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阅读大全之漫话诗词 玄晖诗变有唐风素材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诗词复习资料《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全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
岸上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
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
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德。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
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句是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答案略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陂(bēi),池。
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诗的首句怎样写出杏花的可爱?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
此诗写于他的晚年。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分)答:(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022高考语文阅读热点押题素材:玄晖诗变有唐风南齐时最重要的诗人可说是谢朓(字玄晖)。
沈约曾赞扬他的五言诗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朓传》)他不幸早逝,沈约做诗怀念他,誉为“才杰”。
又据阳玠松《谈薮》,梁武帝萧衍曾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阳玠松是北朝人,可知人们爱赏谢朓诗的佳话,当日已流布遐迩。
梁朝有位颇有文名的刘孝绰,自视甚高,谁都不在他眼里,独独对谢朓十分佩服,常将谢诗置于几案之上,动辄吟讽品味。
谢朓诗好在哪里?什么缘故使当时人如此倾倒呢?一个重要缘故是谢朓诗成功地表达了齐梁之际人们关于诗歌的新的审美要求。
谢朓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南史·王筠传》)好诗应该音节流美,声韵谐畅,语言自然明朗。
一首诗假如用上许多难认的字、生僻的典故,或者不恰当地追求新奇,使用一些生造的语词、句法,叫读者念起来期期艾艾,意义也似明白非明白,晦涩模糊,那就说不上圆美流转了。
好诗还应该结构紧凑,不冗长,不散漫,方能累累如贯珠。
这些可说差不多上当时人的共同要求。
永明声律论的提出,事实上确实是想摸索出一套具体规则,以保证在声音方面做到圆美流转。
谢朓也正是永明声律论的中坚人物。
以上这些要求可说是属于诗歌的形式方面。
在内容上,当时人要求诗人能直截了当、敏捷地把握住活生生的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诗中。
他们所要求的这种生动的美,要紧是指描画自然景物、触景生情而言,“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绘景抒怀,能曲写毫芥,而又不加雕刻。
这种美犹如动气勃勃的鲜花,而不是人工染制的彩帛(《文心雕龙》的《物色》、《隐秀》)。
谢朓的诗,便在形式、内容方面都满足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且先看他的一首《临高台》: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意思本也平常,但先道出思归之情,然后才点明登高临望,文势便觉跌宕。
古代诗歌阅读考题猜想(原卷版)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①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②。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本诗写于徐州任上。
②香雪,指杏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围绕题目,既写月与花,又写人与酒,物与人相衬,情与景相融,与《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江、花、月、夜来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B.“寻幽人”的“寻”字富有意趣,写出明月为主,诗人为客,明月居然入户来寻幽人,引出下文诗人提起衣袍月下漫步的行为。
C.“炯如流水”写月光清澈如水,“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后,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
D.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
“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表明诗人对酒之爱远远超出了对月之爱。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陆游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作此诗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逍遥自在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携手同游,这让诗人对村居生活感到了一丝快慰。
4.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中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玄晖诗变有唐风
南齐时最重要的诗人可说是谢朓(字玄晖)。
沈约曾称赞他的五言诗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朓传》)他不幸早逝,沈约做诗怀念他,誉为“才杰”。
又据阳玠松《谈薮》,梁武帝萧衍曾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阳玠松是北朝人,可知人们爱赏谢朓诗的佳话,当日已流布遐迩。
梁朝有位颇有文名的刘孝绰,自视甚高,谁都不在他眼里,独独对谢朓十分佩服,常将谢诗置于几案之上,动辄吟讽品味。
谢朓诗好在哪里?为什么使当时人如此倾倒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谢朓诗成功地体现了齐梁之际人们对于诗歌的新的审美要求。
谢朓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南史·王筠传》)好诗应该音节流美,声韵谐畅,语言自然明朗。
一首诗如果用上许多难认的字、生僻的典故,或者不恰当地追求新奇,使用一些生造的语词、句法,叫读者念起来期期艾艾,意义也似懂非懂,晦涩朦胧,那就说不上圆美流转了。
好诗还应该结构紧凑,不冗长,不散漫,方能累累如贯珠。
这些可说都是当时人的共同要求。
永明声律论的提出,其实就是想摸索出一套具体规则,以保证在声音方面做到圆美流转。
谢朓也正是永明声律论的中坚人物。
以上这些要求可说是属于诗歌的形式方面。
在内容上,当时人要求诗人能直接、敏锐地把握住活生生的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诗中。
他们所要求的这种生动的美,主要是指描绘自然景物、触景生情而言,“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绘景抒怀,能曲写毫芥,而又不加雕琢。
这种美犹如生气勃勃的鲜花,而不是人工染制的彩帛(《文心雕龙》的《物色》、《隐秀》)。
谢朓的诗,便在形式、内容方面都满足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且先看他的一首《临高台》: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意思本也平常,但先道出思归之情,然后才点明登高临望,文势便觉跌宕。
绮翼,指绮丽多彩的屋檐。
屋檐高高翘起,如鸟翼张开、临空欲飞,故喻为“翼”。
这种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诗经·小雅·斯干》描绘宫室之美,已有“如翚斯飞”之语,就是说檐角如雉鸟高翔貌。
大屋顶庄严肃穆,但易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屋檐作翼然欲飞之状,便将严肃典雅与飞动统一起来了。
三至六句都是写登台所见景色。
妙在无一字言情,而处处有情在。
“孤鸟”还包含昏暮之意,暮色将至,孤鸟还巢,自然惹动了游子的乡关之思。
放眼远望,但见青山连绵,不知其极;笼罩于苍然暮蔼之中,越发显得无边无际,更让游子兴起乡路迢迢、欲归无由的怨闷。
传为李白的《菩萨蛮》有句云:“寒山一带伤心碧。
”又云:“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正与这两句意境相似。
“四面”二句,既使人感到楼台之高迥,故四面来风;又使人觉得秋意渐浓,故云“起寒色”。
二句包涵甚多,秋风之瑟瑟,秋叶之萧萧,淡烟寒草之衰飒,风铃雨铎之凄清,无不在其境中,读者自可展开想象。
岁云暮矣,犹飘零为客,能不倍感孤凄!这四句所写景色,都是即目所见,自然而不雕琢,而又情致绵邈。
最后两句收束全篇,与首句呼应。
“谁知”二字,见出游子满怀悲郁,唯有自己知道,乃愈见其孤独。
由“倦游”之“倦”字,可知其离家已久,故厌倦之情弥笃。
《临高台》原为汉代鼓吹铙歌曲之一。
谢朓这里只是借其曲名以为诗题、命题作诗而已,并非为旧曲填新词。
当时沈约、王融也同赋此题,各抒巧思,较短量长。
王融所作云: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堂。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栋影,含月共俳徊。
沈约所作云:
高台不望远,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可以看出,诸位作者在音韵之和谐、语言之明朗、篇幅之短小等方面,都颇为注意。
王融诗几乎全首都是绘形写景。
“井莲”、“窗桂”当指楼阁藻井、绮窗所饰图案,但也使人联想到池中莲花、窗外桂影,这种写法称为“映带”。
“花飞”二句有形容台高的意思。
末二句想象高台沐浴月光、影随月移的景象。
全诗体物求工,但无情景相生之妙,且给人以构思过巧、痕迹过露之感。
沈约一首写望远相思,亦有情味,但第一、三、四联都直言其愁,略少含蓄,结构也显得不够紧凑匀称。
若与谢朓所作相比,王、沈都似逊一筹。
谢朓诗确实最能体现当时人的诗歌审美要求,标志着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宋人赵师秀《秋夜偶成》云“玄晖诗变有唐风”,即恰当地概括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