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练习讲评
- 格式:pptx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14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3请于唐宋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苏轼、李清照中选取一家,以其令词作品为研究对象,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南唐后主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的精神世界。
因而每阅读一遍李煜的词,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宗教。
的确,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在内容上选取宗教题材,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
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终极关切。
“人有种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
”①因此,正是在对人类、对宇宙的终极关切上,在探讨生命的永恒与自由时,文学艺术与宗教找到了共伺点。
对终极的关切,构成了人类一切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内在和最本质的东西。
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类精神四处漂泊流浪,无处依归;而终极价值的复归,则也标志着人类精神的回归。
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
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独特的价值。
《古诗鉴赏之九: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教学目标:一、准确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教学方法:讨论;展示;训练;讲评。
教学条件: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探究考点: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读懂诗意和审明题意①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
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本身仔细领悟与思考作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
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方面。
2.答题思路a.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B.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问: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问: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李煜《虞美人》优质教案(12篇)李煜《虞美人》优质教案 1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品味鉴赏: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概括全文的情感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1)品味意象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二、联想比较: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三、“愁”句集锦: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四、迁移运用: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附页:一、关于李煜: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检测。
第一组1.李煜是五代时期哪个国家最后的君主()A.后梁B.后晋C.后汉D.南唐【答案】D2.词最早产生于()A.唐代B.五代C.北宋D.南宋【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指南唐B.雕栏玉砌应犹.在犹:如同C.只是..朱颜改只是:口气较轻的转折语D.问君能有几多愁.愁:忧虑【答案】A【解析】B项,“雕栏玉砌应犹在”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所以“犹”应解释为“还”;C项,“只是朱颜改”意思是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因而“只是”在词中是叹惋口气;D项,“问君能有几多愁”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愁”应解释为悲愁。
4.下列对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雕栏玉砌”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指代南唐的宫殿。
B.“只是朱颜改”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朱颜”是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C.“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D.“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荷花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的江南女子。
【答案】D【解析】D项,“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从词中看不出使用比喻的手法,这里只是描摹了荷花的形态。
5.《虞美人》中,借以表达“物是人非”情感的事物有()【多项选择】A.春花秋月B.小楼C.雕栏玉砌D.朱颜E.一江春水【答案】A C D6.《虞美人》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多项选择】A.借写景抒情B.借叙事抒情C.借比喻抒情D.借典故抒情E.借夸张抒情【答案】A C7.《虞美人》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多项选择】A.比喻B.比拟C.借代D.设问E.反诘【答案】A C D8.“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中表达的情感有()【多项选择】A.美景不常B.留恋时光C.不堪忍受囚禁之苦D.生不如死的痛苦E.热爱生命【答案】B C D第二组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幽怨春花秋月何时了雕阑玉砌B.愁绪一江春水朱颜改不堪回首C.悲凉亡国之痛知多少屈意逢迎D.怀想故国之思几多愁对薄公堂【答案】B。
《虞美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李璟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
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
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卒。
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重点字词】春花秋月:指年岁的消逝,岁月的变化。
东风:春风。
故国:指南唐。
不堪:不忍。
雕栏玉砌(qì):雕饰过的栏杆和玉石做的台阶,代指过去的宫殿。
【阅读指导】李煜,字重光,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被赐药毒死。
今存词30余首。
这首词据说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真实与否不可定论,但词中所含惊天泣地之情却历来为人感叹。
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端悲苦的。
窗外,春去秋来的岁月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词人自己的“春花秋月”与先前有了太大的不同,天上地下的巨大变化让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
“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无数的“春花秋月”,那些让人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怎能数得清呢?可惜的是,以往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
这一句“往事知多少”无形中把他的苦痛又加深了一层。
“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点明后主归宋后又过了一年。
一个“又”字让李后主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
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放笔呼号,也是一声深沉的浩叹。
试想,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月光中的苍茫,多少故国之思,多少凄楚之情,多少美好时光,多少令人心碎的场景此时会一起涌上心头?不能回首,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李煜《相见欢》习题精编(附答案解析)阅读李煜的两阕《相见欢》,完成后面题目。
(6分)(一)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成汴京时所作。
【习题】1.这两阕词里,作者选择“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2.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答案】1.作者内心因亡国而产生的深重的忧伤。
(能答到与亡国、忧伤两个意思相近的即可)2.都用了比喻来表现(2分)。
第一段中用“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麻写出了愁绪的纷乱与繁多(1分);第二段中用往东长流的江水比喻“人生长恨”,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汹涌连绵(1分)。
【解析】1.试题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
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里学生通过对“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来理解作者内心因亡国而产生的深重的忧伤。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
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载文档。
六、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7~19题。
(共12分)虞美人①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
②阑珊:将尽,衰落。
1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晌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眺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18.两首词的下阕写到了“春水”或“流水”,下列句中的“春水”“流水”与两首词中的这两个意象情感内涵一致的一项是(3分)A.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花取次开。
(刘无极《漾花池》)B.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C.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
(苏轼《暴雨初晴》)D.画桥浅映横塘路。
流水滔滔春共去。
(张先《偷声木兰花》)19.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
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
(6分)17.(3分)A18.(3分)D19.(6分)【答案示例】《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
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
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
上阕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评分参考】共6分。
每首词3分;说明景与情的关系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
高三月考优秀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先秦诸子时期,有不少经典名言,如“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这些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请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句经典名言,结合你的经历或感悟,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一】能知敢言,是为大谋先秦诸子有言,“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知与言的关系被千百年来的文人志士们反复议论。
我认为:做到不知而不妄言,知而敢言,方能成大谋。
不知而言,不智。
不知而言,卖弄聪明,是将自身最愚昧与无知的一面翻找出来,任人嘲弄。
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有个出名的绰号曰“弄獐宰相”,这源自这位脑袋空空的宰相为别家诞生的男婴祝喜时,将“弄璋”误作“弄獐”,闹的好不狼狈,还为千载后的我们提供笑料,从根本上剖析,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是不自信的表现,是无知所致,即不知而言,不智。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论语》中的格言早在提醒我们知而不言的危害。
清代末期,鸦片烟杆流毒于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百姓面如菜色。
在群臣噤若寒蝉之时,唯有林则徐一人,敢于庙堂之上发声,敢于打响鸦片战争的第一枪。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正是这样一位锷锷之士,拯百姓于水火,传响百年美誉。
反观唯唯诺诺群臣,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仍致力于给皇帝编织“天朝上国”的幻梦,留下的是一部落后挨打、满载血泪的中国近代史。
由此可知,青年们要对“知而不言”说不,对“不知而言”说不,而奋力追求“不知而不妄言”“能知而敢言”的健全人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孔老夫子的至理名言仍萦绕于我们耳畔。
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凡内自省也。
”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其中流露出的是不耻下问之精神,上下求索之品格,都与"不知而不言"的人生智慧契合。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附答案详解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初名从嘉。
少而聪慧,善属文,工书画。
建隆二年,立为太子。
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
嗣位之初,属保大①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
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
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
论决死刑,多从末减。
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
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率,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钱三百万以资国用。
虽不听,亦不怒也。
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
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
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
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
皇甫继勋诛死,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
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
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
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
后主益甘其言。
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
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材料二: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
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
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
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
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偕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注]①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给句子断句。
(3分)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陵,今南京。
《虞美人、苏幕遮》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重点2鉴赏诗歌的意象☆☆☆☆☆重点3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重点4 赏析诗歌的语言☆☆☆☆☆【重点详解】重点1: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点解读】虞美人(李煜)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考向】鉴赏《虞美人》的思想情感【例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的是一种郁结已久的愁绪,用向东奔流的一江春水来作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就具有了一种奔放恣肆的气势,愁绪是沉着的情感,而作为喻体的春水又是飞动的,写出愁绪的缠绵不尽,同时又照应前面的“春花秋月”。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进行回答。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对点练习】(2016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校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雨柳宗元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
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
重点2:鉴赏诗歌的意象【要点解读】“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的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的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的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数声:几声,这里指捣衣的声音。
和月:伴随着月光。
到:传到。
帘栊(lóng):挂着竹帘的格子窗。
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1、“空”字在诗中有何好处?答:空,既是指空间上的空荡荡(合景物特点);又是指作者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
寂寥空虚,百无聊赖(合人物心情)。
2、联系我们课本中学过的《秋兴》中的诗句,说说“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思。
答: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合景物特点)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也有思念远方人的意思。
这与杜甫《秋兴》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样,也是表达思念远人之意思,以及孤独之意。
(合人物心情)3、有人认为“深院静,小庭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你的观点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并不重复,而是词人有意为之。
“深院静”是写重重院落,寂静无声,令人压抑、苦闷,侧重听觉感受;“小庭空”是写庭院小而空荡,了无生机让人百无聊赖,侧重视觉效果;此二句连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极写主人公的孤独与空虚。
(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制白练的人在远处,伫听的人在深院。
深院小庭本已寒寂,月夜的砧声便愈增清苦。
捣练总勾起对远人的思念。
砧声断续,断续着长夜不寐的思情。
简析这首小令通过描绘深院小庭夜深人静对断续传来的风声、捣衣声,以及映照着帘栊的月色,刻意营造出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去感受长夜不寐者的悠悠情怀。
【原文】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阅读试题】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附答案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附答案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李煜《虞美人》)8.“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9.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
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10.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李煜《虞美人》)【答案】1.(4分)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