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936.50 KB
- 文档页数:15
3.鸟的天堂(集体备课,第二课时)第一篇:3.鸟的天堂(集体备课,第二课时)龙背小学四优课堂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独特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和谐之美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教学过程:一、音频导入:1、播放百鸟齐鸣的音乐,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脑海里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2、指说后小结: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让我们再次跟随巴金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进美丽的南国之乡,去看一看《鸟的天堂》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鸟的天堂在哪里?2、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3、学生反馈,简单点评三、小组合作(一)出示问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齐读并谈谈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讨论后回答(二)分析12、13段1、鸟的天堂里的鸟有什么特点?并找出相关的句子2、学习排比句并运用4、找出拟人句并运用5、这两段展示了什么美?(动态美)6、带着喜爱的感情齐读,并引导学生背诵过渡:这么多的鸟儿,你们知道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吗?(三)分析7、8段1、分析榕树的特点: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大、茂密、绿)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不计其数”的意思2、感受静态美:这两段展示了什么美?(静态美)3、出示句子:“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我们就带着这美丽的心情齐读这句话吧!(引导学生背诵)龙背小学四优课堂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小结: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棵茂盛的榕树,所以才引来了这么多的鸟儿在这里栖息,小鸟才会生活的如此快乐,因此最后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四、小组讨论1、课文5次写了年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教师渗透德育知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播放一个“鸟的天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鸟的天堂的鸟很多,加深印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上《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并能简单描述鸟类生活的场景。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2.学会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鸟类生活的场景。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理解文章中复杂的描述和描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音频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内要求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
•学生模仿教师朗读文中的内容,熟悉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教师讲解难点词汇和句子,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
3. 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朗读和小组讨论对鸟类的生活习性。
•学生撰写关于自己最喜欢的鸟类的短文,展示对鸟类的了解。
4.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对鸟类的了解和关注。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文中相关的习题,以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继续探究关于鸟类的知识,准备进行小报告或展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鸟类的天堂,培养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大榕树的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朗读磁带等。
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质疑激趣、变序导入。
1、复习: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经过的时间和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质疑: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了怎样的赞叹?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感叹句来说一说。
3、出示文字投影(课文最后一句)、读、质疑,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昨天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鸟的天堂4、存疑:这些问题通过学文去解决。
三、认识榕树特点,感受静态美。
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什么?(出示榕树近景图)2、问:课文的哪些段落描写了大榕树?(5—9)3、轻读、思考:(独立思考、小组讨论)1)、课文写出了榕树的哪两个特点?2)、你喜欢哪一个描写榕树的句段?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1)、认识榕树的特点:大、茂盛2)、交流体会:(1)、指名说。
(2)、议:句子写出了榕树的什么特点?是什么描写?及理解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如“不可计数”、“那翠绿的颜色……新的生命在颤动”等。
(重点引导理解7、8自然段中描写榕树的语句)5、通过品读,相信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了榕树的美,文中用了哪句话来赞美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喜爱、赞美)6、用赞美之情朗读具体描写榕树的7、8自然段。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7、小结:这部分内容抓住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的静态美。
23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教师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那茂盛的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热闹场景让作者深感震撼。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近距离感受“鸟的天堂”的魅力,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鸟的天堂”的魅力展现出来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获取重要信息。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心情。
时间:傍晚地点:河中心环境:灿烂的红霞、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当时的心情:愉快思考: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的?明确:一是从文中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
如“跳、解、拿起、拨”这些动词将朋友解船、撑船的过程一气呵成地描绘出来,轻快的动作间接地反映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二是从文中描写“我们”的感受的句子可以体会到。
如“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划桨声美妙动听,烘托出“我们”愉快的心情。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体会作者一行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经历。
过渡:同学们,作者一行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鸟的天堂”,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交流作者一行看到的景象,想象画面内容。
明确:作者一行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并没有看见鸟儿,只看见一棵茂盛的大榕树。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榕树的语句,了解榕树的特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圈画出描写榕树的词句。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鸟类的分类和特征。
2. 掌握鸟类的繁殖方式和迁徙规律。
3. 了解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鸟类的分类和特征。
2. 鸟类的繁殖方式和迁徙规律。
3. 鸟类的保护。
三.教学重点:1. 鸟类的分类和特征。
2. 鸟类的繁殖方式和迁徙规律。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不同种类的鸟类。
2. 引导学生思考,鸟类有哪些不同的特征?3. 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学习鸟类的分类和特征1. 讲解不同种类鸟类的分类,如海鸟、雀鸟、鹦鹉等。
2. 引导学生讨论鸟类的特征,如:羽毛、喙、趾等。
3. 利用示范,让学生观察鸟类的特征。
第三步:学习鸟类的繁殖方式和迁徙规律1. 讲解鸟类的繁殖方式,如卵生、胎生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鸟类会迁徙?3. 讲解鸟类迁徙的原因和规律,如气候变化、食物供应等。
第四步:学习鸟类的保护1. 讲解保护鸟类的重要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如何保护鸟类?3. 讲解保护鸟类的方法,如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捕鸟类等。
第五步:小结与巩固1. 给学生时间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鸟类的了解和保护措施。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活跃程度,来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近距离观察鸟类的生态习性。
2. 组织学生参与鸟类保护活动,如摆放鸟类饲料、建造鸟类巢穴等。
七.板书设计: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 鸟类的分类和特征- 鸟类的繁殖方式和迁徙规律- 鸟类的保护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鸟类的分类和特征、繁殖方式和迁徙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并能提出一些保护鸟类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环节需要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