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和而不同哲学概念“和而不同”一词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们常将此理解为人生处世之道,实则本文所论者乃作为社会领导—治理者的君子组织社会、治理国家之道,属于政治哲学范畴。
为加深对其理解,笔者拟将其置于更为广泛的思想世界中进行比较性分析,引入墨家、法家、庄子的相关论述作为参照,因为他们都从政治哲学角度谈论了“不同”与“同”。
和而不同的前提是“不同”的内在性和普遍性,如孟子所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天生万物与人,各不相同,故“不同”是人、事、物内在固有的状态。
对思考政治秩序的哲人来说,起始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人之间内在的、普遍的“不同”。
墨子的国家起源理论以“不同”作为自然状态之根本属性:“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义者,宜也,“人异义”意即人人各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对国家起源理论而言,此可谓之初始的、自然的“不同”状态。
墨子所谓初始的“不同”状态类似于霍布斯描述的每个人与所有人处在相互战争状态的“丛林状态”:“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臭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因此,人必须走出初始的“不同”状态。
怎么走出?墨子的构想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然后,天子任命三公、诸侯国君,在基层立正长,而后墨子提出国家治理的根本原理,即“尚同”。
“尚同”有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同”的价值,二是“尚”通“上”,“尚同”即同于上,所有在下位者与在上位者保持同一。
两层含义密切相关,墨子认为,民众、官员应逐层向上看齐,所有人齐同于天子之义。
他还主张天子上同于天,这就对其权力有所限制。
法家必然同意墨家这一取向,《商君书》中反复出现一个词:“作壹”,君王引导、强制所有国民仅从事耕与战。
浅谈“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
它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即尊重多样性和多元化,但又寻求共同点和统一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而“和而不同”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但我们也应该寻求共同点和协调之处,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多元文化是一种财富。
因为多元文化可以带来各种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创新。
正如美国一样,它拥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些人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经验和想法,从而使美国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并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和艺术。
但是,多元化也会带来分裂和冲突。
因此,“和而不同”更需要我们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同时,通过平衡相似性和差异性,寻求共同点和互相尊重,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化和合作共存,从而获得巨大的文化红利和造福人民生活和福利。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和数字化使得世界不断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也在不断演变。
作为时代的人,我们需要更加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以及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和谐、平等和稳定的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文化多元性的保护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互相了解和交流,更好地实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正解“和而不同”正解“和而不同”作者:石毓智“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为:“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后来的学者大都沿袭这种说法,即把“同”理解为意见或者嗜好一致,“和”则理解成了“和气”、“和睦”。
然而这种解释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词义来理解古文的。
“和”讲的是整体效果,“同”说的是构成元素。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是具有个体意志和独立思想者,他们拥有不同的品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共同组成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和谐氛围。
然而“小人”则是同样的个体,思想行为单一,相互之间没有区别特征,结果就不会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整体效果。
这里的“不和”并不是“争斗”的意思,而是指不能产生“整体的积极效果”。
孔子说“和为贵”,并不是简单强调大家要“和和气气”,而是强调一个社会内部个体相互协作,从而为社会进步创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家和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处于“和”的状态,才会保证“万事兴”的最佳效果。
“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的核心观念是不同的元素协同合作,从而产生最佳效果。
即“和”的目的是保证“最佳效果”,这一点最为关键,然而常为后来的学者所忽略。
“和”最早见于《左传》,其内涵几经演化。
最早人们认识到,美味佳肴必须用不同的食材来做,比如羊肉虽好,如果没有盐、葱、姜、蒜这些佐料也不好吃。
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即使有不同的元素,如果比例不对,也做不出美味佳肴,比如盐放多了,啥肉也不好吃。
也就是说,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必须有不同的元素,而且各个不同元素之间要合理搭配。
“和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其精髓就在于强调不同的个体协同合作,其合力就会创造一个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环境条件。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坦荡荡,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问不搞小动作,小人之间却是该表达时不表达,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
要想做个公正的人,就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抚点,就像君子那样,即使互相之间有异议,也能不存私心地表达出来。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小人表面上的“同”并不能代表“和”,“和”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本质的一种美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
(3)“和谐社会”应该正是基于这种“和”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度的统一。
我们现在所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而不是表面的和谐,是长久的和谐而不是一时的和谐。
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如果我们都能以君子的做法,和而不同,那么,我们的家庭、单位就既可以一团和气,又可以不断发展。
如果从个体到团体都能做到和而不同,一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谈“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西方寓言这样解释:“一群长着刺的豪猪聚在一起过冬,离得太远就会失去温暖。
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它们的刺会互相粘住。
只有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接近对方,才能保持群体的温度,避免刺伤对方。
”而这个适当的距离,其实是一种和谐却又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就是冷静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接受对方的观点。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会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卢梭说。
因为各种原因,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争执。
这个时候就要“劝好,不要停”,也就是说,要心平气和的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朋友,即使朋友不听,也不要再说了。
俗话说“水满就溢,月满就亏”,“朋友数量不够”,只会导致侮辱。
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精诚合作。
有人可能会说:“不同的路不同,但不和谐。
”人的出发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不同。
怎么可能有合作的基础?”但电视剧《亮剑》中的和楚,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和谐而又不同而又真诚合作的典型:一个是自学成才的“泥腿”,一个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原则;一个争取社会主义,一个争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两位英雄带领部队密切配合,共同抗击入侵的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抗日救国的胜利之歌。
即使在内战时期,虽然两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不幸被对方打伤,但还是互相想念。
俗话说,“英雄惜英雄”和努力改变中国现状的共同信念,他们结下了跨越阶级的革命友谊。
和而不同,就是心胸宽广,包容一切。
“听了就黑了。
”吕不韦读了很多书,向100户人家学习,做出了《吕氏春秋》,最终会被后人称道;董仲舒集儒、道、墨(均为神学)之大成,最终成为儒学大师。
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广泛接受各种观点,吸收其理性内核,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个社会如果一味求同,肯定会损害多元文化的发展。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思想界感到尴尬。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盲目西化和全盘否定,对和谐文化的共生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
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与“同一性”相对。
中国哲学史上,一般常用“反”、“交”、“争”、“仇”、“分”等概念来表述对应面的矛盾性转化和谐。
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反复体会这句话,我很佩服孔老先生的睿智。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场合下,这句话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日常职业生活中,人们对“和而不同”的理解为:“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看了这么多智慧的解释,我想“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
“和”是目的,“不同”是方法。
“不同”为的是更“和”。
和而不同
示例一
在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就是指大家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让、包容、尊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幸福,共存共荣。
我是我校合唱团队员,合唱团共分为4个声部,共用一个谱子,遵守同一个指挥的指令,各个声部的音调都不相同,却能唱出动听的歌声,可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和而不同”的最佳阐释。
示例二
我认为“和而不同”有助于一个国家更好的发展。
比如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就是对“和而不同”的最好的诠释: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人民和谐幸福,海峡两岸人民共存共荣。
对于“小家”而言也是一样,家人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庭才会和谐幸福。
只要我们都能做到“和而不同”,国家就会繁荣,社会就会和谐,人民也会幸福。
综上而言,“和而不同”对国、对民都是一个极好的守则,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伏尔泰“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 吸取孔子智慧,解决当代问题“和而不同”:用孔子的这一智慧解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
这就是说,孔子把“和而不同”看成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分歧时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
很多的学者建议将这一原则推而广之,使它成为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纷争的原则。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之一。
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
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
他把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办成了多元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
他说:“儒家所体现的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可以提供全球社群的丰富资源”,“在多元宗教的现实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以及‘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才是文明对话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用孔子的这一智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今人类社会问题之一,是对大自然的无制约的索取,恣意掠夺和严重毁坏,引发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人类到底是“天人相分”、“主宰自然”,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解决这个问题,今人同样可以从孔子的儒家思想那里吸取智慧。
尽管古代生态问题并不突出,但先哲们已经思考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善待自然和尊重生命,孔子提出“泛爱众”,不仅要爱人,而且要博爱众生。
和而不同含义及现代意义
和而不同hé ér bù tóng
和而不同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相同自然不用合了,不同才需要合,但合不是融合,而是结合,二者区别在于融合后为一体,而结合才是真正的合而不同。
合而不同,表示一种接受,即我的观点虽不同于你,但认同你提出不同看法的权利,从而彼此相“合”,而不至于互相诋辱,甚至大打出手。
就像水与油同时“合”于一个杯子中,相互“礼让”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但并不相融。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
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与“同一性”相对。
中国哲学史上,一般常用“反”、“交”、“争”、“仇”、“分”等概念来表述对应面的矛盾性转化和谐。
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反复体会这句话,我很佩服孔老先生的睿智。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场合下,这句话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日常职业生活中,人们对“和而不同”的理解为:“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
看了这么多智慧的解释,我想“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
“和”是目的,“不同”是方法。
“不同”为的是更“和”。
把这个理念放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它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教育的总目标为“和”,学校的老师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便是教师的“和”,也是教师的共性;但是每个老师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为“不同”,即每个教师的差异性。
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老师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更加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都有与其年龄相符的脾气、习惯、智力水平等这便是学生集体的“和”,即普遍性;但每个学生拥有的环境、家庭,性格,经历等都有差异,这就是每个学生的“不同”,即差异性。
这就要求老师用自己教学时的“不同”去面对学生集体中个体存在的“不同”。
这使我又联想到另一个词“因材施教”。
大概这“因材施教”就是这“不同”的正解吧。
班级的教育管理要做到“和而不同”,我想班主任首先要明确这个“和”即班级管理目标和要求。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
就如低年级孩子由于刚入学校,年龄小又不懂事,班级管理就需要细致具体些,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细微习惯,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课堂要求、课间要求等等,需要老师面面俱到,有条理、细致入微地提出要求。
当然这些要求都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为了达到“和”班主任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切记一个孩子,一个世界。
关爱每一个学生。
案例:我们班有个行为特殊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其行为冲动,常常失控。
比如上课大声怪叫,跑出教室,从不听课还要打周围同学。
才入学时由于我对他的不了解,我以班规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包括他在内。
可是很明显,他完全达不到要求,挨了不少批评和指责,他反而更加自我。
后来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对他放低要求,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要求他上课不往外跑,不怪叫,只要做到这点,哪怕上课
趴着睡觉或者做小动作,看小人书,老师都不会怪他。
他做到后,在同学面前及时表扬,给予鼓励。
第二个阶段要求上课能偶尔听进一些老师讲的内容。
第三个阶段,再逐步要求跟上同学的思维。
提问能回答出问题,立即给予口头或者物质的奖励,比如红五星,小玩具。
这样一步步促进其改正。
两年下来,孩子的纪律得到明显改善,几近正常!班级的“和”指日可待。
哲学家莱布尼次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苏霍母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
”那么不同的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到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有的时候对于“不和”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心急如焚,怒火上升,批评孩子。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鼓励和信心。
而不应该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用同样的要求,简单相同的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如果这样,孩子的个性世界等于毁灭,这样的教育最终也是“不和”的。
可见“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处事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