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小说情节(情节概括、情节的作用、结尾的特点) (2)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2
小说阅读之分析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情节概括题、情节作用题、情节手法题。
情节作用分析题和情节手法鉴赏题常综合在一起考查。
【训练1】——开头一、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读者)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情节)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环境)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人物)【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题干已经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次作答。
二、①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儿子抗雪灾不能回家的事,为下文接到儿子信的情节作铺垫;②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③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描写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三、1、B 解析“目的是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不对。
2、 C 解析运用白描手法错误,应该是描写细致入微,如“已有几颗淡淡老人斑的手”。
3、①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直接点题,表现老爸是个有福之人。
②通过妹妹婚礼中人们的议论,引出老爸的教育方式,即“学习是自己的事”和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传身教。
③描写婚礼的情景,渲染一种欢快喜悦的氛围,奠定了文章温馨幸福的基调。
4、①老爸有福,指亲朋好友对老爸的羡慕,老爸的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读了名校博士。
②老爸有福,指老爸命好,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
③老爸有福,指妹妹恋家、孝顺理解老爸。
④老爸有福,老爸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用的巧劲,让我们自由茁壮成长,是我们的福气。
【训练2】——中间一、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小说阅读(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文学作品阅读之小小说题型总结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主要考点梳理小小说阅读题目类型:形象题、情节题、环境题、主旨题、手法题、作用题、语言题。
一、形象题1.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2)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3)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角度(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
(3)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
(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骆驼祥子》: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要点: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朴实(憨厚老实,善良);真诚自然(不讨好卖俏);讲究干净。
注意:必须结合文中的描写。
《骆驼祥子》: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祥子。
本文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刻画祥子。
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祥子勤劳、朴实、真诚的特点;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
或:刘四爷。
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这个形象。
其次,刘四爷贯穿全文,有了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严冬海猎》: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参考: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
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
《洗碑》: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梳理概括情节题一、【常见题型】“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
二.思考角度:(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答题模式:按故事发展,分点归纳概述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分析小说结构、情节线索题精准突破小说结构分析题一、三种常见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指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常见线索及作用1.小说常见的线索(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
双线一股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情节情节题三种命题方式:①概括梳理情节;②分析概括情节的技巧;③总结归纳情节的作用。
1.情节含义: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2.小说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寻找线索(明线与暗线),的方法与角度:(1)含义: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一般是一个物体或人;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小说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一般是作者的感情,想要抒发的中心思想。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找线索①注意标题。
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事物。
③注意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3)寻找线索角度①以实物为线索。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按物品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的。
②以时间线索。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概括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③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桃花源记》发现--进入---再寻。
④以人物为线索。
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⑤以人物情感为线索。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情感为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⑥以事件为线索。
如《扁鹊见蔡桓公》,以桓侯的病情发展这一事件为线索贯穿全文,桓侯的病由轻而渐重,到病入膏肓,终至死亡。
层次清楚,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