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入门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前人的医术关于现代医学的进展有深远的增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高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会与提高。
第一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归纳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进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庞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以为《黄帝内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高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医治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以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因此叫“内经”。
内经能够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归纳。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因此《黄帝内经》被公以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高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医治的原那么和方式,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庞大的奉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如何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如何不抱病,如何使咱们在不吃药的情形下就能够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超级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华,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奉献功不可没。
试想,粗略700年前,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重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能够充分展现。
医疗机构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组织方案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
医疗机构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医的重要平台,有责任推动中医经典的学习和传播。
为此,我们特组织医疗机构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以激发广大医护人员对中医经典的兴趣,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一、活动目标1.深化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医护人员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营造浓厚的中医学术氛围,促进中医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活动时间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三、活动对象医疗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
四、活动内容1.线上学习:活动期间,参与者可通过指定的学习平台,学习中医四大经典的相关内容。
学习内容将涵盖经典原文、注释、白话解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线下交流:鼓励参与者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线下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
3.知识竞赛:活动将设立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初赛阶段,参与者需在线完成相关知识测试;复赛和决赛阶段,将以现场答题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点、临床案例分析等。
五、活动流程1.宣传发动(2023年4月):通过医疗机构内部公告、网络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本次活动,吸引医护人员参与。
2.学习阶段(2023年5月至2023年8月):参与者进行线上学习,积极参与线下交流。
3.初赛阶段(2023年9月):参与者在线参加初赛,筛选出优秀选手进入复赛。
4.复赛阶段(2023年9月):复赛选手现场答题,角逐决赛名额。
5.决赛阶段(2023年10月):决赛选手现场答题,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6.优秀论文评选(2023年9月至2023年10月):组织专家对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六、奖励措施1.知识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面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一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面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D、肺C、脾D、肝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以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干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试题答案(一)A型题1.B2.A3.B4.C5.D6.E7.A8.A9.C 10.D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21.C 22.A 23.C 24.D 25.D(二)B型题1.D2.C3.E4.B5.C6.A7.C8.A9.B(三)D型题1.DE2.AC3.CE(四)X型题1.BCDE2.BC3.CDE4.ABCD5.BCD6.ABCDE7.BCDE8.BCDE提高记忆力的小技巧01.拒绝死记硬背如果没有把知识内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而已。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要(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二)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古代的著作?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中医的理论知识是日久民心。
相对而言,西医是日新月异的。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医学理论,仍然积极地指导着临床诊疗,此为中医之妙。
中医学和西医学也因此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医学体系。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家和著作,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才能在今天仍被称作经典。
因此,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认真的研讨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临床运用方面能有新的领悟和提高。
总之,学习古人的著作的意义在于,在古代著作的指导下,使中医学呈现出如今日渐辉煌的发展。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的著作,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同时,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亦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并无冲突。
本节课以目前高等教育教材推荐的四部书作为经典著作进行讲解。
(一)《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中医界中尊奉的基础理论主要从《黄帝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而且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比如生命科学、气功理论、经络的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得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内经》共包括《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
中医基础理论之源:中医的“四⼤名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门课程,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和⽂化背景。
中医基础理论,以其独精的原理和祛则,客观地概括了⼈体⽣命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养⽣及预防疾病的基本规律,⽽且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作⽤。
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是科学的知识体系。
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融汇了⾃然、社会、⽣物、⼼理等多⽅⾯的知识和学说,以⼈体⽣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为其整体观察与调控对象,表现了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从整体上动态,综合地研究疾病过程中的证候及证候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原理,对⼈体⽣命活动、病理变化的调控原则和⽅法等。
中医基础理论所体现的思维⽅式,具有不注重物质实质,⽽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与西⽅现代医学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有着根本区别。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先秦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医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通常称作“四部经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的年代,⼀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可能⾄汉代才完成。
所以,此书⾮出⾃⼀时⼀⼈之⼿,是众多医学家的论著⼏经修纂⽽成。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井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学、历算学、⽣物学,地理学、⼈类学、⼼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确⽴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创⽴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它标志着中医学进⼊了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这⼀理论体系⾄今仍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发医学基本理论,它论述的阴阳五⾏学说是与医学内容相结合的,所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学说实际上巳成为医学理论的⼀个组成部分。
另⼀⽅⾯,《黄帝内经》⼜借助医学知识,对阴阳.五⾏、⽓、天⼈关系和形神关系等进⾏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理论。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医学入门》。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详细论述了经方治疗的方法和原则,对于诊断和治疗寒热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是晋朝张机所著,主要介绍了针灸和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温病条辨》是明代吴昆所著,详细记录了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温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入门》是宋代孙思邈所著,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经典的概念、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的精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内容要点和学习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千年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为重要和有效的贡献。
文章结构的部分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对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做一个简要说明,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来展开讨论。
首先,通过对四大经典的概述,深入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和特点,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探讨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价值和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一.选择题(单选)(40道)1.《伤寒杂病论》是谁的著作(A)A.张仲景B.扁鹊C.华佗D.孙思邈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B)A.《新修本草》B.《神农本草经》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D.《本草纲目》3。
我国第一部药典是(B)A.《新修本草》B.《神农本草经》C.《证类本草》D.《大辞典》4.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D)A.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B.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C.是机体反映的结果总结出来的D.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5.五味是指药物的(C)A.五种作用B.部分味道C.最基本滋味D.全部味道6.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
此因:(A)A 恐则气下B 悲则气消C惊则气乱 D喜则气缓7.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B)A朱丹溪 B吴鞠通C吴又可 D刘完素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C)A营气 B卫气C宗气 D元气9.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D)A汗B尿C粪D呕吐物10.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C)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11.“肝火犯肺”是属于:(D)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12.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C)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1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C)A 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C肾阴虚而心火旺D心阴虚而心阳亢14.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D)A皮肤B孔窍C肌肉D关节15.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D)A 风邪B暑邪C燥邪D火邪16.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C)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18.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A.木克土B.火生土C.金生水D.水克木19.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D)A.心B.肝C.脾D.肾20.脾之华在:(B)A.毛B.唇C.发D.面21.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D)A.肺与心B.肺与肝C.脾与肺D.肺与肾22.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C)A.脾B.小肠C.胃D.大肠23.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D)A.饮食B.六淫C.七情D.瘀血24.“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B)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D.治标25.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D)A.肾B.肝C.肺D.脾26.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D)A.贲门B.阑门C.魄门D.幽门27.《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A)A.肾B.脾C.肺D.膀胱28.“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B)A.反治B.正治C.治标D.标本兼顾29. 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D)A.刘完素B.朱丹溪C.李东D.张景岳30.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五十二病方B、雷公炮炙论C、黄帝内经D、本草纲目31.人身体里有多少条经络(B)A.6条B.12条C.18条D.24条32.中医学的邪气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A.外在环境B.饮食习惯C.遗传疾病D.气候变化33.中医治疗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是(B)A.药物治疗B.辩证论治C.食疗调养D.针灸疗法34.四季养生的方法是(B)A.春秋养阳B.春夏养阳C.春冬养阳D.夏秋养阳35.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辩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C)A.朱丹溪B.刘完素C.吴鞠通D.吴又可36.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是(B)A.阴阳对立B.阴平阳秘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37.以下食物属热性的是(D)A.猪肉B.白菜C.螃蟹D.韭菜38.以简,便,廉,效为显著特点的方书是(B)A.《五十二病方》B.《肘后备急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伤寒明理论》39.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肺为(C)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阴D.阳中之阳40.下列哪项不属于汤剂的优点(C)A.药效发挥快B.便于加减药量C.便于服用与携带D.易于吸收二、选择题(多选)(20道)1.以下哪些说法正确(ABC)A.肝者,将军之官B.肝藏血,血舍魂C.诸风掉眩,皆属于肝D.肝主身之血脉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ABCD)A.主宰水液代谢B.闭藏先天之精C.受五脏之精而藏之D.主纳气3. 气在局部因阻碍而不通,下列对该情况的描述错误的是(ABD)A.气结B.气郁C.气滞D.气闭4. 气机失调包括(ACD)A.气滞B.气虚C.气脱D.气闭5.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有(AB)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脏腑之精D.生殖之精6.人体之气的生成充足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BCD)A.心B.脾C.肺D.肾7.与血液正常运行相关的脏腑有(ABC)A.心B.脾C.肺D.肾8.与津液的输布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CD)A.肝B.心C.脾D.肺9.神的物质基础有(ABCD)A.精B.气C.血D.津液10.相对而言,属于阴的基本物质有(BCD)A.气B.血C.津D.精11.体制的构成包括(ACD)A.形态结构的差异性B生活条件的差异性C心理特征的差异性D生理功能的差异性12.下列哪些医学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ABCD)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1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是(AC)A.整体观念B.辩证观念C.辨证论治D.治病求本14.下列医家属于宋金元时期的有(ABC)A.陈言B.刘完素C.张元素D.张介宾15.明清时代的医学家有(AC)A.李中梓B.李东桓C.王清任D.陈无择16.中医“证”的内容包括(ABCD)A.病因B.病位C.病性D.邪正关系17.在自然界,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ABD)A.升B.降C.出D.聚18.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AC)A.辛味B.酸味C.甘味D.苦味19.五脏分阴阳,在五脏中属阴的是(CD)A.心B.肺C.脾D.肝20.自然界中,阳主(AC)A.化气B.成型C.生长D.贮藏三.填空题(20道)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为:《神农本草经》2.五脏中以升为建的脏是:脾3.“水谷之海”指的内脏器官是:胃4.既能耗气伤津,又能生风动血的邪气是:暑气5.脉来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者为(滑)脉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回答下列6-12题:6.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肝7.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肺8.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心9.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脾10.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前半夜11.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下午12.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后半夜13.造成行痹的主要邪气是:风邪14.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由(元气)所派生15.五官之中属五行之水的是:耳16.“骨之余”是指身体的哪个结构:齿17.“胃之关”指的是身体的哪个脏器:肾18.与呼吸联系最紧密的两脏是:肺与肾19.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0.(淤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四.简答题(20道)1.金元四大家分别是谁?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2.请说出金元四大家分别对应的派别。
中医四大经典之黄帝内经中医巨著《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探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历和学术理论,并汲取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拟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开展的理论根底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一百零一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那么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局部。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安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安康,比方有了病怎么治病,不必须非要去吃什么药。
事实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转载▼
分类:中医自学
标签:
杂谈
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四大经典一:《难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疫条辨》
四大经典二:《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另外,中医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做为自学者,很难有大量接触治疗病人的机会。
弥补的方法之一是阅读古今名医的医案类著作,如张璐的《张氏医通》、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四大经典视频教程
•《内经》 77课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杨旭教授
•《黄帝内经》80课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洪图教授
•《伤寒论》70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郝万山教授
•《金贵要略》80课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王雪华教授•《温病学》72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刘景源教授
四大基础视频教程
•《中医基础理论》75课时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
•《中医诊断学》 75课时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峰教授主讲
•《中药学》 79课时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讲
•《方剂学》 83课时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