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角度看《茶经》中交际翻译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
2018年第10期作者简介:胡玲玲(1985-),女,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口笔译。
《茶经》是唐代茶圣陆羽根据前朝及当时的种茶、制茶经验编撰而成,这本茶学作品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比如茶名、茶品、茶具、茶历史、制茶、产茶地等均有所涉及,可谓是一本内容丰富、科学严谨的茶学论著。
《茶经》全文7000多字,分为3卷、10个章节,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典籍。
在很多现代学者及考古学家看来,这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茶经》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对《茶经》进行翻译可以帮助我国茶文化更好地登上国际舞台,从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当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为了更好地推广我国茶文化,《茶经》的英译工作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还未出现一个较为权威的《茶经》英译发行版本,这与《茶经》的历史性(很多内容需要基于历史事实考察后进行解读)和文本性(文章运用古汉语写成,对其进行翻译存在一定难度)存在联系,且与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无关系。
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我国茶文化软实力,对《茶经》进行系统性的、规范性的翻译迫在眉睫。
1交际翻译理论概述1.1交际翻译理论的定义“交际翻译”(源于英语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是英国著名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同属于纽马克所谈及的翻译策略,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其中,语义翻译更加侧重于“以源语言为中心”、“逐字翻译”、“直译”;而相比之下,交际翻译则更加偏向于“以目的语为中心”、“归化”、“意译”等。
纽马克认为,运用交际翻译理论的意义在于“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由此看来,交际翻译十分重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因而侧重于从目的语的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入手进行翻译。
可想而知,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享有一定的自由。
2018年第08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李科(1978-),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英语教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和文学。
1翻译中的生态环境的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环境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生态”这个词就应运而生。
令人惊讶的是,在翻译界,生态环境的适应也非常重要。
生态翻译学,也就是关于生态学以及翻译学的学科,在翻译完成以后,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的重要,这种环境不仅仅说的是简单直接的翻译,反而还要涉及原文的意义,需要对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思想进行翻译。
在翻译界,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胡庚申先生,他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翻译译者对翻译环境的感受。
这位学者觉得爱翻译的时候,对于这个环境的理解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鉴于此,他的作品十分重视原文的生态,讲究原汁原味,能够将作者的意思传神地表达出来。
这个也就是要求翻译者能够理解作者,对于作者的思路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真正的翻译出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原文所构造出来的环境进行解读,然后在不破坏原文的情况下进行典籍翻译。
翻译的生态环境适应致力于促进原文、译文、语言、生态环境、译者等典籍英译的因素之间的和谐相融。
然后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翻译的生态环境适应要求译者的主体性与生态环境二者和谐相处,并表现在翻译的完整程序中[1]。
2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界对作品研究较多,往往对翻译主体的译者的研究寥寥无几。
由此可见典籍的译者地位一直不被重视,尤其古代译者的主体功能时常不受人们重视。
甚至有原作中心理论的出现,这种理论认为原来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无论何种翻译也不能突破原来作品的特色性;部分人认为翻译就是简单的语言转化功能,译者顶多不过是语言方面的颇有造诣的人,相当于语言转化的工具。
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译者的低评价和不重视。
这些年,典籍翻译者的地位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典籍译者主体性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态度。
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受原来作品的主体或者是外在条件及自我特征影响的制约下,为适应翻译需求,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12月20日Dec.202019第39卷第12期Vol.39No.12doi:10.3969/j.issn.l008-9640.2019.12.01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茶经》英译研究张春辉罗莉婕(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茶经於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作者将看似平凡的茶叶升华到意蕴丰富的精神文化层面。
因此,《茶经》的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茶经》英译本为个案,立足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译者的翻译活动及其过程,以期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茶经》;三维转换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2-0032-02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家主席习近平经常将茶带到外交场合,“茶叙”成为中国外交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作为茶学典籍之鼻祖的《茶经》,其内容丰富,堪称茶之百科全书,其英译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关《茶经》英译的探究,研究者们多从接受美学、功能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视角展开讨论,而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析的寥寥可数。
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探析《茶经》英译中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三维转换,以期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一、生态翻译学21世纪初,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概念顺应了当前全球性生态思潮逐步发展的趋势,给译界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思考。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应用前景广阔且值得进一步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
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⑴。
2017年第12期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现存的关于茶叶以及茶文化的第一部著作,它不仅仅简单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制作及饮用,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对其的翻译工作直接影响到了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因此本文从多方面展开了对《茶经》英译策略及茶文化传播的论述。
1陆羽与茶经在中国,茶叶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已经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用作中医药,有着清热解毒的奇效,茶叶的发源地就在中国。
茶叶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从神秘的医药,在秦朝时转变成为高贵的养生待客的饮料,茶叶以及茶饮品的地位逐渐被世人重视,成为了珍贵的奢侈品,从此也就有更多人开始以茶为对象,产生了许多关于茶的艺术文学作品。
真正将茶文化推广到极致的是唐朝,这个时候茶叶也变成大众都可以消费的饮品,正是因为品茶的人越来越多,学习、了解、欣赏茶的人也越来越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就创造了许多赞美、思考茶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除此之外,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现存的关于茶叶以及茶文化的第一部著作,这本著作从茶叶,茶水以及茶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介绍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陆羽在其隐居期间对茶叶的生产经验进行亲身调查和实践,并且进行认真的总结后创作了《茶经》,茶经一共3卷,每一卷都被茶神陆羽赋予不同的内容与描绘,在第一卷中,自然是从介绍茶的出生起源开始,并且对生产茶的过程、烹煮茶的器具都有着详细的描写。
二卷中将品茶、烹茶的细节以及茶道所用的茶具茶器都加以文化的融入细细的描写出来。
第三卷,讲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第一,煮茶用的茶水以及煮茶的方法;第二,喝茶所遵守的风俗,也就是唐朝以前喝茶所讲究的一些习俗;第三,讲述了许多与茶以及茶文化有关的人文故事,还讲述了不同茶叶的产地以及药效;第四,描写了我国主要的茶叶产地以及不同地区所产的茶叶的优劣性;第五,描写了茶叶的制作以及品鉴过程并非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饮茶、制茶环境省略其中的某些步骤和器具;第六,描写的是陆羽为了传播自己对茶叶以及制茶总结的经验教训而教授路人将其写在手绢上,向身边的传授。
茶经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Tea cultur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a deep-rooted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tea ceremony and tea drinking custom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Chinese tea culture, studying tea literature is crucial. However, reading tea culture texts can be a challenge due to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 Thus,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acilita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The first strategy is to focus on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Tea culture texts often requir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writer and the intended audience. For example, Chinese tea culture texts written for a Chinese audience may assume a certain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consider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their potential cultural background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intended meaning. This approach involves incorporat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explanations in the translated text.The second strategy is to prioritize accuracy over literal translation. Chinese tea culture is often symbolic, and the meaning behind a particular word or phrase may not be immediately apparent to the reader. This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be able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meaning of a particular phrase rather than simply translating it literally.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hrase “wenqing jingcha” is often tra nslated as “elegant and refined” or “gentle and quiet,” but a literal translation would be “warm and clear view tea.” It is essential to prioritize the intended meaning rather than the exactwording to ensur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The third strategy is to use vivid and poetic language. Chinese tea culture texts often incorporate poetic language and imagery to convey the essence of tea drinking. In transl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preserve the poetic nature of the text to maintain the intended impact on the reader. This approach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be skilled in both languages to accurately capture the beauty and elegance of the original text.The fourth strategy is to avoid using technical jarg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 ceremony is a complex and intricate process that employs a wide range of technical terms. However, the excessive use of technical language can make the tex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for those unfamiliar with the process. Thus,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ccuracy and simplicity to ensure that the text remains accessible to a wider audience.In conclusion, translating Chinese tea culture texts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a focus on context and accuracy, the use of vivid and poetic language, and the avoidance of technical jargon. These strategies are essential in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ensuring tha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is preserved in translation.。
2017年第06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茶经》的问世是茶文化确立的标志,也是世界了解和学习中国茶文化的桥梁,《茶经》的英译本研究源于王洪印教授的“翻译型”研究,将“茶与儒通,通在中庸”的思想传递到各个国家,本文旨在通过“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茶经》的传播进行探索,从而促进了茶文化思想在西方的传递。
1“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任何著作都有它出版的目的和意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茶经》在表明中国茶文化以及中庸思想,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两方面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要求,《茶经》的英译版本会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而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针对传播文化这一方面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
“语义翻译”是对直译的继承,而“交际翻译”是对意译的发展,两者都为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语义翻译”是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传达典籍的内容含义;而“交际翻译”是尽可能地接近原本语言特征和文化特点,更忠实于全文。
对比可见,“语义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按照原著作者的意图进行翻译,不改变原文的意思,不加进自我的理解;而“交际翻译”考虑读者的内心情感,从读者角度出发完成原文翻译。
所以“语义翻译”考虑原本语言文化特征,而“交际翻译”则会将原有的语言加以修改。
从《茶经》这部典籍中可以看出,翻译的过程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相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2茶文化思想在《茶经》中的体现及翻译策略《茶经》中的茶文化思想主要以中庸思想为主,而“中庸”是孔子提出来的哲学概念,被认为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早在古时候,许多人都否定中庸思想理念,认为中庸思想是反动哲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这种观念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古汉语中的《茶经》晦涩难懂,中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其中,一个简单地词语却可能表达着多种含义,所以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想要将《茶经》传播久远,需要从根本意义上了解这个著作的内涵,挖掘其深度所在。
2019年第01期作者简介:宋婷婷(1984-),女,山东高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4日。
《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开始确立的主要标志。
世界各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大都需要通过《茶经》这本著作。
由于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要注重保留原本的中国元素,还要让读者能够理解《诗经》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所以写对翻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只有更好的在译文中展示中国的茶文化和传统思想,才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我国的茶文化。
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模式中很重要的两种翻译模式。
这两种翻译模式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提出来的。
语义翻译是指在翻译出的语言的意义和句子语法结构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尽最大的可能还原原文所表达出来的意义。
交际翻译是指被翻译后的文章对阅读翻译后文章的读者产生的效果要尽可能的与原文对阅读文章的读者产生的效果相近。
所以,从翻译效果来看,一篇好的翻译文章不但要尽可能的还原原文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意义,还要使翻译后的文章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相同。
所以在对文章进行翻译时,要同时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模式。
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由于《茶经》本身就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所以在对其进行翻译时既要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又要能够满足读者的要求。
1.1语义翻译语义翻译在对文章进行翻译时相对比较客观。
其在翻译时比较看重翻译的准确性。
语义翻译比较偏向于原作者与原来需要所表达的意义。
所以在语义翻译时只有遇到在对原文理解容易产生误解,或者无法理解时才做出一定的解释。
语义翻译出来的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很相近,并且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的特点。
如果原文中的一些语句不太规范,在翻译的文章中也应该体现出这点。
语义翻译也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精确。
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点要体现的是原文作者的思想而不是翻译者本身的看法。
当文章的内容与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出现矛盾的现象,语义翻译会偏重于内容。
所以总体来看,语义翻译比较精确复杂,具体笨拙。
1.2交际翻译交际翻译在对文章进行翻译时相对较为主观。
在翻译时比较看重读者对翻译后的文章的效果。
交际翻译最主要的特点是为了传达信息。
使翻译后的语言代替原来的语言。
为的是使读者能够最大程度的理解思想,解决读者的疑问。
所以在交际翻译时,翻译者可以对原文做出一定的改动,但是也要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
交际翻译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是翻译者自己组织语法结构,对原文进行重新的叙述。
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更通俗易懂的需要,使读者可以清楚的明白文章的意思。
当文章的内容与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出现相互矛盾的时候,交际翻译会更加看重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总得来说,交际翻译有着通俗易懂,简洁直接的特点。
2《茶经》中的传统思想有一部分人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所以,在对文章进行翻译时也可以遵循这个看法,就是在对文章进行翻译时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茶经》是我国最早、最全面的一部介绍茶的著作。
在对《茶经》进行翻译也有其一定的翻译目的。
对《茶经》进行翻译一方面是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另一方面也是要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内涵。
茶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要尊重原作者想要表现传达的思想。
《茶经》不但是对茶文化的表达也是对传统思想的表达,所以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要深入的了解《茶经》中所包含的思想。
2.1儒家思想《茶经》是原作者在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儒学之后所写出来的著作。
所以《茶经》中所表达的思想包含着很多的儒家思想。
在《茶经》的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精行俭德。
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什么是茶德,而是直接写出了饮茶的人的德行应该怎样。
把茶德和人德结合起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而精行俭德也是出现在孔子的《论语》当中。
这也就说明了《茶经》中包含着儒家思想。
《茶经》主要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茶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著作,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文化。
但是,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是很多翻译者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都会用到的翻译策略。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部分人追随中庸之道,也有一部分人反对中庸之道。
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
古代汉语中的《茶经》比较复杂,甚至很多文学家都不能接受,对于普通人更是困难。
所以在翻译这些包含儒家思想的作品时不能只表达出每个词语的意思。
这对于翻译者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就需要翻译者要去深入的猜测思考作者的意图。
不但要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还要明白《茶经》的传播具有的重要意义。
2.2道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时期,有一部分人认为大自然与神与人都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
这一部分人被叫做道家。
他们的思想又被叫做道家思想。
茶是生活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吸收了日月的精华,被天地所庇护。
所以《茶经》中也一部分包含了道家思想。
这也是《茶经》中所表达的茶品如人品,茶的简单纯洁也寓意着人品的纯洁。
道家思想人为茶是上天对人们的恩爱,茶是为了那些人品好的存在的。
追名逐利的人和道家的人的饮茶是不同的。
所以《茶经》也融入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以,翻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也要特别注意《茶经》所蕴含的道家思想。
3《茶经》的英文译本的分析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包含了多个学科的很多知识包括植物学,民俗学,中药学等等。
《茶经》也被人们称为茶叶的百科全书。
《茶经》不仅讨论分析了茶叶的历史,茶叶的生产工艺以及饮茶的技巧等等,其中还包含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在2009年这部茶文化著作才由姜欣和姜怡两位中国学者翻译出来并进行出版。
这两位中国学者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既使用了语义翻译又使用了交际翻译。
这部翻译的作品不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原宿和思想,也很好地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交际翻译角度看《茶经》中交际翻译策略宋婷婷(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茶文化是我国所独有的特色文化。
茶文化也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使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对《茶经》一书进行了翻译。
由于《茶经》中不但介绍了茶的文化还包含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中国的传统思想。
所以,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深入的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很多部分都要用到交际翻译,所以本文就从交际翻译监督分析了《茶经》中的交际翻译策略。
关键词:茶经;交际翻译;中国文化思考·探索2292019年第0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3.1《茶经》的英文译本中的语义翻译《茶经》的英文译本中翻译者很大程度的保留了我们中国特有的语言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
也很大程度的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在英文译本中也有很多是使用的语义翻译,例如在对“二之具”一章中的: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具“筥”。
在英文译本中被翻译为:“Ying ,is also called lan ,long or ju.”“二之具”这一章主要是介绍用来采茶,制作茶,以及品尝茶所使用的工具。
为了表现出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直接翻译成了lan 、long 等词。
英文译本中的语义翻很大程度的还原了原文的语义自己结构。
3.2《茶经》的英文译本中的交际翻译对《茶经》进行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传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播《茶经》中所蕴含的儒家和道家思想。
让世界人民都够了解到我国所具有的独特的茶文化以及传统思想。
所以在《茶经》的英文译本中很大一部分也采用了交际翻译。
比如原文中的“春来欲作独醒人,自汲寒泉煮茗新”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时就采用了交际翻译的模式,如果采用语义翻译的话就可能不能让读者所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
4《茶经》中的人际意义和语篇的意义4.1《茶经》中的人际意义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往就是语言交流。
因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过程中需要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文字交流对于人际交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相比来说,语言交往更为直接简便所以需要也是人们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比如一些学者,宣传者经常要进行一些演讲,而演讲的语言就是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
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通过语言的速度以及高低来影响人们的心情和感受。
所以评价语言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情感,评判和评赏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又互相联系,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所以三个方面都必须做到位。
《茶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茶文化著作,对我国茶文化和传统思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茶经》也被很多学者翻译成不同语言的版本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向更多的人展示了我国茶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魅力。
对于翻译者来说,这样做就表现了翻译者对我我国茶文化的喜爱和对茶文化的推崇,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上我国的茶文化。
还有就是在对茶文化进行推崇的时候会带着一部分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自己的理解,听者也会受到影响,产生相似的观点和看法。
所以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也要达到一定的人际意义,让更多海外的人了解喜欢上茶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精深。
《茶经》富含着很多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很大的人际意义,所以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最大程度的保留我们中国的文化元素,保留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4.2《茶经》中的语篇意义《茶经》不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本书本身的语言及结构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茶经》通篇的结构非常紧凑,语言也非常的简洁明了。
在介绍茶时所使用的语词都很优美。
由于英文和汉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翻译时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是由于词汇本身的情感特点的不同所造成的。
5结束语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也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是我国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
《茶经》也就是我国茶文化所确立的标志性著作。
这部作品不但详细的介绍了茶文化还包含着我国的一些传统思想精神。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学者来对《茶经》进行翻译传播,让世界各地的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我国的茶文化。
也希望茶文化不仅可以造福中国人也可以造福世界人。
参考文献[1]姜欣,姜怡.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0-85.[2]刘艳.从《茶经》章节标题的翻译看文化传播中的适应选择———兼评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J].民族翻译,2015,(01):53-57.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立项(TS17068)作者简介:王红(1981-),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收稿日期:2018年8月9日。
在当代英语教学理论领域,尽管存在着五花八门的指导性理论,但是,英语本质上作为一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语言、课程等,只有回归到特定的英语语言情景、语言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感和语言天赋,才能克服纯粹依靠“应试教育”带来的语言教学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