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前增分策略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一学案(全国通用)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25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题型增分练:冲刺重点卷(一)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某西部临海城市,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市区不仅有两个湖泊,并且还有一条大河经过。
结合“该城市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与人口最少的两个区分别是()A、afB、bgC、ceD、df2、有关该城市的河流和湖泊,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大B、河流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C、湖泊的面积最接近4.5km2D、湖泊的面积最接近2.5km2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4、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下表为“世界、中国、印度、德国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17年)统计表”。
据此完成5~6题。
5A 、世界B 、中国C 、印度D 、德国 6、②国抚养比低的原因是()A 、老年人口比重大B 、青壮年人口比重大C 、儿童人口比重大D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下图是“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 、b 、c 表示城市发展过程。
读图回答7~9题。
7、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a 过程B 、b 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区C 、c 过程早期与商业活动关系密切D 、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 8、以下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 过程的是()A 、武汉B 、兰州C 、大庆D 、深圳9、以a 过程形成的大城市,为防止出现城市问题应()A 、扩大城市面积,分散布局工业B 、控制外来人口,减小就业压力C 、优化产业结构,关停并转移污染企业D 、植树造林,退工还农,恢复生态环境 下图为“某岛屿图”。
2019 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题型增分练:第 2 讲综合题专练 1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联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供给的有限资料,明确观察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掘资猜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勒出来,方便频频细读。
只有经过认真斟酌,推测命题老师的企图,踊跃联想知识点,剖析答题角度,才可以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综合题专练 1 图表判读题1、 (2018 ·福州期末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地域A 地域1 月均温-20 ℃7 月均温21~22℃土层冻结期8 个月年降水量600 毫米(1)指出图中①河流的主要补给种类。
(2)剖析图中 A 处湿地的形成原由,并指出湿地对改良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剖析图示地域植被损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读下边资料,达成以下各题。
资料一最近几年来,“保护性耕种法”愈来愈获得人们的重视,该耕种法对耕地推行免耕或浅耕举措,而且在粮食收割后,不燃烧作物秸秆,而是将作物秸秆粉碎后送还农田,或许将庄稼根茬留在田地过冬。
资料二下列图为某河段表示图。
图中M地是我国最早进行“保护性耕种法”实验的地域。
在总结 M地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图中N 地也开始推行这类耕种方法。
资料三下表为实行“保护性耕种法”前后,土壤水分土壤空气N地冬春天节的有关资料。
土壤有机质大气悬浮物质大气水分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实验后23.5% 16.7% 3.2% 3.4% 34.5%(1)实行“保护性耕种法”的主要长处有哪些?(2)N 地推行“保护性耕种法”此后,对缓解当地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踊跃作用?(3)就保护 M地和 N 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讲(2018·广东七校联考)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D )A.600米B.650米C.700米D.800米2.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 C )A.方案1 B.方案2C.方案3 D.方案4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数值判断,等高距是100米,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约为700~800米。
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约为0~100米,所以该地最大相对高度接近800米,D 对。
第2题,根据山区修路原则,尽量少穿越等高线,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是方案3,穿越等高线条数最少,坡度最小,C对。
方案1、方案4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坡度陡,A、D错。
方案2在甲处坡度大,B错。
“大洋一号”第22航次自2019年12月8日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 162海里,于2019年11月1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下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从图中的萨尔瓦多看开普敦,方位与距离组合最接近的是( C )A.西南,6 000千米 B.西北,10 000千米C.东南,6 000千米 D.东南,10 000千米4.“大洋一号”航行期间( D )A.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B.北太平洋航段内,表层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C.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月19日靠岸)停留期间,昼越来越长D.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解析:第3题,本题东西方向的判断,即以二者之间的劣弧方向为准,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萨尔瓦多和开普敦都位于南半球,而且开普敦纬度更高,同时图中萨尔瓦多和开普敦之间经度为优弧,所以开普敦位于萨尔瓦多东南方向。
萨尔瓦多和开普敦之间经度差大约为60°。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
技能二等值线图的判读类型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典题示例]【典例1】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A.600米B.650米C.700米D.800米(2)若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A.方案1B.方案2C.方案3D.方案4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数值判断,等高距是100米。
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为700~800米,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为0~100米,故该地相对高度为600~800米,所以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800米。
选D。
第(2)题,在山区修路,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若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方案3,其穿越的等高线条数最少,坡度最小。
选C。
答案(1)D(2)C[方法总结]1.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1)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部位(2)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2.根据等高线判断河流特征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气候要素的分布与变化(1)根据地形海拔高度判断(2)根据地形坡向判断4.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剖面图(1)四点——起点、止点、最高点、最低点。
(2)趋势——剖面线所经地区的大致趋势。
(3)等高线通视原理: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坡,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凹坡不会对视线形成障碍,通视状况良好;凸坡视线常被阻挡,很难通视。
如图所示:5.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内容讲解详见高考重点主题突破系列之四——地形)[培优演练]题组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应用1.(2019·烟台市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欲到该地打猎。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最大高差可能为()A.288 mB.388 mC.405 mD.465 m(2)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3)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性喜水,常活动于水边。
题型二 综合题规范答题6种满分模板模板1 特征描述类典题示例(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8分)(2)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10分)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
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
近年来,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3)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
(12分)【现场答案】【阅卷点评】第(1)题,该答案答出了地形类型和地势的高低起伏,缺少对地形的分段描述和地势的准确方位描述,可得4分。
第(2)题,水文特征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流速等方面回答,整体思路较好,但对气候判断不准确(该处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应该有结冰期,可得8分。
第(3)题,工业分布特点定位不太准确,应该是国土的西北部。
原因中注重了文字信息的提取,但忽视了文字中“用于出口”即市场因素和图示中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因素,可得6分。
答案(1)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山地,面积小,多流水的侵蚀地貌;南部为平原,面积大,多流水的堆积地貌;地势是北高南低;冰川地貌广布。
(2)甲河段位于上游山区,乙河段位于下游平原区,与甲河段相比,乙河段有更多的支流汇入,径流量大;乙河段位于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水能不丰富;乙地人类活动频繁,植被覆盖率低,导致含沙量大;乙河段流速慢,冰期长;乙地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甲地有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因此乙地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3)分布特点: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的首都和城市中。
原因:西北部汽车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完善,工业部门齐全;西北部公路铁路线密集交通便利;有众多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西北部汽车工业技术水平高,技术先进;西北部靠近欧洲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广阔。
第一步,精准定位描述主体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一选择题解题技法一、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1.认真审读题意,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
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等。
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
(3)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2.回忆联想,比较筛选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通过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找出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1)前后矛盾,如“海洋能量密度低、转换率大”。
(2)误为因果,如“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有“都”“一定”“全部”“必然”“肯定”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4)概念不清或表述不完整。
(5)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
所以,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3.看清编码,准确选择在填涂答案时,注意上下题及A、B、C、D的位置不要错位,如果有双选题,注意单选和双选不要混淆,尤其是双选题不要漏选和多选。
二、选择题的5个常用解题法方法一图解法1.方法概述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
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一选择题解题技法一、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1.认真审读题意,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
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等。
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
(3)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2.回忆联想,比较筛选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通过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找出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1)前后矛盾,如“海洋能量密度低、转换率大”。
(2)误为因果,如“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有“都”“一定”“全部”“必然”“肯定”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4)概念不清或表述不完整。
(5)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
所以,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3.看清编码,准确选择在填涂答案时,注意上下题及A、B、C、D的位置不要错位,如果有双选题,注意单选和双选不要混淆,尤其是双选题不要漏选和多选。
二、选择题的5个常用解题法方法一图解法1.方法概述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
图解法的突出特点是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还能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失分。
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2.增分策略利用图解法解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思维模板:(1)绘图法【典题试做1】当北京时间为4月1日4时30分时,全球仍处于3月31日的地区占全球的()A.1/2以上B.1/2以下C.1/2D.3/4解析本题看似简单,但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将其转换为图像的形式,则直观得多,我们可借助下面的简图进行分析: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4月1日4时30分时,向西的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东四区分别是4月1日的3时30分、2时30分、1时30分、0时30分,东三区则为3月31日23时30分。
图中箭头处为3月31日和4月1日的分界线,由该箭头向东至180°经线的区域都是4月1日,而箭头以西的范围都是3月31日。
选A。
答案 A【方法归纳】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
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
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
(2)辅助线法【典题试做2】读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知识。
根据风向和等压线绘出天气系统(如下图),根据气流呈逆时针旋转,可推断为北半球锋面气旋。
结合经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天气系统影响北美洲东部地区。
连续性降水是暖锋控制下形成的天气特点,在锋面气旋中,暖锋一般位于气旋的东侧,而且雨区一般位于锋前,由此可推断④地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
答案 D【方法归纳】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图图转换法【典题试做3】下图中A、C、D、E四点均在赤道上,ABC为北半球晨昏线,B为AC中点;D点与E点经度相差180°,且DB>BE,D点位于昼半球。
当北京时间为15时44分时,B点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
解析据题意和题图,B是北半球晨昏线中点,应是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D、E应在同一经线圈上,D在昼半球且DB>BE,说明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作转换图如右图:B点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时,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5时44分,可计算出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
答案(23°26′N,64°E)【方法归纳】图图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
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方法二因果联系法1.方法概述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内在关联。
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为典型,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分析,其一般步骤:①明确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②从逻辑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关联;③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
2.增分策略【典题试做1】(2016·课标Ⅱ,3~4)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
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解析第(1)题,本题题干中“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为“果”,“影响因素”为“因”。
家电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选B。
第(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都有所上涨,因此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丧失成本优势,但同时中国的市场优势逐渐凸显,因此,虽然越南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但是中国广阔的市场吸引力更大。
选A。
答案(1)B(2)A【方法归纳】由果溯因: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果”为已知,“因”为未知。
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基本国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典题试做2】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方,该岛上港口很少。
读图,完成(1)~(2)题。
(1)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是()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2)造成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M岛受海浪的影响大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不利于发展海运C.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解析第(1)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其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该地沼泽广布;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
第(2)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该岛经常受到海浪的袭击。
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利于港口建设;该岛位于赤道附近,水平气压梯度力小,受台风影响较小。
答案(1)A(2)A【方法归纳】由因推果:影响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因”为已知,“果”为未知。
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因”,采用“由因推果法”分析可知,“植被破坏”是直接后果,“荒漠化加剧”是间接后果。
不论采用“由果溯因法”还是“由因推果法”,解答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方法三排除法1.方法概述排除法是同学们在解答选择题时采用最频繁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
此即所谓的“去伪存真”。
排除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如有的题目中列举的地理现象比较多,难以直接进行判断,这时可以运用排除法。
此外,对于同学们感觉不太熟悉的题目,不太熟悉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可提高正确率。
2.增分策略选择题的解题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选项,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
解题时要把每个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把一些较易判定、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选项中找出正确的选项。
通俗地讲,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拣出烂柿子(排除错误的选项),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一般有三种情况:(1)排错法【典题试做1】下列现象在12月份可能出现的是()A.新加坡昼长夜短B.新加坡昼短夜长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解析该题A、B选项恰好相反。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均是昼夜平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其他时间均不可能昼夜平分。
12月不是春秋分日,新加坡不在赤道(在北半球),那么答案取A、B之一。
所以我们就排除C、D两选项。
该月是1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相反,所以选B。
如果不能马上确定答案是A、B两者之一,那么就只能逐步排除。
拉普拉塔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所以夏季多雨,为汛期,冬季少雨,为枯水期,12月为南半球夏季,拉普拉塔河进入丰水期,同理推出D选项叙述也是错误的。
答案 B【方法归纳】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或与题干意思不符的选项。
(2)排漏法【典题试做2】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图示城市依次为()A.①北京②广州③武汉④哈尔滨B.①北京②武汉③哈尔滨④广州C.①广州②武汉③哈尔滨④北京D.①广州②北京③哈尔滨④武汉解析四个城市中广州由于纬度较低,没有冬季,故①为广州,排除A、B选项;武汉与北京相比,夏季较长,故④为武汉,排除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