与肌松药物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科手术中镇静和肌松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以及相应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一、镇静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使用1.1 镇静药物的作用机制镇静药物主要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来发挥其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神经传递,减少患者对手术操作的认知和记忆,从而降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焦虑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2 镇静药物的应用方法在外科手术中,镇静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的需求,可以选择单独使用镇静药物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镇静效果。
1.3 镇静药物的风险与注意事项尽管镇静药物在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不正确的使用或过量使用镇静药物可能导致术后嗜睡、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镇静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合理控制药物剂量,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二、肌松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使用2.1 肌松药物的作用机制肌松药物用于产生肌肉松弛,并阻断肌肉与神经之间的信号传递。
这种松弛作用有助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舒张,方便外科医生的操作,并降低手术风险。
2.2 肌松药物的应用方法肌松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
在手术开始前,医务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使用的肌松药物种类和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肌松药物的应用需要严密监测,以避免肌松过深或过浅,从而引发并发症。
2.3 肌松药物的风险与注意事项尽管肌松药物在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如果肌松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肌松过度或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而且在术后解除肌松时患者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渐恢复肌力。
因此,医务人员在使用肌松药物时应特别谨慎,密切监测患者的肌肉反应,并在手术结束后逐渐解除肌松状态。
结论外科手术中的镇静与肌松药物使用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痛苦减轻具有重要作用。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肌松药是一类药物,常用于外科手术中对人体肌肉的松弛,从而达到控制肌肉活动的效果。
肌松药有两种主要类型:非去极化肌松药和去极化肌松药。
它们的作用原理和机制有所不同。
非去极化肌松药通过干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导,从而引起肌肉的松弛。
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纤维与肌肉之间的连接点,是神经肌肉传递神经冲动的地方。
非去极化肌松药主要通过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ACh)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ACh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结合神经肌肉接头中的乙酰胆碱受体,传递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
非去极化肌松药与ACh受体竞争结合,阻断乙酰胆碱对受体的刺激作用,从而减少或阻止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常见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包括库库他定、氨吡斯林、吗啡、胆碱酯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通过静静脉输注给药。
去极化肌松药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去极化肌松药主要通过与神经肌肉接头的ACh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导致肌肉短暂性的去极化。
ACh受体在被激活后会导致肌肉收缩。
然而,由于去极化肌松药激活的ACh受体不具有持久性,它们很快就会衰竭,导致肌肉不能正常收缩。
因此,去极化肌松药实际上引起了肌肉的松弛。
去极化肌松药作用时间较短,常用于需要短暂肌肉松弛的情况,如插管、支气管镜检查等。
常见的去极化肌松药包括琥珀胆碱、氯化琥珀胆碱等。
这些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作用时间一般在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肌松药虽然能够产生肌肉松弛的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
肌松药可导致患者无法自主呼吸,因此必须在人工通气的条件下使用。
此外,过量使用肌松药可能会导致严重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
因此,肌松药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结起来,肌松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实现对肌肉的松弛。
非去极化肌松药通过竞争性拮抗ACh受体,阻断神经冲动传递,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去极化肌松药通过激活ACh受体引起肌肉短暂去极化,进而导致肌肉松弛。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肌松药肌松药,即肌肉松弛药物,是一类能够影响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
它们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或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肌肉松弛效果。
肌松药可以分为两类: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和去极化型肌松药。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作用机制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去极化型肌松药:作用机制是改变神经-肌肉接头的电位,导致肌肉无法产生有效的收缩反应。
2. 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肌松药的作用原理基于对神经-肌肉传导的干预。
正常情况下,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肌肉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肌肉收缩。
然而,肌松药的作用会干扰这个过程,从而引起肌肉松弛。
对于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它们通过竞争性地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止乙酰胆碱的结合,从而阻断了神经-肌肉传导。
这使得肌肉无法收缩,达到肌松的效果。
对于去极化型肌松药,它们的作用机制稍有不同。
它们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得神经冲动无法产生足够的电位来引发肌肉收缩反应。
这会导致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3. 肌松药的应用肌松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麻醉手术:在某些手术过程中,需要使患者的肌肉松弛,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操作。
肌松药可以与麻醉药一起使用,达到手术需要的肌肉松弛效果。
•呼吸机使用:肌松药有时也用于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过程中。
通过给予适量的肌松药,可以达到减少呼吸阻力、提高通气效果的作用。
•疾病治疗:某些疾病或症状需要采用肌松药进行治疗。
例如,肌肉痉挛、癫痫发作等情况下,使用肌松药可以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某些物理治疗过程中,需要使患者的肌肉得到放松,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
肌松药可以在物理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肌松药的副作用肌松药的使用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抑制:肌松药可能导致呼吸抑制,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血压变化:一些肌松药可能会影响血压,导致低血压或高血压等情况。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肌松药物过敏,出现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