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黄慧娟二十一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自然老师也为学生的分数而奋斗,自己所教课成绩好自己便是学生与家长心中的好老师。所以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的,缺少自主和探索。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转变。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相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的学则成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那么教师怎样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呢?下面就教学方式的转变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一、深入研究教材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改进使得数字课本发生了很大改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吃透教材,特别是教材内部所参透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把握教材设置中知识的引入、知识的展现过程,以及例题的内含与意义所在。当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教材,才能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也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根据教学理念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方式。

二、深入研究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并非事物,而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和知识与能力的学生,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理解和掌握自己的学生,也只有全面掌握了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做学生最好的朋友。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水品,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他们和谐相处。才能知其所需,知其情趣,这样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其斗志、升华其情趣. 。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应根据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

四、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我们多许多教师是照本宣科,而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例如在教受七年级第四章概率时要将学生猜测出的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实验相接合,结果会发现二者是不一致的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概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结论既: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的结果越接近于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对概率

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训练。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紧密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

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利用“几何画板”根据题目要求,再作出一个三角形后将其拖动与前面的三角形能完全重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从而激发了欲,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趣。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而教学方式与方法则是教师实施教学最重要的依托,对教师而言,核心就是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内在的观念真正转变到视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成员,是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富有生命挑战与创造活力的过程,就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形成自己最佳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点与教学方式发生了实质的转变,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研模式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研模式 早在xx年,深圳市教育局就发出了“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自主有效课堂”的教改号召。为了响应这一号召,近十多年来,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重要课程,小学品德学科在市、区教研员的带领下,逐渐踏上从“课改”到“改课”的征程。我们努力坚持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核心教研目标,继而探索形成了以下教研新特征。 一、核心教师引领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基于这样的课改理念,我市自新课程改革推行初始,便将“转变教学方式”确立为教研的核心目标,以期通过深入课堂,在努力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来“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继而确保“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为此,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数量适当、品德高尚、素质优良,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教研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研队伍素质的显著提高,每年我市都定期举行骨干教师名师遴选及培训工作。骨干教师的遴选标准是: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专业素养;具有较强教改意识;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而遴选骨干教师的工作则分配至市、区教研中心进行分级负责。各区教研中心负责区级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训,而后再推荐市级骨干教师,由市教科院负责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小学品德学科教师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培训;小学品德教师专业理论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定位及方法培训等等。培训的主要形式则提倡多样化:①讲座式培训,我们从省内外高校或省示范性学校聘请知名的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举行讲座,又或者针对当前小学德育方面的重点、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讲座,帮助骨干教师解疑释惑;②听课评课式培训,我们聘请省、市著名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为骨干教师现场上课,并在课后进行交流和点评;③写作式培训,为巩固骨干教师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写作能力,我们常会要求他们针对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撰写心得体会,并纳入其考核成绩中;④辅导式培训,这种培训主要针对个别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遭遇的特殊问题,我们与其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协商并寻找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在上述丰富的培训活动中,我们的骨干教师作为教研工作的负责人,逐渐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也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雨露希望学校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培训结束后,我校教师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下,积极展开“向名师学习,与名师靠拢,与课标对话,伴学生成长”活动。我们本着改革就是要“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和核心任务。也是本次培训后我们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程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不会视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视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相反,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学习。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 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摘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怎样教决定怎样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方式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更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由”教师讲”变“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提问,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教师既看不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如:九年级上册《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扇形纸片,学生做的纸片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量出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计算出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然后利用多媒体,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老师的做法,边做边思考,围成一个圆锥,同学们亲自动手做、观察、交流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组的体会和收获。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收获很大。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 2、由“静听”变“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根据神经功能反馈的特点,要培养理性思维就是注意学生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图形、音乐、文学作品、推理论证来促进大脑的开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观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产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 例如:学生课下做题时,很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2∠C,AD是△ABC的角平分线,试说明AB+BD=AC。

教学方式如何改变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方式如何改变 教学方式如何改变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 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 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 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1 / 6

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 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根据《师资建设》 2004 第 3 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2、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 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 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 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 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新尝试.doc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新尝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诸如“淡化教育活动中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不断被音乐教师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实践于各自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为此,特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初中音乐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是有音乐天赋还是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老师都需要与他们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支持。音乐课堂上,表现活跃的通常是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他们自信、活跃,音乐天赋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肯定,已经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音乐“差生”的学生来说,音乐课似乎与他们无关,有的则干脆放弃音乐课。 对这些产生了自卑心理,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来讲,尤其需要音乐教师的激励和信任。在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时候老师选择放弃,有可能会使这些自以为是“音盲”的学生终身与音乐无缘。我们老师不能选择天赋,但可以选择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注重乐理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歌唱的训练,侧重情感、兴趣的培养,忽略对中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蕴涵在情境教学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点,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依据课标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乐理知识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乐理教学。 三、加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1.对比传统音乐教学,教师观念应转变。 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1)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新课程音乐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2)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习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接受、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5)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得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2.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持续的知识更新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和指挥技能),还须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1)引进音乐教师时应该严格考核其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看他是否具备现代教学观念;对于已上岗的教师要从行为方面进行考核。(2)提倡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配合生长。(3)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促进教师的素质,比如:师校学习和培训,校内外讲座等。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式 为了使音乐知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更新。一方面,我们要教学生音乐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并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学生今后热爱音乐,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1、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

教学方式的转变

请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总结新课改前后教学方式的主要变化 从教15年来,经历了传统教学,素质教育,新课改。在教学方式上,有些许的变化。 刚进入教师队伍时,初中是四年制,在初三就开了化学,每班每周三节。由于教学任务不大,每节课我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识,一节课总是满满的,看着学生听得挺好,课堂气氛也不错,并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我的满堂灌模式形成了。刚从教时,有的是力气、时间、精力,这种模式很快为我赢得了荣誉,所教班的化学成绩突出,屡屡获奖。一年下来,就没啥教了,自己就感觉这桶水已满了,倒给学生一杯是毫无问题的。由于没有新意,再加上精力、时间的限制,教育的懈怠感也出现了,特别是近两年。 干了10年毕业班,每月的考试,每年的升学任务,让毕业班的课改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下去。每当一个课改成功的经验传来,都会让我感到兴奋,很想去尝试。无论是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还是张四保模式,都很推崇导学案和小组学习的,主张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好组织者。这种思想我刚刚尝试了一周,感到真难。一是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教学效果没底,三是小组活动的操控较难。这样搞的确是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让我内心很紧张,考咋了可咋办?这也许是传统思想在做怪,也是对新事物的不了解,这也就是新鞋效应吧。新课改要求,学生要真正的动起来,而要求教师尽量要静起来,即静观其变。尝试的一周,看到了学生的活,课堂的活,的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主体地位,可我总是不由的想多说,不能真正的做到静观其变。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该敢于去尝试和深入,我要继续坚持下去,努力在教学上有所成就!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 挚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全体学生(这是毕业班教师教难做到的,我们往往会以成绩这个有色的眼镜来评价学生),正如爱默森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就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俗话说,满意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应当着重指出的是,教师更要关怀那些在特殊条件下生活的学生。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是一种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深沉的爱,严格要体现四个原则:既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总之,要严中有爱。 创造民主平和的教学气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方法要民主,不搞一言堂和包办代替,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即真正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态度要平和,平和中的教育,学生更乐意接受,并能达到教育目的。心平气和才能真正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三是语言行为要文明,要提倡使用文明、健康语言,点点滴滴地输人学生的心田,不能挖苦训斥,更不能恐吓、辱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观,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确立,真正发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师生关系也由古代单纯的尊师变为多种复杂的关系。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我对此深有体会。目前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基本功扎实,还要一专多能,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本专业不相关的知识。同时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理解他们,知识上传承,精神上依赖,心灵上互为知己。第二、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电脑网络,电视书籍等,对教师也不像古代社会绝对尊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为自己在个体上是与老师的地位平等的,因而更希望与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第三、随着孩子思想的日渐成熟,逐渐成人化的思想占据主导。部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采用世俗化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和教师之间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各取所需而已。

(19号)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1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指明了道路。以下是我的体会: 一、学生核心素养引领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我国当前的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也是相适应的。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步走向转型,从注重学科知识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素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之所以被提出,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知识本位”的牢笼,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让其实现真正的学习。而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影响着其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用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促进我国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在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本着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目的,不断优化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方面 (一)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使学生未来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相适应的因而教师要把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以此为着力点,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是做课堂的掌控者,而是做课堂的调控者、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学生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本着这个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从重学科知识转向重视能力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其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培养起其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其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热潮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尤其

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高效课堂

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高效课堂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才能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那么,面对新的课程和新的理念,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新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呢?如 何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全国各个学校都在开发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已经有九大成功的教学模式,“循环大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336”模式,“271”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新课程下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才能创建高效课堂,总结了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1.换位思索,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考虑过多的是自己怎么上这堂课,如何在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能够常常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后,又该怎样思考、如何分析?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尤其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2.鼓励尝试,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 在教学之余,常有学生就学过的或者没有学过的内容与我进行交流,所以我萌发了让学生当老师的想法。我把一些学生的问题交给另外一个学生,让他负责解决一些问题。记得在讲“用样本估计总体”那一部分内容时,我生病发不出声,有三天的课我都是采用学生自己备课、讲课的方法上的,没想到学生的情绪很高,学习效果也不错。讲课的学生在讲课、课堂提问上丝毫不比老师差,甚至有的讲课方法还独特新颖呢!而在课后的检测中,也反映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还很牢固。 3.就地取材,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融入。 数学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是能力,第三位才是知识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尹洪艳 教学是教与学两者的结合,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改变传统 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外,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就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对问题的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下面我就谈谈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1、分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走进课堂、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各守其阵、闭门造车的学习形式,加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整个过程已成为一个远不只是认知的过程,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舞台。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应该分组进行,根据班级人数和学生素质情况,由课代表着手结合学生本人的意愿组成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活动小组组长。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学生在分工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增强了交流、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用物理的意识。 2、设计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立性。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教材在内容上、版面上都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友好的图片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黄慧娟二十一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自然老师也为学生的分数而奋斗,自己所教课成绩好自己便是学生与家长心中的好老师。所以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的,缺少自主和探索。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转变。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相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的学则成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那么教师怎样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呢?下面就教学方式的转变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一、深入研究教材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改进使得数字课本发生了很大改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吃透教材,特别是教材内部所参透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把握教材设置中知识的引入、知识的展现过程,以及例题的内含与意义所在。当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教材,才能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也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根据教学理念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方式。 二、深入研究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并非事物,而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和知识与能力的学生,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理解和掌握自己的学生,也只有全面掌握了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做学生最好的朋友。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水品,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他们和谐相处。才能知其所需,知其情趣,这样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其斗志、升华其情趣. 。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应根据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 四、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我们多许多教师是照本宣科,而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例如在教受七年级第四章概率时要将学生猜测出的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实验相接合,结果会发现二者是不一致的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概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结论既: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的结果越接近于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对概率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 现代教学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

关于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莱教发〔2011〕29号 关于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构建理想课堂的指导意见 各区教育局,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泰钢工业园,市直各中小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实现课堂转型,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工作全局,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全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研究理想课堂的“六度”模式和“三重境界”,构建理想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必须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理想课堂的构建,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理想课堂的基本原则是: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然后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当然,对于小学不同年段、不同学科,落实先学后教的措施有共性也有区别。如小学低年级,更强调的是手把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所以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后,可以在课前或上课开始安排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习重点或学生学习困惑进行点拨指导,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三讲三不讲原则。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三)及时矫正反馈原则。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反馈和矫正,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纠正学习行为。对学生学习的纠正与反馈,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效和谐课堂 “要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我们发现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 法入手。”(斯霞语)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展示——反馈”值得借鉴,真正 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一、当前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还存在几方面的弊端:一是部分教师还注重教的行为,教师独霸讲台,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死气沉沉的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无暇关注“学困生”,致使这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而放任自流,极容易形成紧张的师生关系。二是部分教师用“启发式”教学,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但是,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常常被那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的学生抢先回答,那些思维较缓的学生就没了自己的思考。三是部分学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轰轰烈烈的讨论往往是表面繁荣,讨论的问题常常是无关主题或者过于浅显;常常是小组内学习尖子表现活跃,其他学生成了置身室外的看客。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无事生非”——交头接耳说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可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学案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珠联璧合 “学案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小组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用学案给合作学习以指引作用,学生从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到课后巩固整个学习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学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在课堂上典型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一)导学学案的设计策略 教师如何编制优秀的导学学案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并编写一种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迁移化的导学学案,把编好的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 1.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设置问题 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同家庭、社区、自然界、网络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物理、化学、生

教学方式的转变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认识 【摘要】作者在查阅大量课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了一个简单的认识,教学方式的转变,包括角的行为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又表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认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迅速推开,此次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都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而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要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克服一切困难,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每一项工作。对此,我先来谈一下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认识。 一、教的行为方式的转变 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在课堂上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这样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师生交往的方式以及教材的呈现方式都要发生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传授者”到“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人们一直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由于现代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重新认识,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组织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极大丰富,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要变为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还要充当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一个保健者,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面做一个指导者。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被师生互教互学取代,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很多知识和信息,教师可以从学生那学到很多,所以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合作,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