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代宪政发展的沉浮之路窥视近代前期社会政治思想面貌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此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教育改革、军队改革等一系列变革,但政治改革相对滞后。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中国签订了出卖台湾和赔款等不平等条约,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反弹和改革呼声。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政治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该运动反对外来势力、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尽管运动失败,但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反封建情绪。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动荡不安和政权更迭,使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境内的控制力受到严重削弱。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夺取政权,中国政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949年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如反右派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运动和改革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政治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以实现现代化建设。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实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和开放。
目前,中国政治正努力实现现代化,包括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等。
然而,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如腐败问题、权力集中等。
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与政治体制改革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政治体制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在这个背景下,近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宪政运动,旨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宪政运动。
由光绪皇帝发起的戊戌变法尝试着对中国传统政治进行改革。
变法的核心是“仁政”,以改善民众生活为目标。
但是变法遭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抨击,并被保守派势力所推翻。
尽管变法失败,但它却掀起了一次宪政运动的浪潮。
随着清朝的逐渐衰落,新兴的民主派逐渐崛起。
1905年,中国第一个政党——同盟会成立。
同盟会旨在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共和国。
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逐渐兴起了一系列的宪政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中国成为共和国,这也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巨大变革。
随后出现了“南北议和”、冯玉祥与张作霖的军阀混战等复杂的政治局面。
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五四运动。
学生们在抗议巴黎和会上将中国的未来彻底拉向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正式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广泛的政治体制改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将中国的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结合在一起,并开始在中国各地积极展开群众工作。
1924年,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宣称“民主派”在新的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国共两党在宪政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使政治改革陷入了泥潭。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建立了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政治体制注重民主集中制,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吸收和凝聚各个社会力量,形成了新的政治体系。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尽管中国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完全走向民主,但每一次宪政运动都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精神,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知识体系概述一、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独立的政府,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政治上逐渐被列强控制,经济上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社会”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在封建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同时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经济形态;在文化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各种资本主义思想不断涌入。
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封建是历史的进步。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说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中国主权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仍然存在着;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并登上近代历史舞台后,并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
这一切都说明1840年以后的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同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增长,却在近代始终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而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所以说,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社会性质是否改变是衡量中国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
辛亥革命,我们说它失败了;并且国民大革命我们也说它失败了。
原因何在?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就是由于它没有完成中国近代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这个标准也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二、形成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导言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已然成为历史,上一世纪是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发生剧烈动荡与深刻变化的一个世纪,而其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上世纪前半叶数度与宪政民主失之交臂,以至于整个民族在后半叶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早在清王朝末期,即十九世纪末,从体制内到体制外,都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中国是亚洲地区最早建立起“共和国”的国家。
从上世纪初至今,中国共产生过13部宪法草案和宪法。
然而时至今日,除台湾和港澳少数地区率先实行宪政民主制外,广大的中国大陆地区人民依旧徘徊在宪政的大门之外,与世界潮流相隔绝。
沉思百年中国行宪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和奋争,当有益于未来的中国宪政转型与宪政政体的最终实现。
须加以说明的是,笔者并非法律及历史学界专业人士,在此仅就笔者阅读到的有关资料,作一梳理介绍,并加以自己的认识,亦为时间不充裕的网友了解这一段历史提供便利。
由于个人学识和掌握的资料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据陈奎德先生<中国的宪法与宪政>,1949年以前,中国曾先后产生过七部宪法及宪法草案:1.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2.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产生的《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3. 袁世凯主导的《天坛宪草》(1913年10月30日)4. 《曹鲲宪法》(1923年)5. 蒋介石主导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 《五五宪草》(1936年5月5日)7. 《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25日,以下简称《民国宪法》)以下将主要以此为线索,分述其产生背景和要义,总结各阶段之经验教训。
一、清末“预备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清末“预备立宪”,是伴随着辛亥革命之前的晚清十年“新政”,由体制内外一批矢志改革、锐意图强的“立宪派”极力促成的一次得到统治者认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宪制变革。
以往由于意识形态的粗暴干预,官修“正史”对此均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或以“预备立宪”只是变中国为“君主宪制”,没有打倒皇帝,而斥其为“反动”或“垂死挣扎”,而对诸如“太平天国”、义和拳之流“暴民政治”却大加褒扬。
摘要: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宪政思想,并且从清末立宪开始,各种各样的立宪活动从未间断过,这些立宪活动既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也刻画出了中国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立宪宪政共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
法律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起步的,一百多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而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变则是一系列思潮和运动的主线。
一、早期的立宪活动探索中国早期的立宪历史,一般要从清末开始。
鸦片战争的惨败,在士子学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思想震动,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到了1860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思想进一步发生重大转变,与洋务运动相伴随,中国开始派人出国了解西方,出使人员,带回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对后来改良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甲午海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变法维新主张,并最终促使光绪帝于1898年下诏实行变法。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维新派的思想却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形成一个以宣传改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为政治目标的派别,被称为立宪派。
立宪派认为中国如果“政体不更”、“宪法不立”,则“武备、实业终莫能兴”,“新政”也不过是弥缝之计,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活动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派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合众政府”为纲领,提出了与以往社会思想完全不同的主张。
在此之后,革命派会党如雨后春笋,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也风起云涌。
革命派发起的一系列起义中,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组建了军政府,还有一些省份的军政府根据三民主义的精神,参照欧美各国宪法,制定了本省的宪法性文件,即各省约法。
后来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即以此约法为依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也是在这部约法的基础上拟定的。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论文宪政是政治哲学、法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尽管对于什么是宪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却使人们对宪政的概念基本上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保障权力的健康行使,保障权利的正常运用等等。
因此,人们常常从权力和权利两个维度来理解宪政及其运行。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全文如下: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在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具有颇多建树,其法律思想特别是宪政思想也十分突出。
本文所探讨的是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宪政思想、这种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
一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提出是与中国近代社会关系的变化和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密不可分的,近代中国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动,尤其是已经出现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迹象和趋势,是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渗透,中国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皇权至上为基本政治特征的社会结构开始解体,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中国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早期改良派的“护商为本”和“以工为本”的经济主张屡屡受挫之后,很快提出了摆脱封建特权桎梏建立市民社会的要求,以追求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为底蕴,强烈要求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并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康梁倡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但却强有力地动摇了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政体。
在国内民主革命力量的强大压力之下,1908年清政府被迫抛出了旨在维护皇权的《钦定宪法大纲》,这种假定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的反动伎俩,不仅没有延长清王朝的寿命,相反却进一步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使中国人民更加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本来面目。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共和”义旗,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于1912年制定、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中国近代宪政发展的沉浮之路窥视近代前期社会政治思想面貌
哲学一班王远41301222
摘要: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近代化的民主法治涌入了老旧腐朽的中国,面临着救亡图存的巨大挑战,清末中国各阶段各阶层知识分子凭着本能中对实用性的追求,开始选择各种借由宪法凌驾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来改良,破坏又重建中国。
政治体制的变革,无论是之前的舆论准备,还是之后的思想解放,都是借由宪政,民主,民权思想的火山爆发实现的。
关键字:近代,宪政,思想
在资本主义几百年枪与火的暴力革命之后,相继建立了多元的宪政体制。
欧美各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时期,原始积累的欲望,对黄金的渴求牵引着它们向东方突进。
暴力而强硬的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后,资本主义带来了它的生产方式,以及为其服务的一系列政治体制,民主解放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制,“从全世界社会的发展看,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1】这历史的洪流之中,有些知识分子像囚笼里的犯人,不经意被唤醒,苦闷的知晓了行将就木的伤痛,他们热血澎湃的开始搜寻各种的方法来为自己,也是为所有人找到一线生机。
在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后,学习器物的热情转向了制度思想的方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为公民意志的集合凌驾于国家至上,国家只是受这个集合体产生驱动的机器,是由这个意志授予的运转原则规律。
在宪法的规范中,体现的是人民与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和妥协,可以说是在其对应的时代的一种正义稳定的秩序规范。
特别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开创的民主政体,史无前例的扩大了统治阶层,对于其统治基础也分外关照。
这让中国知识分子无不侧目,在经过平等观,自由观,法制观等的洪水猛兽般的洗礼后,新一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民权和宪政的朦胧追求,再到竖起造反的旗帜,暴风骤雨的解决封建制度,达到宪政救国的终极目的。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曲折,又在不断前进的过程,经历了各种政体的更迭。
而穿插在其中的政体选择更多是众多派系的思想论战,在不同阶段选择的社会出路,体现的是民主思想的激荡与反思,进步与融合。
从外在的宪法的雏形,确立,观察内在的思想的转型,挣扎,在不断曲折的发展中,政治的法制民主化不断反映着社会思想的理性科学化。
一、清末政治纷纭变幻,孕育着改良思想的风雨
洋务运动开展的风生水却又错漏,弊病万千,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彻底破产,用了是多年的时间让中国人明白中体西用原来也是妄想,建立在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上,是什么果实也结不出的。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同时也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头上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层的侵犯,并从上面赐予他们雨水和阳光”【2】所以这种脆弱性决定了中国必须开始进行政治敏感区域的改革,这不是建立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国情下的必然,而是从实用性出发紧迫而别无选择的。
1989年,维新变法开始,虽无实质的宪法出台,却在同年出台了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应诏统筹全局折》。
维新变法时间虽短,但经过康梁长时间的准备,在事实上开展了全方位并且有一定深度的改革,在政治上首次开始试水,但因顽固派的阻挠,立宪和设议会终未实行,这次改革派并未站到实权者身后,改革被残酷扼杀。
(在这里,虽然戊戌变法并未有宪法出台,也没有实行宪政,但我认为其改革本意就是以宪政为中心,只不过迫于形势,想顽固派妥协了,而其后的“清末新政”实际上本就是慈禧从满是尘土的戊戌变法的盒子里翻找出来,按维新变法的老一套实行的,由于这篇文章是以背后的思想为主,其中心思想戊戌变法基本一致,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在这简单的百日维新中,为我们展现了维新思想的冰山一角。
早期支持洋务运动的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只是个别,零散的,不全面的,对民主宪政抱有的是朦胧又向往的不明确的
感情。
而到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相当的普及,真正意义上形成了社会思潮,在内容和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春秋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
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
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这中间尤其注意要关注的是,他在整个政治学说中使用托古改制的灵活方法,虽然对封建制度有着较大的妥协性,但形成了一套体系,并且在其中重点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在出台宪法,开议会的基础上,有代表来决定国家的方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选择了君主立宪的道路,其背后伴随着思想众多方面的转变。
从政治思想方面,显著变化是对民主化的追求,运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的思想,孔子的改革思想移花接木进行民主法治的宣传;社会思想方面,我们在可以看到在清末新政中使用了人民这个词语,并且在戊戌变法中,开展了反对缠足的运动等等,这是对两种不平等的纠正,在阶级上肯定国民级为公民,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对女性的解放,对传统教条中女性的卑微进行抨击。
二、辛亥革命风雨骤变,共和思想的破冰
在原始氏族社会我们就是以一种绝对共和的状态来完成社会生活的,恩格斯说:“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啊。
”【3】虽然这是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形态,却引得众多政治家竞相追寻。
在立宪派以血色结束了短命的维新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这种间接地政治改革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所以他们就开始向往民主制这种桃花源般的政治制度。
由于认识到了政府已经为了自身扭曲的永续存在不惜放弃中国的独立发展,他们决心用暴力的变革铲除这一中国的敌人。
在武昌革命意外提前发生后,革命以暴风骤雨般的态势席卷中国,各省宣布独立,早已在根基腐坏的清政府不堪一击,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并在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他不是中国第一部宪法,也不是第一步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却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上留下了最终的一笔。
作为一步民主共和的规定性宪法,其中心是简练的三民主义,涵盖三个方面。
(这里要说的是新三民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最终完成形态)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
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这背后的三民主义实属完善,在政治思想方面,真正涉及到了以法制保障民权,法律体现公民,公民掌控法律;在社会思想方面,扫荡了封建的思想架构,虽然这些都是相对只是体现在思想高度,有的并未实现,也有的具有空想性,并不能实现,其中的法制构建思想并不完善,有因人设法的缺点。
但确实思想的大火山席卷了中国,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近代是一个各种矛盾交缠错乱,利益集团关系暧昧复杂的阶段,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民族矛盾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并且逐渐的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这就注定了这是变革的时代,不解决社会的现存问题,中国会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消失。
而在其中各种思想派别的论战,思想的激荡,转化为付诸实践的宪政改革,又在实践中体现着思想的豹变,在近代的黑暗中开出一朵血色的光荣的思想花朵。
【1】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5页
【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页【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9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