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特色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11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勾践灭吴》,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相关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提问和引导的技巧,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教导学生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转化为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七》中的《勾践灭吴》。
2.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黑板上写下“勾践灭吴”的标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简要介绍《勾践灭吴》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勾践吗?他是谁?- 你知道吴国吗?它是哪个时期的国家?- 你猜测《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Step 2 阅读和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理解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
教师可以将课文投射到白板上或发给学生阅读材料,同时提供课文的注释和重难点解析。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疑惑。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勾践为什么要灭吴?- 为什么勾践在吴国被囚禁的时候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为什么勾践在灭吴之后要重建吴国?- 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和后世的影响是什么?Step 4 思考和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讨论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勾践灭吴》的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的提示和要求,如:- 描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说明他们的行为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 思考该故事对历史和后世的启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和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和写作。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了解其成功的原因。
3. 通过对《勾践灭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1. 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勾践灭吴》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人物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不拔、机智勇敢、善于用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勾践成功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性格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勾践的认识。
二、故事情节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如会稽之战、卧薪尝胆、复国复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情节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作业。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3. 考试成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案1.《勾践灭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勾践灭吴》学案【目标导航】1、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能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兴趣,以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形象,领悟主旨。
3、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
梳理《勾践灭吴》记事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历史经验,并利用相关资料,拓展阅读,总结客观规律。
【自主探究】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背景介绍2、要求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分小组集体讨论研读疏通文意,并总结文言实词、文言现象,通过复述翻译,加以总结。
(1). 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会稽()②冬则资絺()③蓑笠()④暴露百姓之骨()⑤夫差()⑥南至于句无()⑦东至于鄞()⑧公为之饩()⑨无不餔也()⑩无不歠也()A. ①③④⑧⑨B. ②⑥⑦⑧⑩C. ①②⑤⑥⑦D. ③④⑤⑨⑩(2). 写出下列句中的“于”字,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介词。
①乃号令于三军()②王既栖于会稽之上()③北至于御儿()④十年不收于国()⑤摩厉之于义()(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用法知: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②安与知耻()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资:①贾人夏则资皮()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去:①去民之所恶()②去村四里有森林()③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④大江东去()更:①寡人请更()②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友,后日送之()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无:①令老者无取壮妻()②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③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4). 写出句中加点字与哪个字相同或通假。
①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②令壮者无取老妻()③将免者以告,公令臣守之()④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⑤摩厉于义()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⑦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①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②生二人,公与之饩()③支子死,三月释其政()④摩厉之于义()⑤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⑥勾践既许之()⑦今寡人将助天灭之()(6.)句中加点的名词作为状语的两项是()A.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 生三人,公与之母C. 公令医守之D. 今夫差令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E. 是故败吴于囿,又郊败之(7.)对以下句子解释有误的一句是()A. 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如今越国已经克制够了,请带领我们去报仇吧B.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像我这样的人,又哪里知道耻辱。
请先不要说打仗吧。
C.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勾践既然答应了将士们,就招集他们誓师出征D.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我希望我国的军队能纪律严明,同进同退(8.)把下面两句译为现代汉语①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进而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语》历来以文字朴实无华著称,而此篇又别具风采,在于其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
举示例讨论:【引思导学】一、情节: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8、——题为“灭吴”,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而课文真正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处理?二、人物:比较——勾践与文种——勾践与夫差——勾践与百姓三、补充思考:1、胜者吴王何以败?败者越王何以胜?2、无论贤君名主,还是伟人领袖,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特质是什么?(秦始皇、刘邦、唐太宗、毛泽东主席、拿破仑、丘吉尔)3、在成功的道路上,如何看待经历的挫折?四、拓展阅读:换一种眼光解读《勾践灭吴》《勾践灭吴》中的军事家们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随堂闯关】1、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A蓑笠(suō)絺(chī)商贾(gǔ)B栖息(qī)仇雠(chóu)譬如(pì)C哺乳(bǔ)饩(xì)孺子(rú)D爪牙(zhǎo)疾疹(chèn)去民之所恶(è)2、下面词语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A吊有忧,贺有喜吊,慰问B去民之所恶所恶,不喜欢的(事物)C然后卑事夫差卑,谦卑地D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誓,使…发誓3、下面句字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吾不欲匹夫之勇也B乃号令于三军曰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C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D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一)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1、解释下面词语:(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2)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资:(3)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无乃:2、翻译下面句子:(1)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语境,说明文种在这里用“贾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解释下面词语:(1)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致:(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蕃: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2)三年释其政3、请概括这一段中勾践为了复仇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用原文加以具体说明【作业评价】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遂灭吴。
1、解释下面词语(1)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请:___________________(2)果行,国人皆劝劝:___________________2、勾践在国之父兄第一次请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答应,而是说“姑无庸战”?3、根据选段内容,试分析勾践战胜吴国的原因二·、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阅读后完成下面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 对加点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私于下执事执事:办事的下属②越国之宝器毕从毕:全③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赦:饶恕④将焚宗庙宗庙:寺庙⑤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无乃:恐怕⑥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是以:因此⑦其孰利乎利:有好处⑧将不可改于是于是:在这个点上A. ①③④⑦B. ②④⑥⑧C. ②③⑤⑥D. ①⑤⑦⑧2 写出各组加点词语不同的意义、用法①越人饰美女八人()大夫女女于大夫()()②唯君左右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③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3. 解释有误的一句是()A. 不敢彻声闻于天王不敢高声讲话,直接让大王听到B.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我们国君的将士不值得屈尊大王的军队来讨伐了C.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有五千名披戴铠甲的战士将拼死作战,那就会有加倍的勇气D.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夫差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后就离开了他4 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文种临危受命,他令人信服地讲清了不灭掉越国的利弊、得失,完成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