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化学真奇妙
- 格式:pptx
- 大小:914.09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总课时数:年月日学习目标:1.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了解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3.体验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及能量变化。
4.通过对分子、原子的学习初步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微观认识。
重点及难点: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化学,顾名思义,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
化学家们的重要工作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2-6,填空:1.化学科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如、、、、等。
2.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说一说化学使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合作探究]观察思考1-1: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体,说一说哪些是来自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物质,哪些是来自用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天然材料制造的物品:人工制造材料的物品:小结: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多识一点:创造的化学。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6图示中的实例分析:①光合作用是把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
②葡萄酿成葡萄酒,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______。
③铁生锈,原物质是铁,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
以上三个变化的相同特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变化。
1.1 化学真巧妙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色,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看法。
3.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想方式。
【过程与方法】经过阅读思虑、观察比较等活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建立绿色化学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想方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联系实质领悟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为民族中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理想。
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正确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教课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2.初步建立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想方式。
课前准备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化学真巧妙”五个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上。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来表演一个魔术,请一位学生用注射器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大家仔细观察现象。
这个风趣的魔术都是老师经过化学上的知识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化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学生:观察到出现红色的“化学真巧妙”五个字。
(经过参加魔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一)化学改变了世界【过渡】介绍化学在人类衣食住行的各方面的作用,同时增补现代科技方面的新成就。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件,联想生产、生活中的物件,思虑哪些资料是天然的?哪些资料是人工制造的?答案重点:天然资料有农作物、木材、水、石油、羊毛等;化学制品有衣服(纯棉的除外)、汽车的零部件、化肥、农药、除草剂、各种塑料制品等。
【思虑】假如你抵达一座与世间隔、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讲解】介绍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功能资料研制、环境保护、信息科学发展、生命过程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二)奇异的化学变化【思虑谈论】谈论解析图中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化学真奇妙》,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奇妙世界,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教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验和现象,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后续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描述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能描述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从现象中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解释。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但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中。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3. 鼓励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化学现象的视频或实验,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引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二)、新知讲解1. 定义化学:解释化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奇妙之处:通过实例(如水的电解、燃烧反应等)讲解化学反应的奇妙性,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3.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化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化学知识框架。
(三)、互动教学1. 举例讨论: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集体讨论其原理,增强理解和记忆。
化学真奇妙-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课时安排本教案将化学的学习内容分为六个课时,具体的内容及时间如下:课时内容时间1 化学基本概念1小时2 元素周期表 1.5小时3 金属的性质 1.5小时4 非金属的性质 1.5小时5 化学反应2小时6 化学计算2小时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掌握化学反应及其相关的实验和计算方法。
课程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1.1 化学是什么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等的科学。
1.2 物质物质是指占有一定空间,有一定质量和能量的物体。
1.3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化学式、化学方程式2. 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2.2 周期表的结构2.3 周期表的应用3. 金属的性质3.1 金属的物理性质3.2 金属的化学性质3.3 金属的应用4. 非金属的性质4.1 非金属的物理性质4.2 非金属的化学性质4.3 非金属的应用5. 化学反应5.1 化学反应的概念5.2 化学反应的条件5.3 化学反应的类型5.4 化学反应的实验6. 化学计算6.1 化学计算的基本概念6.2 化学计算的公式6.3 化学计算的实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授课法2.实验教学法3.问题解决法4.讨论法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1.掌握化学基本概念2.掌握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3.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4.掌握化学反应及其相关的实验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本课程的难点是: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2.化学反应的实验与计算方法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等的科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化学反应及其相关的实验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会对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奇妙的化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
2、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学会观察化学变化,会描述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了解并热爱化学科学。
2.培养服务于社会,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判断。
正确描述化学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锌粒、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一、学习要求1、遵守课堂纪律2、学习用品的准备。
二、什么是化学问:你是怎样理解化学的?学生讨论。
问:物质与物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化学改变了世界活动: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说一说哪些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归纳:材料的分类。
练习:[学生活动] 设想我们周围所有的化学制品全部消失,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讲: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四、神奇的化学变化:物质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但变化也有着不同。
1、化学变化分析P4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我们把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思考:把木材做成桌椅,铁铸成铁锅,瓷器粉碎与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的现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什么表现呢?观察下面的四个化学反应。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2课时物质构成的奥秘板块导航01/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02/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03/知识导学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04/效果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05/问题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06/分层训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一、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水分子的模型:二、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不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不一样。
即便是由相同的微观粒子构成,粒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表现的性质也不同。
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却差异巨大,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而石墨则很软、有滑腻感。
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的。
三、化学学科化学就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指导着我们更科学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1.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化学变化是有的变化,通常伴随发生发光、、颜色变化、、生成沉淀等现象。
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的相互转化。
物理变化多是指物质外形或状态的改变。
【答案】分子原子原子变化规律新物质生成发热产生气体能量【解析】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通常伴随发生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物理变化多是指物质外形或状态的改变。
2.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指出下列研究涉及食盐的哪个方面。
(1)食盐在水中溶解情况及它的味道:。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评课稿一、前言《化学真奇妙》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教材。
本评课稿旨在对教材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等方面。
评估结果将为学校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以促进九年级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
二、教材概述《化学真奇妙》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的研究方法》、《物质的变化与运动》、《溶液与溶度》、《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和《常见酸碱盐》。
每个单元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实例或实验现象开篇,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思考欲望。
三、教学内容分析1. 逻辑性和结构合理性教材的单元结构清晰,开篇以实例引入,引出本单元的主题,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和延伸。
各个单元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连接,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理解。
2. 内容与课标的契合度教材内容与课标相符合,涵盖了九年级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和实验现象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实用性与生活联系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实例和实验现象,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4. 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思维。
5. 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教材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也给予了足够的解释和例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目标评估《化学真奇妙》教材的教学目标明确,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