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地形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95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注:喀斯特一词源自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故此类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以及合适的温度条件,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如下表所示: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1.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包括”V”形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三、风沙地貌 1. 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又称风成地貌。
2. 类型:3. 风沙地貌的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如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丹娘沙丘。
四、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1.概念: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2.类型: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角峰和刃脊等。
冰川堆积地貌主要有冰碛丘陵等,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后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地表形态。
(1)冰斗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
(2)冰川槽谷: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横剖面呈“U”形。
(3)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