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父得姓始祖探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董姓渊源——天下董姓是一家一、董姓由来我们董姓与大多数姓不一样,是最古的姓氏之一,起码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一般姓只有二千年历史),从董父得姓后繁洐有一百六七十代之多,值得我们骄傲呀。
江河有主源,从一个最远的涓涓细流小泉眼开始,汇纳百川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
我董姓也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也汇纳了无数支源,形成今天七百三十多万董姓人群。
那么我董姓主源从何而来?在二十一世记的今天,我们必须从比较客观与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探讨董姓的来源与发展。
在谈董姓来源之前我们必须澄清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先民现状的几个观点:首先我们认为炎帝、黄帝并不是专指一人,而是人物、部落联盟首领之称、氏族、时代多种涵义组成的一个“整合”概念。
炎帝部落从开始到衰亡而被黄帝部落取代大约为二千年之久,只要成为炎帝部落联盟首领均称为炎帝,这二千年中有许多人担任过这个部落首领而称为炎帝,同样黄帝的含义也是如此。
正如今天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只要他有能力当上市的行政第一把手我们均称为市长。
当然,在这么多的炎帝、黄帝之中肯定有几位功绩卓绝而被后人世代敬仰,而他们的事迹也往往转化为一位炎帝、黄帝身上。
炎帝部落是神农氏、燧人氏的后裔,是善长用火的农耕部落,而后起的黄帝部落是以游牧狩猎为主,二者对自然资源利用方法不同,从而炎帝部落的刀耕火种、辟地开荒的活动常引发炎黄两部落的利害冲突,最后爆发炎黄之战,炎败黄胜的结果使黄帝部落取代了炎帝部落的地位,也是为何今天重黃轻炎原因。
其二、炎黄时代我中华大地必已有千千万万的原始人群,组成许多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因此我们认为通常说源于黄帝、炎帝、蚩尤等等,只能说明该姓出于此部落联盟,而大多非真正是炎帝、黄帝的正传后裔。
第三、我中华民族和文明起源并非过去所说的一源,而是多源。
并非过去“黄河文化”一说,还有以河姆渡(七千年)、良渚、马家浜、跨湖桥(八千年)为代表的“长江文化”,还有燕辽、云南、甚至西藏。
董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
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
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
有关董姓的相关资料董氏是一个故老的姓氏。
相传黄帝己姓子孙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liao,在今河南唐河县南),称为飂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学过训龙的本领,熟悉龙的习性,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董,任为豢(huan)龙氏,封于鬷(zong)川(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为:“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好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
帝赐之姓曰董,氏月豢龙,封诸鬷川。
”关于董父的封邑,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今河南临颍县境内,即《太平寰宇记*许州》所说:旧许州临颍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邑。
又据西汉史游《急就篇》“董奉德”注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吉朝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
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
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
董狐认为责任在赵盾,因此在史策上写:“赵盾弒其君”。
由于他不不畏权贵,秉直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沿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
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东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又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西汉武帝时功臣董金吾,愿为匈奴人;东汉公孙述时,牂河(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大姓有董氏。
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
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区,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篡》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县)。
关于董姓氏的历史研究作文你知道董这个姓氏吗?在咱们中华姓氏的大家庭里,董姓可是有着独特而又有趣的历史呢。
要说董姓的起源啊,那可是能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种说法是,董姓源自舜帝时期的一个官职——董督。
这就好比现在的一个重要的监管职位呢。
当时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啊,那可是相当厉害,他们的后代就以董为姓了。
这就像是把家族的荣耀和官职绑定在了一起,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就像现在有些人因为祖辈的光荣事迹,而对自己的姓氏充满自豪一样。
还有个传说也特别有趣。
说是在古代有一个叫董父的人,他特别善于养龙。
龙啊,在咱们中国人的心目中那可是超级神秘又厉害的存在。
董父把龙养得那叫一个好,就像现在有些人把宠物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样。
舜帝一高兴,就赐他董姓。
这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神话故事,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董姓的古老和神秘色彩。
随着历史的发展,董姓家族也是人才辈出。
在汉朝的时候,就有董仲舒这么一个超级有名的人物。
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巨星。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下子就把儒家思想推到了一个超级高的地位。
就好比在众多明星里,他把儒家思想这个明星捧成了超级巨星,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呢。
而且他的思想不仅仅是在国内流行,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就像现在的流行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一样。
董家出了这样的人物,那在当时肯定是相当风光的,其他姓氏的人估计都得竖起大拇指说:“董家人,真厉害!”在历史的长河中,董姓的分布也越来越广泛。
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撒落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有的董姓家族在北方安居乐业,建造了坚固的房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的则南下,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和当地的人融合在一起,但是董姓这个标志却一直保留着。
这就像现在的移民一样,到了新的地方,虽然会适应当地的文化,但是自己的家族根源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到了现代社会,董姓人也是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有董姓的企业家,他们就像商业战场上的勇士,开公司、做买卖,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有董姓的艺术家,在舞台上或者画布前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人们看到董姓人的创造力;还有董姓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钻研,试图解开一个又一个世界的奥秘。
董姓始祖—董父
董姓始祖—董父
中华汉民族的董姓人把董父奉为元祖,其渊源可追溯到轩辕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
据说颛顼有子名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部的汝河地区。
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即火官)、吴回氏,始居陕西龙县,夏朝时东达山西平陆之吴山。
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成为六个大部落。
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董当时便是能制绳索的蘱草,惠连氏族即以董为圖腾,活动范围在今太行山南侧。
惠连之子飂(刘)叔安,当时是个部落首领。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父,学过驯服龙的本领(据后来考证龙即鳄鱼之古名),熟悉龙的习性,为舜帝驯养龙有功,被舜帝赐姓董,称董父(这与先前惠连氏族崇拜的圖腾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以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擅畜龙以服事帝舜。
帝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
从此华夏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董姓人家。
关于董父的封邑,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今河南临颍县境内,即《太平寰宇记·许州》所说:旧许州临颍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邑。
由此看来董姓最早发源应该在山西省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小诸侯国,临近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该地后来为晋国所并,当时董姓人口不断壮大,已成为晋国旧贵族11个姓之一。
据此段历史考证,董姓得姓时间至少有4000多年。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教授谈董氏寻根:济宁市定陶县董姓发源地董父的封地董姓是中国第三十七位姓氏,在华北、华东及中原地区的分布比较集中。
当今董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总人口大约有677万。
游线一:山东省济宁市定陶县(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发源地)(一)山东省济宁市定陶县董姓发源地之一——董父的封地定陶县古名“陶丘”,早在5000多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定陶一度是中国商业贸易的中心,有“天下之中”之称。
当年越国大夫范螽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到这里隐居经商,“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至争这里还留有陶朱公故迹。
董姓和曹姓都从这里发源。
古曹国贵族的墓群堆积得像一座大山,被称为“仿山”。
但目前这里尚未发现有关董姓祖先的任何遗迹。
交通参考:定陶北枕新菏、兖石铁路,东临济宁机场,南接陇海铁路,京九铁路和联结冀鲁豫三省的公路干线纵贯全境。
境内公路同四通八达。
(二)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董姓发源地——晋国都城翼城董氏迁居甘肃陇西后才兴旺起来,山西起源地已没有留下遗迹。
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据说是“良史”董狐的故里。
游线二: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福建省福州市(董氏宗祠)(一)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董氏古村流坑村位于抚州市乐安县,是建于五代南唐元年的千年古村。
村民大都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
据村中千年族谱记载,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是唐朝宰相董晋的八世孙。
两宋时期,300年中,董家出了26名进士。
北宋时董家曾有5人同时考中进士,惊动朝野。
族人曾在村中建“五桂坊”以彰显殊柴。
流坑董氏历代文才冲天,得益于萤家祖上的雄厚财力和对治学的重视。
流坑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村内按“横补直泄,补泄相济”的古老风水原理规划,七横一竖的宽街和密如蛛网的小巷相联,望楼就建在8条宽街的头尾,用以启闭防御。
整个村子很像一座山水环抱的古城池。
关于董姓氏的历史研究作文你知道董这个姓氏吗?在咱们中国姓氏的大家族里,董姓可是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悠长的历史呢。
要说董姓的起源啊,那可有些年头了。
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来源是颛顼帝的后代。
传说颛顼帝的子孙里有个叫董父的人,这人可不得了。
他特别擅长养龙,对,你没听错,就是养龙。
在那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时代,龙可是超级神秘又强大的存在。
董父呢,就因为把龙养得特别好,舜帝一高兴,就赐他姓董,还让他住在一个叫鬷川的地方。
这就像是因为工作干得好,舜帝不仅给了他一个独特的姓氏,还分了一套好房子呢。
从此啊,董姓就开始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繁衍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姓家族也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春秋时期,董姓家族就已经在晋国崭露头角了。
比如说董狐,这可是个硬骨头的史官。
那个时候的史官,权力不大,但是责任可不小,要如实记录历史。
晋灵公特别昏庸,干了不少坏事。
董狐呢,就毫不客气地把晋灵公的恶行都记了下来。
当时权势熏天的赵盾觉得董狐这么做不太好,毕竟有些事也不完全是晋灵公一个人的错。
可董狐很有原则,他说:“赵盾身为正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你杀了国君又是谁呢?”他就这么如实记录,不畏强权。
董狐这种刚正不阿的品质,也为董姓家族添了不少光彩,让后人一提起董姓,就会想到董狐的正直。
董姓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呢。
董仲舒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位。
他生活在西汉时期,那可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就像他给当时的汉朝皇帝出了一个大主意,让儒家思想一下子就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就好比在一个满是各种声音的大舞台上,他把儒家思想这个歌手推到了最耀眼的位置,让大家都得听这个歌手唱歌。
他的这个主张影响可太大了,不仅让汉朝的统治思想更加统一,而且对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董姓家族有了董仲舒这样的大学问家,就像给家族戴上了一顶闪闪发光的智慧王冠。
再往后呢,董姓也在不同的地方开枝散叶。
有的董姓家族迁徙到了南方,有的在北方继续发展。
董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
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百家姓董姓姓氏渊源_百家姓董姓历史名人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百家姓董姓姓氏渊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董姓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即马)。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
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
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姓董的名人
姓董的名人
阅读精选(1):
董姓的来源
来源有三种:
1、出自己姓。
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
)之后裔(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为氏。
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董父得姓始祖探源(第二次修改)
董炎星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姓氏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我们作为董氏的一个成员,一定要研究好中華民族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对它研究,就得从自己的姓氏开始研究,现我对董氏得姓始祖进行了探讨。
一、根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而董姓早於董父,为什么以董父为董姓始祖?
1.从人祖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算起,姓氏发展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据《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大约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为中心的黄淮区域,被尊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统一了九大部落,奉“龙”为华夏图腾。
但让伏羲颇伤脑筋的是,当时部落男女的交媾生育十分混乱,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
为了制止乱伦、乱婚等愚昧现象,伏羲开始实践“制嫁娶,正姓氏”。
他首先自定为“风”姓。
接着,又为当时尚存的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妫、姬等,这些皆带“女”字的姓意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
他为庶民百姓定氏时使用了灵活、简便的办法。
我们董姓就是一支继承祝融部落制绳存火传统,擅长用一种叫董的草制绳的部落,以董草为图腾。
2.在贵州省关岭县晒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红崖丹书‟可以证明这点。
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羋六部落,后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禿,史称祝融八姓。
3.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原来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为主导的氏族,氏族显示着家族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
舜时的“赐姓命氏”,是大规模赐姓命氏的渊源。
当时的董父得到帝舜的赐姓,极为尊贵.
董氏以董父为荣。
二.通过网友和宗亲的提供材料和记载,按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史料来归纳出:
1.中華民族姓氏炎黃總始祖第一代(天字輩)少典氏:即少典國君,諱烈山氏,又號厲山氏,迺祝融氏之分派也,生於歲次丙子(民國前5196年、公元前3285年。
)妣有蟜氏安登(又曰任姒)。
生二子,長子石年、是為炎帝神農氏,次子勗其,派下是為黃帝軒轅氏。
(年齡兄石年,比弟勗其,年長四歲。
)
2.少典氏第二代(地字輩)三皇三炎帝神農氏:父少典氏(號厲山氏),母有蟜氏安登之長子,炎帝,姓姜,諱石年,又諱軌,號神農氏,漢族,生于歲次太昊乙巳(民國前5167年、公元前3256年)115年,崩于即位後歲次壬辰(民國前5000年、公元前3289年)145年,享壽168歲(生逝族譜與纪年表相差十二年,待考,)葬于萬陽山。
其間依序為炎帝神農氏、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等10代九帝520年。
妣萛葊水氏聽詙(又曰奔水氏。
)生子臨魁,生女曰女娃(嘗游於東海,溺而不返,化為鳥,其狀如鳥,文首白啄赤足,名曰精衛。
常嘟西山木石,以填於東海。
)
少典氏第二代(地字輩)勗其公:父少典氏(號厲山氏),母有蟜氏安登之次子,生于子女媧戊申三年(民國前5164年、公元前3253年),薨于炎帝戊子(民國前5004年、公元前3093年)140年,享壽160歲;妣扶胥氏,生子巨駓。
勗其公至五帝一黃帝軒轅氏,其間依序為勗其,妣扶胥氏;巨駓,妣蜀山氏;芒昧,妣逿伊氏;夷栗,妣女儀氏;柏堅,妣赤水氏;諱節,妣钜閭氏;赫胡,妣摩利氏;封胥,妣女娥氏;依盧,妣九方氏;啟昆,妣有蟜氏等10代約520年。
3.少典氏第三代(玄字輩)諱巨駓公:迺勗其公之子也;妣蜀山氏,生子芒昧。
4.少典氏第四代(黃字輩)諱芒昧公:迺巨駓公之子也;妣逿伊氏,生子夷栗。
5.少典氏第五代(宇字輩)諱夷栗公:迺芒昧公之子也;妣女儀氏,生子柏堅。
6.少典氏第六代(宙字輩)諱柏堅公:迺夷栗公之子也;妣赤水氏,生子節。
7.少典氏第七代(洪字輩)諱節公:迺柏堅公之子也;妣鉅閭氏,生子赫胡。
8.少典氏第八代(荒字輩)諱赫胡公:迺節公之子也;妣摩利氏,生子封胥。
9.少典氏第九代(日字輩)諱封胥公:迺赫胡公之子也;妣女娥氏,生子依盧。
10.少典氏第十代(月字輩)諱依盧公:迺封胥公之子也;妣九方氏,生子啟昆。
以上皆相繼為少典國君派下直系。
11.少典氏第十一代公有熊君:盈字輩。
諱啟昆,迺依盧公之子也。
由少典北遷於熊(河南開封新鄭縣)。
因改國曰有熊。
為人剛健中正。
妣女蟜氏附寶,生子軒轅、子高。
12.少典氏第十二代。
黃帝的一代黃帝:昃字輩。
父少典國君啟昆,母曰附寶之長子。
名軒轅,又名荼,字玄律。
姓公孫,長於姬水,又姓姬。
(黃帝生於黃帝紀年前歲次癸丑十一年、炎帝裔榆罔四十五年、民國前四六一九年、公元前二
七0八年誕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縣。
即位於:黃帝紀年元年歲次甲子、民國前四六0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神農氏衰,諸侯咸尊為天子,建國有熊,今河南省新鄭縣,其德土行以雲紀事,至黃帝紀年歲次癸卯一00年、民國前四五0九年、公元前二五九八年,在位一00年。
帝逝葬橋山,今陜西縣黃陵縣,享壽一一一歲。
黃帝元妃西陵氏長子昌意之系,生長子昌意、次子元囂、三子龍苗等三子;次妃妃方纍氏之系,生長子休、次子清;古今姓書或姓譜,對前者元囂即位是為少昊,其裔堯封重黎之後為羲和,後有重氏、童氏、和氏、纍和氏。
後者清之子也是少昊,少昊四叔曰重、曰熙、曰修、曰該,為五官,堯之羲仲、羲叔,皆重之後也,有姓羲、重。
出楚語及法言:「少昊入踐帝位,其屬有紹青陽之國者..」。
)
13.少典氏第十二代、黃帝軒轅氏第一代黃帝:黃帝,姓姬又姓公孫。
黃帝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生子三人,昌意、元囂、龍苗。
次妃方纍氏,生子二人休、清。
第三妃彤魚氏,生子二人,揮、夷鼓。
第四妃嫫母,生子二人,蒼林、禺陽。
凡妃之子九人,庶妾之子十六人,共二十五人,別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陽、夷彭為二紀也,其十三人皆姬姓。
14.少典氏第十三代、黃帝軒轅氏第二代昌意:昌意姬姓,娶蜀山氏之女昌濮(又名女枢.昌仆),生子三人,長曰乾荒(又名干荒.韩流)、次曰安、季曰悃。
15.少典氏第十四代、黃帝軒轅氏第三代乾荒,娶淖子氏(浊山氏)之女阿女,生帝顓頊。
16.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顓頊:顓頊,元妃鄒屠氏,生駱明、八凱;次妃滕贲氏(腾隍氏)之女女禄,生伯稱、卷章(或作老童)、季禺;並無女脩。
17.少典氏第十六代、黃帝軒轅氏第五代卷章,娶竭水氏(根水氏)之女骄福,生二子重黎、吴回。
18.少典氏第十七代、黃帝軒轅氏第六代吴回,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
娶夏侯氏,生陆终.
19.少典氏第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七代陸終,帝喾(高辛氏)的扶佐大臣,为陸終氏。
陸終娶鬼方氏之妹女馈(女媸.女赜),生子六人樊、惠連、籛、求言、晏安、季連。
20.少典氏第十九代、黃帝軒轅氏第八代樊,佐禹治水有功,封于昆吾氏(今河南省滑县)为侯伯,己姓.生子叔安。
21.少典氏第二十代、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叔安,夏时因被封在飂(liu)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为飂国国君。
后代以国为姓,是为飂姓。
春秋时代(公元前772年)至公元481前年),将“飂”去风加“广”成廖。
故称飂(廖)叔安.有一子叫父,后叫董父.
22.少典氏第二十一代、黃帝軒轅氏第十代父,为舜帝豢养龙,龙即鳄鱼之古名。
舜帝时封廖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氏称豢龙氏,豢龍封于鬷川,別為鬷夷,又別為關龍、董、廖。
關龍滅于夏。
鬷滅于商後有:廖氏、飀氏、飂氏、叔氏、董氏。
后有李氏称董父后人(唐李忠臣本姓董,李世民赐姓李)。
三.据有关史料记载,龙的传说起自虞瞬,始于山西河东(闻喜)董泽湖。
当时舜命叔安之子董父豢养龙。
“董父亦甚好龙,且善饲之服事帝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但龙是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
董父便在普天下找甘泉,后来在闻喜的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发现有一条长40华里的大甘泉,水质甚佳,犹如湖泊,清澈明亮,实为豢龙相宜圣地,心中大喜,便定下居来。
此地便是闻喜东北方向横跨东镇、礼元两乡镇的40里白水在滩。
因董父豢龙有功,舜变将白水滩一带“封为董父之国也”。
此处白水滩又名董泽湖,这便是传说中的董父豢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