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33.37 KB
- 文档页数:5
分散系及其分类详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其区别。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分散系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分散系的定义及特点2. 分散系的分类方法a) 按分散介质分类b)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c) 按分散系的稳定性分类3. 不同分散系的区别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散质粒子大小与分散系稳定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方法和不同分散系的区别。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分散系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散系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a) 按分散介质分类:气体分散系、液体分散系、固体分散系b)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溶液、胶体、浊液c) 按分散系的稳定性分类:稳定分散系、不稳定分散系3. 分析不同分散系的区别和应用:a) 溶液:特点、应用b) 胶体:特点、应用c) 浊液:特点、应用4.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分散系的性质,如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形成过程。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散系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化妆品、食品、药品等。
6.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认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不同分散系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分散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
2. 探讨分散系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前景。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提供有关分散系的基础理论知识。
2. 实验器材:用于展示不同分散系的性质。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区别;3. 能够运用分散系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3. 小组讨论法:探讨分散系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导入1. 引入新课: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如空气、牛奶等,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二、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强调分散系的特点:微粒的直径大小、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稳定性等。
三、分散系的分类1. 溶液:微粒直径小于1纳米,均匀透明,具有稳定性;2. 胶体:微粒直径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乳白色或透明,具有丁达尔效应;3. 浊液:微粒直径大于100纳米,不透明,具有稳定性。
四、各类分散系的区别1. 溶液与胶体的区别:微粒直径大小、丁达尔效应、稳定性等;2. 胶体与浊液的区别:微粒直径大小、透明度、稳定性等。
五、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1. 空气:讨论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解释空气是一种分散系;2. 牛奶:分析牛奶的组成和性质,探讨牛奶作为一种胶体的特点。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分散系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程度;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知识。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应用;2. 教学案例:提供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进行分析;3. 习题集:供学生课后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进而引入分散系的概念。
通过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各类分散系的区别。
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3. 能够运用分散系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2. 运用分散系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牛奶、雾、沙尘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分散系的定义:教师讲解分散系的定义,即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2. 分散系的特点:教师讲解分散系的特点,如分散相和连续相的区分,以及分散系的稳定性和稳定性条件。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分散系,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分散系的分类:教师讲解分散系的分类,包括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
2. 各类分散系的性质:教师讲解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分散系的性质,如分散相的粒径、稳定性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分散系,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掌握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六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分散系的分类和各类分散系的性质的掌握情况。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实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具准备】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学生自学]阅读课本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生:回答[板书]分散系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生:交叉分类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学生完成并讨论。
九种分散系[思考与交流]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学生自学]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教学推进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科学探究]1.Fe(OH)3胶体的制备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师:通过探究,同学们可以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和基本概念;3.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分散系;4. 能够应用分散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分散系的分类和基本概念;3. 分散系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散系的分类和基本概念的理解;2. 分散系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2. 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分散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2. 提问学生对分散系的了解和认识。
二、讲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2. 解释分散系的特征:不稳定性、非均质性、光学性质变化等;3. 通过示例说明分散系的常见特点。
三、讲解分散系的分类(15分钟)1. 分散系的分类:溶液、胶体、浊液、悬浊液、乳浊液;2. 分别介绍每种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常见例子;3.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每种分散系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
四、分散系的区分和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分散系;2. 举例说明分散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3. 讨论分散系的利用和处理方法。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描述其特点和分类,并解释其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分散系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分散系的理解和认识。
六、分散系的光学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散系的光学性质;2. 掌握光的散射和吸收现象;3. 能够应用光学性质分析分散系。
教学重点:1. 分散系的光学性质;2. 光的散射和吸收现象;3. 应用光学性质分析分散系。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分散系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2. 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3. 分散系的稳定性与稳定性判断4. 常见分散系的制备方法5. 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2. 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的关系3. 分散系的稳定性判断及影响因素4. 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散系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样品、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分散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案例: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4. 小组讨论题目:分散系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创新设想。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如牛奶、天空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2. 讲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介绍分散系的基本概念,讲解不同类型的分散系及特点。
3.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分散系的样品,用显微镜观察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
4. 讲解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的关系: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之间的联系。
5. 讲解分散系的稳定性判断及影响因素:介绍分散系的稳定性判断方法,分析影响分散系稳定性的因素。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判断其稳定性。
2. 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某种分散系,并观察其稳定性。
八、课堂讨论1. 探讨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化妆品、食品、药品等。
2. 分析分散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胶体的性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了解胶体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结合上节课的分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四、教学准备CuSO4溶液、饱和FeCl3溶液、Fe(OH)3胶体、泥水、稀豆浆、牛奶、激光笔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主要学习了哪些分类方法?(学生齐答。
)在学习树状分类法时,我们对“物质”进行了分类,大家回忆下是怎样分类的呢?(师生一起回顾。
)在这棵树中,纯净物这个分支发育得非常好,这节课呢,我们将让混合物这个分支也发育,让这棵树很好地开枝散叶下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
【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提问】什么叫分散系呢?大家把课本翻到25页,认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生】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它的组成是分散质和分散剂。
【板书】1、分散系概念: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师】(展示实物CuSO4溶液、泥水)像CuSO4溶液、酒精溶液和泥水都是分散系,它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呢?【生】CuSO4溶液分散质是CuSO4固体,分散剂是水,泥水分散质是泥沙,分散剂是水。
【师】对,非常好。
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还有很多,像空气,分散质是氧气、二氧化碳等等,分散剂是氮气;我们在分析分散质与分散剂时,通常我们按这个规则: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水做分散剂。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散系的分类依据,各类分散系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类分散系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各类分散系的实例物品或图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和总结分散系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分散系实例,如牛奶、雾、沙尘暴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的特点,从而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系是由分散剂和分散质组成的混合体系。
3. 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
4. 溶液:介绍溶液的概念,展示溶液的实例,如盐水、糖水等,让学生理解溶液的特点。
5. 胶体:介绍胶体的概念,展示胶体的实例,如牛奶、豆浆等,让学生理解胶体的特点。
6. 浊液:介绍浊液的概念,展示浊液的实例,如泥浆、沙尘暴等,让学生理解浊液的特点。
7. 总结与练习:通过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总结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9.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分散系的分类图,加深对分散系分类的理解。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理解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特征。
2. 学会使用分散系分类图,对实例进行分类。
3. 掌握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分散系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南山外国语学校授课教师:古思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口标1.了解常见分散系的主要特征;2.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与丁达尔效应;3.理解胶体的提纯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物质的分类入手,承上启下,让学生更白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屮;2.采用白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探索、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严肃、认真、求实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3.及时课堂总结与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难点】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的提纯方法。
三、教具准备试剂:CuSO.溶液、N^SOi溶液、泥沙水、蒸惚水、CCS 肥皂水、稀豆浆、食盐水、糖水、凉茶、鸡蛋清溶液仪器:小烧杯若干、玻璃棒4根、激光灯支、便利贴若干四、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的导入]以回忆上一节课《物质的分类》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上一节课的知识,对给出的八个溶液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分散系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并交待下课后统一收齐上交。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填写分散系的定义及其组成[交流讨论]通过回顾物质的分类方法,用不同的标准对分散系进行分类:1•按分散剂,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并列举相关物质实例。
9种分散质分散剂生活中的实例气态气态液态固态液态气态液态固态固态气态液态固态在该环节中,物质分散状态虽然对学生来说不是个陌生的知识,但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以往接触的浊液、溶液都是以液态分散剂为主,故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这一环节,老师需要及时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列举儿种典型的分散系的实例,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散系的概念与分类。
2•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3种浊液、溶液和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3)了解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分散系的形成和特点;(2)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分散系进行正确的归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散系的定义及特点;(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3)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分散系的分类依据;(2)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依据;(2)实验法:观察不同分散系的实验现象,分析其特点;(3)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交流心得。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散系的图片、实验视频等;(2)实验器材:准备不同分散系的实验材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不同分散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1)讲解分散系的定义及特点;(2)介绍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3)讲解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
3. 实验:(1)分组进行不同分散系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2)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分类依据;(3)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交流心得。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分散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依据;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不同分散系的实际应用;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了解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2)掌握各分散系的组成及性质;(3)了解分散系的制备方法。
教案课题: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散系及其分类,重点是分散系的分类和丁达尔效应。
物质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什么类群。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物质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2、学会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液态胶体与溶液.(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观察与分析,学会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2、通过“思考式”与“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分散系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难点:理解丁达尔效应的形成,并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液态胶体与溶液。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入—概念理解—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回顾反思—设疑待解五、教学用具PPT演示文稿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计划2.1 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的体系。
分散系分散质固固液液气气2、分类(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1)溶液:溶质分子小于1nm(糖水)——最稳定(2)胶体:溶质分子介于1-100nm之间(豆浆)——介稳体系(3)浊液:溶质分子大于100nm(泥水)——很不稳定八、课后分析。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2.1.3分散系及其分类(基础课)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分散系,并根据所学分类将其进行分类。
(2)认识胶体及其本质特征,并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常见的胶体。
(3)引导学生根据丁达尔效应鉴别区分胶体与溶液二、学习内容: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问题导学: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2独立完成;3、4小组合作;用时10分钟)1、概念:。
2、被分散的物质称为,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例如:糖水的分散质为,分散剂为;硫酸钠溶液的分散质为,分散剂为。
3、按,分散系共有种组合方式。
4、请将下列分散系按上面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分散系物质举例(请选择正确的连线)分散质分散剂气+ 气硫酸铜溶液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液+ 气有色玻璃固+ 气烟气+ 液雾液+ 液泡沫塑料固+ 液空气气+ 固汽水液+ 固牛奶固+ 固珍珠5、实验探究:将氯化铁饱和溶液分别滴加到冷水、沸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的三种混合物有什么相同点?将氯化铁溶液滴加到冷水中沸水中氢氧化钠溶液中现象相同点6、实验探究:分别过滤氢氧化铁胶体和氢氧化铁悬浊液。
过滤后的现象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悬浊液结论与解释7、实验探究:将装有淀粉与氯化钠溶液的半透膜置于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约2-3分钟,取烧杯中的溶液1-2毫升于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硝酸银和碘水;从半透膜中取少量液体滴加碘水。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与解释从烧杯中取1-2毫升液体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水从半透膜中取少量液体,并滴加少量碘水8、思考: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探究,分析这几种分散系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9、分散系的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粒子直径稳定性实例溶液分散系胶体浊液二、胶体的性质及应用:1、丁达尔效应:当光线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有作用,所以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或从侧面)可以看到。
用途:鉴别和。
分散系及其分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及其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类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询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3、培养学生严谨求学、勇于探求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工具:只的小烧杯,蒸馏水溶液,泥水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对比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可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我们已经将化学物质分为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我们已经对纯净物进行了再分,但我们却没有对混合物再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混合物进行分类.[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推进]同学们现在讲台上有两个装有蒸馏水的烧杯,往这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和泥浆,搅拌,请同学们对比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生:对比观察,讨论,回答教师问题。
[新课推进]回忆一下,初中时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概念。
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溶液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师:那老师手上的两杯混合物,那一杯是溶液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分散系。
[板书]一.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过渡]我们知道,溶液中一定含有溶质和溶剂。
那么分散系呢也含有被分散的物质和起分散作用的分散剂。
[板书]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系分散剂:起分散作用的物质[举例说明]例如我们常见的空气、雾、烟、汽水、酒精的水溶液、合金等,是不是一种分散系呢?其中的分散质是什么呢?分散剂又是什么呢?其中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是什么状态?[学生] 思考、交流、 讨论[过渡] 既然我们知道生活中各处都是分散系,且它们都可以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一、植物分散系及其分类
植物的分散系是植物物种自然分布的基础,它是植物物种在空间上的
广度分布与栖息地结构的概念。
它是以植物生活圈和分布范围为基础,从
植物的移动及自然形成的移动结构,以及与其相连的环境的发展和改变的
统称。
植物分散系的分类方法也常常根据植物物种所处的植物圈的范围大
小来分类。
1、地理分散系
地理分散系是指植物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种分布模式,它们按照平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形成分布群体。
2、气候分散系
气候分散系是指植物物种在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按照不同的气候
特征分布的一种分布模式。
在植物分布的空间和地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植物物种可以根据其生活圈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从而分
布在广阔的区域内。
3、变异分散系
变异分散系是指植物物种在空间上发生变异的分布模式。
变异分散系
一般以植物物种的变异类型和变异特点为根据,结合植物圈的分布区域,
分布状况分析,从而形成变异分散系。
4、离散分散系
离散分散系是指植物物种在空间上形成断层分布模式的一种分散系。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Fe(OH)3 胶体的制备实验。
3.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制备及性质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漂亮的图片引出本节课内容——分散系及其分类【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提问】1、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些?2、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少量NaCl 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引出分散系【板书】一、分散系1 定义:【提问】类比溶液组成,找出分散系的组成?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板书】2 组成【教师】展示分散系的图片。
学生积极找出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及表扬。
【教师】请大家根据所示图片,分散系中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板书】3 分类(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状态分类【教师】展示图片学生独立思考,得到9 种组合【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例子【教师】物质的分类有多种分类标准,还能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思考,答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分类标准【板书】(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教师】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分类标准1溶液:分散质粒子<1nm。
2胶体:分散质粒子1nm-100 nm。
3浊液:分散质粒子>100nm。
【教师】根据以上学习,思考并给胶体下定义。
【板书】二胶体1 定义学生们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
【教师】硫酸铜溶液是将硫酸铜固体溶解在水中,那么胶体如何制备?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26 页科学探究部分,找出制备方案。
【板书】2 Fe(OH)3 胶体的制备【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到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演示实验】Fe(OH)3 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 滴饱和FeCl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 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教案标题: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及其特点;3. 培养学生对分散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2. 教学材料:分散系的相关资料、实验装置、实验材料;3. 学生材料: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包含了不同的分散系。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到什么?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之处?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展示,简要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和作用。
2. 分类讲解:a. 悬浮液:介绍悬浮液的特点和实例,并展示相关图片。
b. 溶液:介绍溶液的特点和实例,并展示相关图片。
c. 凝胶:介绍凝胶的特点和实例,并展示相关图片。
d. 乳液:介绍乳液的特点和实例,并展示相关图片。
e. 泡沫:介绍泡沫的特点和实例,并展示相关图片。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分散系进行实验操作。
2. 提供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实验讨论(10分钟)1. 小组内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整合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不同分散系的共同特点和区别。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能发现哪些分散系?请举例说明。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道与分散系相关的练习题。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2. 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收集更多的分散系实例,并进行分类和总结。
2. 学生可以进行分散系的应用研究,探索不同分散系在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记录的准确性;2. 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3. 学生对分散系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评价和反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实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准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完成并讨论。
九种分散系
[思考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学生自学]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
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师:通过探究,同学们可以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板书]结论: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师:讲解丁达尔效应的产生原因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 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浊液则不能
[思考与交流]
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胶体?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
[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通过大家所举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答案:B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答案:B
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
C.通电后,溶液中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D.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前者小于1 nm,后者介于1~100 nm 之间
答案:D
4.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e(OH)3溶胶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B.Fe(OH)3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
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做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溶胶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5.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可行的是()
①0.5 mol·L-1 BaCl2溶液和等体积2 mol·L-1硫酸相混合并振荡②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入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1 mL水玻璃加入10 mL 1 mol·L-1盐酸中,用力振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板书设计】
一分散系:九种
二溶液,胶体,浊液:
三溶液与胶体区别:丁达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