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氨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 格式:docx
- 大小:61.12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4. 观察并记录氨气的制备过程及现象。
二、实验原理氨(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
实验室常用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制备氨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H4Cl + Ca(OH)2 → CaCl2 + 2NH3↑ + 2H2O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集气瓶、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水槽、滴管。
2. 试剂:氯化铵(NH4Cl)、氢氧化钙(Ca(OH)2)、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取一支干燥的试管,加入约2g氯化铵固体。
2. 在氯化铵上方约1cm处,加入约0.5g氢氧化钙固体。
3. 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导管一端插入集气瓶,另一端插入水槽中。
4.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观察氨气的产生和收集过程。
5. 观察集气瓶内氨气的颜色、气味及水槽中氨气溶解情况。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过程中,试管内固体逐渐反应,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2. 氨气进入集气瓶后,瓶内气体体积膨胀,瓶内压力增大。
3. 氨气溶于水,水槽中液面上升。
4.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能刺激鼻腔、咽喉等部位。
六、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实验过程中,氨气在集气瓶内体积膨胀,表明氨气易溶于水。
2. 氨气溶于水后,水槽中液面上升,说明氨气具有溶解性。
3.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能刺激鼻腔、咽喉等部位。
七、实验讨论与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可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 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是制备氨气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反应条件简单、产物易收集等优点。
3. 氨气具有易溶于水、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加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2. 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氨气倒流。
3. 实验完毕后,及时关闭水槽,防止氨气逸出。
氨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探讨
一、制取氨
1.原料:将合适量的精纯氯化铵、碳酸氢钠和硫酸铵加到实验瓶中,搅拌均匀。
2.加热:将加入的实验瓶放在一个已加热的间接加热器上进行加热,加热时要缓慢,防止溶液煮沸。
3.分离:待反应溶液放凉后,分离出以氯化铵和碳酸氢钠为主要成分的上清液,盛转label入绝热瓶中,同时把沉淀分离键滤,留出残留液。
4.结晶:将残留液分离时倚板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在水浴锅中加热,待待合成液混汤时,显出有一白色悬浮物,即为氨晶代表,立即停止加热,搅拌均匀,冷却放凉,然后放入冰水中冷却,即可收集到氨结晶。
二、氨的性质实验
1.色谱分析:用氨溶液和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以及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进行色谱分析,从而使氨在实验室中测定其有效成分含量。
2.uv光谱分析:将氨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放置在紫外线灯下,采用uv紫外光谱分析,可测定氨在紫外线灯下的放出量和吸收量,从而得出它的性质。
3.氨气测定:将一定的稀氨溶液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煤气中进行加热,将煤气中的氨气逐步增加,然后通过火花电离法测定氨在煤气中的含量,以此来测定氨的性质。
4.酸度测定:将氨溶液在一定的室温下加入适量的洗碱液,通过盐酸和苯酚的反应,用 pH 试纸测定氨的酸度,从而测定出氨溶液的性质。
高三化学氨气的知识点【高三化学氨气的知识点】氨气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三化学中与氨气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用途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一、氨气的性质氨气(NH3)是一种具有碱性的化合物,其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组成。
以下是氨气的主要性质:1. 氨气是无色气体,在常温下存在于空气中。
2. 氨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能使呼吸道黏膜发生灼痛感。
3. 氨气可溶于水,形成氨水(氨的水溶液)。
氨水呈碱性,可以和酸发生中和反应。
二、氨气的制备方法氨气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制备:1. 氨气的工业制备主要采用哈伦-伯-伯修法。
该方法通过在高温下将天然气(甲烷)和氮气反应,产生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氨气。
2. 氨气还可以通过铵盐的热分解或碱金属与氮气反应等方法制备。
三、氨气的用途氨气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氨气被广泛用作化肥的生产原料。
通过制备氨水,可以制成多种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
2. 氨气也用于制备合成纤维素纤维(如人造丝)和染料。
3. 氨气可以用作冷剂和制冷剂,如制冷剂R717。
4. 氨气在实验室中用于合成化合物或进行化学分析。
5. 氨气还有其他应用,如用作清洁剂、金属表面处理剂等。
四、氨气的安全注意事项使用氨气时,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接触时应避免吸入气体,以免对呼吸道造成伤害。
操作氨气时应戴好防护面具和手套,并确保通风良好。
2. 氨气属于易燃气体,接触明火或其他火源可能引发爆炸。
应将氨气存储在密封的容器中,远离火源和高温环境。
3. 氨气具有腐蚀性,避免与皮肤接触。
如果发生溅入眼睛或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帮助。
4. 当氨气泄漏时,应迅速撤离现场,并即刻报警。
在处理泄漏情况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并采取专业的处置方法。
氨气的三种实验室制法
氨气是实验室与生产中的常用气体。
氨气的三种实验室制法分别是用氮化物制取氨气、用固体铵盐制取氨气和用浓氨水制取氨气。
1
反应原理:NH3·H2O=△=NH3↑+H2O。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实验室快速制氨气。
装置:烧瓶,酒精灯,铁架台,橡胶塞,导管等。
注意事项:加热浓氨水时也会有水蒸气,需要用干燥装置除杂。
同上,这种方法制NH3除水蒸气用碱石灰,而不要采用浓H2SO4和固体CaCl2。
2
反应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反应装置:固体+固体加热制气体装置。
包括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等。
净化装置(可省略):用碱石灰干燥。
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验满方法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验满方法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
3
反应原理: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
NH3+H2O⇌NH3·H2O⇌NH4++OH-,
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NaOH,碱石灰等),消耗水且使c(OH-)增大,使平衡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使NH3·H2O的分解。
氨的实验室制法探究河北刘书芳氨气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的唯一一种碱性气体,所以要全面掌握氨。
下面就来探一下氨的实验室制法。
【探究引路】例实验室制氨气通常有两种方法:①用固体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装置同课本第88页图4—33;②称取7.9 g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试管内,再加入8 g氢氧化钠固体,常温下即能产生氨气(装置如下图中甲);③在锥形瓶中注入50 mL浓氨水,再加入10 g氢氧化钠固体(装置如下图中乙)。
选取三个250 mL的干燥的烧瓶及瓶塞,用于收集三种制法的氨气。
请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用①、②两法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用③法制取氨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氨气已收集满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集满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装置如图中丙(烧杯内盛酚酞溶液),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制取气体的基本要求是:简便易操作,能迅速地制取较纯的气体,如也可以用直接加热浓氨水的方法制得氨气。
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NH4HCO3+2NaOH=Na2CO3+NH3↑+2H2O(2)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使氨的溶解度减小而放出;NaOH吸水,促使氨放出;NaOH电离出的OH-增大了氨水中OH-浓度,促使氨水电离平衡左移导致氨气放出(3)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于瓶口,试纸变蓝,证明集满;②用玻璃棒蘸浓盐酸放于瓶口,有白烟,证明集满NH3(4)形成红色喷泉,烧瓶内溶液变红【归纳拓展】实验室中除课本上制取氨气的方法外,还可用以下方法制取氨气。
高一化学必修二氨的知识点氨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NH3。
在高一化学必修二中,学生们学习了关于氨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应用以及相关计算等知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氨及其相关化合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氨的基本性质。
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的气味。
其密度较大,比空气重,能够溶于水,形成氨水。
在溶液中,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会发生氢键作用,形成氢氧离子和氨根离子,即NH4+和OH-。
因此,氨水呈碱性。
接下来,我们了解氨的制备方法。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直接合成氨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制得,这个过程叫做哈柏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合成氨酸来制备氨气,即将氨酸与碱性金属氢氧化物反应,生成氨气。
这些制备方法在农业和化工工业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用于生产化肥和合成尿素等。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氨的应用领域。
氨在农业上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重要的氮肥材料。
作为化肥的一种,氨能够为植物提供重要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氨还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多种合成反应,例如用于制造化学品、塑料和纤维等。
另外,氨也可以用作清洗剂和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除了以上内容,还有一些与氨相关的计算方法需要了解。
比如,可以通过氨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摩尔比例关系。
根据摩尔比例关系,可以推算反应物的摩尔数以及产物的摩尔数。
此外,通过氨水的稀释计算,也可以推算出溶液的浓度。
这些计算方法在化学实验中非常常见。
综上所述,高一化学必修二中对氨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相关计算方法等。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氨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化学领域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和研究,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氨气》讲义一、氨气的基本性质氨气,化学式为 NH₃,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它的分子量约为 17031,相对密度为 07714g/L(标准状况下),沸点为-335℃,熔点为-777℃。
氨气易被液化成无色液体,在常温常压下,1 体积的水大约能溶解700 体积的氨气。
同时,氨气也极易挥发,挥发过程会吸收大量的热。
从化学性质来看,氨气具有还原性。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氨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二、氨气的制备方法氨气的制备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方法:1、工业制法工业上通常采用哈伯法来制备氨气。
该方法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
反应方程式为:N₂+ 3H₂⇌ 2NH₃(条件:高温、高压、催化剂)2、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中,常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来制取氨气。
反应方程式为:2NH₄Cl + Ca(OH)₂= CaCl₂+ 2NH₃↑ + 2H₂O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
发生装置采用固固加热型,收集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由于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且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所以尾气处理通常采用水进行吸收。
三、氨气的用途氨气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农业领域氨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
氮肥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氨气可以转化为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等氮肥,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元素。
2、化工领域在化工生产中,氨气可用于生产硝酸、纯碱等化工产品。
例如,氨气经过氧化可以制成硝酸,硝酸是许多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3、制冷领域由于氨气易液化且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热量,所以氨气也被用作制冷剂。
在一些大型的制冷设备中,氨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其他领域氨气还在制药、塑料、纤维等行业中有一定的应用。
四、氨气的危害尽管氨气有诸多用途,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人的眼睛、鼻子、喉咙等部位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高一必修一化学氨的知识点氨(NH3)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也是氮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高一必修一化学中,学生需要学习有关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深入探讨氨的相关知识点,并逐步展开讨论。
1. 氨的性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在常温下,氨易溶于水,形成氨水(NH3·H2O)。
氨水呈碱性,能与酸反应产生相应的盐类。
氨是一种亲电性很强的物质,能与电子供体反应生成络合物。
此外,氨也具有高度可燃性,容易在空气中燃烧。
2. 氨的制备方法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哈伯-博斯曼过程和氨合成塔法。
哈伯-博斯曼过程是工业上生产氨的重要方法,其反应的条件是高温(400-500°C)、高压(200-250atm)和催化剂(铁-铝催化剂)。
氨合成塔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实验室合成方法,即将氨气由氢气和硝酸银反应得到。
3. 氨的用途氨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农业领域,氨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可以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氮元素。
在制药工业中,氨被用作制备药物原料和溶剂。
此外,氨还被用作制备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制冷剂和清洁剂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4. 氨的危害和防护虽然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化合物,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气体态的氨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有害气味,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的氨气甚至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和窒息。
因此,在氨的使用和制备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呼吸器和防护服等。
5. 氨的相关实验在学习氨的知识时,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关的实验包括氨气的制备、氨水的性质及检验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氨的溶解性、与酸的反应以及氨气对酸性指示剂的影响等现象,深入理解氨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从氨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危害和相关实验等多个方面阐述了高一必修一化学中关于氨的知识点。
氨作为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不仅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日常生活和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了解氨的性质和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氨的实验室制法教案实验名称:氨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目的:1.了解氨的实验室制法;2.学习氨的制备方法以及计算氨的产量;3.掌握实验室安全操作,并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能力。
实验原理: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
氨的实验室制法通常通过在实验室中加热氯化铵(NH4Cl)和氢氧化钠(NaOH)的混合物,反应生成氨气。
NH4Cl+NaOH→NH3+NaCl+H2O实验设备和药品:设备:烧杯、试管、实验室燃气灯、导管、试管架、热手套、酒精灯、玻璃棒药品:氯化铵(NH4Cl)、氢氧化钠(NaOH)实验步骤:1.将实验室燃气灯放在试管架上,将试管架放在实验台上,并确保试管可以在试管架上稳定地放置。
2.取一个干净的烧杯,并称取适量的NH4Cl(约为20g)。
3.将NH4Cl倒入实验室干净的试管中,注意不要溅入皮肤和眼睛中。
4.将取得的试管放置在实验室燃气灯上加热,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底部。
一开始加热试管的底部,然后逐渐移向试管上部。
确保试管全面均匀受热。
5.过程中观察试管内气体的变化,若产生白烟和有气味的气体,即表示氨气生成。
6.利用一根硫酸滴管吸取生成的氨气,并迅速用一根平衡的硫酸滴管将氨气通入预先放有水的烧杯中。
确保氨气不向外泄漏。
7.接着将氨气通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中产生的氨气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操作时要佩戴手套并避免闻入气体。
2.实验中NH4Cl和NaOH均属腐蚀性物质,操作时要小心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实验室燃气灯、试管架等设备要安全稳固地放置在实验台上,防止倾倒和烧伤。
4.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应当远离鼻子,并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5.氨气生成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实验结束后要等试管冷却后再行处理。
实验结果:1.观察试管内气体变化时是否产生白烟和有气味的气体,判断氨气是否生成。
2.观察加入水中的氨气是否溶解产生碱性溶液。
实验数据记录:1.记录实验中用到的药品的名称和质量。
第33练氨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氨水的碱性较弱,其原因是
A.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氨水极易挥发出氨
C.氨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NH3·H2O) 只有少部分电离成NH4+和OH-
D.溶于水的氨大部分以NH3分子形式存在
2.下列气体中,既可用浓硫酸干燥,又可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A.Cl2
B.CO2
C.H2
D.NH3
3.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溶解700LNH,所得溶液的密度为0.9g/cm,氨水的浓度为
A.18.4 mol/L
B.20.4mol/L
C.37%
D.38.5%
4.检验某晶体是否是铵盐,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接下来的操作是
A加入碱溶液并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检验
B直接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
C.加入碱溶液并加热,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D.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
5.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列对这些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
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
C.NH3·H2O不稳定,实验室可用NH4Cl和石灰水制取氨气
D.NH3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因而不能用氨作制冷剂
6.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7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烧瓶分别充满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做喷泉实验后,水都充满烧瓶,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A.1:0.45
B.1:1
C.1:0.29
D.4.5:2.9
8.下列关于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易液化,因此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B氨易溶解于水,因此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C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
D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
9.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3+5O2=4NO+6H2O中的氨作用相同的是
A.NaOH+NH4Cl=NaCl+NH3↑+H2O
B.2NH3+3CuO=3Cu+N2+3H2O
C.2Na+2NH3=2NaNH2+H2↑
D.NH3+CO2+H2O=NH4HCO3
10.把aL含硫酸铵、硝酸铵的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bmol烧碱刚好把NH4+转化为NH3,另一份与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消耗 c mol BaCl2,原溶液中NO3-的浓度为
A.(2b−c
a )mol/L B.(2b−4c
a
)mol/L C.(b−2c
a
)mol/L D.(b−4a
a
)mol/L
11.为了测定某(NH4)2SO4和 NH4HSO4固体混合物的组成,现称取该混合物四份,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各40.00mL,加热,充分反应,使生成的氨气全部逸出[设加热时(NH4)2SO4和 NH4HSO4都没有分解],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气体体积均已换算成标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取3.7g混合物进行同样的实验,则通常状况下生成的氨气为0.84L
B.原混合物中(NH4)2SO4和 NH4H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C.所加入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25mol/L
D.向实验IV所得的溶液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仍会放出氨气
二、非选择题
1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其他必要的仪器用品,完成下列实验,证明氨气具有还原性
已知:2NH3+3CuO≜N2+3Cu+3H2O
(1)装置I中NaOH固体的作用是。
(2)证明NH3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3)装置Ⅳ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4)上述装置Ⅳ有一不当之处,请在下面框中画出改进部分的装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