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微小残留检测及其质量控制(流式细胞术)
- 格式:pdf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49
流式细胞术的质量控制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液流中快速检测和分析细胞特性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免疫学等领域。
然而,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本文将探讨流式细胞术的质量控制。
1、样本制备的质量控制样本制备是流式细胞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包括细胞样本的收集、处理和标记。
在此过程中,应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并注意以下几点:(1)样本的收集和保存:应尽可能缩短样本采集到分析的时间,避免细胞状态的改变。
对于血液样本,应使用肝素抗凝,避免细胞聚集。
(2)细胞的分离和洗涤:应根据实验需求,采用合适的分离方法(如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培养法等)对细胞进行分离。
在洗涤过程中,应使用无菌、无内毒素的缓冲液洗涤细胞,去除杂质和死细胞。
(3)抗体标记:选择高质量的抗体,并遵循制造商的建议进行标记。
应避免抗体非特异性结合,确保标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流式细胞仪是流式细胞术的核心设备。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具体措施包括:(1)校准激光功率:定期使用标准样本对激光功率进行校准,确保光路准直,提高光散射数据的准确性。
(2)清洗流动室:定期清洗流动室,防止样品残留物堵塞喷嘴,影响流速稳定性。
(3)校准光电倍增管:使用标准样本校准光电倍增管,确保光电倍增管输出的线性范围。
3、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数据分析是流式细胞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包括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解析。
在此过程中,应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并注意以下几点:(1)数据获取:设置合适的参数和门控,确保获取最佳的数据。
(2)数据预处理:去除噪声和无效数据,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提高数据质量。
(3)数据分析: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同时,应使用多个对照样本,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环境对流式细胞术的结果也有重要影响。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采取以下措施:(1)温度控制:保持实验室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对细胞状态的影响。
白血病流式报告解读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系统恶性克隆增生导致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流式细胞术是一项常用的检测手段,能够对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细胞分析,并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信息。
根据白血病流式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1. 免疫表型分析免疫表型分析是流式细胞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通过检测细胞膜上的特定免疫标记物,可以确定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在白血病患者中,免疫表型分析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的细胞系,如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细胞白血病。
2. 异常细胞群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我们可以分析样本中的异常细胞群。
在白血病患者中,异常细胞群的存在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例如,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常见的异常细胞群为早幼B细胞和早幼T细胞。
而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异常细胞群则包括早幼髓细胞和原始髓细胞。
3. 异常免疫表型分析流式细胞术还可以通过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异常来帮助白血病的诊断和分类。
例如,在B淋巴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5和CD23的共表达异常是其诊断的关键特征之一。
而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中,CD34和CD117的共表达异常则是其诊断的重要标志。
4. 异常细胞比例分析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测定样本中异常细胞的比例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白血病患者中,异常细胞比例的增加通常与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相关。
因此,通过流式细胞术的异常细胞比例分析,可以提供白血病患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
5. 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流式细胞术还可以用于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
在白血病患者接受治疗后,流式细胞术可以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的存在,从而评估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通过流式细胞术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复发风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白血病流式报告的解读可以通过免疫表型分析、异常细胞群分析、异常免疫表型分析、异常细胞比例分析和微小残留病灶检测等指标来进行。
这些指标不仅可以帮助白血病的诊断和分类,还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和治疗效果。
流式细胞术的质量控制流式细胞术的质量控制介绍: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技术。
它利用机器读取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特定标记以获得细胞的详细信息。
在进行流式细胞术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步骤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流式细胞术中的质量控制步骤。
⒈样本制备和处理⑴样本收集和保存●确保样本采集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尽量避免引起细胞损伤或死亡的因素。
●根据所选择的荧光探针或抗体,选择合适的保存液保存样本,并按照推荐的存储温度和时间进行保存。
⑵细胞处理●避免细胞在处理过程中受到机械或酶的损伤。
选择适当的细胞处理方法(如胶凝、裂解或染色)。
⒉样本质量控制⑴细胞数目和浓度●使用细胞计数仪或显微镜对观察区域内的细胞进行计数,并计算细胞的浓度。
⑵细胞活性●使用细胞活性染料(如细胞渗透性染料)检测细胞的活性。
确保细胞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完整和活跃。
⑶细胞纯度●利用细胞表面标记物或细胞核染色物进行细胞表型分析,以检测细胞样品中的污染物。
⑷细胞均一性●对样本进行混合和搅拌,确保细胞在整个样本中均匀分布。
⒊仪器校准和控制⑴流式细胞仪校准●使用流式细胞仪提供的校准粒子进行仪器校准,包括流速、散射光校准和荧光信号校准等。
⑵仪器控制●使用流式细胞仪的软件设置合适的参数,如触发门、荧光通道选择和数据采集速率。
⒋数据分析和解释⑴数据收集●使用流式细胞仪采集样本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⑵数据分析●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⑶数据报告●根据实验需求和要求,使用适当的图形、表格和文本来呈现数据结果。
附件:⒈样本收集和保存记录表⒉样本质量控制记录表⒊仪器校准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样本:指用于流式细胞术的生物样本,如细胞悬液或洗涤液。
⒉流式细胞仪:一种用于分析和计数细胞的仪器,透过仪器对细胞进行流式测量。
⒊标记物:用于识别和分析特定细胞类型或分子的抗体或染料。
⒋数据分析软件:用于处理流式细胞术数据并图形和数据表的计算机程序。
流式细胞术质量控制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检验中。
由于临床检验本身的性质,它要求临床检验的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必须把好常规操作已经结果分析的质量关。
同时还必须懂得如何判断分是在控还是失控。
作为临床检验工作,其工作的质量标准就是使检验的结果最佳地符合病人有无病变的实际情况。
在临床检验中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内容是标本采集、保存和传送等;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即实验操作过程的控制;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数据结果的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可信度评价和及时将报告送给临床并听取反馈意见。
为此,从临床医师开出化验单,,直至拿到检验报告的整个过程都在质量控制的范畴之中,即所谓全程质量控制。
它包括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质量保证,指围绕所有的步骤,监测和评估实验室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的效力。
主要利用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质量控制指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监控方法,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提高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
对于一个实验,应建立一套包括各种可变因素(仪器设备、样本处理、试剂、操作过程、数据分析等)的操作规程。
质量评估是由一个区域性的、国家的或国际性的机构,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比较实验室内或不同实验室之间的结果而建立的一套评价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室间和仪器设备之间的可比性。
当一个标准品或参考标准存在时,质量评估通常被称为熟练度测试。
因此,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先进的临床检验分析技术真正发挥作用的保证。
FCM作为一项先进的检测技术,对质量控制自然也不例外。
目前,FCM应用于临床检验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免疫表型分析,包括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分析、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血小板膜糖蛋白分析、HLA-B27检测、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的检测等等。
2,细胞DNA、RNA检测及细胞周期分析,包括DNA倍体检测、细胞周期分析、网织红细胞检测、网织血小板检测等等。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及其意义蒋惠【摘要】目的:研究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在白血病复发预测以及临床治疗指导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白血病患者标本,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RD,从诱导化疗治疗后的第21天开始,每个月检测一次.按照首次接受诱导治疗后的第21天检测的MRD水平,将40例AL分为低(MRD< 10-4)、中(MRD:0.01 ~ 10-4)、高(MRD>0.01)三个组.结果:低、中、高三组三年的复发率分别为0、20.0%、85.71%.其中MRD >0.01组3年复发率最高,MRD< 10-4组预后好,两组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后MRD动态监测的过程中,形态学完全缓解时的MR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复发概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MRD >0.01提示复发具有高概率,MRD阳性比形态学复发出现早,连续的MRD监测对于个体化治疗以及预测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2(021)002【总页数】2页(P18,20)【关键词】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免疫表型分析【作者】蒋惠【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凉山6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微小残留病 (MRD)指的是白血病患者经过骨髓移植治疗或者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体内残有的少量白血病细胞的一种状态[1]。
为了能够提前的预测白血病的复发,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或骨髓抑制效果,目前出现了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微小残留病 (MRD)的试验。
本研究跟踪4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140例骨髓标本进行微小残留病的动态监测分析,证明微小残留病在急性白血病复发的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缓解后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为50岁,共140份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
流式细胞术的质量控制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技术。
它通过利用光传感器和激光来检测细胞悬浮液中的细胞数量、大小、形态和表面标记物等信息,从而实现对细胞的分析和分类。
为了保障流式细胞术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样本制备的质量控制在进行流式细胞术之前,样本制备是流式细胞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样本质量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样本制备质量控制步骤:细胞样品准备细胞浓度的准确计数:使用细胞计数仪准确计数细胞数目,以确保每个样本含有足够数量的细胞进行分析。
细胞的适当处理: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对细胞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洗涤、培养基的选择等,以确保细胞状态的一致性。
样品标记物的质量控制标记物的选择: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标记物,并确保其特异性、亲和力和荧光强度等符合要求。
样品标记物的浓度和时间:对于标记物的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导致信号失真或信号强度不足。
流式细胞仪的质量控制流式细胞仪作为流式细胞术的核心仪器,其性能的稳定和准确也是流式细胞术质量控制的关键。
以下是常见的流式细胞仪质量控制步骤:光谱校正与补偿荧光信号校正:使用校正颗粒进行荧光信号校正,校正光谱重叠和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荧光信号补偿:通过对不同通道之间的荧光信号进行补偿,避免荧光信号之间的交叉干扰,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流速标定流速标定:使用标定颗粒进行流速标定,保证流速的准确性,以便对细胞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计数。
指标质量控制正质量控制:使用已知正样本进行实验,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负质量控制:使用未标记的负样本进行实验,排除背景信号和非特异性结合,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识别和排除异物:通过故障检查和核查流式细胞术结果,识别和排除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和异常情况。
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流式细胞术之后,对数据的准确分析和解读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流式技术在血液科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在血液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血液
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上。
1. 诊断:流式细胞术可以对外周血细胞或骨髓细胞进行抗原表达的检测分析,有助于对各种血液病进行诊断、分型和分类。
例如,对于白血病,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对于淋巴瘤,流式细胞术也可以用于诊断和分类。
2. 微小残留病监测:对于一些血液肿瘤,尽管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可能消失,但可能仍存在微小残留病灶,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监测这些微小残留病灶,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
3. 预后评估:流式细胞术检测的抗原表达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疾病预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中CD34+细胞的比例与疾病预后相关。
4. 免疫治疗靶点寻找: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寻找免疫治疗的靶点,例如寻找肿瘤特异性抗原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师或查阅医学专业书籍。
流式细胞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意义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转化[1]。
MDS的流行病学评估受诊断分型和诊断标准发展及肿瘤分类的影响,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报告,1975-2016年间普通人群的年发病率约为 4.5 /10万,按年龄调整的年发病率约为4.0/10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70 - 79 岁之间的人群中,发病率增加到26.9/10万,而在 80 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进一步上升到55.4/10万,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MDS的病因尚不明确。
其确切发病机制亦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提示MD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连续动态的过程。
因环境、职业或生活中的毒害因素或自发性突变,在易感个体中造成造血干、祖细胞的初始性变故(initiating event),这种受损的干、祖细胞一方面逐渐对正常干、祖细胞形成生长或活存优势,成为单克隆造血,伴有基因组不稳定性,易于发生继发性细胞遗传学异常。
另一方面诱发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骨髓抑制,进一步损害造血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持续性自身免疫性攻击诱发单个核细胞和基质细胞过多产生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后者诱发造血细胞过度凋亡,导致无效造血。
MDS的诊断较为困难,基本上是排除性诊断。
尤其是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不明显且无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的诊断,需排外其他可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和(或)非造血系统疾病。
对于确诊的MDS,修订的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依据病人血细胞减少的数量、染色体核型及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将其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五个危险分组。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MP-FCM )是运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抗体组合对造血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进而对细胞的系列来源、分化程度、表型异常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高通量、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诊断手段[1,2]。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是指恶性血液病经过治疗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的通过形态学等传统方法无法检测到的田可水平的微量肿瘤细胞状态⑶4]。
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将MRD定义为可检测的残留病(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运用FCM检测恶性血液病MRD的硏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利用2~4色FCM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后样本进行检测,并基于在正常细胞分布之外的”空白"区域检测到异常表型的理论对MRD进行分析鉴别[5,6];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FCM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8~10色MP-FCM在MRD检测中体现出敏感性高、特异性好、适用范围广的优势, MRD 的FCM检测从小规模样本的临床硏究发展到大规模样本的临床验证,目前已成为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判断和预后分层的重要依据,而基于MRD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使不同危险度分层组中的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7,8,9]。
然而,由于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克隆异质性、不同治疗方案对免疫表型和克隆筛选的影响、化疗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造血恢复的状况不一、不同基因背景的残留肿瘤细胞在复发时的增殖动力学不同等疾病自身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检测中心在抗体组合、荧光搭配、样本处理、圈门策略、分析逻辑、主观经验、质控管理等诸多技术环节中的差异, 目前国内外对于MRD的检测和分析还缺乏规范化,导致对MRD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和预后评估标准存在不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