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驱动力附着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503.50 KB
- 文档页数:19
1.4 汽车的行驶的附着条件与附着率1.4.1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2z F 附着力是路面对驱动轮切向反力的极限值,在硬路面上,它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成正比,即max X Z F F F ϕϕ==式中,ϕ称为附着系数,它是由路面与轮胎决定的。
由作用在驱动轮上的转矩T 引起的地 t 面切向反作用不能大于附着力,否则将发生驱动轮滑转现象,即对于后轮驱动的汽车222t f X Z T T F F rϕ−=≤这就是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对于前轮驱动汽车,其前驱动轮的附着率亦不能大于地面附着系数。
驱动轮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与汽车的总体布置、行驶状况及道路的坡度有关。
式中ϕ为附着系数,它与路面的种类和状况、车轮运动状况、胎压及花纹有关,行驶车速对附着系数也有影响。
在一般动力性分析中只取附着系数的平均值,见表1-3。
1.4.2 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汽车的附着力决定于附着系数以及地面作用于驱动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附着系数主要取决于路面的种类和状况,行驶车速对附着系数也有影响。
图1-13 为汽车加速上坡时的受力图。
图中,G 为汽车重力;α为道路坡度角;g h 为汽车质心高;1f T 、2f T 为作用在前、后轮上的滚动阻力偶矩;je T 为作用于横置发动机飞轮上的惯性阻力偶矩;1jw T 、2jw T 为作用在前、后车轮上的惯性阻力偶矩;1Zw F 、2Zw F 为作用于车身上并位于前、后轮接地点上方的空气升力;1Z F 、2Z F 为作用在前、后轮上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为作用在前、后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L 为汽车轴矩;、为汽车质心至前、后轴之距离。
1X F 2X F a b 若将作用在汽车上的诸力对前、后轮与道路接触面中心取力矩,则得1122cos sin cos cos sin cos g g f g o w Z Zw g g f g o w Z Zw h h I i i I b G du r F G F G L L g L Lr Lr dt L h h I i i I a G du F G F G L L g L Lr Lr dt L frf αααααα⎫⎛⎞⎛⎞=−−+±−−⎪⎜⎟⎜⎟⎜⎟⎝⎠⎪⎝⎠⎬⎛⎞⎛⎞⎪=+++±−+⎜⎟⎜⎟⎪⎜⎟⎝⎠⎝⎠⎭∑∑ (1-10) 在式(1-10)中不能再计入对前、后轮与道路接触面中心的距。
简述汽车驱动力和附着条件之间的关系
汽车驱动力和附着条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车辆的性能和操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汽车驱动力是指引发车辆沿着所选方向前进的力量。
常见的汽车驱动力有内燃机驱动力、电动机驱动力和混合动力驱动力等。
其中,内燃机驱动力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能量来推动车辆前进。
而电动机驱动力则是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驱动车辆。
不同的驱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能,如内燃机具有高功率输出和长续航里程,而电动机则具有低噪音和零排放等优势。
然而,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驱动力,车辆的附着条件都是驱动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附着条件是指车辆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接触状态和摩擦力。
优异的附着条件可以提供良好的牵引力和操控性能,使得驱动力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到地面,从而提高车辆的加速度和行驶稳定性。
附着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路面状况、胎压、胎面材料和车速等。
例如,湿滑的路面会降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了驱动力的传递效果;胎压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轮胎的接触面积减小或不均匀,进而影响附着条件的质量。
此外,驱动力和附着条件之间的关系还与车辆的重心分布和悬挂系统等因素有关。
合理的重心分布和悬挂系统设计可以改善车辆的平衡性和操控性能,从而更好地利用驱动力和附着条件的关系。
综上所述,汽车驱动力和附着条件密切相关。
优异的驱动力系统和良好的附着条件相互促进,使得车辆能够更高效地行驶和操控。
因此,在车辆设计和驾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驱动力和附着条件之间的关系,以提供更安全、可靠和高性能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