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床输血相关问题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医院输血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增长,输血治疗已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输血治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输血安全、血液资源配置、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等。
本文将对医院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医院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输血安全问题(1)血液制品质量问题:在血液制品的采集、分离、储存等过程中,可能存在质量控制不严格的情况,导致血液制品中存在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2)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等。
这些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3)输血相关疾病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尽管医疗机构在输血前会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筛查,但仍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
2. 血液资源配置问题(1)血液资源短缺:我国血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尤其在某些地区和时段,血液供应紧张,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2)血液资源浪费:在实际输血过程中,部分患者因种种原因未能使用血液制品,导致血液资源浪费。
3. 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防控问题(1)防控意识不足:部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防控意识不足,未能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2)防控措施不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医疗机构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如严格把控血液制品质量、加强输血前病毒筛查等。
二、医院输血管理对策1. 提高输血安全意识(1)加强血液制品质量监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血液制品质量的监管,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2)完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监控和管理。
2. 优化血液资源配置(1)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参与度,扩大血液资源供给。
(2)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配血液资源,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3. 加强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防控(1)提高防控意识: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输血防控意识,确保输血安全。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建议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在救治患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临床输血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常见问题1. 输血指征把握不严部分医疗机构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导致不必要的输血。
这不仅浪费了血液资源,还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2. 输血前检查不规范输血前检查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前检查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如血型鉴定不准确、交叉配血不全面等,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甚至输血事故。
3. 输血记录不完整输血记录是追溯输血过程、评估输血效果的重要依据。
然而,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记录方面存在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影响了对输血治疗效果的评估。
4. 输血反应处理不及时输血反应是临床输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反应处理方面存在不及时、不规范的现象,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5. 血液资源管理不规范血液资源是宝贵的医疗资源。
部分医疗机构在血液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如血液储存时间过长、过期血液处理不当等,可能导致血液质量下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6. 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不足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部分医疗机构在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风险认识不足,影响输血安全管理。
二、建议1. 加强输血指征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输血指征管理制度,明确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对医务人员输血指征培训,确保临床输血的合理性。
2. 规范输血前检查医疗机构应规范输血前检查流程,确保血型鉴定准确、交叉配血全面,降低输血风险。
3. 完善输血记录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为输血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输血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输血质量对策分析输血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输血质量。
本文将对输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输血质量。
一、输血存在的问题1. 输血前的检查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输血前的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掌握不足、设备条件有限等,导致输血前的检查不够完善。
这可能导致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
2.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在输血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对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医护人员对输血操作的规范性认识不足,或者在实际操作中疏忽大意,可能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包括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过多等,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3. 输血记录的不完整和不准确输血记录是监测和评估输血安全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记录往往存在不完整和不准确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对输血效果的评估不准确,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4. 输血知识的普及不足输血知识的普及对提高输血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输血知识的普及仍然不足。
这可能导致患者对输血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输血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输血质量的对策1. 完善输血前的检查为了提高输血前的检查质量,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医院应配备先进的设备,以便进行更全面的输血前检查。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前检查制度,确保每一例输血病例都经过严格的检查。
2. 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为了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医院应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规程,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输血操作技巧。
同时,医院应加强对输血过程的监控,确保医护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此外,医院还应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考核,以评估医护人员对输血操作规范性的掌握程度。
3. 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和准确为了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和准确,医院应制定详细的输血记录规范,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输血记录的重要性。
医院护理人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输血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本文将对医院护理人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1. 输血申请单填写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填写输血申请单时,未能严格按照规定填写,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在输血前,护理人员未能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可能导致输血错误。
3. 血液制品检查不仔细:护理人员在核对血液制品时,未能仔细检查血型、血袋标签等,可能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意外。
二、输血过程中的问题1. 输血速度控制不当: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能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调整输血速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2. 输血反应处理不及时:在输血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不够及时,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3. 输血部位护理不当: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能对输血部位进行妥善护理,可能导致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三、输血后的观察与评估不足1. 输血后不良反应观察不仔细:护理人员在输血后,未能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以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
2. 输血效果评估不及时: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在输血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评估,以判断输血效果。
3. 输血记录不完整: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能详细记录输血相关信息,影响后续的治疗和护理。
针对以上问题,医院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2. 完善输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规范化。
3.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护理人员对输血工作的责任心,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
4. 加强输血后监测:对输血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5. 优化输血流程:简化输血流程,提高输血工作效率。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简介: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救治患者、维护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有时在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也可能发生。
本文将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提供对该问题的应对方法和建议。
调查分析:1. 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对多个医疗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大约为0.5%至1.0%之间。
尽管如此,不良反应的发生仍然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输血是一个涉及大量患者的程序,即使发生率较低,也可能造成一定规模的不良影响。
2. 主要不良反应类型及原因根据调查数据,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输血患者对输血液制品中的某些成分敏感,如蛋白质、药物添加剂等。
- 发热反应:常见原因是输血过程中存在细菌污染,或输血反应引起的体温升高。
- 血管内溶血反应:通常是由于输血血液与受体血液之间的免疫不匹配引起的。
- 微循环障碍和肺水肿:输血过程中大量液体输入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3. 不良反应预防措施为了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输血受体: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型、组织相容性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受体选择,以避免免疫不匹配等问题。
- 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 输血血液质量保证:确保输血血液的安全性和质量,临床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供血单位的监管和评估,确保输血血液符合质量标准。
- 严谨的操作规范: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输血程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调查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注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加强监测和评估,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临床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用于对输血受损的患者进行补充血液或其成分。
然而,临床上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输血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1. 免疫相关反应输血后,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的免疫差异,患者免疫系统可能产生抗体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这种反应可表现为发热、寒战、皮肤潮红、荨麻疹等症状。
2. 血液本身因素输血时,供者的血液中可能存在某些病原体或致敏物质,当这些物质被输入到受者体内时,可能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感染、输血后溶血反应等。
3.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过量等。
二、应对措施1. 免疫相关反应的应对对于存在免疫相关反应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在输血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筛查,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前期预防措施,如给予抗组胺药物或激素等。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血液本身因素的应对为了降低输血后感染的风险,供血机构应严格筛查供者的病史和体征,确保其血液符合安全标准。
对于输血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感染处理和治疗。
另外,医疗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体系,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 输血操作的应对为了减少输血操作不当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包括仔细核对患者和血袋信息,调整输血速度以及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在输血过程中,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免疫系统、血液本身因素以及输血操作等方面。
对于临床医护人员而言,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一、引言输血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挽救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输血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安全输血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分析安全输血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输血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安全输血制度存在的问题1. 输血血源管理不规范(1)血站血液采集、检测、储存等环节存在漏洞。
部分血站采集血液时,未严格执行采血操作规程,导致血液污染;检测环节存在漏检、误检现象,无法保证血液质量;储存环节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可能导致血液变质。
(2)血液供应紧张。
我国血站血液采集与供应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尤其在偏远地区,血液供应更加紧张,导致临床输血存在安全隐患。
2. 输血用血审批制度不完善(1)审批程序繁琐。
临床医生在申请输血时,需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耗时较长,影响患者救治。
(2)审批权限不明确。
部分医院输血审批权限不明确,导致临床医生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获得输血。
3. 输血并发症监测与处理不足(1)输血并发症监测体系不健全。
我国输血并发症监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医院缺乏专业的输血科,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并发症。
(2)输血并发症处理不规范。
部分医院在输血并发症处理上缺乏规范,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4. 输血宣传教育不到位(1)公众对输血知识了解不足。
部分患者和家属对输血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对输血产生恐惧心理。
(2)医护人员输血知识培训不足。
部分医护人员输血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在临床工作中正确指导患者输血。
三、对策探讨1. 加强输血血源管理(1)规范血站血液采集、检测、储存等环节,确保血液质量。
(2)加大血液采集力度,提高血液供应能力,缓解血液紧张状况。
2. 完善输血用血审批制度(1)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2)明确审批权限,确保临床医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输血。
3. 加强输血并发症监测与处理(1)建立健全输血并发症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
(2)规范输血并发症处理流程,确保患者安全。
临床输血相关差错分析简介:临床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能够挽救许多患者的生命,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旨在分析临床输血相关的差错,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差错的发生,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一、输血的概述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及其衍生物输送到患者体内,以补充血液成分或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
输血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医务人员密切配合,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的常见差错1. 输血前的差错:包括患者身份错误、输错血型、输错血袋等。
这些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医疗纠纷。
2. 输血过程中的差错:包括输血速度过快或过慢、输血量错误等。
这些差错可能导致血液过敏、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输血后的差错:包括输血记录错误、输血后监测不到位等。
这些差错可能导致输血效果无法评估和不良反应得不到及时处理。
三、临床输血差错的原因分析1. 人为因素:医务人员对输血技术操作流程不熟悉或疏忽大意。
2. 系统因素:输血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的操作指南和培训体系。
3. 患者因素:患者个体差异、血型复杂性等,增加了输血差错的风险。
四、预防临床输血差错的措施1. 强化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全面的输血安全培训,并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责任心。
2. 确保正确的患者身份:在输血前进行身份确认,采用多种身份识别方式,如患者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核对,防止身份混淆。
3. 引入技术手段:利用电子输血管理系统、条码识别技术等,确保输血过程中的信息准确、可追溯。
4. 完善的质控措施:建立科学的输血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5. 加强团队合作:医务人员之间需要密切沟通、协作,共同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结论:临床输血相关差错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和教育、引入技术手段等措施,预防和减少临床输血差错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性。
输血工作中常见问题分析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输血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针对输血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血型不匹配问题在输血过程中,血型不匹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血型不匹配可能导致输血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输血之前必须仔细核对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并且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定。
此外,在输血过程中,还需要实施严格的血型鉴定和配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输血相关感染问题输血相关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
输血液品质差、操作不规范以及输血设备的不洁净可能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临床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确保输血设备的消毒和清洁,并定期检查输血液品质,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输血反应问题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
输血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为了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需要在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家族史,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在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输血过程中的操作技术问题输血过程中的操作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方面。
不正确的操作可能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漏血、输血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临床医生需要接受专业的输血操作培训,并定期进行技术水平的评估和提高,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跨省输血问题在跨省输血过程中,由于输血相关的手续繁琐,可能会出现延误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建立相互信任和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跨省输血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输血工作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临床医生需要加强对输血工作的重视,强化相关的操作培训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临床输血现状分析输血是临床医疗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液疾病、外科手术以及创伤等情况下。
然而,输血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的临床输血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优化方法。
一、输血频率与需求在临床实践中,输血是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来决定的。
一些疾病需要经常输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而一些急性创伤或手术后的患者也需要输血来恢复体力。
然而,目前一些地区在输血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有的病人需要输血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可能会出现输血过度的情况。
二、输血安全问题1. 输血相关的感染风险输血过程中,由于血液采集、储存和输送等环节可能存在感染源,因此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受到感染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病毒、细菌等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输血过程中,患者有可能发生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热性反应、溶血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应对患者的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并在输血前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三、优化临床输血的方法1. 指导合理使用输血为了解决输血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输血方案,避免盲目过度输血。
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医生及医护人员对输血的认知,使其能够更好地判断是否需要输血,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2. 强化输血安全管理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医疗机构应增强输血安全管理意识。
包括采用规范的操作流程,加强血液样本的检测和筛查,保证血液的质量和干净无菌的输血器械;并对输血前进行充分的患者评估,了解其血液系统的疾病情况,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3. 推进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输血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对临床输血相关问题的探究
【摘要】:探讨临床输血的注意事项,注意输血的安全性,控制输血风险,减少输血纠纷的发生。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注意事项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
临床上输血一般采用静脉注
射。
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选择正确的输血方式。
1 血的分类:
新鲜液体血浆(flp)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4g%;其他凝血因子0.7-1 单位/ml规格:
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为6-8g/%;纤维蛋白原0.2-0.4g%;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自采血后6-8小时内(acd抗凝剂:6小时内;cpd抗凝剂:8小时内)速
冻成块规格:200ml,100ml,50ml,25ml。
普通冰冻血浆(fp) 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规格:
200ml,100ml,50ml,25ml。
冷沉淀(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
含有:ⅷ因子80-100
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规格:20ml。
2 血液的主要用途
新鲜液体血浆(flp)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
适用:①补
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ⅷ);②大面积烧伤、
创伤。
新鲜冰冻血浆(ffp)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
适用:①补
充凝血因子;②大面积创伤、烧伤。
普通冰冻血浆(fp)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作用:①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
②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
症。
最重要的是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因为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与抗a)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1]。
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接着这些红细胞又破裂溶血,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
当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时,又可以堵塞肾小管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少尿或无尿。
这一连串的反应可以引起下列症状: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
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3 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这一系统的不相容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
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
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全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还要认真核对患者、交叉配合报告单和待输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和献血者的姓名、性别、abo和rho(d)血型、交叉配合试验以往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
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足取的,因为,虽然o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 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受血者的红细胞会被广泛凝集[2]。
o型异型输血除紧急情况外,应尽量避免使用。
如患者病情十分危急,血库中一时又无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此时不管患者血型如何,可先输注未经交叉配血的o 型悬浮、浓缩或洗涤红细胞。
若已输入大量o型血液,受血者体内将存在一定量的抗-a及抗-b抗体,继续输血时仍应选用o型血液输注,在停止输血2-3周后方能输注受血者同型血液,否则将有可
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被认为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暂时性好处。
因此,只要正确地进行相容性试验操作,以便发现和确定红细胞同种抗体,aiha 患者的输血指征就与其他有类似贫血症状的非aiha患者的输血指
征无显著差异[3]。
输血治疗的决定并不依赖于相容性试验的结果,
而是依赖于对患者输血需要的整体评估。
4 大量输血凝血在24h内输入相当于全身或更多血容量的血液可谓大量输血。
与出血前相比,红细胞浓度有所降低,依靠机体的自控能力,加快心跳频率来维持供氧。
大量输血后常见患者伤口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
大出血时丢失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时又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输入的库存血中又无活的血小板及完整凝血因子;当大量使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血浆增量剂达到或超过20ml/kg体重时,可使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此时大量输入库存血会引起大出血[4]。
大量输血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出血,手术创面或伤口渗血不止,胃肠道黏膜出血,皮肤大片瘀癍,引流出的血液不易凝固或凝块溶解,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如果是凝血因子被稀释造成的出血,应输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如果发生dic应先用肝素抑制血管内凝血后,再根据病情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补充其他凝血因子。
①大量输血患者若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②大量输入库存血后,应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有2%-10%的患者会发生输血不良
反应,每800-2500次输血就会有1人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危
及生命。
总之,输血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
因此,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决不可盲目滥用。
参考文献
[1]李丽珍.浅谈科学合理输血[j].职业与健康,2003,19(3):101.
[2]曹俊泽.成分输血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
联合出版社,2001:51-54.
作者单位:230000安徽省合肥市消防支队卫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