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张大千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1
张大千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又被称为“临摹天下名画最多的画家”1.我们都喜欢用旧纸,并不是纸放旧了就好画,实在是古人做事不肯偷工减料,本质好就好用。
----《张大千全传》2.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张大千全传》3.夫鉴赏,非易事也!其人于斯事之未深入也,则不知古人之甘苦所在,无由识其事;其入之也深,则好尚有所偏至,又无由鉴其全,此其所以难也。
盖必习之也周,览之也博,濡之也久,其度弘,其心公,其识精,其气平,其解超,不惑乎前人之说,独探乎斯事之微,犀烛镜悬,庶几其无所遁隐!----《张大千全传》4.有至友尝谓:‘大千题画,不错不脱,必为赝本!’如此画竟夺三字,良可笑也!----《张大千全传》5.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着重在勾勒,次则写生。
其次才是写意。
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物、情、态三事。
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
不论古今,眼现手临。
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切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
----《张大千全传》6.出门眼中所见节写之,此是写生。
----《张大千全传》7.今人但知清湘恣肆,而不知其谨严;但知清湘简远,而不知其繁密。
学不通经,谓之俗学,书不通篆,谓之俗书,画不抚古,为之俗画。
----《张大千全传》8.拈秃笔用淡墨半干者.向纸上直笔空钩,如虫食叶,再用焦墨重上,看阴阳点染,写树亦然,用笔以锥得透为妙。
----《张大千全传》9.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
----《张大千全传》10.砚池要时时洗涤,不可留宿墨。
历史人物-张大千的艺术成就
张大千简介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字宗岳,号陶渊明,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
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一个文化世家,自小就开始接触绘画和书法艺术。
张大千的艺术成就
1. 兼收并蓄的绘画风格
张大千在创作中兼收并蓄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山水、花鸟等多种题材,并注重运笔力度和造型变化,使作品充满生动力和表现力。
2. 颠覆传统的创新手法
张大千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
他尝试采用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西方艺术风格元素,将其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使作品更加现代化与时尚。
3. 制作伪唐三彩与重塑文物
张大千还以制作伪唐三彩而闻名,他通过研究古代陶瓷制作工艺,成功地还原了唐三彩的制作方法,并创作出众多精美的伪唐三彩作品。
此外,他也以重塑文物而为人称道。
4. 篆刻艺术的突破与创新
除了绘画和书法之外,张大千还对篆刻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篆刻技法基础上加入个人风格和现代元素,使得自己的篆刻作品更富有
时代感。
张大千的艺术影响
张大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作品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开拓了传统绘画的边界,为中国现代绘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
他在西方国家展览中展示中国绘画艺术,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总结起来,张大千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近现代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在绘画、
书法及篆刻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独特而现代,对中国艺术界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巨星之一。
张大千:“一朵娇红翠欲流”张大千像张大千,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
一朵娇红翠欲流名画家,当然画得好,画得不好也就不会出名了,但名画家也未必每一张画都画得十全十美。
相反,不是名画家也能画出很好的画来,这种情况,古时候有,现在也有。
张大千作品余幼饫内训,冠侍饫通人,刻意丹青,穷源篆籀。
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渐江诸贤之作,上窥董、巨,旁猎倪、黄,莫不心摹手追,思通冥合。
薄负时誉,遂事壮游。
举凡名山大川,幽岩绝壑,南北二京,东西两海,笠屐所至,舟舆所经,又无不接其胜流,睹其名迹。
闻见既博,品藻斯严,宝墨偶遭,私意必获。
性命托倚,魂梦萦缠,虽负巨逋,不易夙嗜。
异萧翼之赚,类海岳之痴,结习难捐,弥自哂也。
张大千作品余于艺事,视若性命。
遇有昔贤名迹,必得之而后快。
囊中金不足,则贷诸友朋,往往手挥巨金,瓶无余粟,家人交怨之不顾也。
用是天府遗珍,世家故物,集吾寒斋,雄视宇内,尤以挹彼菁华,助我丹青,将以娱老,足慰平生。
张大千作品我爱旅行游山玩水,实际上也是受李(瑞清)老师的启迪。
我记得李老师说:“黄山看云,泰山观日,实属生平快事!”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追求老师说的生平快事。
张大千作品中国画最宝贵的艺术特征,是笔墨。
笔、墨、纸三种特殊材料,是构成中国画特殊风格的要素。
这是为中国绘画所独有,和其他各国区别最大的特征。
从描写技巧讲,中国的圆锋笔具有特定的功能,勾勒起来,横、平、曲、直、卷、屈、飘、举,莫不如意,比起扁笔方便多了。
制墨,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宝贵遗产。
古代制墨,号称“万杵”,其意义是把烟子和胶质捣得极度精细、极度融合而制成的。
磨来作画,才能光泽焕发,色度秀润。
生宣纸对于国画墨色,更有“相辅相成”之妙。
画笔蘸上墨汁,画在生宣纸上,立即渗化,出现一种荫荫渗渗、滂沱华滋的韵味。
烹二斤张大千的萝卜张大千(1899-1983),字少山,号一泉,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画坛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辛亥后一代最杰出的画家”。
据说张大千的爱好之一就是吃萝卜,尤其是酸爽可口的白萝卜。
他常常将自己的萝卜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从中汲取启示,创作出一大批美轮美奂的画作。
因此,烹二斤张大千的萝卜,当然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和琢磨的事情了。
首先,选购萝卜要讲究,一定要选择外表光滑、色泽鲜艳、质地坚实、没有开裂、没有虫眼的好萝卜。
这样的萝卜烹制出来的口感才会更好,而且也符合张大千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如何烹制张大千的萝卜。
步骤1:准备食材需要准备的食材有:1. 洗净、去皮的白萝卜 2斤2. 生姜5片3. 葱1根4. 食盐适量5. 白糖适量6. 植物油适量7. 米醋适量以上食材都要事先准备好。
步骤2:切萝卜将白萝卜洗净去皮,切成约2*2厘米的小块,注意不要切得太小,否则会影响口感。
将锅烧热,倒入适量的植物油,放入葱姜煸炒香味,然后倒入切好的萝卜块,在中火上翻炒约5分钟,直到萝卜块变色,并微微出现焦黄就可以了。
步骤4:加调料将大约2勺食盐和1勺白糖加入锅中翻炒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转小火慢慢炖煮约30分钟左右,直到萝卜变得软烂,且入味。
步骤5:加米醋最后打开锅盖,加入适量的米醋,翻炒均匀,让醋香能充分地和萝卜块融合在一起。
步骤6:装盘可以将炒好的萝卜块装盘,撒上适量的葱花和红椒碎,让萝卜块更显得美观可口。
到这里,张大千的萝卜菜就成功地烹制出来了,既满足了味蕾的需求,同时也展示出张大千对艺术、生活、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望有缘人,或许能够借此一解张大千的妙趣人生,践行自己的“精益求精”之道。
张大千的故事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绘画花鸟、山水和人物,尤以泼墨画闻名。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张大千,原名张觉,字大千,号观生,浙江绍兴人。
他在艺术上的天赋早在年幼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曾经拜学过徐悲鸿、刘海粟等名家为师,受益匪浅。
他不仅擅长绘画,还对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都有所涉猎,可谓是多才多艺。
张大千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泼墨技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他的画作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又有富有现代感的抽象作品,展现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
除了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张大千的一生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曾经历过家国沉浮,历经战乱,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他曾说,“画是我的生命,没有画,我就无法生存。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艺术的狂热与坚持。
在他的一生中,他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广泛地吸取各地的艺术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被誉为“大千世界”,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与表达。
张大千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传奇,更是一段中国艺术史的缩影。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如同他的画作一般,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情感的张力。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总的来说,张大千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艺术史,更是一段生命的奇迹,一种对艺术、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艺术的境界,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
敦煌石窟张大千题记调查敦煌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壁画和雕塑了,而深藏其中的一些题记更是引人注目,其中就有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手笔。
这些题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研究敦煌石窟的历史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敦煌石窟中张大千题记的情况进行调查,探索其艺术价值以及历史意义。
一、张大千简介张大千(1899年-1983年),原名张少千,字大千,号一山,又号一波。
祖籍四川重庆,后定居台北。
20世纪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之一,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张大千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等,尤擅长山水画。
其作品兼收并蓄,融传统与现代艺术风格于一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敦煌石窟张大千题记的分布及特点敦煌石窟中的张大千题记主要分布在第75窟。
第75窟被称为“北斗七星之窟”,壁画也是非常著名的。
而张大千的题记则分布在第75窟的壁画上。
据研究表明,张大千曾于1941年前往南京,后来他一行一臩来到甘肃敦煌,游览了莫高窟之家后,震撼而至,遂挂席息僧,专住西楼一月。
期间他为莫高窟北壁壁画题写了《临莫高窟胜观所作》,并留下了自己的题记。
敦煌石窟中的张大千题记所展现出的特点主要为以下几点:1. 书法独特:张大千题记的书法独特,结体端庄,工、中、用三分量对称而安躁,使石窟的整体艺术风格更为完整美观。
2. 内容丰富:张大千在题记中既对敦煌石窟的壁画进行了赞美,又给人一种思索、省悟的提示。
他在题记中描绘了石窟的景象,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敬仰。
3. 艺术价值高:张大千的题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他以书法形式表达的思想艺术的结晶,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书法风格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敦煌石窟张大千题记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1. 客观记录历史:张大千题记的内容和风格,可以客观记录当时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尚,对我们了解当时的艺术风格、社会风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张大千的故事张大千(1899年-1983年),字大千,号千里山人,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一位杰出艺术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在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为您讲述张大千的故事,展示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
一、艺术天赋的初现张大千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从小,他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卓越的绘画天赋。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对他的艺术才华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在家庭的熏陶下,张大千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艺术,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求学与艺术探索张大千年少时曾就读于成都的四川省立第一中学,期间他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技巧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知识。
他广泛涉猎古代名家的作品,深入研究传统绘画的技法和精髓。
同时,他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色彩理论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三、艺术风格的形成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张大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善于运用写意的笔法和浓墨重彩的技巧,将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与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擅长画山水、花鸟和人物,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四、艺术成就与国际声誉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荣誉。
他的画作被众多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珍藏,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瑰宝。
他的艺术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也深深地影响了国际艺术界。
他曾多次出访国外,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合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人生经历与思考除了艺术成就,张大千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他经历了动荡的时代,历经了战争和社会变革的洗礼。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更加深入和成熟。
他通过艺术表达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传递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张大千一生致力于艺术事业,他坚信艺术家有着独特的使命和责任。
三一文库()〔张大千个人资料_张大千简历、照片〕*篇一:关于张大千的介绍关于张大千的介绍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
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中文名:张大千别名:大千居士、下里巴人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出生日期:1899年5月10日逝世日期:1983年4月2日职业:画家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山水画方面代表作品:《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人物介绍张大千(1899年~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yu án),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
[1]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位老翁送一只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艺术特色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精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
张大千个人资料寄语: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今天为读者收录的是张大千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中文名称: 张大千性别: 男生卒年: 1899~1983国别: 中国生平简介: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
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
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
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
兄弟10人,二兄张泽,号善(),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生平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
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
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
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
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猿”(亦写作猿),省作爰。
张大千在上海得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
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
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
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
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
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
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
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
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凡2年零7个月,共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
张大千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本名叫张正权,又名张权。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他祖上曾作过内江知县,后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
传到张大千已是第十代。
其父张忠发,字怀忠,母亲名叫曾友贞。
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的兄弟张正兰也是现代著名的画家。
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九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
他姐姐琼枝擅长画花卉、小鸟,在幼年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大千自幼就很聪明,所以作画进步很快。
十岁的孩子就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写字也很工整。
他的四哥张文修在资中家教私塾,故大千也就从四兄就读古籍,在课余常随兄赴资中游览山水名胜,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意识。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12年他入内江天主教福音堂开办的教会学校华美初等小学学习,开始接受了近代教育。
他十六岁时离开了家乡内江,来到重庆读初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担任其体育老师的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将军刘伯承。
1917年在他暑假回内江的途中发生了一节奇怪的事情,他被一帮土匪掳去,土匪见他是个读书人,竟然要求他留下来作师爷。
身在匪窟,他却常读《读诗涵英》这本书,学习了写诗的一些规则与技巧,百日后出逃,年底,他告别故乡经重庆抵达上海,结束了他富有传奇性的少年时代,真正踏上了他的艺术人生。
张大千张大千介绍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电视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创作幕后《张大千敦煌传奇》剧照敦煌是世界级的人文景观,张大千是国际级的美术大师。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张大千敦煌传奇》,取材于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将近三年的时间,临摹敦煌壁画、修缮石窟前的栈道、清理流沙的真实故事。
至今敦煌石窟依然保留着张大千先生当年为石窟编号的墨迹。
但是,该剧重在展示敦煌,而非张大千的个人传记。
作为画家的张大千,只是我们进入敦煌这个选题的一个角度。
剧中时空定位,是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河西走廊,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
从张大千来到敦煌到离开敦煌,共两年有余的时间,让主人公张大千与敦煌的恩恩怨怨就此开始。
全剧始于来,终于走。
主要场景分为两大块儿。
一大块儿是距县城有二、三十里的千佛洞,和与千佛洞紧紧相连的上、下院;一块儿是位居县城的灯红酒绿之地怡春院。
构成了来世与今世、远古与现在的强烈反差;也形成了空灵与具体的强烈对比。
同时将大俗与大雅共溶于一炉。
又让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环境中的人相互纠葛在一起。
该剧的时代背景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宝窟敦煌既没有必要的保护,又面临国外势力与国内的官宦与土匪勾结盗宝。
张大千的小故事张大千,中国现代艺术大师,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艺术成就和传奇经历令人称道,他的一生也充满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张大千的小故事,带您一窥这位艺术家的非凡人生。
一、艺术之路的起点张大千于1899年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从小,他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年少时的张大千勤奋好学,他广泛涉猎中国古代绘画、篆刻、书法等艺术门类,并且深入研究西方绘画。
他不仅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精髓,还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等表现手法。
这种独特的艺术融合使得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艺术与命运的交织张大千的艺术之路并不平坦,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
然而,这段艰难的经历并没有让他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决心。
在流亡期间,张大千游历了许多地方,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名人。
他从他们身上汲取灵感,不断探索和创新。
这段流亡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三、艺术与友情的结合张大千是一个非常有人缘的人,他与许多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与他最为亲密的朋友之一就是著名画家齐白石。
齐白石和张大千是同乡,他们在艺术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念。
他们经常一起切磋艺术,互相鼓励和帮助。
他们的友谊不仅在艺术上有所体现,更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和支持。
四、艺术与家庭的和谐尽管张大千的艺术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家庭的关注和照顾。
他与妻子杨士琪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在他的画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家庭的描绘和表达。
他用画笔记录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展现了他对家庭的深情厚意。
他的家庭生活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五、艺术与社会的关怀张大千一直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他用自己的艺术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张大千】张大千简介
张大千(中国泼墨画家)张大千,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
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
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张大千详细介绍张大千简介
张大千(1899年~1983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影响巨大,又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开创泼墨与泼彩,发展了中国画新的艺术风格。
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尔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
张大千艺术生涯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
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山人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
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