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公开课《花好月圆》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听赏:花好月圆-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曲《花好月圆》的故事及其歌词;2.学习古曲《花好月圆》的旋律和节奏;3.唱出古曲《花好月圆》的歌词,并能体会歌曲中传达的情感;4.了解湖南文艺歌曲的特点和艺术魅力;二、教学内容1.歌曲欣赏让学生听一遍《花好月圆》,带领学生感受这首古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询问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看法。
2.歌曲故事讲述《花好月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一美好的传说。
同时,学习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分组合唱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指导学生练习《花好月圆》的合唱,让他们感受团队配合带来的魅力。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4.文艺歌曲的特点介绍湖南文艺歌曲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湘文化的精髓和艺术魅力。
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经典的湖南文艺歌曲,丰富他们的音乐文化知识。
三、教学步骤1.歌曲欣赏将《花好月圆》播放一遍,让学生端正坐姿,用心聆听。
2.歌曲故事讲述《花好月圆》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这首古曲的背景。
3.唱歌学习教学《花好月圆》的唱法及歌词。
分段教唱,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练习。
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4.分组合唱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合唱体会团队配合的艺术魅力。
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增加学生趣味性和参与性。
5.文艺歌曲特点介绍湖南文艺歌曲的特点,向学生展现湘文化的精髓和美妙。
可以播放其他经典的湖南文艺歌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 了解歌曲的故事和背景;2). 学习歌曲的唱法和歌词;3). 通过分组合唱提高学生的团队配合和趣味性。
2.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文艺歌曲缺乏了解和感觉;2). 对于古曲的唱法和歌词把握不够。
五、教学方法1.情感教育法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歌曲,帮助学生对歌曲中的情感体会及表达。
2.动手操作法通过分组合唱和小组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测试、听课评价、作品评价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听赏)花好月圆》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台湾当地的风俗民情,体验乐曲的情绪并体会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视听结合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通过聆听,跟唱等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学会用柔美、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愿祖国花好月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即能真正体会乐曲意境,又能对歌曲产生深刻印象,并且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CAI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请你在地图上找出台湾所在的地理位置?(课件)生:台湾
导语:介绍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分部,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一弯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血浓于水的情谊。
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台湾。
Call(课件)台湾景色(随乐)
交流:台湾美吗?
师:我们时刻盼望着台湾回归,台湾同胞也时刻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二.愿花好月圆
师:老师想用一首歌来表达我们的心愿,仔细听我的演唱,等会我们交流一下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歌词的内容?(课件)
1. 聆听歌曲(一听师范)
师:请你说出歌曲的情绪(优美深情)
(1)这样优美深情的歌曲应该选用什么样的速度?(中速)。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花好月圆主题3》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花好月圆主题3》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欣赏和学唱《花好月圆》,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材料,包括歌曲、欣赏曲目、练习曲目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表达,对民族音乐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花好月圆》这首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内涵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学会演唱《花好月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音色等。
2.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欣赏《花好月圆》,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正确学唱。
3.练习法:分组练习,合作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音乐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欣赏曲目、练习曲目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欣赏曲目等。
3.乐器:钢琴、鼓等。
4.分组标志:如数字、字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花好月圆》这首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看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花好月圆》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
通过分析歌曲的结构、节奏、旋律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花好月圆》,引导学生跟唱。
注意纠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错误,如音准、节奏等。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花好月圆主题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花好月圆主题1》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花好月圆》,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合唱、民族舞蹈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演唱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花好月圆》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通过学唱《花好月圆》,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合唱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民族音乐特色的把握。
2.《花好月圆》的合唱部分。
3.乐理知识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讲授法:讲解《花好月圆》的背景知识,传授相关的乐理知识。
3.实践法:分组学唱、合唱,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合作能力。
4.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民族音乐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花好月圆》音频、乐理知识、背景资料等。
2.乐器:民族乐器(如琵琶、二胡等)和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3.合唱道具:如扇子、花环等。
4.教学视频:相关民族舞蹈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花好月圆》的音频和乐谱,引导学生聆听并回答问题:“你们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民族特色吗?它属于哪个民族的音乐?”2.呈现(10分钟)讲解《花好月圆》的背景知识,传授相关的乐理知识。
如:歌曲的节奏、旋律、调式等。
同时,展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让学生对音乐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学唱《花好月圆》,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听赏)花好月圆》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听赏《花好月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完整聆听《花好月圆》并能和老师一起轻声哼唱主旋律。
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引导,听辨、比较、分析乐曲的结构。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激发他们对节日的联想,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对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但是对于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没有系统的清晰的认识,所以希望通过这课让学生对民族乐器有基本的认识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喜欢。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模唱主旋律A段学习、感受、了解、欣赏民族管弦乐曲《花好月圆》
2、教学难点:通过分段、分层、比较、听辨了解乐曲结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放式导入
1、出示过节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节日喜庆气氛
2、播放《花好月圆》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3、教师介绍“花好月圆”含义并介绍歌曲背景和演奏形式
意图:培养孩子听的习惯,通过听自己体会和感受,了解歌曲的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这首歌曲并且更了解民族音乐
<二>、【讲授】认识民族乐器外观及音色
1、通过图片展示寻找民族乐器。
2、通过聆听片段认识部分民族乐器音色
意图:学生通过对部分乐器声音的分析记住这个乐器对接下来曲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音乐活动《花好月圆》教案反思教案标题:音乐活动《花好月圆》教案反思一、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音乐活动《花好月圆》,培养学生对中秋节的了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音乐活动《花好月圆》的音乐录音或伴奏。
2. 中秋节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学生们准备的乐器或其他音乐表演道具。
4. 教室内的音响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秋节的图片和资料,引发学生对中秋节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中秋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等内容,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
2. 欣赏和分析(10分钟):播放音乐活动《花好月圆》的音乐录音或伴奏,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观察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乐器演奏等要素。
3. 合作演奏(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其他音乐表演道具,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进行演奏或表演。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演奏顺序和动作。
4. 集体表演(15分钟):将各小组的演奏或表演进行整合,形成一次完整的音乐活动表演。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演奏的速度和音量,确保整体的协调性和和谐度。
5. 反思和总结(10分钟):学生和教师共同回顾整个音乐活动的过程,讨论演奏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音乐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演奏和集体表演,培养了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观察和分析音乐的要素,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合作演奏中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够紧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技巧的培养。
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音乐表演中的自信心不足,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信心,通过更多的合作和表演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高音乐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听赏)《花好月圆》教案一. 教材分析《花好月圆》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
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但在民族音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感受《花好月圆》歌曲中的喜庆氛围。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韵味。
2.学会演唱《花好月圆》歌曲。
3.把握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特色。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借鉴。
4.反馈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花好月圆》歌曲的音频、视频资料。
2.准备乐器,如锣鼓、钹等,以增强歌曲的喜庆氛围。
3.准备歌词,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花好月圆》歌曲的音频,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喜庆氛围。
同时,提问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花好月圆》的歌词,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手,感受歌曲的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邀请部分学生上台演唱,鼓励他们展示自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相互交流、借鉴。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水平。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花好月圆主题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花好月圆主题2》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为背景,通过歌曲《花好月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材料,包括歌曲、器乐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较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同时,部分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待提高。
在地域文化方面,学生对中秋节的认识各有不同,但普遍对节日氛围和家庭团圆有着美好的期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花好月圆》的主题及情感内涵。
2.学会歌曲《花好月圆》,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节日喜悦。
3.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体验传统节日的团圆和谐氛围。
4.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花好月圆》的旋律及节奏掌握。
2.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内涵,并用歌声表达。
3.对中秋节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与节日的紧密联系。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体验情感,激发他们对家庭团圆的渴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花好月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乐器:打击乐器、键盘等。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4.红色、黄色等颜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如月亮、月饼、团圆等,引导学生谈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在此基础上,引入歌曲《花好月圆》,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与节日的关联。
2.呈现(5分钟)完整播放歌曲《花好月圆》,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花好月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花好月圆》。
一、说教材《花好月圆》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在月圆之夜欢乐祥和的美好景象。
这首乐曲在音乐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对音乐有着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对于乐曲的欣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花好月圆》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演奏乐器;能够准确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演奏、创编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优美旋律,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2、哼唱法:引导学生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3、分析法:通过对乐曲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和创作特点。
4、演示法:教师亲自演奏或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5、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聆听乐曲,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分析乐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花好月圆(听赏)主题2》教案一. 教材分析《花好月圆》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主题曲,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月圆人团圆的喜庆场景。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感受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欣赏和体验音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演唱《花好月圆》,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
3.掌握简单的民族音乐欣赏方法,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民族音乐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喜庆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的氛围。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歌曲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六. 教学准备1.音频设备:播放歌曲《花好月圆》。
2.教学PPT:展示歌曲歌词、图片等教学内容。
3.乐器:打击乐器,如锣、鼓等。
4.红色装饰品:营造节日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花好月圆》,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接着,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在此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纠正。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歌曲中的民族音乐特色有哪些?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花好月圆》反思
《花好月圆》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欣赏内容,这首民乐合奏曲是彭修文根据黄贻钧同名管弦乐曲改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用热烈、欢快的引子拉开了节日欢腾的序幕,用优美、轻盈的旋律、舞蹈性的节奏伴随着人们的欢歌劲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乐曲分为引子和三个主体部分,其中重点欣赏三个主体部分。
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民乐乐器音色听辨和乐曲的风格元素上,用敲、唱、说、跳、找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
一、利用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了进行欣赏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模拟实物音色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尤其在介绍乐曲主奏乐器:笛子、二胡、琵琶时,多媒体起了很大作用,给了学生全面、直观的感受。
二、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学生的想象力也应该不是单一的。
在学生欣赏《花好月圆》这首乐曲时,在每次听赏时都用问题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
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音乐播完以后,再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听赏乐曲第二、三部分时,让学生用“动”来表现音乐。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
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
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四、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用哼唱主旋律的形式作为听赏乐曲的一部分,我认为能很快让学生记住乐曲,如果加上分析主旋律,更能让孩子理解其音乐风格和元素,能更深入体会乐曲,产生共鸣。
在欣赏《花好月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一起哼唱主旋律,并结合以前学过的乐曲进行对比、回顾,分析其音乐元素,体会它带给乐曲的音乐形象。
五、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
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
在欣赏过程中,我让学生按照作曲家的配器原理,每一种打击乐器代表民乐队中的一种乐器,
让学生跟着乐曲来演奏,这样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还结合听辨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浅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