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复习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817.50 KB
- 文档页数:41
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复习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在化学中,理解和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命名规则以及反应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进行复习。
1.元素和其性质元素是指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数目相同)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的性质基本上由其原子的结构所决定。
常见的元素有氢、氧、碳、金、铁等。
元素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结构、化学惰性等。
2.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一个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的表格。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并按照元素的性质进行组织。
元素周期表提供了元素及其性质的重要信息,有助于理解元素的趋势和规律。
周期表可划分为周期和族,周期表示元素的主能级,而族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
3.化合物和化学键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物质。
化学键是保持原子之间结合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吸引力而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离子的排列而形成的。
4.化合物的命名化合物的命名是为了标识和区分不同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命名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如化合物的正离子在前,负离子在后,离子的比例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示。
有机化合物命名则采用一定的命名规则和前缀,如碳原子数、取代基等。
5.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的性质受到组成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性质的影响。
化合物可以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也有所不同。
化合物可以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溶解度、电导率、燃烧性等。
6.化合物的反应特性化合物可以进行各种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酯化反应等。
不同的化合物会有不同的反应性质和反应机制。
了解化合物的反应特性对于理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产物是非常重要的。
7.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化学计量法则摩尔质量是一种用来表示化学物质质量的单位,它以克/摩尔(g/mol)为单位。
浅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法摘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重要,如何寻找好的复习方法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构建知识网络,内化知识体系,熟悉元素化合物的地位以及相关的题目分析高考,掌握好的复习方法。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点线面;网络结构;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的分配包括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它是构成中学化学的基础和骨架。
比如金属元素存在于大多数的无机物质中,而非金属元素既存在于无机物中也存在于有机物中。
它是其他化学知识的载体和生长的土壤。
而且元素化合物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无论是备战高考还是生活实际,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可以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高三的学习中,作为一大块知识体系,教师要采取合理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把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牢固,它的学习也有利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复习,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考涉及这部分的试题,基本上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对化学用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的交叉,推断,采用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等综合题型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运用、整合的能力,分析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知识框架来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合呢?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构建知识网络,内化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面广,既包括金属及其化合物,也包括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跨度大,知识点繁多,看似杂乱无章,易学难记,很难形成知识链。
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按照“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络”的方式,依据“由点引线,由线连网,由网成体”的程序进行复习,便可以将知识逐渐明朗化,从而像一串甜甜的糖葫芦吃一个就想吃下一个一样,愉悦地进行知识体系的完成和整合。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方法一、抓住一点,全面发散要做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必须过基础知识这一关。
比较好的方法是以某一元素为出发点,从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展开,全面认识该元素及其化合物。
二、双向把握,比较异同掌握了单个知识点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常用列表格的方法比较物质的异同点,如列表格比较CO2和SiO2,Na2O和Na2O2,HCl、HNO3和H2SO4等。
还有一种比较方法叫类比,类比不是完全照搬原型,而是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对角线规则得出,金属铍及其化合物与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
由AlCl3为共价化合物,类推可得知BeCl2也是共价化合物;由A1可以与NaOH 溶液反应,类推可得知Be也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但产物应写成Na2BeO2,因为B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ⅡA族,最高正化合价为+2。
三、做好四种能力型试题1、信息迁移题解答信息迁移题的过程就是用已有知识去解答新情景问题的过程。
适时、适量地做一些信息迁移题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还可以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同学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累的素材越多,在解决问题时越能做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2、推断题推断题是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比较常见的题型。
每年的高考试题中,推断题都是必不可少的。
推断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涉及面广、设问角度多、容量大。
同学们只有具备较完整全面的知识和灵敏的应对能力才能做到解题快、答案准。
做推断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及观察的准确性、灵敏性。
3、实验题以实验题的形式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主要考查与物质的性质、制备等方面相关的实验现象、装置和操作。
可以通过实验题巩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完善物质的制备、性质、检验、收集等系列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学习,探讨物质深层次领域的知识。
浅谈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的几点做法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制法等内容。
在复习时, 尽量将学科内知识有机结合, 充分了解学科内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注重学科间的综合、渗透, 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复习落实“四个强调”。
一、强调化学用语的书写我们知道, 课本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 大都是通过概念、命题、符号的形式来表述的。
也有部分学生把化学称之为理科中的文科, 花大量时间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
而表述知识内容的形式往往是化学用语。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质量、能量守恒均可用化学用语来表述。
用部分同学的话说, 学化学的感受, 很大部分来自于把物质世界用符号化描述, 用符号展现了“物质形象”, 用符号展现物质的“行为艺术”。
虽说同学们对化学用语学习很重视, 但化学用语内容表述的多样性, 不同表述的不可替代性, 使得你们用化学用语表述时常出现“张冠李戴”或“词不达意”。
多少聪明的同学悲壮而又无奈地说: “我做(写)错了, 其实我想到了。
”因此,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每一章节重要物质的相关化学用语内容, 你们须认真领会, 书写, 并四五人一组相互批改矫正, 易错难写的知识点收集起来张贴, 并进行重复训练。
二、强调知识网络结构的构建化学课本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陈述, 主要以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碱、盐或以元素化合价变化二条主线来构成物质间性质联系的。
因此, 在复习中, 我们要用简明的网络结构来体现各章节主要物质的相互联系, 从而快速、全面、准确地展示各章节物质性质的概况, 整体把握知识的脉络。
三、强调学以致用化学知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化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具大贡献。
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已记载的信息, 而应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
因此,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中, 应找些以鲜明的“背景材料+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材料, 让学生阅读改进, 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知识、规律、方法、技巧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浅谈元素\化合物的专题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占高中化合较大比例,无机化学六章:《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几种重要的金属》;有机化学三章:《烃》、《听得衍生物》、《糖、蛋白质、合成材料》。
学生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繁多,零散,复习时无从下手。
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复习呢?提高高考化学成绩呢?在长期的高三备考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明确高考的方向如四川近四年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高考试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考中怎么考?怎么出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高考中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推断题来考查。
题型主要有:物质结构推断题、无机框图推断题、计算与推断结合的推断题。
考查的主要元素:金属na、al、fe;非金属:n、s、cl元素及其化合物。
通过研究高考题,就可以增强课堂的渗透性、上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特征信息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特征信息。
1、颜色特征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等。
红棕色:fe(oh)3固体、fe(oh)3,水溶胶体等。
②黄色:难溶于水的碘化银、磷酸银、硫磺、黄铁矿等。
浅黄色:溴化银、硫沉淀,还有黄磷、na2o2、氟气。
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③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溶液中淀粉与碘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蓝色火焰: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的火焰。
甲烷、氢气火焰(蓝色易受干扰)。
⑤绿色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⑥紫色kmn0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紫红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k+离子的焰色等。
⑦黑色:木碳、氧化铜、四氧化三铁、硫化亚铜、硫化亚铁、氧化银(ag2o)。
黑色:二氧化锰。
2、气味特征臭鸡蛋味:h2s。
有刺激性气味:hcl,hbr,m,hf,so2,no2,nh3乙醛(液)。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备考策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都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等知识的应用。
在历年高考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命题特点之一是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更多的是渗透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去,与氧化还原反应、电离平衡、电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质、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相结合,成为阴性考点。
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的金属元素主要有钠、镁、铝、铁和铜,这五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怎样搞好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益?一.了解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高考命题的热点,预测命题趋势。
1.基本反应注重创新从这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试题大多都是教材上的基本反应方程式和性质通过更新模式来进行考查,如化学反应与简单工艺流程分析、图表或实验装置等相结合,这些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特别是重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相关反应来分析对应的实验现象或工艺流程等。
所以,高三复习一定要注意抓住课本,抓基础,不能急功近利。
2.无机化工高考新宠无机化工流程题是今年高考命题的新宠,以新颖灵活多变的命题特点呈现,其命题点主要有:⑴考查原理:题目主要以教材重要反应为基础,从原料选取、相关化学反应、设备比较等知识作为命题切入点。
⑵考查流程: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一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纵横联系,结合基本实验操作进行命题。
二是以某种物质的制备、提纯等为基础编制工艺流程,要求考生对该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评价、书写化学方程式(包括离子方程式或电极反应式)或某过程需要的操作或重要试剂或仪器等。
⑶考查转化:题目一般以无机框图推断题的形式出现,其考查内容强调教材中重要化工反应与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关系。
⑷考查计算:题目主要涉及转化率、产率、原料利用率、反应物分配或产物含量等的计算,无论这类题怎样变化,其考查的落脚点仍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和转化关系。
高三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及学习方法总结
在我们高中的化学复习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一直使我们复习的基础知识,但这些基础知识中也有很多难以理解的重点。
因此,高中复习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尤为重要。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学化学复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年高考中都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可是这一部分知识的复习又使人感到它的知识点难以理解,规律性不强。
需要我们记忆的知识很多,而且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的考核都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
重在落实基础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在做练习
题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突出重点的考察内容。
如碱金属的联系中应出现钠与水反应的计算,有关混合物的计算,二氧化碳或水与过氧化钠反应后增重的计算、不用试剂通过相互低价进行鉴别、最重要的是演示实验。
将知识点归类总结 在高中化学的复习中,我们应该建立起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要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便于记忆,把零散繁杂的知识串线,联网,理顺其关系,形成一个规律性的知识结构。
一般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两类:(1)非金属知识体系:无氧酸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氧化物对应的含氧酸)→对应的含氧酸盐(2)金属
知识体系: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碱→主要的盐。
在复习中,要把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相联系 利用实验来复习化学计算的性质、制法和检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对SO2气体的性质复习时候,SO2通入哪种溶液会出现哪些现象:(1)使橙色溶液变为无色;(2)使棕黄。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化学元素化合物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和考点。
以下为大家详细汇总这部分的关键知识。
一、金属元素化合物1、钠及其化合物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元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
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钠的两种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俗名纯碱,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
它们在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的速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2、铝及其化合物铝是一种两性金属,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也具有两性。
氢氧化铝是一种白色胶状沉淀,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3、铁及其化合物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生成氧化铁。
二价铁盐溶液呈浅绿色,三价铁盐溶液呈黄色。
在化学反应中,二价铁可以被氧化为三价铁,三价铁可以被还原为二价铁。
4、铜及其化合物铜在空气中加热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硫酸铜是一种常见的铜盐,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1、氯及其化合物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
氯水成分复杂,新制氯水含有氯气、盐酸、次氯酸等。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2、硫及其化合物硫单质呈黄色,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3、氮及其化合物氮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易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焰色反应不同金属元素在灼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利用焰色反应可以鉴别金属离子。
2、物质的制备掌握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如实验室制取氯气、氨气等。
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学会运用化学方法检验和鉴别各种元素化合物,例如检验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等。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熟练书写元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这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考点。
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方法谈------千头万绪总有序(或把握复习的“主旋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可谓是“千头万绪”,知识点纷繁交错,给同学们的复习记忆“设置”了重重障碍。
现以SO2的复习为例,谈谈如何跳出“纷繁交错”的知识点,把握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的“主旋律”。
一.从物质的分类中把握所在类的共性---以类循性不同类别的物质,有着各自不同的共性特征。
因此,了解物质的类别,就能顺藤摸瓜地了解到该类物质的共性。
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共性,即①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如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②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用氨吸收法消除硫酸工业的尾气污染,以及多元弱酸形成正盐或酸式盐等)、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如钙基固硫)。
二.从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把握该物质可能表现出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以价论性化合价规则指出,处于元素最高化合价的物质只有氧化性、处于元素最低化合价的物质只有还原性、而处于元素中间化合价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因此,抓住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特征,就是拿到了一把把握物质化学性质这一“主旋律”的金钥匙。
如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处于硫的中间价态,因此,SO2既有氧化性(如与H2S归中为S),又有还原性(如催化氧化为SO3、被卤素单质氧化为H2SO4等),但以还原性为主。
由此,还可类推到其它+4价的含S化合物,如H2SO3、SO32―等的性质。
三.特别记住物质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有些物质具有很特别的、带标志性的性质,这就是物质的特性。
记住特性,就有了识别这些物质的直觉。
物质的特性一般表现有物理特性(如特殊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化学特性(一般指物质类别的共性和化合价表现性之外的性质)。
如SO2有漂白性(使品红褪色加热又复原),而又不同于其它强氧化剂(HClO、Na2O2、H2O2、O3、浓HNO3等)的漂白。
再如黄绿色的氯气、红褐色的沉淀Fe(OH)3、遇淀粉溶液变蓝色的I2、与水剧烈反应的碱金属单质(或F2)等等,都是这类物质的特性之一。
《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方略东北育才学校宋晓友在高考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分别在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呈现,其中必考部分至少包括26或27题的一道题14分左右,选考模块为37题(15分)往往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密切相关,如果结合选择题以及实验题中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部分内容占有分值一般都在30~45分,因此,细心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好命题走向,在复习中夯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高考试题分析命题走向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主要题型是推断题,这种题型是以元素化合物性质和相互转化为载体,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题目,不仅能全面检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逻辑推理、知识迁移、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与化学实验、计算、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结合,进行学科内综合考查,有很好的区分度。
推断题分为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的结构推断、以元素化合物为基础的框图推断以及离子推断三大类题型,而辽宁高考试卷则是以框图推断、热重曲线和定量分析为基础的考察呈现形式,这些变化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为我们备考拓展了视野。
例1.【2010·新课程理综化学卷26.(14分)】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
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
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E___________、G___________;(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_____________,阴极物质是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____;(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思路和复习策略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思路和复习策略江苏省大港中学程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约占整个高中化学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高考中占15%左右。
知识零碎,化学反应多,学生已学易忘,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也往往是将课本内容简单重复,认为无啥可讲,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复习效率低。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复习并落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做法:一、复习思路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进行复习,抓住知识的点、线、面进行学习,由具体到一般,化繁为简,有计划的使之系统化、规律化,抓元素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并注意新旧知识的的联系和对比,注意相似物质的对比,如:氧化钠、过氧化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和稀硫酸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即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二、复习策略(一)把握重点,突出主干知识考试说明对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的递变关系.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1.ⅠA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和镁的化学性质.(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Ⅰ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以氢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2.卤族元素--典型的非金属(1)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O、S、N、P、C、Si)(1)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策略1.研读考试说明,重视教材(1)研读高考说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复习的方向。
只有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及其题型示例,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如何考,考到什么程度。
要对其中“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清楚、明白。
对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内容要下工夫,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生长点和可能的命题点。
(2)注重教材:备考过程中要注重重回教材。
任何复习资料都替代没法教材,尤其就是元素化合物方面学生难产生的疑点、模糊不清点和盲点。
例如中考中牵涉的均居多干活科学知识,堆放在教材各处。
做题时,就有可能因某一个知识点的不能确切而导致轻微安打。
总之,只有抓住了高考说明和教材,才能既抓住主干知识,又能够全面覆盖。
2.构筑网络,融会贯通高考大纲在能力要求中提出:“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
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零碎、分散,如何将此部分系统构建呢?具体可采用“点—线—面—体”的四步复习模式。
以具体物质为点落到实处,以物质类别、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原理为线理清思路,以不同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间的相互反应关系为面织成网络,最后与基本概念、理论、实验、计算等融合构成化学学科体系。
(1)知识点系统的构筑:中学化学中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就是关键的知识点。
虽然内容多样,但它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论紧密相联。
因此备考时必须以此理论回去统率和自学元素化合物,从而进一步深化元素“位、二重、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减低学生死记硬背的经济负担。
比如在备考知识点时按右图格式展开M18x备考。
此外,还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善于分析、对比、发现异同。
(2)科学知识主线的构筑:把单质、化合物各点有机联系出来便构成线。
“线”的构成存有两种思路,一就是以物质分类居多线,掌控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
例如:非金属部分: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金属部分: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适当的盐二是是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为主导,以元素价态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为主线,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