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_丙酮乙醇混合液法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35
实验14 叶绿素a 和b 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一、目的学会Chla 、b 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叶片中Chla 、b 的含量。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菠菜叶片、721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剪刀、容量瓶(25ml )、漏斗、滤纸、乙醇(95%)三、原理叶绿素a 、b 在波长方面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65nm 和649nm ,同时在该波长时叶绿素a 、b 的比吸收系数K 为已知,我们即可以根据Lambert Beer 定律,列出浓度C 与光密度D 之间的关系式:D 665=83.31Ca+18.60C b (1)D 649=24.54Ca+44.24 C b (2)(1)(2)式中的D 665、D 649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5nm 和649nm 时的光密度。
为叶绿素a 、b 的浓度、单位为每升克数。
82.04、9.27为叶绿素a 、b 在、在波长665nm 时的比吸收系数。
16.75、45.6为叶绿素a 、b 在、在波长649nm 时的比吸收系数。
解方程式(1)(2),则得 :C A =13.7 D 665—5.76 D 649 (3)C B =25.8 D 649—7.6 D 665 (4)G=C A +C B =6.10 D 665+20.04 D 649 (5)此时,G 为总叶绿素浓度,C A 、C B 为叶绿素a 、b 浓度,单位为每升毫克,利用上面(3)(4)(5)式,即可以计算叶绿素a 、b 及总叶绿素的总含量。
四、方法步骤1.称取0.1克新鲜叶片,剪碎,放在研钵中,加入乙醇10ml 共研磨成匀浆,再加5ml乙醇,过滤,最后将滤液用乙醇定容到25ml 。
2.取一光径为1cm 的比色杯,注入上述的叶绿素乙醇溶液,另加乙醇注入另一同样规格的比色杯中,作为对照,在721分光光度计下分别以665nm 和649nm 波长测出该色素液的光密度。
计算结果:叶绿素a 含量(mg/g. FW )=2.01100025⨯⨯A C 叶绿素b 含量(mg/g.FW )=2.01100025⨯⨯B C 叶绿素总量(mg/g.FW )=2.01100025⨯⨯G五、实验报告计算所测植物材料的叶绿素含量。
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张宪政,1992)一、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
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
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反映植物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比值高则大,则反之。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三、实验步骤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0.3g,加乙醇10ml,提取直至无绿色为止。
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和645nm下测定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按计算丙酮法(Arnon法)【可以用于丙酮乙醇混合法和80%丙酮提取法的计算】叶绿素a的含量(mg/g)=(12.71⨯OD663 – 2.59⨯OD645)V/1000*W叶绿素b的含量(mg/g)=(22.88OD645 – 4.67OD663) V/1000*W 叶绿素a、b的总含量(mg/g)=(8.04⨯OD663 +20.29⨯OD645) V/1000*W 按Inskeep公式叶绿素a的含量(mg/g)=(12.63⨯OD663 – 2.52⨯OD645)V/1000*W叶绿素b的含量(mg/g)=(20.47OD645 – 4.73OD663) V/1000*W叶绿素a、b的总含量(mg/g)=(7.90⨯OD663 + 17.95⨯OD645) V/1000*W注:1、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反映植物对光能利用率【1】比如阳生植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2】阴生植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较小2、丙酮-------熔点:-94℃;沸点:56.48℃;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下一步实验方法比较【1】95%乙醇直接提取(√)【2】95%乙醇加热提取(冯瑞云,1985)【3】无水酒精和80%丙酮等体积混合提取实验二、不良环境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张宪政,1992))一、原理植物组织在受到各种不利的环境条件(如干旱、低温、高温、盐渍和大气污染)危害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首先受到伤害,细胞膜透性增大。
叶绿素的快速提取与精密测定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叶绿素的快速提取与精密测定的方法。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中的重要色素,不仅赋予植物鲜明的绿色,而且在光合作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因此,叶绿素的提取与测定对于理解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叶绿素的提取过程,包括材料的选取、提取剂的选用、提取条件的优化等,并阐述精密测定叶绿素的原理和方法,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了解叶绿素的提取与测定技术,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叶绿素的快速提取方法叶绿素的提取是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分析结果。
传统的提取方法往往耗时较长,且提取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叶绿素提取方法,以期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对速度和精度的双重需求。
本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通过优化溶剂种类、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实现了叶绿素的快速提取。
具体来说,我们将新鲜植物叶片剪碎,加入预热的有机溶剂(如丙酮、甲醇等)进行浸泡和搅拌。
在适当的温度下,叶绿素分子能够迅速从植物组织中溶解到有机溶剂中,从而实现快速提取。
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提取时间大大缩短,通常只需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可完成整个提取过程。
提取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更充分地释放叶绿素分子,减少损失。
本方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适用于批量样品的快速处理。
为了验证本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本方法提取的叶绿素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重现性良好。
我们还对提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提取结果的准确性。
本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叶绿素提取方法,适用于各种植物叶绿素的提取和分析。
我们相信,这一方法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推动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三、叶绿素的精密测定技术在完成了叶绿素的快速提取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提取的叶绿素进行精密测定。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绿素的提取和鉴定方法。
2. 掌握薄层色谱法在叶绿素鉴定中的应用。
3. 分析叶绿素在不同植物中的含量差异。
二、实验原理叶绿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种绿色色素,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
叶绿素主要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它们在植物体内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可以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等,通过薄层色谱法可以将叶绿素与其他色素分离,进而鉴定叶绿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胡萝卜、玉米叶等植物。
2. 试剂:丙酮、无水乙醇、无水乙醚、碳酸钙、硅胶G、氯仿、甲醇、氨水等。
3. 仪器:研钵、漏斗、烧杯、分液漏斗、色谱柱、紫外灯、电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叶绿素(1)将新鲜植物材料洗净,用剪刀剪碎,称取一定量(如0.5g)放入研钵中。
(2)加入少量碳酸钙,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素被破坏。
(3)加入适量丙酮,用研杵研磨至匀浆状。
(4)将匀浆状样品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2. 薄层色谱分离(1)取一块硅胶G薄层板,用铅笔在板上划一条起始线。
(2)用毛细管吸取叶绿素提取液,沿起始线点样,重复3次,每次点样量约为5μl。
(3)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放入盛有氯仿的层析缸中,使溶剂前沿距离起始线约1cm。
(4)取出薄层板,晾干后,用紫外灯观察叶绿素斑点位置。
3. 鉴定叶绿素(1)根据薄层板上叶绿素斑点的位置,用铅笔标记。
(2)将标记好的薄层板放入紫外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叶绿素斑点的吸光度。
(3)根据吸光度计算叶绿素含量。
4. 数据分析(1)将不同植物样品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叶绿素在不同植物中的含量差异。
(2)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提取了菠菜、胡萝卜、玉米叶等植物中的叶绿素,并在薄层板上分离出叶绿素斑点。
根据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的吸光度,计算出不同植物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2. 结果分析(1)菠菜、胡萝卜、玉米叶等植物中叶绿素的含量存在差异,这与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引言: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其中主要存在着叶绿素等色素,它们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对于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以及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提取叶绿体色素,进行色素的分离、理化性质的研究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材料与方法:材料:菠菜叶片、研钵、磨杵、丙酮、乙醇、石油醚、叶绿素提取液、测色皿、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
方法:1.取适量菠菜叶片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丙酮,用磨杵捣碎成糊状。
2.将捣碎的菠菜糊状物转移到玻璃漏斗中,用石油醚冲洗3次,使叶绿体附着物进一步析出。
3.将漏斗中的上清液收集,并加入适量乙醇,振摇混合,使叶绿素慢慢析出。
4.将释放出的叶绿体颗粒通过离心机离心沉淀10分钟,收集沉淀。
5.取收集到的叶绿体沉淀,加入适量叶绿素提取液,用乳钙酸钠解离剂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6.将其中一部分叶绿体溶液加入高锰酸钾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7.将其余叶绿体溶液与浓硫酸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成功地提取并分离出菠菜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
加入石油醚可以去除一部分杂质,使叶绿体进一步纯化。
加入乙醇可以使叶绿素从叶绿体中溶出。
通过离心沉淀,我们收集到了叶绿体的沉淀物。
叶绿体的提取液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后呈现蓝色或紫色,这是由于高锰酸钾通过氧化反应将一些具有现菌酮结构的物质氧化为合成叶绿素的前体物质所引起的。
这种反应也证实了叶绿体的存在。
叶绿体溶液与浓硫酸混合后呈现蓝绿色,这是由于浓硫酸通过剥离叶绿体周围的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将叶绿素分子释放出来,产生颜色变化。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是通过与乳钙酸钠解离剂反应来进行的。
乳钙酸钠解离剂能够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叶绿素-乳钙酸钠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通过光密度的测定,可以根据比色法来测量叶绿素的含量。
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张宪政,1992)一、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
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
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
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反映植物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比值高则大,则反之。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三、实验步骤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0.3g,加乙醇10ml,提取直至无绿色为止。
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和645nm下测定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按计算丙酮法(Arnon法)【可以用于丙酮乙醇混合法和80%丙酮提取法的计算】叶绿素a的含量(mg/g)=(12.71⨯OD663 – 2.59⨯OD645)V/1000*W叶绿素b的含量(mg/g)=(22.88OD645 – 4.67OD663) V/1000*W 叶绿素a、b的总含量(mg/g)=(8.04⨯OD663 +20.29⨯OD645) V/1000*W按Inskeep公式叶绿素a的含量(mg/g)=(12.63⨯OD663 – 2.52⨯OD645)V/1000*W叶绿素b的含量(mg/g)=(20.47OD645 – 4.73OD663) V/1000*W叶绿素a、b的总含量(mg/g)=(7.90⨯OD663 + 17.95⨯OD645) V/1000*W 注:1、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反映植物对光能利用率【1】比如阳生植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较大【2】阴生植物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较小2、丙酮-------熔点:-94℃;沸点:56.48℃;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下一步实验方法比较【1】95%乙醇直接提取(√)【2】95%乙醇加热提取(冯瑞云,1985)【3】无水酒精和80%丙酮等体积混合提取实验二、不良环境对植物细胞膜的伤害((张宪政,1992))一、原理植物组织在受到各种不利的环境条件(如干旱、低温、高温、盐渍和大气污染)危害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首先受到伤害,细胞膜透性增大。
一叶绿素的测定-丙酮乙醇提取比色法参照张宪政(1986)的方法:1、先配制乙醇:丙酮=1:1的混合溶液(80%:80%)装入棕色瓶中保存。
2、取叶片0.5-1g剪碎,放入50 ml的培养瓶中,再加入20 ml的配制好的上述混合液,盖上瓶盖,置于10℃冷库避光存放36 h(直到叶片泛白),其间摇晃2-3次,使叶绿素充分溶解在混合液中。
3、避光保存36 h后,过滤混合溶液,以提取液作为对照,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下分别测定652 nm、663 nm 和645 nm处的吸光值。
4、计算公式叶绿素a的含量=(12.7*OD663-2.69*OD645)/50+(22.9*OD663-4.68*OD645)/50叶绿素b的含量=(22.9*OD663-4.68*OD645)/50总叶绿素的含量=(20.2* OD645+8.02* OD663)*V/1000*W或总叶绿素的含量=(A652/34.5)*V/1000*W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52nm下有相同的吸光系数,为34.5) 其中V为提取液体积,W为叶片重量,叶绿素含量单位为mg/g(FW).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李合生,2000年,比色法:常规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是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但因某些叶片中花青素量较高,当用酸提取时呈红色,因而无法滴定。
本实验采用二甲苯萃取比色法,测不受花青素的干扰。
1、原理:向一定量提取液中加入过量的2,6—二氯酚靛酚染料溶液与维生素C作用后,多余染料用二甲苯萃取比色。
待测液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与二甲苯萃取的颜色呈线性负相关,即待测液中抗坏血酸含量越多,未被还愿的染料就越少,二甲苯萃取的颜色也就越浅。
由于水溶性的花青素不溶于二甲苯,因而不影响测定结果。
2、试剂(按照定容100ml计算)(1) 1%草酸,称取1.4g;(2) 2%草酸, 称取2.8g;(3) 30%硫酸锌, 称取53.4g;(4) 15%亚铁氰化钾, 称取17.2g;(5) 染料溶液:称取100mg2,6—二氯酚靛酚和82mg碳酸氢钠溶于约60ml热水中,过滤定容至100ml容量瓶中,倒入棕色试剂瓶存放于冰箱内。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一、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 与其中溶质浓度C 和液层厚度L 成正比,即A =αCL式中:α比例常数。
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 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 、b 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 ,并根据叶绿素a 、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 、b 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 、叶绿素b 的80%丙酮溶液在红外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 处。
已知在波长663nm 下叶绿素a 、叶绿素b 在该溶液中的吸光系数的分别为82。
04和9.27;在波长645nm 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
75和45。
60。
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A663=82。
04Ca+9.27Cb (1) A645=16.76Ca+45。
60Cb (2)式(1) (2)A 663nm 和A645nm 为叶绿素溶液在663nm 和645nm 处的吸光度,C a C b 分别为叶绿素a 、叶绿素b 的浓度,以mg/L 为单位. 解方程(1) (2)组得C a =12.72 A 663-2.59 A 645 (3) C b =22。
88 A 645—4。
67 A 663 (4) 将C a +C b 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C T = C a 十C b =20。
29A 645—8.05 A 663 (5) 从公式(3)、(4)、(5)可以看出,,就可计算出提取液中的叶绿素a 、b 浓度另外,由于叶绿素a 叶绿素b 在652nm 的吸收峰相交,两者有相同的吸光系数(均为30。
实验测定方法1 叶绿素含量测定:80%的丙酮液的配制:4L丙酮+ 1L蒸馏水。
称0.5g左右的叶片放在50ml的离心管(做三个重复),加入25ml浓度为80%的丙酮液,放在黑暗处浸提大约36小时后取出,稀释4倍后分别在波长663nm、645nm、652nm和470nm下测定光密度,以80%的丙酮液为空白。
(参考陈建勋,王晓峰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P35~36)也可用95%乙醇溶液,在665、649、470nm处有最大吸收峰Ca=13.95D665-6.88D649Cb=24.96D649-7.32D665Cx.c=(1000D470-2.05Ca-114Cb)/2452 抗氧化酶活性的定:(2.5g样)0.05mol/L磷酸缓冲溶液(PBS)(pH=7.8)溶液的配制:65.5506g Na2HPO4·12H2O + 2.65285g NaH2PO4·2H2O, 定容到4L。
(参考陈建勋,王晓峰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P134)。
取低温保存的鲜样,称2g左右的叶片(或根)放在50ml的离心管,加入20ml浓度为0.05mol/L磷酸缓冲溶液(pH=7.8)(最好是较冷的磷酸缓冲溶液,防止研磨时温度过高使酶失活),研磨(用磨碎机磨),8000r/min的冷冻离心机下离心20分钟,上清液为粗酶液。
2.1丙二醛(MDA)的测定:20%三氯乙酸(TCA)溶液的配制:称200g三氯乙酸,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参考陈建勋,王晓峰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P124);0.5% 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的配制:称5g硫代巴比妥酸(TBA),用20%三氯乙酸(TCA)溶液溶解并定容到1000ml。
(参考陈建勋,王晓峰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P124)(先加少量的氢氧化钠1mol/L 溶解);0.5ml酶液(对照用0.5ml的0.05mol/L pH=7.8的磷酸缓冲液代替酶液)(做三个重复)+ 3mlTBA――振荡――沸水浴上反应30min――冷却(至少30min)――比色(OD600、OD532、OD450)。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乙醇混合液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常用方法——丙酮乙醇混合液法。
叶绿素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光合效率。
因此,准确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生理生态、评估植物健康状况以及优化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因其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验原理、所需材料、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叶绿素含量的计算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原理丙酮乙醇混合液法是一种常用的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其原理基于叶绿素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和颜色特性。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主要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驱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利用叶绿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通过将植物组织浸泡在丙酮乙醇混合液中,使叶绿素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
丙酮和乙醇的混合液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取叶绿素,并且它们的沸点较低,易于后续的蒸发和浓缩操作。
提取后的叶绿素溶液呈现绿色,其颜色深浅与叶绿素含量成正比。
通过测定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或颜色强度,可以间接推算出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含量。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通过测量特定波长下的光吸收或颜色变化,从而计算出叶绿素含量。
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具有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测定结果可靠等优点,在植物生理生态学、农业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为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响应等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主要使用新鲜绿色植物叶片(如菠菜、生菜等),以及丙酮、乙醇、去离子水、研钵、滤纸、离心管、分光光度计等实验试剂和器材。
选取新鲜绿色植物叶片,清洗干净后去除叶柄和主脉,将叶片剪碎成约1cm²的小块,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植物叶绿素含量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昌梦雨;魏晓楠;王秋悦;胡雨龙;李承杭;唐延林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16(32)27
【摘要】为探索不同提取液提取爬山虎叶绿素的效果,分别采用80%丙酮溶液、96%乙醇溶液、90%乙醇丙酮混合溶液、95%乙醇丙酮混合溶液4种提取溶液来提取五叶爬山虎叶片叶绿素。
结果表明:叶绿素溶液吸收峰的峰值和不同提取液对植物叶绿素的提取能力随提取液的不同而不同,由大到小排序的顺序为95%丙酮乙醇溶液>90%丙酮乙醇溶液>80%丙酮>96%乙醇,相比于研磨法,用试剂浸泡法的叶绿素提取效率更高,这可为准确提取与检测植物叶绿素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总页数】4页(P177-180)
【关键词】爬山虎叶片;叶绿素含量;提取方法
【作者】昌梦雨;魏晓楠;王秋悦;胡雨龙;李承杭;唐延林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27
【相关文献】
1.校园常见植物叶绿素提取方法比较及其含量测定 [J], 何启平;陈莹
2.提取方法、试剂对不同高等植物叶片叶绿素提取效果的比较分析 [J], 刘彩云
3.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不同方法测定比较——以白洋淀区域水体为例 [J], 王玉
芳;杨士斌;刘得银;周绪申
4.采用不同红边位置提取技术估测蔬菜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J], 薛利红;杨林章
5.不同浮游植物叶绿素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J], 江天棋;张扬;姜亚洲;孙鹏;凌建忠;唐保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无水乙醇提取法摘要:本文是主要是用无水乙醇提取法提取叶绿素以及用比色法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实验的综述。
关键词:叶绿素的提取、含量测定、无水乙醇、比色法前言: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
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别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一步。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正文:一、原理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
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利用分光光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式中: A为吸光度;K为吸光系数;b为溶液的厚度;c为溶液浓度〕;叶绿素a、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处。
叶绿素a 和b在663nm处的吸光系数〔当溶液厚度为1cm,叶绿素浓度为g•L-1时的吸光度〕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
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A663和A645〕与溶液中叶绿素a、b和总浓度〔a+b〕〔Ca、Cb 、Ca十b,单位为g•L-1〕,的关系可分别用以下方程式表示:A663=82.04Ca+9.27Cb 〔1〕A645=16.76Ca+45.60Cb 〔2〕解方程〔1〕和〔2〕得:Ca=12.7 A663—2.59 A645 (3)Cb=22.9 A645—4.67 A663 (4)Ca十b=20.3 A645—8.04 A663 (5)二、实验的材料、仪器、药品1.材料:植物绿色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