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1
- 格式:ppt
- 大小:655.50 KB
- 文档页数:37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遵照执行的出来,又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命名,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故常无欲其,以观妙;所以无欲空虚,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精微之妙。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万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缴:终常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观察事物的始终。
(常从有中,去认识万物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欲和无欲这两个不一样的的称呼说的是一件事。
玄妙啊玄妙,这是众多精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注释:恶已:恶、丑。
已,通“矣”。
斯:这。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这就有丑的存在了;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这就是存在不美好的事物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释:相:互相。
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倾:充实、补充、依存。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译文: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释: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作:兴起、发生、创造。
辞:拒绝为:施与恃:依靠,凭借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音版】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g)道(dào),名(míng)可(kě)名(míng),非(fēi)常(cháng)名(míng).无(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故(gù)常(cháng)无(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g),同(tóng)谓(wèi)之(zhī)玄(xuán),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译文】此章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无名”的“无”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道德经选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1“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那么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无为〞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那么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2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假设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
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道德经第1章原文及译文感悟《道德经第一章:神奇的感悟》
哎呀呀,先来说说《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呢。
再看看译文,大致就是说呀,能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表现。
“无”和“有”这两种状态,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很深远很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门。
嘿,说到这我想起一件事儿啊。
有一次我去爬山,那山可高啦,我爬呀爬呀,累得气喘吁吁。
在爬山的过程中呢,我一开始就特别想要赶紧爬到山顶,这就是有欲的状态呀,我心里只想着快点到顶,都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了。
但后来我累得不行了,干脆就不想那么多了,就慢慢走,这时候反而感受到了爬山的乐趣,看到了好多之前没注意到的小花小草,还有奇奇怪怪的石头,哎呀,那感觉可奇妙啦!这不就像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嘛!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呀,我们总是急于求成,反而忽略了很多美好,当我们放下那些强烈的欲望,反而能发现更多的精彩呢。
总之呢,《道德经》第一章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呀,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以后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看看还能从中悟出啥来。
哈哈!
以上作文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你还有其他需求,欢迎随时告诉我。
第一篇 职业道德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1.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动脉,识别社会发展方向,确定自身存在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包括:①道德的认识功能。
②道德的调节功能。
③道德的教育功能。
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道德的这种功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它具体作用有: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
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③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职业道德是调整一定职业活动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其本质是:①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②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密切相关。
③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4.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具体有哪些? 我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①爱岗敬业:爱岗敬业,通俗地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它是人类社会所有职业道德的一条核心规范,它要求从业者既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又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爱岗敬业是职责,也是成才的内在要求。
②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价值观,它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1. 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探讨了人生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1至81章进行细解。
2. 章节解读2.1 第一章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强调“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
正是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和运行。
2.2 第二章第二章继续讨论“道”的重要性,并强调“道”与“名”之间的关系。
在“名”即思维和语言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失去对“道”的真正感知。
2.3 第三章第三章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核心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放弃自我,不以个人才干和优越感来压制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4 第四章第四章强调无欲无求的重要性,认为欲望使人心乱,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矛盾。
只有通过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定。
2.5 第五章第五章延续了第四章的主题,强调“大道至简”。
只有减少物质欲望,简化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层意义。
2.6 第六章第六章讲述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思想。
强调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和,才能与宇宙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2.81 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被誉为“圣人篇”,总结了全书的主要思想。
它提到了“道”的无穷无尽和救赎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自省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3. 总结《道德经》涵盖了众多哲学思想,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对81章的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尊重自然、节制欲望、不争不抗等。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我,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与生活幸福。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读并将其中的智慧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注:本文中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读者可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进一步探索《道德经》的含义。
2024文明道德演讲稿:道德一论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道德一论》。
道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我们区分善恶、对错的准则。
在当今社会,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行为,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所以,我认为道德是文明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培养的重要素质。
首先,道德是文明的基础。
一个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和纷争之中。
道德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共同对待环境,珍惜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道德,我们才能够建立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保护个人权益,维持社会秩序。
其次,道德是个体行为的引领。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也会对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有道德的行为能够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缺乏道德的行为,则可能导致个人的失败和孤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忠诚、诚实、宽容等等,这些都是道德的基本要求。
只有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才能够真正实现文明的进步。
最后,道德是社会的导向。
道德不仅仅是我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一个强调道德的社会,讲究公德、家德和个人德。
只有在这种道德风尚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弘毅坚忍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我们每个人肩负着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2024年,我们应该正视自身的行为,审视自己的道德水准,努力打造自己的道德底线。
只有坚定道德立场,才能够应对社会诱惑和挑战,做到自律和自强。
我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一定能够实现文明的崛起。
谢谢大家!。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注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