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它是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结束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长达一千多年的统治;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直观性和猜测性;机械论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形式在近代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是科学的必要手段。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它批判的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它建立在对19世纪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其唯物主义不仅贯彻到自然观而且贯彻到人类社会。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内容: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
1、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第三次修改版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3、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5、中国对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6.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8、生态自然观的三大规律有哪些?9、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10,归纳和演绎的关系11.思维的批判性12.科学机遇13.观察,实验和理论的关系14.科学实验室15.绿色设计方法16、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17、库恩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一.什么是自然辩论法?1.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2.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3.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人通过科技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4.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总的来说,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1、反馈控制方法: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
控制方法有多种具体状态。
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运用控制方法对复杂对象进行研究时,是对其控制流程加以综合性的考察,是以事物的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立场观察事物。
2、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1、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2、社会需要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
3、是科技创新的目的。
3、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
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日益恶化的环境迫使下对自己观点有所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主张以人为本,行为的出发点是人,行为的目的是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向自然索取或者更好的索取。
不可否认,人类中心主义在唤醒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当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之时,必然导致对自然先在性存在的无视和肆意的掠夺,其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未来发展的尴尬。
4、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结论的认识方法。
归纳与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
1.重点、系统方法、创新
2.扩散理论等名词
3.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英法德日美”为什么转移、转移中什么起重要因素
4.什么叫社会建制
5.科学共同体、有形学不定无形、科学家气质、露顿
6.UCDOS、PLACE、默顿齐曼(代表什么)
7.科研伦理道德
8.科学技术思想(新加,了解)
9.国家创新型建设、什么是创新型国家(5个标准)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容)
11.科学技术方法论、系统思维、创新方法
中特:
1.导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五个社会主义国家。
2.政治、经济、政策,为什么我们是中国特色
3.初级阶段的认识,为什么
4.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特点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为什么提出,怎么走)
6.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市场——改革开放(收入分配,西部大开发)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大国空巢,计划生育)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报告又提出。
?
(变化)(十七大→十八大变化24个字,结合实际)
9.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什么叫)对提升综合实力/国际地位的影响
10.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
11.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
12.全球九大危机
1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为什么执政党反腐倡廉,走怎样的道路)
14.当代中国与世界(了解)
15.主要政治经济建设。
自然辩证法复习概要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征1,自然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统一体。
2.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3,自然系统的普遍性。
3.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4.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1.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2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3.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4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 .3科学性4可行性6.选题的步骤:1发现或搜集问题 2初步选择问题 3资料调研 4制定研究计划5课题论证 6课题审批7.科学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 典型性原则8.科学实验的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实验方法可以延缓、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
(5)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6)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9.数学方法的特点:(1)数学方法具有抽象性(2)准确性(3)广泛的应用性10.系统方法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动态原则(3)最优化原则(4)模型化原则11.复杂性科学的特点(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论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就是非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要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梦想,主张既要超越还原论,又要超越整体论,即把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适合复杂性研究的贯通思维。
OK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哲学,具体的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活动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
它是“揭示”自然界的“整体性质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包括对自然模式的建构关系、对自然的认识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为研究对象,包含自然哲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三个方面。
要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地位就得从哲学的系统层次性说起,依据对客观规律进行一般抽象认识的程度、将哲学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整体世界的一般性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学科,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社会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和精神哲学(对精神现象的总体看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系统的第二层次,处于自然科学和总体哲学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OK2 存在领域重新分割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对科学思想形成的意义。
(1)重新分割的必要性:存在领域传统分割方式存在缺陷。
所有形式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的自身存在的根据,而其他一切事物和现象或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属性、状态,或者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方面。
在此基础上,传统的唯物主义又总是将存在领域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部分。
具体为:存在=物质+精神,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
这两个等式都是未经科学考察或逻辑论证的两个先验观念,故有必要进行逻辑推演进行重新分割。
(2)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可以得如下两个结论性的等式: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直接存在就是我们对物质范畴的一个具体规定,而间接存在用现代科学里的”信息”概念来规定。
显然,客观不实在=客观间接存在=客观信息,主观不实在=主观间接存在=主观信息。
分割图如下所示:(3)合理性:逻辑推演过程?(4)意义:OK3 自然界的整体系统性及其体现。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八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合工大2012级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课程复习重点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总结。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的辩证法);3、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研活动中的辩证法)三、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直观性、猜测性),吸取了它的优点;2、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吸取了它的优点;3、吸取了前两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并补充了它们所没有的内容,即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四、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1543年出现了两本划时代的巨著,即1、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大宇宙”结构;2、维萨里的《论人体的构造》,创建人体解剖学——“小宇宙”结构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意义1、基本思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规律观2、基本特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造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重大意义: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系统的概念及其含义(重点把握前三层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一、要素是系统构成的单元,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称其为系统。
一、绪论1.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答: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主要内容:自然观(系统、生态),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体系结构:自然观,方法论,科学与社会二、自然观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p15论述题)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论与辩证论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P41)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答: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功能指整体所具有的特性和能力。
自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①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②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自然系统的结构会影响其功能,自然系统的功能也会影响其结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了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的关系答:耗散理论揭示,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
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和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退化过程,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包含着进化过程,纯粹的进化或纯粹的退化是极其罕见的。
(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的。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转入退化过程,相反,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过程。
5.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P61)答: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保持对外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C.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D.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
普利高津说:“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这就是所谓“生序原理”。
(涨落:扰动就会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
)6.生态学的三大规律(论述题)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⑴闭路循环规律:a.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b.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
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能量流是单向的。
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同时运行的。
物质作为能量的运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源动力。
c.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
⑵反馈调控规律:①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a.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b.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③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
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⑶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7.人与自然的和谐(P81)答: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
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注意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三、方法论1.科学问题的意义(P95)1、科学问题是科研的起点,确立了问题,也就确立了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因此科学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2、科学问题表明了科研中的关键字,它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科研选题的意义答:科研选题是科研研究的起始步骤、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重大:1、科研选题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
2、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
3、有创见的科研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答:在进行科研选题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1、需要性原则(目的)科研选题应从社会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2、创造性原则(本质)是指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3、科学性原则(依据)是指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4、可行性原则(条件)是指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
这四个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共同把选题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有利于研究者做成正确的选择。
步骤:1问题调研科学分析,2课题选择精心策划3课题论证集思广益4课题决策胸有成竹4.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答:培根倡导“纯观察说”,把观察看作是纯粹感官的反应活动。
这种纯粹的观察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明确提出“观察中渗透理论”。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观察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可重复性。
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
5.科学试验的特点答:1. 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打的现象;5.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自然。
6.如何看待机遇(一)机遇及其特点:观察实验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时间或机会,意外的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即为机遇。
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
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二)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机遇为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实现给研究提供了先导;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