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6.91 KB
- 文档页数:7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机械零件的设计4.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机械设计的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第三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4. 第四课时: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第五课时:机械设计的优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7. 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8. 传动系统设计9.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10. 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材料选择、力学分析、传动系统设计、强度计算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2. 第七课时: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3. 第八课时:传动系统设计4. 第九课时: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5. 第十课时: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知识目标包括:1. 了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杠杆、轮轴、滑轮等;2. 掌握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如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
技能目标包括:1. 能够分析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2. 能够运用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杠杆、轮轴、滑轮等;2. 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首先,介绍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实例讲解各个部分的原理和作用;其次,讲解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概念;最后,通过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主要包括: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运动原理;2. 讨论法:分组讨论机械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3. 实验法:进行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概念;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理解机械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纪律性,占总分30%;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占总分30%;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成果,占总分40%。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基础知识,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学会使用常用机械工具,如扳手、螺丝刀等;(3)了解机械传动原理,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机械知识的愿望;(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设备设施的意识;(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1)机器与机械的概念;(2)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3)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 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1)扳手、螺丝刀等常用工具的识别与使用;(2)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技巧;(3)工具的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机械传动原理的理解与应用;(2)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作用及传动原理;2. 演示法:展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设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整体结构;3. 演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看并动手操作;4. 讲解机械传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5. 布置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依据;(3)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任务2. 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 机械设计师的要求和素质第2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第3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1.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平衡条件2.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4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1. 机械系统的动力源和动力传递2. 机械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计算3. 机械系统的动力性能优化第5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 机械设计案例介绍2.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设计案例总结和启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图样、设计软件教程3.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台、测量工具、模拟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材,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_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1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6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0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6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3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0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6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30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32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5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34。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章节一:机械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机械的分类,机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2. 分析机械的主要特点;3. 介绍机械的分类;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的应用。
章节二:常用机械传动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蜗轮传动。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2. 演示皮带传动的过程;3. 讲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4. 分析蜗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章节三:机械零件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功能和选材。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机械零件的功能,机械零件的选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2. 分析机械零件的功能;3. 介绍机械零件的选材;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零件的应用。
章节四:机械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设计的方法,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 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3. 分析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章节五:机械制造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机械制造的方法,机械制造的工艺。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2. 演示机械制造的方法;3.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制造的应用。
章节六:机械强度计算教学目标:学习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轴、齿轮、联轴器等零件的强度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2. 引导学生练习计算轴的强度;3. 教授齿轮强度计算的方法;4. 演示联轴器强度计算的案例。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
2. 熟悉机械的运作原理,了解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机械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2. 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3. 机械的运作原理4. 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5. 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等理论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基础》2. 教学课件3. 实物模型或图片4. 实验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引导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
3. 讲解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机械参数。
4. 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实际应用。
5. 讲解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维护保养机械。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程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机械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保养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对机械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实地了解机械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3. 机械设计的数学基础:介绍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
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机械设计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及其应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4.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机械设计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实践设备:提供必要的实践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5. 设计软件:安装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供学生学习和使用。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操作。
3.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一:机械设计概述(2课时)章节二: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4课时)章节三:机械设计的数学基础(6课时)章节四:机械设计实例分析(6课时)章节五:机械设计软件应用(4课时)章节六:机械零件设计(6课时)章节七:机械系统设计(4课时)章节八:机械设计优化(2课时)章节九: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4课时)章节十:总结与复习(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基础》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
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1.2 教学内容机械的基本概念:机械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机械的分类:传动机械、执行机械、控制机械等。
机械的性能:强度、刚度、精度、可靠性等。
机械的基本参数:尺寸、形状、位置等。
常用单位:长度、质量、时间、力、能量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利用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机械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功能和选型原则。
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零件的分类:固定零件、传动零件、执行零件、控制零件等。
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齿轮、轴承、联轴器、弹簧等。
机械零件的功能和选型原则:根据机械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零件。
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配合尺寸、配合类型和配合精度。
运动传递方式: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介绍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常用机械零件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机械传动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和选型原则。
3.2 教学内容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机械传动的定义和作用。
《定轴轮系转动方向的判断》教学设计
一、教材教学简析
《定轴轮系转动方向的判断》是李世维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机械基础》第七章第五节中的内容,也是四川省对口升学高考所要求的知识点。
该书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锥齿轮传动以及轮系及其传动比的计算等内容。
有了这些知识,对这堂课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铺垫作用。
但对于较难知识点,仍需要借助实体模型或者动画图片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内、外啮合齿轮转动方向的判断;锥齿轮啮合方向的判断;蜗轮蜗杆啮合方向的判断;以及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
可借助模型或教学动画图片分析轮系的转动方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
学生复习齿轮传动(直齿内外圆柱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等知识
教师准备相应的模型(内外圆柱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课件及动画图片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提问法、仿真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复习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1、我们学习了哪些传动方式?
2、齿轮传动的类型有哪些?
3、轮系的概念、分类、及传动比如何计算?
4、教材P-147 例题7-2中都有哪些类型的传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学生共同回答问题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教师主体活动:
1、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鼓励、对回答不
正确的同学提出要求。
(二)导入新课(由学过的知识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由复习提问引出教材P-147 例题7-2中,我们通过轮系传动比的公式计算出了重物移动的速度,但是其运动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呢?是向上还是向下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例题7-2中,分别由哪些啮合传动构成呢?他们各自的旋转方向又是如何的呢?
学生主体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2、学生共同回答问题
教师主体活动:
1、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图片,并和学生一起分析
(三)新课讲授(展示实物、播放动画,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播放几个动画图片,展示实体模型。
并让学生思考:直齿内外啮合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的旋转方向是怎么样的?
1、一对锥齿轮啮合时,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1)播放动画(图片)、展示模型,并请学生思考锥齿轮啮合时方向的判断。
(2)教师总结:同时指向或背离啮合点。
(3)例题:已知n1的转向如图,求n2的转向
(4)练习:已知你n1的转向如图,求n2的转向
2、一对外啮合齿轮,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1)播放动画(图片)、展示模型,并请学生思考外啮合齿轮啮合时方向的判断
(2)教师总结:一对外啮合圆柱齿轮的转向相反。
(3)例题:已知你n1的转向如图,求n2的转向
(4)练习:已知n1的转向如图,求n3的转向
3、一对内啮合齿轮,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1)播放动画(图片)、展示模型,并请学生思考内啮合齿轮啮合时方向的判断
(2)教师总结:一对内啮合圆柱齿轮的转向相同。
(3)例题:已知n1的转向如图,求n2的转向
(4)练习:已知你n1的转向如图,求n2的转向
4、蜗轮蜗杆,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1)播放动画(图片)、展示模型,并请学生思考蜗轮蜗杆啮合时方向的判断
(2)教师总结:首先判断蜗杆的旋向(判断螺纹左右旋的方法)。
判断蜗轮的转向时,根据左右手判断,左旋用左手,右旋用右手。
四指沿蜗杆转动
的方向弯曲,大指目所指的反方向即为蜗轮转动的方向。
(3)例题:已知蜗轮蜗杆传动且蜗杆为主动件转向如图,试判断蜗轮n2的转向。
(4)练习:
(a )、已知蜗轮蜗杆传动且蜗轮为主动件转向如图,试判断蜗杆的转向。
(b )、已知蜗轮蜗杆传动且蜗杆蜗轮转向如图,试判断蜗杆的旋向(左旋或
右旋)
5、 定轴轮系的组成无外乎就是这几种情况。
定轮系传动方向的判断就是这几
种情况的“叠加”。
试判断教材P-147 例题7-2的重物移动的方向
练习:如下图所示的定轮系,各齿轮齿数如图所示,齿轮Z1的转向如图所示。
试求:传动比i 15、i 17及轮5、轮7的旋转方向。
(四)小结
(1)一对锥齿轮啮合时,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2)一对外啮合齿轮时,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3)一对内啮合齿轮时,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4)蜗轮蜗杆,其转动方向的判断
(5)定轴轮系旋转方向的判断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1 第六单元练习题
学生主体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概括总结问题
2、部分学生上台画出转动方向
教师主体活动:
1、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动画(图片)、展示模型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或纠正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定轴轮系方向的判断方法,掌握了对口升学高考所要求的
知识点,同时也能对生活中如减速器的转动方向进行正确的判断。
通过由复习提问、实际例题、模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现探索问题。
本课中,学生对蜗杆旋向的判断仍有欠缺,需进一步学习。
学习本课之后对下一节内容《减速器的应用、类型、结构》。
也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