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18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修辞手法为文章加入了色彩,让叙述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对于高考考生而言,学习修辞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比喻比喻是将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的手法。
它可以使抽象的观念更加具体、生动,成为行文的点睛之笔。
常见的比如“他是一只熊”,“她就像是春天的花朵”,这些的比喻,将人或物品进行类比,使文章生动,深入。
二、夸张夸张,就是对某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无限放大,用来表现情感或强调某种观点。
它常常被运用于幽默的场合,例如:“这本书厚的有一千页”,“我乐意为你的梦想献身”。
三、对比对比是将两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比较,以突出差异之处,并进行印证。
这种手法常借助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如并列、反义词和近义反式。
例如,“一位财主住在繁华的城镇,而另一位农民却住在遥远的山村”,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生存的环境差异之处。
四、衬托衬托是将一种事物置于另一种事物之中,以使它的独特性质更加突出。
例如:“在大楼上空明亮的春天,远处的小树却还披着深深的冬衣”。
五、借代借代是指用代替事物来描述其特点和含义。
例如:“水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好像翩翩起舞的少女”。
六、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结构来引起注意的修辞手法。
对文本的格式和语调进行改变,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平衡和美感。
例如:“我不骄傲,我不自卑,我只是心存真诚地面对我自己。
”七、借题发挥借题发挥是一种通常被应用于古诗词中,用来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法。
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进行谈论,从而达到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
例如,“枫叶红纷飞,曙光悄悄到”。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文章的柔美色彩和优美的语言感受。
总之,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运用好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丰满,增加文章艺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
当我们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将其熟练应用于作文中,就可以提高文笔的质量,达到更好的写作效果。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比方——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一般比方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诗经中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指的就是比方的修辞方法。
1.明喻:是一种特别明显的比方。
比方词有:像”“犹如”“好比”“仿佛”“犹如”“一样”等。
例如:①姑娘就像花一样,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②网吧犹如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内四周。
③假如说瞿塘峡像一道门,则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方词连接或者不用比方词的比方。
如:①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3.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干脆代替本体出现的比方。
如:①天上的银盘皎洁光明。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构成比方必需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似乎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多数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游、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等。
2、甲乙之间必需有相像点,同时又必需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全部的比方都是跛脚的,也就是说只取其一个相像点而已。
例如:上排牙齿犹如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犹如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
一、比方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化抽象为详细,深邃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方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知识清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相比较。
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2)表示猜度。
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表示想象。
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的比喻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暗喻)(3)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借“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比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不少考生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拟人和拟物混淆了。
其实,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拟物)比拟的作用: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特征代本体。
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喻词:像、似乎、如、若、犹、好像、仿佛、似的、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喻词:是、就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晨钟云外湿”。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二、比拟: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1)把人比作物,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2)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用描写此物的词来描写彼物。
①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
高考语文常考的九种修辞手法解析01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
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
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
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
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
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2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