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优化后
- 格式:docx
- 大小:33.60 KB
- 文档页数:17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现状及前景研究作者:谷荣辉陈之文郑康馨吴瑜闫志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35期[摘要] 目的:通过对免费医学生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开展研究,了解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现行培养政策落实及毕业生个人发展情況。
方法:通过自编问卷对安徽省省属医学院校在校免费医学生与定向毕业生进行调查。
结果:在校生中有25.37%的受访者认为学业压力较大,78.7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不适应的地方,55.34%免费医学生对政策了解不全面,意愿履约的人数有323人(78.78%)。
影响免费医学生履约情况与升学发展、政策认同、专业选择原因、定向单位了解情况等因素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意愿履约137人中93人选择继续留在定向单位(67.88%),12人选择继续深造(8.76%),27人选择转变医疗单位(19.71%),5人选择从事其他职业(3.65%)。
影响合约期满后免费医学生去向因与年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等因素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于免费医学生的培养,相关卫生行政部门与培养高校应在政策宣传、课程设置、工作环境与待遇、体系化建设与个人未来发展方面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 免费医学生;培养现状;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86-03一、研究背景“健康中国”战略全面铺展,打造全民健康社会至关重要。
根据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347.5万人,比上年增加54.7万人(增长4.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总数仅79.2万人(占比5.88%)。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占比较低,增加速率缓慢,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工作量大,接诊负担重等问题突显。
二、对象与方法(一)对象以安徽省省属医疗院校在校生与定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55份,回收429份,其中有效问卷410份,有效回收率为90.10%。
助产专业“宽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课程体系探讨1)张佩;刘芳;沈丹【摘要】从课程改革原则、课程体系内容、课程体系特色探讨助产专业“宽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课程体系改革。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4(000)031【总页数】2页(P2966-2967)【关键词】助产;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作者】张佩;刘芳;沈丹【作者单位】250109,山东协和学院;250109,山东协和学院;250109,山东协和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助产专业是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传统骨干专业之一,但我国高等助产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都在沿用护理教育体系,教学中一般仅用产科学代替助产的内容,缺少助产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强,技能操作更是欠缺[1]。
随着国内外助产专业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更需要培养出适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助产人才。
这就需要改革并优化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1 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人文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面向社区卫生机构、计划生育中心、农村等基础医疗机构,从事计划生育、母婴保健、临床助产、护理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具体直接的载体。
课程改革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2.1 课程改革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外,更要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来设置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真正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凸显“宽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文特色教育。
2.2 课程体系内容2.2.1 宽基础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如蒋乃平[2]、石成诚[3]对职业教育的宽基础归纳出不同的观点。
乡村医生培训总结模板一、培训背景和目标在乡村医生培训中,我们旨在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医疗技能,提升他们护理和诊断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二、培训内容和方法1. 培训内容(1)基本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
(2)临床诊断与治疗技能: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习疾病预防、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提高乡村医生的健康教育能力。
(4)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学习医学伦理,明确医生的职业操守和责任。
2. 培训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专家讲座和教材讲解,将相关知识清晰地传达给学员,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
(2)实践操作:通过模拟病例分析、病人接诊、床旁教学等实践操作,让学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3)讨论研究:组织小组讨论、情景教学等形式,让学员能够主动思考和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训效果与问题通过乡村医生的培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培训效果(1)学员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培训,学员的医学知识储备、临床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升。
(2)服务能力增强:学员在学习了一系列课程后,对于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2. 存在问题(1)培训内容的紧凑度:由于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内容稍显紧凑,可能存在学员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2)培训模式的单一性:现阶段培训模式主要以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培训方式。
(3)培训后的跟进帮扶:培训结束后,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提供后续的跟进帮扶。
四、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 调整培训内容与时间安排:优化培训内容的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减轻学员的学习负担。
2. 多元化培训模式:增加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如小组讨论、情景教学、实地调研等,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临床医学专业工学结合“1+2”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摘要]我国现行的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2+1”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除临床基本功欠缺外,还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现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医学教育的需要。
工学结合“1+2”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探索工学结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工学结合“1+2”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推行,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数明显增加。
然而,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匮乏。
目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在县以上医院。
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本到县专到乡,如何培养适合农村乡镇卫生院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是医学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高职卫生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建立起来的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1+2”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意义传统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教学计划安排基本上是基础、临床、实习“老三段”,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脱离实际,临床脱离预防;教学方法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效果不大,仍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不够;评价方法落后,评价质量标准低,尽管对实践技能考核进行了大量探索,但仍以考知识记忆为主。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每年医学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而临床教学医院、教学病人不能满足学生见习需要,学生只能在实训室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得不到应有的临床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除临床基本功欠缺外,还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现状,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
2024年乡村医生培训总结样本一、培训概述____年乡村医生培训是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健康乡村建设而进行的。
本次培训共历时两个月,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高、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乡村医生。
二、培训内容1. 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有幸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涵盖了以下内容:(1)基本医学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2)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3)急救与抢救技能:心肺复苏、创伤处理、急性中风抢救等;(4)公共卫生知识:疫情防控、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等;(5)家庭医学知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
2. 实践操作为了让乡村医生能够熟悉和掌握各种医疗操作技能,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操作:(1)基本检查技能:血压测量、血糖检测、尿液检查等;(2)常见疾病治疗技能:药物使用、基本手术操作等;(3)急救与抢救技能训练:CPR操作、止血处理、骨折固定等;(4)基层卫生服务实践:家庭访视、卫生宣传、传染病防控等。
三、培训成果1. 素质提升经过培训,乡村医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医德医风和专业精神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不仅掌握了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对患者更加关心和负责,积极投身于乡村基层医疗服务中。
2. 技术水平提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训练,乡村医生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状况,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团队协作能力本次培训注重培养乡村医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实践和讨论学习,乡村医生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整体医疗团队的服务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 培训时间紧张:两个月的培训时间有限,导致部分内容只能浅尝辄止。
今后可以将培训时间延长,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摘要: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如何培养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已成为我国基层医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将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服务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基层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我校承担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1],从2010年起,学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的基础上,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1.整体分析我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与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再次明确本次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按照乡镇(社区)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分段式教学。
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具体改革内容2.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在我校组织的基层医生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中,大部分基层医生对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评价较低,而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非常重视,认为这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2]有密切关系。
贵州省毕节市卫生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农村医学专业专业课程整合方案一、前言2010年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开展,我校于2011年10月积极申报,于2012年6月成功申报批复成为贵州第二批国家示范校项目学校。
2012年9月,我校示范校项目工作正式启动,农村医学专业作为我校示范校重点专业项目之一也随之展开建设工作,计划通过2年的努力,以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的提升和发展,走卫生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区域农村医学专业职业教育中起带动和辐射作用,体现卫生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我校农村医学专业调研组对毕节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1)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严重不足。
全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57,毕节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2;(2)卫生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在毕节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只有15人,占%;大专学历320人,占%。
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乡镇卫生院里没有一名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259人,也仅占10%。
;(3)毕节市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医学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为临床医学专业(含农村医学专业)需求量较大。
所以,为切实解决毕节市城乡基层缺医少药的状况和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学校将农村医学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着力为毕节市城乡基层培养适宜医学卫生人才。
二、课程整合的目标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传统专业课课程的梳理、删除、拓展、重构,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解决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
具体目标:(1)突出职业的定向性。
以社区、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助理医师为岗位需求作为构建课程内容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真正满足基层卫生医疗单位的需求。
(2)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基本技术操作,练习和实习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体会,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既包括长远考虑(执业医师)和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
(4)追求学生当前就业与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
课程整合保证了学生知识面广,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让学生获得了持续学习和多方位就业转换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未来个性发展增强了动力。
三、课程整合原则(一)能力为本的原则“能力为本”的农村医学专业技术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与五年制本科学校相同的学科课程构架,通过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的熟练掌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按照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原则确定课程结构,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成长逻辑规律排列序列。
(二)工学结合,能力为先的原则1.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社区、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助理医师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框架,以项目任务为起点,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与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不断改革实验、实训内容和方法,特别是职业能力类课程,均应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临床见习和实习要不断提高带教质量,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
重点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并逐科进行严格的考核和临床能力评定。
2. 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目标,因材施教 ?牢固树立“德厚博爱,笃行弘医”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研究岗位所需,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能力本位。
以学生“学得”为出发点,以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为基本点,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提升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综合运用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如:综合实训教学法、PBL教学法、床边教学、网络教学等,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3. 讲座辅修课程--“专业+专长”,助力学生能力提升。
讲座、选修课课程是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开设的。
在执行中应注意一是鼓励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和就业导向选讲座选修课程,二是讲座选修课程教学在课余免费安排,三是讲座选修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见习、实习均已在计划中统筹安排。
(三)多元合作,加强技能培养1.“校院”合作与校教学实习医院一体化协作。
按 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前两年(即“2”)在校本部完成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第三年(即“1”)入驻教学实习医院学习临床技能,包括实训、见习,训练并形成初步职业能力。
由临床带教专业教师授课,学生进入医院,工学结合,接触临床,感受真实医疗环境,了解病人和医疗过程,边学习边接触病人边实践。
这个“1”是指第三年毕业实习,在医疗单位跟随临床医生,学习医疗过程,训练并形成初步职业能力。
2.“校行”合作? 与行业合作,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跟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推进构建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医疗过程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以进一步深化与教学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聘请高水平师资,充分利用县、市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人才。
3.“校政”合作 ?2011年开始的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乡村医生(纳雍班),是市卫生局主导,各相关部门配合,行业参与实施的项目。
对此订单培养的的学生,在完成2+1模式的培养毕业后,将由市卫生局、纳雍县卫生局安排到相关教学医院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实习培训1年,通过到岗前的基层医生规范化培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规范医疗过程,帮助毕业生深化对基层医学的理解,提升临床实际技能,为“用得上”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指导他们参加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然后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明确课程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农村医学相关专业课课程必须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参照国家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关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
(二)确立课程目标所谓“课程目标”就是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状态。
1、知识目标.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知识;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掌握改善疾患残障及康复的有关知识;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筛查的原则。
2、能力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的适宜技术,对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具备对农村重大传染病及时识别、早期处理的能力;具备处理农村常见急危重症、组织抢救与转送病人的能力;具备对常见致残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及管理的能力;具备开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的能力具备胜任农村卫生宣教、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等工作的能力;具备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规划,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在农村卫生服务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在业务上继续提高的能力;具有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组织协调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3、态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备基本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诚实守信,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过度医疗;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关心和救助老、弱、病、残及困难群体;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具有扎根农村,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贡献终身的信念。
(三)课程开发分析农村医学(乡村医生)专业调研报告,以满足农村医疗水平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要求,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进行基于乡村医生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及创新能力,能够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岗位胜任临床工作的中专层次、拥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四)、课程模块设置与基本要求1、课程模块设置由5个模块构成:基本素质(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能力(专业课程)模块,职业实践模块(毕业实习与技能实习)模块以及职业拓展模块。
职业拓展模块包括选修课和讲座。
各模块课程每18学时计1学分。
表2? 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模块设置通过本课程体系运行,培养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能够全面胜任农村卫生服务的高素质适宜人才,见图 1。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课程结构: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职—临床专业知识,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建立理论教学体系,见图 4 。
(2)公共任选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医学伦理学(1学期1节)、科技论文写作、美育、德育选修、国情概要、演讲与口才(1学期1节)、人与自然、社会学基础、文秘、遗传与优生、性健康教育、营养与膳食指导、临床实习技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应试指南。
(二)课程模块基本要求?1.基本素质(1)德育:144学时,①政治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概论)72学时。
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72学时。
讲授中职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法制观和职业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