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25.24 KB
- 文档页数:3
水稻最适宜的灌溉方式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所需的水分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常见的灌溉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土壤浸润灌溉:将水源直接引入田地,让土壤自然吸收水分。
这种灌溉方式操作简单,但缺点是易造成水分的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2. 点滴灌溉:将水源通过细管输送至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实现逐滴滴灌。
这种方式节约用水,但对设备维护和管理要求较高。
3. 雨水灌溉:利用自然降雨来滋润农田。
这种方式环保且简单,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
4. 微喷灌溉:利用微型喷头将水源均匀喷洒到田地中,可实现较好的水分控制。
不过,设备成本较高且易造成水分流失,需要注意节水。
综上所述,不同的灌溉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地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以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 1 -。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着对水资源的浪费和高耗能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节约用水的栽培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优质高效地栽培水稻。
本文将重点探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一、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通过管道将水分直接供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式。
相比传统的洒灌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的蒸发和地表径流,从而提高用水利用率。
此外,滴灌技术还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精确地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浪费。
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是免费的天然水资源,如何利用好雨水资源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水稻的灌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资源,还可以降低农民的用水成本。
在水稻种植的休耕期,可以利用雨水来满足水稻的灌溉需求,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
三、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地下水位相结合的一种灌溉方式。
通过埋设管道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蒸发和浪费。
同时,地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少表面积水的滞留时间,降低病虫害的风险,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四、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特殊的滴灌膜,将水分通过膜下滴灌管送至水稻根系。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膜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和肥料的有效利用。
五、调控灌溉及时机调控灌溉及时机是指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科学地制定灌溉计划。
比如,在水稻的生育初期,可以适量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幼苗期的需水;而在抽穗期及成熟期,可以适量减少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
总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降低用水量、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种植节水智慧园林一、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存在着灌溉水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的种植方法以及其在节水和园林方面的应用。
二、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的种植方法1. 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合种植的水稻品种。
例如,旱地水稻适合在缺水地区种植,而淹水水稻适合在湿地地区种植。
2. 智能化灌溉系统: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对水稻的精准灌溉。
该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3.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和喷灌等,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进行灌溉,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三、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在节水方面的应用1. 精确测量土壤湿度: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精确掌握土壤水分状况。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过度灌溉和浪费水资源。
2. 智能灌溉控制:利用智能化灌溉系统,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
通过精确的灌溉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采用滴灌、微喷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这些技术可以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减少水的损失,提高灌溉效果。
四、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在园林方面的应用1. 智能化园林灌溉:利用智能化灌溉系统,对园林植物进行精准灌溉。
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保证园林植物的生长健康。
2. 智慧园林管理: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园林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传感器等设备,监测园林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条件,及时调整灌溉水量和施肥量,保证园林的美观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粮油农资 182023.12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管 菲1, 高晓峰2(1.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吉林 四平 136000)1 水稻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定量、定次地进行灌水,减少灌溉的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2.1 “浅、湿、晒”灌溉该技术在插秧时水层控制在1.5~2厘米,浅水返青期水层控制在2~4厘米;分蘖前期水层维持在1厘米,湿润即可,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再灌溉,维持水量在1~2厘米;抽穗扬花期维持0.5~1.5厘米;乳熟期和黄熟期维持湿润即可,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露田。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约4%~41%的灌溉用水,水稻产量提升5.5%~20.9%,但灌溉量难以把控,节水效果一般。
2.2 间歇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周期进行灌溉,在返青期水层控制在3~5厘米,分蘖后期进行晒田,黄熟期停止灌溉,自然落干后采收。
灌水周期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生长时期采取轻度和重度间歇淹水。
轻度间歇淹水是指4~6天灌溉一次,保持1.5~2厘米的水层,有水层和无水层各保持2~3天,灌溉前土壤含水率应维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95%;重度间歇淹水是指7~9天灌水一次,每次保持2~4厘米的水层,保障有水层4~5天,无水层3~4天。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不能保证达到增产的效果。
2.3 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只在插秧和返青期灌溉建立2~3厘米的水层,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水分上限,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
控制灌溉技术可以节约24%~45.9%的灌溉用水,但也不能完全保障水稻产量。
2.4 蓄雨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积蓄雨水,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不降雨时按其他方法灌溉,降雨时水层可以超过灌溉量的上限。
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可超出灌溉水层2~3厘米,水稻生长中期可超出灌溉水层3~5厘米。
水稻灌溉技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而灌溉技术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灌溉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灌溉方式、灌溉管理等内容。
一、水稻灌溉方式1. 传统灌溉方式传统农业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和漫灌。
地面灌溉是将水直接引入田间,通过土壤渗透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但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漫灌是通过水渠将水引入田间,让水自然渗透到土壤中,虽然相比地面灌溉节省了水源,但仍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缺点。
现代化农业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和微喷灌。
滴灌是在农田内设置微型喷头,通过管道输送水分,让水分通过微型喷头缓慢滴入土壤,实现水分的精准供给,优点是水资源利用率高、节水效果明显;喷灌是通过设置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农田中,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灌溉;微喷灌则是适用于小面积农田灌溉,通过微型喷头将水分均匀喷洒到土壤表面。
1. 水量管理水稻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需求不同,要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科学合理的确定灌溉水量。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需要的水分较少,结实期和灌浆期需要的水分较多,田间水分的供应要根据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求来确定。
2. 灌溉周期水稻灌溉的周期要根据田间实际情况来确定,避免频繁的灌溉或者长时间的干旱。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每隔5-7天进行一次灌溉,结实期和灌浆期则需要更加频繁的灌溉,一般每隔2-3天进行一次灌溉。
3. 地形土质水稻的生长环境对灌溉的影响也很大,地形和土质的不同会影响到水分的渗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
在选择灌溉方式和灌溉水量时要考虑到田间的地形和土质状况,科学合理分配水源,避免水分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
水质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选择清洁的水源进行灌溉,避免水源中含有有害物质,以免对水稻生长造成危害。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从开始到确定,经历过很多,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最后成为主流技术,为发展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帮助。
本店铺就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间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不以水层深度为灌溉指标,而是以根层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表相,确立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
1.控制灌溉的优势1.1水稻高产基础上再增产适时、适量灌水,确保了功能叶片与水稻后期的根系活力,控制了无效分蘖,提高了成穗率、实粒多并提高千粒重。
有效的控制了水稻后期早衰现象,实收产量增产5-10%以上。
1.2浅灌基础上再节水控灌与浅湿灌溉相比,亩节水141立方米,节水率30-40%。
1.3稻米品质再改善控制灌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率、脂肪含量与常灌相比分别提高0.3%、1.2%、3.1%、1.4%、22%。
1.4抗倒伏能力再提高控灌根深、壁厚、节间充实,抗倒伏率提高95%以上。
1.5抗病能力再增强由于群体结构和光合作用好,控灌与常灌比病株率下降40%以上。
1.6节能节本效益再增高控灌减少了灌水量、灌水次数,肥力提高20%,亩节电15元左右,亩节油25元左右。
2.控制灌溉操作方法控制灌溉是根据水稻生育期优质高产的需水规律来控制田面的水层和土壤水分,水层深浅可以直观判断,土壤水分多少就要通过田面裂缝大小、多少的变化来判断。
2.1泡田期和移植返青期泡田期控制灌溉的水分管理与常规灌溉一样,用水约每亩地80-120方,泡田3-5天。
当田面水层回落到花打水时插秧,泡田插秧一茬水;插秧后秧苗开始进入返青期,此时不要急着灌水,等水层自然落干,当田面出现0-4毫米裂缝时再灌水,每次灌水深度约20-30毫米。
2.2分蘖期返青期后,水稻进入分蘖期,分蘖前期和分蘖中期,每次灌水后,等水层自然落干,当田面出现0-3毫米裂缝时再灌下一次水,每次灌水水层深度约30毫米,如遇降雨,可蓄雨水,蓄雨深度不超过50毫米,多余雨水排除,蓄雨时间不可超过7天;分蘖末期,也就是生育转换期,都是及时排水晒田重控,此时土壤裂缝可控制在4-8毫米,当裂缝超过8毫米时需灌水,只要灌到田面完全湿润即可。
水稻种植合理灌溉技术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添加时间:2006年08月18日 08:53:56水稻是喜水作物,它的需水可分为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部分。
稻田合理灌溉不仅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且可通过合理的灌排技术,调节水稻生育期间所需要的氧气、温度、养料,使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处于最合适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发育协调良好。
进行稻田合理灌排,一要有水源,二要有排灌设施。
传统的方法是明渠明沟,由地面灌排水。
目前国外已在应用喷灌,滴灌;暗渠,暗管灌排的先进技术。
这些先进技术,因投资较大,在国内除部分地区开始应用外,尚未广泛推广。
现仅介绍传统的灌溉方式在水稻上的应用。
(一)水稻的需水规律1.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
试验还表明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生育时期受旱都不利,但—般以返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开花与灌浆四个时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
返青期缺水,秧苗不易成活返青,即使成活对分蘖及以后各生育时期器官建成都有影响。
幼穗发育期,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蒸腾量也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初期受旱抑制枝梗、颖花原基分化,每穗粒数少,中期受旱使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
减数分裂期受旱颖花大量退化,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
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缺水造成“卡脖子旱”,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
灌浆期受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从而使千粒重、结实率降低,青米、死米、腹白大的米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
水稻虽耐涝力强,短期淹水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长期淹水没顶则会影响生育及产量。
生育时期不同对淹水的反应不同。
水稻如何灌溉水稻如何薄露灌溉薄露灌溉可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
一、前期是指插秧到拔节期止前期每次灌水都在20毫米以下,以保持薄水层,促进秧苗早生新根、新叶,但田面不能缺水。
如果晚稻插秧时气温高于32℃,则要灌深水保温与降温,一般可灌70毫米深。
插秧后第6天就要落干露田,落干程度要轻,在田面无水、“蜂泥”出现时即可灌薄水。
若在插秧后第5天施用除草剂,则田面要保持5天左右的水层,第一次落干露田的时间就要推迟5天。
此后,每次灌水后,都要自然落干露田到田面表土将要开裂时再灌薄水,以促进晚稻提早分蘖和增加分蘖。
在分蘖末期和拔节期,每次灌水后可露田至开细裂,以促进秧苗早返青、早分蘖,提高有效分蘖率。
分蘖末期,露田较重是控制无效分蘖的有效手段,但必须掌握好露田程度,一般要求在开始孕穗之前结束露田。
露田到什么程度,应根据苗情、地形、土质、水源、天气和水稻类型而定,稻苗分蘖早、苗数足、长势旺的田要早露、重露;反之迟露、轻露。
肥田、冷浸田、烂泥田、粘土田要重露;瘦田、沙性田、水源困难的田则轻露或不露。
重露的标准是田中开丝裂,田面不过白,白根露田,老根深扎,叶片挺直,叶色褪淡,约需露一星期左右;轻露的标准是田土紧皮,可压不粘泥,约需露4天左右。
如遇阴雨,则应及早排水落干,并延长露田时间。
二、中期是指孕穗期到抽穗扬花期止中期是水稻生长最茂盛、呼吸作用最强的阶段,也是水稻全生长期的耗水高峰。
此期一定要满足水稻的需水量,灌溉上仍用薄水,而露田程度要比前期轻,在田面将断水时再灌薄水,使稻田土壤水分保持100%。
在遇到高温或低温(中稻高于40℃,晚稻低于15℃)时,应采取深水保温或降温措施。
对于地下水位高、保水力强和生长过旺的稻区,在抽穗前3-5天,穗的各部分发育完成时,可露田轻晒1-2天,以改善土壤通透性,防止根系早衰。
三、后期是指乳熟期和黄熟期,即结实成熟期乳熟期要求水稻根系有一定的活力,茎秆上部有3片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制造养分并将养分顺利向籽粒输送,使籽粒灌浆饱满。
水稻的水分管理与灌溉技巧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高。
科学合理地管理水稻的水分,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并有效防治病虫害。
本文将介绍水稻的水分管理与灌溉技巧,以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种植水稻。
一、水稻生育期的水分需求水稻的生育期分为播种期、幼苗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
在不同的生育期,水稻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1. 播种期和幼苗期:播种期是水稻生育的最初阶段,水分是确保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在播种和幼苗期,保证土壤湿润是关键,但不要出现积水,以免影响幼苗生长。
2. 分蘖期和孕穗期:水稻的分蘖期是光合能力增强、生长旺盛的时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大。
此时应保持土壤湿润,注意补水,避免土壤干旱。
3. 抽穗期和灌浆期:抽穗期是开花、结实的关键阶段,水分管理至关重要。
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避免大量淹水,以免影响花粉传播和籽粒灌浆。
4. 成熟期:水稻进入成熟期后,需求水分相对较少。
此时,应逐渐减少灌溉水量,帮助稻谷逐渐达到干燥的状态,以便进行收割和加工。
二、合理的灌溉技巧合理的灌溉技巧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稻灌溉技巧:1. 适时灌溉:水稻的灌溉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控。
在干旱季节,应增加灌溉次数和水量,保持土壤湿润;而在雨季,灌溉水量可以适度减少。
2. 灌溉方式选择:水稻的灌溉方式有淋灌、旱播、秧田灌溉等。
在选择灌溉方式时,要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源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水分能够充分渗透到根系区。
3. 控制灌水量:每次灌溉的水量应根据土壤水分亏缺情况来确定,避免过量灌水造成积水和根系窒息。
可以通过设立水位标志、控制灌溉水流速度等方式来控制灌水量。
4. 注意灌溉时机:水稻的灌溉最好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中午或夜间进行灌溉,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损耗。
5. 灌溉排水结合:合理排水也是水稻灌溉的重要环节。
保持一定程度的排水能够有效排除积水,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病虫害发生。
水稻薄露灌溉的技术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
水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特别是在生长期间需要足够的水来满足其需求。
因此,灌溉对水稻种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是一种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方法,下文将介绍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及其优点。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的定义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通过植株周围的微小沟渠内保持少量的灌溉水并让其缓慢渗透至植株根区。
薄露灌溉技术的特点是水用量小,给植株提供少量的灌溉水,但频率要比传统的灌溉方法高。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的优点降低水使用量水稻薄露灌溉技术使用的水量比传统的灌溉方法要少。
在薄露灌溉技术中,水是通过植株周围的沟渠缓慢渗透到植株根区的。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水资源,而且避免了过量灌溉带来的土壤侵蚀等不良影响。
改善水分利用效率薄露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使水分更好地被植株吸收和利用。
相对于传统灌溉,薄露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提高水稻产量在水稻薄露灌溉技术中,通过定期而较频繁地给予植株适量的水,可以使植株生长更加健康,促进植株的稳定产量。
而传统的灌溉方法则可能会导致土质不均衡,从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减少能源消耗在农业生产中,耗能较高的灌溉是其中之一,而电力的供应则十分不稳定。
薄露灌溉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用水量,也可以减少因灌溉耗能而导致能源消耗量,并同时降低了灌溉所需的能源和成本。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的实施正确定位的区域优先选择所需实施正常水稻生长的土地,不应种植在萎缩的或未发育的土壤上。
此时,土壤的孔隙率过低,不能留存足够的水分。
控制数量和间隔通过植株周围的浅沟,植株根区的水分要保持在 1~2 mm 左右,需要保持土壤的含水量恒定。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控制植株周围的微小沟渠的数量和间隔。
确定合适的灌溉频率在一些地区,日照时间较长,夏季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土壤快速蒸发和水分流失。
因此,在薄露灌溉技术中,需要根据气候和土壤特性来确定适合的灌溉频率和排水系统。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致富早班车]-种植技术1、主持人: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早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杨林。
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节目。
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概括起来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二个方面。
其中生理需水是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个体生长发育和不断进行生理代谢所消耗的水量,生态需水是水稻体外的群体间和生活的土壤环境的用水,把水作为生态因子调节稻田湿度、温度、肥力和水质以及通气作用等所消耗的水量,主要包括稻田的棵间蒸发和渗漏两部分。
生态需水虽然与生理需水有关,但在一定条件下减少生态需水,也能满足水稻正常生理需水的要求,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可以说水稻不同的生育期,生理需水有不同的要求,而关键需水期缺水将对产量形成较大影响。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以优化水稻生理需水,尽量减少棵间蒸发和渗漏量为原则,人为控制无效用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结合气象、土壤、肥料及农业措施,实施田间高效水分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
那到底如何做到水稻的节水灌溉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2、主持人:今天为我们作介绍的专家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杨宝林教授,现在我们连线杨老师。
杨老师,您好!感谢您介绍我们的采访。
您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专家: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生理生态需水特性和要求而进行灌溉排水,使之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目的的一项技术措施。
3、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
那采用水稻节水灌溉这项技术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吗?专家: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农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为满足人口的增长需要不断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在不断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需要应对水资源的日益减少。
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种植节水智慧园林一、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何实现水稻种植的节水化和智能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介绍水稻智慧农业中的智慧灌溉技术以及如何应用于节水智慧园林。
二、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智慧农业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在水稻田中布设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参数,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实现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传感器与中央控制系统之间的远程数据传输。
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农民可以随时随地监控水稻田的灌溉情况,及时调整灌溉策略,提高水稻的生长效率。
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采集大量的水稻种植数据,结合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决策建议。
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因素,预测水稻的生长情况,并给出相应的灌溉建议,匡助农民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产量。
三、节水智慧园林中的应用1. 智能灌溉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是节水智慧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使用水稻智慧农业中的智慧灌溉技术,可以实现对园林中植物的精确灌溉。
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湿度,智能灌溉系统可以自动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过度浇水和浪费水资源。
2. 智能监测系统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园林中的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参数。
通过与气象数据的结合分析,可以预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提供相应的灌溉建议。
智能监测系统还可以监测园林中的水质,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3. 数据管理与分析节水智慧园林中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是实现智慧灌溉的关键。
通过采集和管理园林中的各项数据,可以分析植物的生长趋势和水资源利用情况,为园林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数据管理与分析还可以匡助园林管理者优化灌溉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知识点: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 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是根据水稻移植到大田后各生育期的需水持性相要 求,进行灌溉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一 、特点1.实现了高产水平下的再增产。
“薄、浅、湿、晒”比对照浅灌平均早稻每亩增产19.2kg,晚稻增产21.6 kg,早 晚两季每亩增产40.8 kg。
2.降低了田间耗水量水稻田间耗水包括植株的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和地下渗漏量三部分。
耗水量试验 对比成果表明“薄、浅、湿、晒”相结合灌溉比全期浅灌方法田间耗水量减少,平均每 亩早稻耗水量减少32.2m 3 ,晚稻减少39 m 3 ,早晚两季耗水量减少71.3m 3 。
生产0.5kg 干谷减少消耗水量早稻为59kg,晚稻为90.8kg,早晚两季减少149.8kg。
田间耗水量 的减少对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灌溉效益都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3.提高了有效分蘖率“薄、浅、湿、晒”灌溉制度比浅灌不仅分蘖时间早,分蘖速度快,而且有效分蘖 苗数增加, 有效分蘖率提高, 这是构成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效分蘖率高, 成穗数就多,产量就能提高。
特别是早稻由于气温、水温较低,采用“薄、浅、湿、晒” 的灌溉方法,对提高有效分蘖苗比晚稻更有明显的作用。
4. 改善了植株形态采用“薄、浅、湿、晒”灌溉,水稻植株高度较短,茎秆较粗,对于防止或减少倒 伏,提高单产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这也是“薄、浅、湿、晒”产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5. 穗部形成了穗大、结实率高的优势6. 增加了千粒重“薄、浅、湿、晒”灌溉制度比浅 谷粒的大小和饱满程度直接影响到产量的高低。
灌制度谷粒饱满,千粒重高,而且谷粒较大。
7. 增强了水稻生理活力二、技术实施要点1.薄水插秧,浅水返青插秧时, 田间保持薄水层, 有利于保证栽插质量, 避免漂秧, 要求水层不超过20mm。
栽插后,由于植伤、秧苗根系的吸水能力大大减弱,为了平衡秧苗的生理需水,田间保 持一定的浅水层, 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温湿环境, 使根系恢复生长, 促进秧苗快速返青。
水稻灌溉技术
水稻的灌溉技术主要涉及到对稻田的水分管理,这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水稻灌溉技术的一些关键要点:
返青期的灌溉:在移栽后的返青期,稻田应保持一定的水层,为秧苗创造一个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促进早发新根,加速返青。
分蘖期的灌溉:水稻分蘖的适宜田间水分状况是土壤含水饱和到浅水层之间。
因此,在返青分蘖期,稻田应保持3cm以内的水层。
晒田促根:分蘖末期应进行晒田,以控制氮素吸收,防止无效分蘖过多。
晒田后,禾苗应生长健壮,出现“风吹稻叶响,叶尖刺巴掌,下田不缠脚,叶挺茎杆状”的长相。
幼穗发育期的灌溉:幼穗发育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稻田需水量最多,一般占到全生育期需水量的30-40%。
因此,一般采用水层灌溉,淹水深度不宜超过10cm,最好在3-5cm之间,同时维持深水层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出穗开花期的灌溉:此期对稻田缺水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
在出穗开花期,一般要求有水层灌溉,这样能显著提高结实率。
深水护胎、浅水灌浆:在天气预报的温度低于17°C时,应倒入15至20厘米深的水,以保护幼苗。
其余时间应保持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间歇灌溉,每次灌溉水为4至5
厘米时,将其自然干燥然后浇水。
在黄色成熟期应停止灌溉。
总的来说,合理的灌溉技术不仅可以促进水稻的发育,提高产量,还能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
因此,种植户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天气、土壤和水稻生长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俞富堂1 , 奕永庆2(1 . 余姚市河姆渡镇水利站 , 浙江 余姚 315400 ; 2 . 余姚市水利局 , 浙江 余姚 315400)摘 要 : 无水层灌溉是对水稻淹水灌溉的 “革命”, 即在水稻生长的大部分时间内田面无水层 , 而土壤保持 湿润 , 在满足水稻生理需水的前提下 , 减少灌溉水量 , 实现增产基础上的节水 。
余姚市从 1998 年开始试验示范 无水层灌溉 , 获得平均每亩节水 70 m 3, 增产 26 kg 的显著效果 。
节约用水和增产粮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既 有现实意义 , 又有战略意义 。
但节水是社会效益 , 种粮经济效益较低 , 所以这项技术的推广需要由政府组织 , 从供水 、用电管理上加以引导和调控 。
关键词 : 水稻 ; 无水层灌溉 ; 节水 ; 增产 ; 推广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B文章编号 : 10082701X (2004) 0620048203S275础上的节水 。
112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1993 年初浙江 省 水 利 厅 组 织 推 广 水 稻 薄 露 灌 溉 技 术 ,余姚市 迅 速 撰 写 《不 化 钱 、能 增 产 》等 科 普 文 章 , 拟 写“少灌百方水 , 多 收 一 担 粮”等 标 语 进 行 宣 传 , 同 时 在 10 1 课题背景11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我国水利专家及有识之士己意识到 , 我国即将面临水危机 ! 全国各地水利 、农业专家在总结农民高 产 栽 培 技 术 的 基 础 上 , 开 展 水 稻 节 水 灌 溉 试 验 。
90 年代初相继总结出一批技术成果 , 其中主要有 : 河海大 学的 “控制灌溉”、浙江的 “薄露灌溉”、广西的 “浅 、薄 、 湿 、晒灌溉”、辽宁的 “浅湿灌溉”。
这些技术在操作方法 上有所差异 , 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即减少灌溉水量 , 增加土壤氧气 , 优化根系环境 , 促进水稻增产 , 实现高产基2个乡镇示范推广 。
当 年 推 广 0139 万 hm 519 万 亩) , 1994 ( 2年早稻 0191 万 hm ( 1316 万亩) , 7 月全省推广工作现场会 在余姚召开 , 1995 年底覆盖面达到 92 % , 到 1997 年底累计2249 万亩) , 平均增产 57715 kg/ hm 2 (3815 推广 1616 万 hm( 3kg/ 亩) ( + 1114 %) , 增产粮食 9 461 万 kg , 节水 1173 亿 m3(72m / 亩) , 参见表 1 。
表 1 余姚市薄露灌溉推广面积及效益汇总表增 产节 水节 电面积( 万 hm 2 ) kg/ hm 2m 3 / hm 2万 m 3kW ·h / hm 2年份万 kg万 kW ·h早晚早晚早晚早晚早晚早晚早晚01057 11241 11740 2116001333 11120 21580 215933815 81911 783 129614919 66316 177215 1478107011 165617 190513 259232417 1176 217818 2528127915 9010 7015 7615 415 11117 12217 165121510 5711 14711 18218 1993 1994 1995 1996675 660 450 600 450 593 687 5701230 1335 1095 1200 975 1050 845 97545 51 57 711997 21227 21700 420645 93513174115915 1200 203717 32404510 60 10012 16271425 91326 561589387119580515967714 1155 1009 826118 4177721357 50413 56410合计或平均161751 11502164 17710 1291068同 时 , 在 推 广 薄 露 灌 溉 过 程 中 感 到 农 民 在 操 作 时 对“薄”较难把握 , 从中国水稻所的科研成果 “水面种稻”受 到启发 : 水稻只要根系有水 , 稻杆 “一辈子”不淹水也能 够生长并且高产 , 所以我们联想通过沟灌或 “跑马水”补 充土壤水分 , 而田面不保持水层的方法 , 称为无水层灌溉 。
2 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无水层灌溉 , 就是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上不留水层 , 而 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要 , 使土壤保持 70 %~100 %的 含水率 ; 按常规一季水稻需灌水 12~20 次 , 而这 种 方 法 , 只灌 2~6 次 , 灌溉水量节省 50 %以上 , 而产量还能增加 。
这项技术操作简单 , 现介绍其中 2 种 。
(1) 水种湿管 。
就是在插秧 ( 或抛秧) 、返青期间 , 田 面留有薄水层或 “半水半露”, 保持土壤充分湿润 , 以利于收稿日期 : 2004206224作者简介 : 俞富堂 ( 1958 - ) , 男 , 助理工程师 , 长期从事农 田水利规划管理和节水灌溉工作 。
49 浙江水利科技·2004 年·第6 期秧苗扎根返青。
稻秧返青后田间“只湿不淹”, 田面无水层, 而是充分利用降雨和少量几次“沟灌”补水, 只在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期( 孕穗期、抽穗杨花期) 保持土壤饱和水量, 其他生长期内, 田间水分只占饱和水量的70 %~90 % , 就能正常生长。
(2) 湿播湿管。
即在土壤水分饱和, 整成软泥苗床的田块直接播洒已崔出短芽的谷种, 不再移栽, 这种“半旱秧”有较强的生命力, 灌水方法同前。
上述2 种方法都是田面无水层而土壤有水分, 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引用一位专家的话非常辩证“水稻需水不一定田面要有水, 田面无水层并不是土壤无水”, 说明了水层与水分的关系。
农药的吸收”。
河姆渡示范点1999~2003 年试验结果见表3 、4表2 余姚市1999 年水稻无水层灌溉试验成果汇总表kg/ hm2早稻中性稻或晚稻地点镇序号产量产量% %无水层对比增产无水层对比增产12黄家埠临山6506797675005998711450886281512116345 5565 780 14103 泗门5439614145678910朗霞低塘老方桥牟山马渚三七市丈亭694566457620693064506240696065854954056603457176159155125850 291 5103 与无水层灌溉相关的农技措施(1) 尽可能施有机肥。
为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使土壤疏松, 成为孔隙率高的“海绵田”, 以提高“土壤水库”的蓄水量, 因此尽可能施有机肥。
(2) 要舍得占地开沟。
无水层灌溉主要靠沟灌水, 也靠沟排走土壤中多余的水, 这是增产的关键措施。
间距为3 ~4 m , 沟宽20~25 cm , 深20 cm 左右。
(3) 最好采用旱育秧苗。
旱育秧苗根系发达, 自幼具有较强的吸水吸肥能力, 即“抗旱能力”。
(4) 科学施用化学除草剂。
要科学使用化学除草剂, 以防止出现“草荒”。
(5) 适当稀植。
种植密度可降低到15~2215 万丛Πhm2 , 促进田间通风透光, 增加有效分蘖, 走“增产靠分蘖”的技术路线。
笔者有这样的实践: 把稻株间距从1615 cm ×1815 cm 扩大到30 cm ×1615 cm , 即种植密度从30 万丛Πhm2减少到18 万丛Πhm2 , 降低40 % , 但仍然增产450 kg/ hm2 ,可见“旱育稀植”在多雨地区也具有增产潜力。
111131269106795607576726540669866525438635252535685667895706660621965856912101412717221721186720607595246512381192724566001125480181471811 河姆渡6120 546012 大隐537048515250530690306141982402435137254072418138138132519610121413 陆埠141516梁辉肖东梁弄平均783060156735540010956151613111410186908 6257 667注: 表中产量栏下的对比为不严格的薄露灌溉。
kg/ hm2表3 水稻无水层灌溉产量对比表4 无水层灌溉试验示范成果411 多点横向试验示范1998~1999 年在全市16 个乡镇不同地形、不同品种进行示范, 其中1999 年早稻9 个点, 平均增产1013 % ( 645 kg/ hm2 ) ; 晚稻18 个点, 平均增产1215 % ( 74215 kg/ hm2 ) , 见表2 。
采用方式多数是“水种湿管”, 少数为“湿种湿管”, 甚至“旱种旱管”。
当时没有对水量作测定, 但有临山镇的记录, 薄露灌溉、无水层灌溉分别比常规灌溉节水960 m3 / hm2 ( 38 %) 、1 470 m3 / hm2 ( 59 %) 。
由于示范的幅射作用, 农户自觉应用面积达到1 333 hm2 。
412 单点纵向试验示范1999 年开始笔者在离河姆渡博物馆约400 m 的公路边设立示范区, 面积01133 hm2 (2 亩) , 土质为粘壤土, 采用“水种湿管”方式。
这里就直接引用叫郑炳江的试验农民的表述: “插秧后10 天内保持畦面有水, 10 天后畦面就不需要有水层, 一直到收割畦面都不灌水。
如晴天日子长畦面有些见白了, 只需沟里灌水就可以, 雨天过长要把水排掉。
插秧后1 星期需要施追肥, 这时畦面水层已很薄, 是施肥的好机会。
插秧10 天后, 因畦面都不灌水, 所以后期施肥除虫要在下午、傍晚进行, 因夜里有露水, 能帮助肥料和早稻晚稻全年年份无水增幅无水增幅增幅对比增产对比增产增产层/ % 层/ % / % 19992000200120022003平均660071856855622569406761612067356435603067846421480450420195156340718617615312213513606076808895897078007881546074708250865574107449600210645315390432111021871831651361110806601065510546772913416713315318517 注: 表中对比为不严格的薄露灌溉。
由于这个对比区的示范作用, 附近几百户农户也逐渐自觉少灌水, 应用无水层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