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机械微位移机构设计理论及典型
- 格式:ppt
- 大小:8.92 MB
- 文档页数:26
微位移技术第一章概论第二章微位移机构第三章柔性铰链第一章概论作为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的关键技术之一一微位移技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宇航、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而迅速的发展起来。
例如用金刚石车刀直接车削大型天文望远镜的抛物面反射镜时,要求加工出几何精度高于l/l0光波波长的表面,即几何形状误差小于0.5u m。
计算机外围设备容量磁鼓和磁盘的制造,为保证磁头与磁盘在工作过程中维持1um的浮动气隙,就必须严格控制磁盘或磁鼓在高速回转下的跳动。
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微电子技术向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向发展,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线条越来越微细化。
256K动态RAM线宽已缩小到1.25um左右,目前己小于0.1um,对与之相应的工艺设备(如图形发生器、分步重复照相机、光刻机、电子束和X射线曝光机及其检测设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这些设备的定位精度为线宽的1/3~1/5,即亚微米甚至纳米级的精度。
生物工程是当今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随意捕捉和释放单一游离细胞,或向细胞注入和拾取某一成份,同时还能测定和记录细胞生物的电参数,因此研制满足这一要求的设备同样离不开微位移技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精微操作已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如用机器人完成精密伺服阀,压电陀螺等精密零部件的装配作业,其技术关键之一是微位移技术的研究.[1]因此,微位移技术是现代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左右着上述各领域的发展,并引起国外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他们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由于定位技术的水平几乎影响着整个设备的性能,因此直接影响到微电子、宇航、生物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
例如精密仪器,无论是大行程的精密定位,还是小围的光学对准,都离不开微位移技术。
因此微位移技术,成为现代精密仪器工业的共同基础。
1.1国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美国LLN以美国知名核聚变实验室)研制的加工大口径光学元件的金刚石车床(LODTM)是目前世界上能进行最高精度切削加工的车床,其所用的快速刀具伺服机构采用了PZT(错钦酸铅压电瓷),能在士1.27um围分辨力达到2.5nm,频率响应可达到IOOHz;日本日立制作所采用柔性支承导轨、压电晶体驱动方式的微位移机构的位移精度为士0.05um,行程为士8um,该机构已成功应用于电子束曝光机;中国国防科技大学采用柔性支承导轨、电致伸缩驱动方式的微位移机构的分辨力为0.01um,行程为20um[4]。
精密机械课程设计报告微动螺旋机构设计车刀进给机构是车床中的重要机构,刀具进给的精度决定了工件的精度。
本文设计的是一个提高车床车刀进给精度的装置。
该装置采用的是螺旋差动微动原理,实现车刀进给量的微米级精确控制,比普通的车刀进给装置精度上有了大幅的提升。
该装置的示数原理与螺旋测微器相似,是通过长刻度筒和圆刻度筒确定车刀当前位置。
然后论述了该装置的加工工艺并分析了影响该装置精度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车刀;进给量;精度;螺旋微动1 绪论 (1)2 方案论证 (2)3 结构设计 (3)3.1整体结构设计 (3)3.2微动装置设计 (3)3.3示数装置设计 (5)3.4导轨设计 (6)3.4.1 结构设计 (6)3.4.2工艺设计 (7)4误差分析 (9)5 总结体会 (10)参考文献 (11)1 绪论车削加工可以实现工件的外表面、端面、内表面以及内外螺纹的加工,不仅是切削加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并且在整个机加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车削加工过程由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两种运动形式构成。
主运动是指车床主轴的回转运动,是切削力的主要来源;进给运动指的是刀具的移动,包括沿工件轴向的进给运动、沿工件径向的进给运动和斜向运动,刀具的运动决定了工件的外形轮廓,当然也决定了工件的加工精度。
传统刀架是通过螺纹杆的转动利用螺旋副直接实现前进或回退的。
由于人手灵敏度的限制,刀具进给最小刻度一般不小于0.02mm,不可能实现微米级的精确进给控制,无法实现精确的尺寸控制。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数控加工,或使用精密车床,但数控车床或者精密车床成本都很高,因此只适用于批量加工。
针对这一缺陷,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刀具进给控制机构。
这种机构采用的是差动螺旋微动机构的原理,用机械的方式提高了加工精度。
经过这种改造,普通车床也能实现较高精度要求零件的加工,可以为小批量生产节约生产成本。
12 方案论证方案一:减小螺纹螺距螺距就是螺杆旋转一周时所前进的距离(单线螺纹),减小螺距必然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进给量控制。
前言微动装置一般用于精确、微量地调节某一部件的相对位置,它们常常是构成精密机械和仪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或重要的部件。
常见的微动装置的结构形式有螺旋---微动、螺旋---斜面微动、螺旋---杠杆微动、螺旋---齿轮微动、弹性微动等。
如:显微镜中,调节物体相对物镜的距离,使物象在视场中清晰,便于观察;在仪器的读数系统中,调整刻度尺的零位,如在万能测长仪中,用摩擦微动装置调整刻度尺的零位;还可用于仪器工作台的微调,如万能工具显微镜中工作台的微调装置。
微动装置性能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密机械的精度和操作性能。
因此,对微动装置的基本要求是:(1)应有足够的灵敏度,使微动装置的最小位移量能满足精密机械的使用要求。
(2)传动灵活、平稳,无空回产生。
(3)工作可靠,调整好的位置应保持稳定。
(4)若微动装置包括在仪器的读数系统中,则要求微动手轮的转动角度与直线微动(或角度微动)的位移量成正比。
(5)微动手轮应布置得当,操作方便。
(6)要有良好的工艺性,并经久耐用。
目录1总体方案 (1)1.1微动装置结构分析 (1)1.2螺旋微动装置的用途 (2)1.3螺旋微动的工作原理 (2)2结构设计 (3)2.1螺杆的设计 (3)2.2紧定螺钉的选用 (3)2.3螺母的设计 (3)2.4刻度套筒的设计 (4)2.5手轮的设计 (5)2.6螺钉的选用 (5)2.7减速杠杆的设计 (6)2.8 弹簧的选择 (6)3主要零件--螺杆的工艺 (6)3.1零件工艺分析 (6)3.2工艺流程 (7)4总结 (8)参考文献 (9)螺旋杠杆微动装置设计1总体方案1.1微动装置结构分析图1.1如图1.1所示,这次设计的是一个螺旋-杠杆微动装置。
图中,左侧是一个螺旋微动装置,下方是一个杠杆,右侧是工作台。
旋动左侧的螺旋微动装置,推进螺杆,使杠杆向左倾斜,从而提升右边的工作台;当左侧的螺旋微动装置往回旋转,螺杆向上缩回时,右侧的平台受弹簧的施力作用而向下移动。
三维精密位移系统的设计王生怀;陈育荣;王淑珍;谢铁邦【摘要】为满足精密位移的需要,研究开发了一种大行程、纳米级和计量型三维精密位移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即3个方向的驱动机构均采用完全相同的设计结构,分别称为X、Y、Z向一维工作台.位移系统在X、Y、Z 3个方向采用粗、精两级驱动,并分别装有计量光栅.各方向粗驱动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配合精密丝杠和直线导轨进行,精驱动采用压电陶瓷微位移器配合柔性铰链进行,每个方向的两级驱动共用一套计量光栅,从而保证了位移系统的大行程、纳米级和计量型.介绍了位移系统的结构设计,分析了位移系统的位移分辨率、计量原理以及它的运动性能.实验表明,在40 mm位移行程内,X、Y和Z向工作台两级驱动实际位移与设定位移之差分别不超过±0.030、±0.028和±0.033 μm,验证了位移系统设计的有效性,为位移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10(018)001【总页数】8页(P175-182)【关键词】三维精密位移系统;结构设计;粗、精两级驱动【作者】王生怀;陈育荣;王淑珍;谢铁邦【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仪器系,湖北,武汉,43007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系,湖北,十堰,44200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系,湖北,十堰,442002;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仪器系,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仪器系,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703.81 引言现代科学技术正迅速向微小、超精密领域发展,微纳米技术的兴起,引发了制造、信息、材料、生物、医疗和国防等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对社会和人类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
许多领域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微型系统或微动系统,如生物细胞、聚合物的各种操作,微外科手术,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光纤对接和微细加工等,因此,精密位移技术已成为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1-5]。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维精密微位移机构的设计1前言部分(阐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微位移机构通常指机构工作时所产生的工作位移小于毫米级的机构,其核心是微位移器,通常根据产生微位移的原理将其分为机械式和机电式。
微位移机构(或称微动工作台)由微位移驱动器和导轨两部分组成。
根据导轨形式和驱动方式可分成五类:柔性支承、压电或电致伸缩微位器驱动;滚动导轨,压电陶瓷或电致伸缩微位移器驱动;滑动导轨,机械式驱动;平行弹性导轨,机械式或电磁、压电、电致伸缩微位移驱动器驱动;气浮导轨,伺服电机或直线电机驱动[1]。
高精度微动工作台系统是现代许多学科和高科技赖以发展的基础,是精密微驱动技术中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航空航天、光纤对接、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机器人、细胞操作、集成电路制造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精密工作台是集精密位置检测技术、驱动技术、直线导向技术、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有机综合体[3]。
作为21世纪机密机械与精密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微位移技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宇航、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而迅速地发展起来。
广泛应用于宇航、机械、微电子领域,它的发展是其它尖端技术的基础,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均将它列入国家发展计划进行重点研究。
由于宇航和航空等技术的发展的需要,对实现小范围内偏转的支承,不仅提出了高分辨的要求,而且对其尺寸和体积提出了微型化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宇航和航空等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实现小范围内偏转的支承,不仅提出了高分辨率的要求,而且对其尺寸和体积提出了微型化的要求。
人们在经过对各类型的弹性支承的实验探索后,才逐步开发出体积小无间隙的柔性铰链[4]。
在微位移技术中,柔性铰链是实现微位移和高分辨率的理想机构。
随着柔性铰链的研究发展,柔性铰链立即被广泛地用于陀螺仪、加速度计、精密天平等仪器仪表中,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稳定性[5]。
如日本工业技术院计量研究所,利用柔性铰链原理研制的角度微调装置,在3分的角度范围内,达到了1000万分之一度的稳定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