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共18页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8
中世纪欧洲的科技与文化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和浪漫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技和文化都经历了很多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中世纪欧洲的科技与文化。
1. 中世纪欧洲的科技在中世纪欧洲,科技发展并不是很快,但也不能说没有进步。
在那个时期,欧洲各地都涌现了很多有创新精神的人。
他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发明,从而促进科技的不断进步。
1.1 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一项科技成就之一。
在15世纪初期,德国的约翰·古腾堡首先发明了可移动活字印刷术,从而使书籍的印刷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使读书人能够迅速地获取知识。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很多新的思想和理论也得以传播,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建筑中世纪欧洲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大教堂和城堡都是欧洲最显著的建筑。
由于这些建筑主要是由石头组成,因此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来建造。
建筑师和工匠们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来解决建筑和设计问题。
例如,他们发明了几何技术,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稳定。
1.3 等离子技术等离子技术是一种现代科技,但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
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显示等离子的现象。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威廉·吉尔伯特和特奥弗拉斯托斯·冯·鸠尔纳发明了一些实验用具来研究等离子。
这些实验让人们更加了解电学理论,促进了电学科学的发展。
2.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历史也非常丰富多彩,涌现出了很多让人惊叹的文化成就。
下面将介绍中世纪欧洲的几个重要的文化领域。
2.1 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学受到罗马时期文学的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是通过口头传说来进行文学创作。
在英国,人们创作了《贝奥武夫》,这是一部叙事诗,也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法国的诗歌《鲁兰之歌》也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五、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从5世纪(476)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1000多年里,是封建制度在欧洲建立、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史称“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与同一时期的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相比,科学技术暗淡无光。
然而,在这个最黑暗的世纪里,正酝酿着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从而给欧洲的科学技术振兴带来了希望。
(一)中世纪欧洲的历史(1)欧洲中世纪前期(5~11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在西欧和南欧建立了一批小国,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
在欧洲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最初几个世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了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在欧洲封建社会里,除了国王、封建贵族的统治之外,基督教会的势力很大,几乎成为主宰一切的权力中心。
在教会的摧残下,学术没有了生机,科学也成了教会恭顺的婢女。
基督教的统治使欧洲成了科学文化落后、学术气氛沉闷的黑暗世界,这一情况从5世纪一直持续到10世纪。
(2)欧洲中世纪后期(12~15世纪)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
从11世纪起,教会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封建主勾结在一起,以宗教的名义,发起十字军东征。
欧洲人入侵东方后,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却仍在当地存在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欧洲人将他们带回后,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14~15世纪,欧洲出现了早期的文艺复兴运动。
到16世纪时,文艺复兴运动达到了高潮,终于迎来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末日。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复兴三杰分别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Humanism),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
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后果是促进了欧洲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不仅出现了艺术史上不朽的绘画和雕刻,而且也产生了一批古典文学名著,如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二个结果是促进了科学的解放。
新式犁(重犁)取代老式犁马耕代替牛耕二圃制改成三圃制水磨的出现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1119年)法国的巴黎大学(1200年),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
由于十字军东征所接触到的阿拉伯文化(包括中国、印度文化),通过大学的传播和翻译活动的兴起而发扬光大。
天文学研究的重点是在天文观测基础上对托勒密的天文常数进行修正。
9世纪时制作出的天文观测器,用来显示恒星的位置与时刻。
该观测器现收藏在巴黎国立图书馆。
公元829年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天文台,此后相继建立了多处,在这里不仅有系统地观测天体的运动,而且根据非常精确的结果,校正了托勒密《天文大集》里一切基本的要素。
大数学家阿尔·花刺模(780-850)提出了“代数”的概念,给出二次方程“还原、对消”的代数解法,其《复原与化简算术》被译为拉丁文,作为欧洲的数学教科书一直用到16世纪。
把三角学作为独立的数学分支来研究,取得重要成就编成了三角函数值表首先使用了相当于现在“余切”的概念编制了正弦表,并使用正割、余割的概念对球面三角的研究作出了贡献累塞斯(860-922)《天花和麻疹的鉴别》——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百科全书式的《万国医典》——集当时希腊、印度、中东的全部医学知识之大成阿维森纳(980-1037)《医典》——长达百万字,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制药学、卫生学、饮食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记载药物760多种,堪称医学指南。
从问世到16世纪在欧洲重版达15次之多,可见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阿尔·哈金(965-1038)研究了球面和抛物面的反射镜、透镜,在《光学集锦》中表述了光的反射定理,描述了眼睛的构造及其作用,修正了欧几里得、托勒密关于眼睛发出光线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了光线来自观察物的反射。
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毕达哥拉斯把这四门学科作为“四艺”(Quadrivium),另外加上文法、逻辑和修辞学三门,构成“七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必修七门课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