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15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9.25 KB
- 文档页数:11
榜样学习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成就及影响。
2. 学生能了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 学生能通过分析榜样人物的事迹,归纳出成功所需的品质和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分析榜样人物资料的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生能够从榜样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
3. 学生通过学习榜样人物的事迹,提高道德素养,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榜样学习为主题,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提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课本中关于榜样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结合以下教学大纲进行组织:1. 榜样人物介绍:选取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伟人、时代楷模等榜样人物,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及优秀品质。
- 教材章节:第三章“历史上的榜样人物”- 内容列举:孔子、雷锋、钱学森等人物的典型事例。
2. 榜样人物优秀品质分析:引导学生从诚信、勤奋、勇敢、创新等方面分析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
- 教材章节:第四章“榜样人物的精神品质”- 内容列举:诚信、责任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
3. 榜样人物影响与启示:探讨榜样人物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考试要求核心素养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之美。
2.概述负反馈和正反馈,说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3.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稳态(1)含义: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稳态的原因: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2.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思考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是否也存在反馈调节,以哪种调节为主?答案也存在,以负反馈调节为主。
3.反馈调节的类型(1)负反馈①作用: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实例:某草原上狼、兔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两种反馈调节的比较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例1 (2018·宁波高二检测)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B.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这种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功能答案 A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三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B正确;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由于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刺绣徽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刺绣徽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掌握基本的刺绣技巧和材料选择。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刺绣针法和图案设计,了解其在徽章制作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解释色彩搭配原理,运用到刺绣徽章的设计中,创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刺绣技巧,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刺绣徽章设计与制作。
2. 学生能够运用创意思维,设计并实施独特的刺绣图案,展示个人特色。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刺绣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刺绣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创作刺绣徽章,培养审美观念,提高个人品味。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支持和鼓励,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创意性课程,结合美术、手工制作等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有一定的手工制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尝试和挑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创新思维,关注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刺绣徽章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材章节:第一章“刺绣艺术概述”2. 理论知识:讲解刺绣的基本针法、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刺绣基本技巧”和第三章“色彩与图案设计”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刺绣技巧,制作简单的刺绣徽章。
- 教材章节:第四章“实践操作”4.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具有个人特色的刺绣徽章图案。
- 教材章节:第五章“创意设计与实践”5. 课堂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贪吃蛇课程设计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贪吃蛇游戏的规则及基本编程逻辑;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编程知识,创建一个具有基本功能的贪吃蛇游戏;3. 学生了解并掌握方向键控制蛇的移动、食物的随机生成以及撞墙或自撞死亡的逻辑。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软件,如Scratch或Python,进行简单的游戏设计;2. 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编程产生兴趣,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创新和实践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互相尊重、支持和鼓励,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结合游戏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编程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1. 游戏规则及基本概念:介绍贪吃蛇游戏的起源、规则,引导学生了解游戏设计的基本要素。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游戏设计基础2. 编程环境及工具使用:教授学生使用Scratch或Python编程软件,熟悉编程环境,掌握基本操作。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编程环境与工具3. 编程逻辑与算法:讲解贪吃蛇游戏中方向控制、食物生成、撞墙或自撞死亡的编程逻辑。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算法与程序设计4. 游戏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贪吃蛇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游戏设计实例5. 团队协作与沟通:分组进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 教材章节: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团队协作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介绍贪吃蛇游戏规则,引导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基本概念。
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考要求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生态系统的稳态a a 稳态的调节b b课时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2)概述负反馈和正反馈,说出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机制。
(3)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稳态(1)含义: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稳态的原因: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2.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思考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是否也存在反馈调节,以哪种调节为主?答案也存在,以负反馈调节为主。
3.反馈调节的类型(1)负反馈①作用: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实例:某草原上狼、兔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正反馈调节。
探究1——实例分析负反馈和正反馈(1)完成下图的填空,解释调节过程:由此可见,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过来抑制和减弱最初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反馈叫负反馈,这种反馈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2)完成下图的填空,解释调节过程:由此可见,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反馈叫正反馈,这种反馈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3)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用。
探究2——归纳概括连线下列类型及结果:答案①—B—Ⅰ—a②—A—Ⅱ—b例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是负反馈。
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答案D解析草原鼠的数量上升,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可以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负反馈调节,B项正确;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地萌发生长,属于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项错误。
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正反馈和负反馈均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C.自我调节功能强的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强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会受损害答案A解析负反馈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正反馈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1.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
2.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1)破坏原因: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
(2)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探究——实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蓟县盘山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桌子”。
科学家去“八仙桌子”调查过,发现那里害虫种类非常多,但是那里却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未造成大的伤害。
(1)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该地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各种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出现害虫的大发生。
(2)稳态的标志: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大小的判断(4)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
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
例3(2019·温州十校联合体模拟)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特征的是()A.各种群都处于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的增长型B.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C.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D.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答案A解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各种群密度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增长型状态。
例4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C.增加生物的种类D.减少生物的种类答案C解析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使得生态系统组分减少,自我调节功能减弱,A项错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但不能增强自我调节功能,B项错误;增加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增强,C 项正确;减少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变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减弱,D项错误。
方法技巧自我调节功能大小(1)决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因素是完善的营养结构。
(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功能就越弱;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功能越强。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因素的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其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1.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简化实例是()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A项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C、D两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遭到破坏。
2.下列关于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B.正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C.负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D.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中,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用答案B解析正反馈的结果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以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血糖浓度影响胰岛素的产生B.生产者数量影响消费者数量C.湖泊污染后鱼类死亡,进而加重湖泊污染D.甲状腺激素影响垂体的分泌答案C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其作用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而湖泊污染后鱼类死亡,加重了湖泊污染,从而加剧了鱼类的死亡,所以属于正反馈调节。
4.以下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是()A.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生长B.某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可降解有机污染物C.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D.某森林鸟类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答案A解析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生长属于对生态系统的人工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5.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外界干扰的功最强的生态系统是()答案C解析题中四个曲线中,只有C选项的曲线受干扰后,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与原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最强的。
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功能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干扰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2.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C.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功能越强;反之越弱。
题组二稳态的调节3.(2019·浙江模拟)某湖泊中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A.如图所示调节方式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B.在人体中也存在类似的调节方式,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C.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仍旧可能修复D.如图调节方式不是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湖泊污染后导致鱼死亡,鱼腐烂后使得污染加重,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A项正确;图示为正反馈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B项错误;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并没有造成生态系统的瘫痪,所以仍旧可能修复,C项正确;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如图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D项正确。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死亡的水蚤又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的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死亡的水蚤又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5.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绝大多数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近看一片黄(地表植被极少)。
有些专家指出:大面积的人工林,树多了但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
下列对“绿色沙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结构单一,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B.该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比自然林强C.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易遭病虫害D.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答案B解析该群落的结构单一,绝大多数是人工林,其他动植物种类少,导致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A项正确;由于该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自我调节功能差,其自我调节功能比自然林弱,B项错误;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自我调节功能差,易遭病虫害,C项正确;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