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我的父亲曹禺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
曹禺个性的作文
曹禺,一个极响的名字,外表看来像夏天的雷声,一下就把我震住了。
老师说,曹禺是个大作家,他写了好多好多故事,像《雷雨》,像《日出》,像……我总是记不住那么多,只记得老师说它们都很很有意思。
我翻阅书,注意到曹禺的照片,他穿着一件紫色的衣服,脖子上挂着副眼镜,看上去脸色凝重,却透着温柔无比。
他好像在看着我,像在说:“小朋友,你好,如果你能回到我的故事世界。
”
我走出故事世界,那里有雷雨交加的夜晚,有吵吵闹闹的大家庭,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感情,怪异而飘渺。
我好像注意到了那是我内心深处的秘密,也听到了他们心中的低声呢喃。
曹禺用他笔下的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很精彩,也很急迫,让我忍不住想挖个洞,寻找到其中的奥秘。
我老爱想,曹禺是怎样的人呢?他有没有也像他的故事一样,蕴满了激情和矛盾?他有没有也像我一样,有着自己的小秘密?
我忽然很清楚,曹禺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他的个性像他笔下的故事一样,饱含着力量,透着温柔似水,蕴满了神秘感。
他让我注意到了世界的多彩绚烂,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灵性之美。
我真想和曹禺说话,想问一问他,他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他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告诉他,我真的很喜欢他的故事,他的故事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教学资料范本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人物素材曹禺1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人物(曹禺1)人生缩影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二、懿行美德1、洗澡读书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2、删改台词1954年春天,北京人艺排演《雷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
作为剧作者和院长的曹禺,竟对台词做了比较大的删改。
第二幕,蘩漪原来有这样一大段独白——“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
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得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
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
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着你们。
”这段独白一共有156个字,结果被删改成——“热极了,闷极了,这样的生活真没法子过下去了。
曹禺的生平事迹材料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曹禺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曹禺的主要经历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孔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他的戏剧人生。
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
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据万昭与万黛回忆,爸爸在挪威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玩偶之家》)中扮演女主角娜拉。
剧中娜拉背着丈夫准备离家出走,爸爸演这段戏,一个人在台上又说,又歌唱,又跳舞,把她在丈夫面前慌乱、复杂的心情,演得精彩极了;爸爸还扮演根据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莫里哀名剧《悭吝人》改编的《财狂》主角,在韩伯康发现丢钱的那场戏中,他一人又是哭,又是闹,最后‘蹦蹬’一下晕倒在台上,把韩伯康这个守财奴表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受到当时报刊的高度评价。
曹禺1920xx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全人物篇7:曹禺、柏拉图、金岳霖【人物名片】曹禺(1910~1996),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其中《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合称为“鲁郭茅,老巴曹”。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包容是对自己的促进戏剧《雷雨》的问世,曹禺的名字可谓迅速红遍中国文坛,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即便如此,他还是被人批评指责过。
1983年的一天,曹禺收到了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一封信。
信上说:“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当时,身为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读完信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郑重地把它夹入了相册。
后来,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前来访问,曹禺话语谦逊并且一字不漏地把这封批评信念给他听。
看到米勒吃惊的样子,曹禺很平静地说:“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
”还有一次,青年作家张辛欣在《收获》上发表文章强烈批判曹禺。
人们认为她思想偏激,不知天高地厚。
毕业分配的时候,许多单位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张辛欣。
后来,巴金推荐她到北京人艺院当导演。
了解了张辛欣的处境后,曹禺并没有为难她,而是很诚恳地对她说:“年轻人有自己的思想这很好,希望你放开手脚认真工作,不要有任何思想包袱!”对两次指责的处理,让人们对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伟大文学家有了新的认识。
这种博大的包容之心,正是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人格魅力。
【名师解读】我们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另一方面,对待别人的批评,我们不仅要腹有雅量,大度处事,善纳逆耳之忠言,成就谦谦君子风,还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宽阔的胸怀赢得蓝色的世界。
我的父亲作文事例素材
《我的父亲》
哎呀,说起我老爸呀,那可有好多事儿可以讲呢!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爬山。
那山可真高呀,我爬了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直喊着要休息。
我爸呢,他倒是精力十足,一直在前面走,还不停地回头喊我:“快点呀,儿子,你这也太磨蹭啦!”我就耍赖坐在地上不起来,他没办法,只好回来拉我。
他拉着我的手,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嘴里还不停地给我讲笑话,逗得我哈哈大笑。
好不容易到了山顶,我累得气喘吁吁的,可我爸呢,他像个没事人一样,还在那欣赏风景呢,嘴里还念叨着:“这景色真美呀!”
我爸就是这样,总是那么有活力,不管做什么都特别积极。
他有时候也会很严厉,但我知道他都是为了我好。
他就像一座山一样,默默地为我遮风挡雨。
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坚强、有担当的人。
嘿嘿,这就是我的老爸啦!。
曹禺将信裱起来作文曹禺,这位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师,他将信裱起来的举动,背后藏着的是一段真挚而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热烈的午后,风轻轻吹着,带着些许慵懒的气息。
我在旧书摊上偶然翻到了一本关于曹禺的传记,泛黄的书页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就在我随意翻阅的时候,“曹禺将信裱起来”这几个字跳进了我的眼帘,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原来,在曹禺创作生涯的某段时期,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普通观众的信。
这封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深的文学造诣,有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和对曹禺作品最朴实的感受。
写信的人可能只是一位平凡的工人,或者是一位辛勤的教师,又或许是一位街边卖菜的阿姨。
信里写道:“曹禺先生,我看了您的戏,心里头就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那些人物,那些情节,就像是从我自己的生活里走出来的一样。
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也说不出什么漂亮话,但我就是觉得,您懂我们,懂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充满了最真实的情感。
曹禺拿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处于创作的瓶颈期。
外界的赞誉和批评像潮水一样涌来,让他有些迷失,有些不知所措。
而这封看似平凡的信,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内心的迷茫。
他反复读着这封信,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温暖的火种,点燃了他心中快要熄灭的创作之火。
他能想象到写信的人坐在桌前,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样子。
那微微颤抖的笔迹,仿佛承载着写信人满心的期待和信任。
曹禺决定把这封信裱起来。
他亲自挑选了最好的纸张和边框,小心翼翼地把信镶嵌在其中。
在裱信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专注而温柔,就像是在对待一件绝世珍宝。
他的手指轻轻触摸着信纸,仿佛能感受到写信人留在上面的温度。
裱好之后,他把这封信挂在了自己书房最显眼的位置。
每当他感到疲惫,感到困惑,只要抬头看到这封信,就会重新充满力量。
这封信对于曹禺来说,不再仅仅是一封普通的信件,而是一种信念,一种支撑,一种来自普通人最纯粹的认可和鼓励。
它时刻提醒着曹禺,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人们。
曹禺的作文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剧作家,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曹禺不仅写了很多部戏剧,而且还写了很多的文学评论,他所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都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禺的作文吧。
曹禺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教育家,他的作品曾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至今已经先后整理出版《曹禺选集》四卷和《曹禺剧作全集》。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母亲只读过几年书,小时候就和哥哥随着父亲搬迁到北京城里居住。
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局的变化,曹禺一家常常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曹禺的戏剧创作特点有:一、善于塑造人物形象。
曹禺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二、结构严谨完整。
曹禺的剧本大都结构严谨,完整统一。
三、细节描写精确。
曹禺注意细节描写,并且精益求精,使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四、语言通俗,具有鲜明的北京地方色彩。
曹禺是用老百姓的口气说话,故事通俗易懂。
曹禺戏剧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1。
人与命运的冲突是曹禺剧作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曹禺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而这些人生的发展却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每个人的规律似乎又都不同。
其实,“戏剧”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把不同的“规律”加以综合、夸张、变形,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容万物的矛盾体,人们在其中挣扎,也正是在这种挣扎中寻找着自己的命运,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而这种情况,曹禺剧作里占据绝大多数。
2。
家族恩怨也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曹禺剧作中表现的无非就是家族恩怨这样的东西。
虽然也牵扯到民族矛盾,但是最终还是血缘关系决定一切。
这就像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的纠缠,周朴园一直认为他对鲁侍萍的爱超越了一切,但是当他得知鲁侍萍嫁给了周萍之后,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所以他要抓住鲁侍萍,希望能够挽回他的损失,其实,真的如此吗?3。
苦难和抗争也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曹禺剧作中多次涉及了社会底层的民众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但是曹禺始终没有将目光投向上层社会。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我的父亲曹禺
素材运用
曹禺的创作力由盛转衰,业内公认的时间点是在1949年后,而这远非那个时代的孤案。
与曹禺同辈的作家钱钟书、沈从文。
也几乎在同时出现了创作力下滑,这本身也是时代在曾禺以及其同时代人的创作生涯中留下的印记,就像历史,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成为那个时代、那些人的胎记。
话题拓展
时代烙印、两段人生、盛衰之间、走过
时隔二十四年,北京人艺再度献演沪上。
这次为六十周年庆生,人艺所携的五部大戏中,曹禺父女的作品就占了两部。
曹禺身为人艺的首任院长,也是人艺保留剧目的创作源头之一。
但在女儿万方看来,《雷雨》《原野》《日出》等虽然长演不衰,但都是曹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而成,而其1949年后的作品几乎被后世遗忘。
外界多把曹禺创作力的一蹶不振,归因于“文革”所造成的精神刺激:而知己如黄永玉,则直指他“为势位所误”。
在万方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对。
万方的第一部剧作《谁在敲门》的主角正是从父亲曹禺身上幻化而来的。
剧中人有过了不起的创作,后来创造力突然消失,但奇怪的是一顶闪光的帽子始终戴在他头上。
在“文革”中,这顶帽子被揪下来,连同脑袋一起扔进了屎坑。
不想“文革”结束后,帽子和头再次被按在了他的身体上。
这也是万方对父亲的理解。
“这是出于我所处的独特位置的切身感受。
”万方说。
在晚年曹禺身边,她目睹了曹禺靠安眠药麻醉自己,消磨内心的痛苦。
有一次清早醒来,万方看到父亲满面是血,玻璃渣子插在头发里,样子骇人。
因为夜里在药物的致幻作用下,他昏昏沉沉一头撞上书橱,自己却浑然不觉。
那段时间,曹禺枕边总放着一本《托尔斯泰评传》。
有时,他读着读着突然撒手,嚷嚷起来:“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
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干。
我越读托尔斯泰越难受。
你知道吗?”
睡在隔壁房里的万方,时常被父亲房里突然爆发出的一连串声嘶力竭的呼喊惊醒。
“小方子!我要跳下去!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每天用嘴活着!托尔斯泰那么大岁数还要离家出走,我也要走!”
可第二天早晨醒来,他又怏怏地自嘲,“就我,还想成托尔斯泰?”
万方在为父亲整理遗稿时,才得缘亲见父亲在这一时期留下的大量剧本大纲和对白残篇。
它们大多在稿纸上只开了一个买,又一个个夭折了。
如今,万方不时重温父亲晚年的文字,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居住的铁狮子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宿舍。
父亲的书房是一排小北房里的一间,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树。
她和同学在海棠树下跳皮筋,一扭头就能看见爸爸光着膀子,趴在窗前的书桌上写作。
炎热的夏天,书桌上的一个脸盆里盛着一大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