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问答
- 格式:pdf
- 大小:429.75 KB
- 文档页数:4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给水稻种植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水资源匮乏,加之雨水较少,从而使得节水灌溉成为必然选择。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在寒地水稻栽培过程中,对控灌与施肥技术加以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出水肥的作用,方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寒地水稻节水控灌技术1、节水控灌的意义由水稻的生长习性可知,它是一种喜水的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都不离开水,缺水会对水稻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所以必须保证水稻在各个阶段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水稻需要在有水环境中生长,但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并不是全部时间都要保持大田内有较深的水层,部分时间段以浅水为宜,还有少部分时间不需要水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寒地水稻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整地灌水方法,由此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的现象,透气性变差,对根系的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这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想要实现稳产、高产的种植目标,就必须对现有的整地灌水方法优化改进,以此来提升水稻根系的活力,一方面要以根定水、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产,另一方面要以水调肥、调气和调温,干湿交替,壮根保叶,在节水的基础上,提高水稻的产量。
2、控灌的优势黑龙江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较为匮乏,由此使得节水控灌成为寒地水稻种植期间的首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具有诸多优点,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在水稻栽培的过程中,节水控灌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田间土壤的生态环境得到更新,氧化还原点位随之提升,土壤中大量的有害杂质被排出,减轻了对水稻根系发育的影响;节水控灌可以抑制水稻吸收过量的氮元素,避免无效分蘖,在提高植株内部碳氧化的基础上,使结实更加良好,有助于降低部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节水控灌能够使土壤呈现出氧化的状态,钾氮化随之增加,水稻茎秆变得更加坚硬,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节水控灌在给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必要水分的同时,能避免水稻缺氧,有效调整了水肥气热等因素,灌溉前期,有助于促进土壤昼夜温差的增大,使水稻提前分蘖,成穗率得以提升,中期时,能对水稻吸收氮素的量加以限制,避免吸收过量引起无效分蘖,封垄的时间随之推迟,给光合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在干物质积累量逐步增大的基础上,水稻的千粒重增加;节水控灌能够促使田间的水稻群体协调生长,避免出现高矮不一的现象,高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水稻种植期间的耗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渗漏、蒸发等,可以避免稻田内的水分流失。
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寒地水稻本田节水控灌水层管理技术-种植技术这一时期指插秧至幼穗分化,仍属于营养生长期。
主要任务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秧苗返青快、分蘖早、株壮、根多以及控制无效分蘖,防治病虫草害,提高有效分蘖率,适期达到预期的田间总茎数和有效分蘖数,适时转入生育转换期,为穗足穗大和安全抽穗打好营养基础。
在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形势下,本门介绍了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以及有针对性地介绍寒地水稻本田节水控灌水层管理要点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1、灌溉水量灌溉定额井灌区400立方米/亩,自流灌区500立方米/亩。
做到早春截留桃花水,充分利用天降水,科学利用循环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井灌区的灌水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缓灌进地为好,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发挥蓄能作用,田间工程要完善,每个格田都有独立水口,实现单排单灌,池埂要坚实,防止跑水漏水。
在渗漏大的田块,应在插前用机械多次进行水耙,或放水前先用机械旱整减少漏水。
3、灌水时间根据水稻生物学特性和田间热交换规律,对距水源的远近不同的田块在不同时间上进行灌溉,在夜间灌溉距水源近的田块,白天灌距离水源远的地方,午间高温时段灌中距离田块,这样可以使灌水温接近于田间水温,使全田水温一致,稻根不会因水温骤降受到伤害。
对于距水源近的田块,最好在早晨5-6时趁田间水温低时灌水,到8-9时灌完,至10时左右全田水温就可达到一致,这是因为清晨田间水温与渠道水温差异小。
4、浅湿灌溉技术水稻浅湿灌溉是指间歇灌溉与水层灌溉相结合,水层0-5厘米,分蘖末期,减数分蘖期后抽穗前,齐穗后三次晾田。
特别是低洼、草塘、粘重早衰地块,加大晾田力度。
4.1浅湿灌溉的原则水稻浅水灌田,每次灌水深约为3-5厘米,待水分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再灌下一次水,灌溉过程中形成几天有水层,几天无水层状态。
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根据稻田的保水性能,土壤肥力水平,稻苗的生育状况及降雨量而定。
L i n y e s h u i l i水稻属于“半水生性”植物,具有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
基于水稻这种特有的适应性,黑龙江省主稻区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实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水稻产量、节水幅度明显高于水稻浅湿灌溉和常规灌溉,也充分证明了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
对改善全省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提高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又称水稻调亏灌溉,不同于常规灌溉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是指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不再任凭稻株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自由生长,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根层土壤水分确定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次数,对水稻进行适度的水份胁迫的一种灌溉新技术。
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稻田水层管理的观念,是在传统淹水灌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湿润灌溉技术,通过主动对土壤水分盈亏调控,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对水分适应能力,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在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起到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用。
"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优势"#!水稻增产效果显著有研究统计,实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稻田水稻可在高产基础上实现再增产,产量比常规灌溉提高$%&!'%,控制灌溉对水稻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使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更为合理有效,根系发育良好,利于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使茎杆粗壮,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利于产量的形成。
"#"稻米品质改善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模式可使水稻作物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高于常规浅灌,其中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均比常灌提高了(#"%、""%,蒸煮和食味质量有所提高,可见,控制灌溉稻米米质比常规灌溉的水稻综合米质明显提高。
"#)节水效果极其显著我省水稻水稻生长期一般!"'&!*'天,控制灌溉水稻全生育期采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常规灌溉采取“浅、湿”或“深、浅”循环交替,节水量与常规灌溉相比平均节水)(%;生育期控灌平均节水*+%,节水幅度较大;$月至,月上旬的干旱期用水量占全生育期的('%,是水稻用水量最大的时期,控制灌溉水稻此期比常规灌溉次数减少"次,减少),%,每亩灌水量减少*!%。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节水灌溉技术》单选问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705)一、单选题1.按降水量多少我国大致可分为五个降水带,其中干旱带的年降水量( )A.少于200mmB.200~400mmC.400~600mmD.大于600mm2.以下不属于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管网系统的是()。
A.水源B.机泵C.管道系统D.农作物3.宽行距中耕作物如棉花、玉米等作物多采用地面灌溉技术是()。
A.淹灌B.畦灌C.沟灌D.漫灌4.微灌系统的控制调度中心是()。
A. 水源B.首都枢纽C.输配水管网D.灌水器5.以下最节水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是()。
A.“浅、湿、晒”模式B.“间歇灌溉”模式C.“半旱栽培”模式D.“薄、浅、湿、晒”模式6.防渗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的渠道防渗方法是()。
A.土料防渗B.水泥土防渗C.砌石防渗D.混泥土防渗7.与地面沟、畦灌相比,微灌可省水()。
A.5%~10%B.15%~20%C.30%~50%D.70%~90%8.主要用于果园灌溉的微灌系统是()。
A.固定式地面微灌系统B.地下渗灌系统C.半固定式微灌系统D.移动式微灌系统9.以下不属于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的是()。
A.植株蒸腾B.作物吸收C.深层渗漏D.棵间蒸发10.以下不属于南方和海岛地区主要的雨水集蓄技术的是()。
A. 修建塘堰B.屋顶接水C.水窖集水D.路面集蓄雨水11.按降水量多少我国大致可分为五个降水带,其中年降水量200~400mm,气候干燥,为我国主要的牧区的降水带为()。
A. 湿润带B.半湿润带C.半干旱带D.干旱带12.窄行距播种或撒播的粮食作物及牧草等大多采用的地面灌溉技术是()。
A. 淹灌B.漫灌C.沟灌D.畦灌13.一般来说,喷灌比地面沟、畦灌溉省水().。
A. 10%~20%B.30%~50%C.60%~80%D.80%~90%14.以下关于作物需水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作物需水量的大小受气象条件、作物种类和土壤性质、栽培管理措施等的影响B.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规律受气象条件、作物种类和土壤性质、栽培管理措施等的影响C.同一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水文年份、不同栽培管理措施条件下,其需水量都相同D.一般情况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作物需水量比湿润地区的大15.雨水的集蓄利用,最关键的问题是()。
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示范与推广方案北兴农场一、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原理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在水稻非关键需水期,通过控制土壤水分造成适度的水分亏缺,改变水稻生理生态活动,使水稻根系和株型生长更趋合理。
在水稻关键需水期,通过合理供水改善根系土壤中水、气、热、养分状况及田面附近小气候,使水稻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更趋合理有效,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
合理的土壤水分控制,不仅减少了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大幅度地节约了水量,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部株型的无效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
适时适量的灌溉供水,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从而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二、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效果节水控灌技术经过八五二农场二年的试验结果比常规灌溉:一是提高地温0.7℃;二是亩节水104方,节水率达36.3%;三是亩降本11.52元;四是亩增产8.5%。
同时抗倒伏、抗病能力增强。
节水控灌溉技术是指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除作业用水(如整地、插秧、施药)和抗灾用水(插后护苗水、孕穗期防治障碍性冷害用水)外,其它时期田面不建立水层,处于饱合水状态(控蘖晒田除外)的一种灌溉方式。
具体操作模式:泡田用水同常规,水耙地作业达标后,封闭灭草,花达水插秧,插后覆水护苗,水稻返青扎根后,灌3厘米浅水层,进行追施分蘖肥,二次灭草,保水5-7天。
分蘖期保持田间湿润,每次灌水不见水层。
有效分蘖终止期落干晒田至田间出现5mm微裂后再灌水保持田面湿润。
减数分裂期灌深水18cm护胎。
后期生育阶段以保持田面湿、干为主,循环往复至成熟。
三、试验设计北兴农场规划三个示范区,其中:大东示范区55亩,24队示范区52亩,马场荒地示范区58亩,采取单灌单排,与当地常规对照。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分别记载灌水时间和用水量。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北方地区水稻生产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因此水稻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进行介绍。
一、早期灌溉技术(1) 种植前应选址优选地势,以便于引水、排水和灌溉。
例如,选取有利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平原、丘陵、山间谷地等,优选河岸、湿地和低洼地区等。
(2) 种植前还应调查和分析灌溉所需的水源、水资源情况和灌溉设施,确定合适的水源和灌溉设施,并做好水源控制、水量调配和水压调节等工作。
(3) 应合理分配灌区水资源,采取低水量配合小咽口或区域灌溉等技术,以提高灌效并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1) 施肥要善用化肥、有机肥和中性肥,合理配置土壤养分,提高肥效。
(2) 建立科学的施肥制度,加强肥料管理和计划,提高肥料利用率。
(3) 采用微量元素补充技术和根系喷施技术,增加植株的耐旱能力和抗逆性。
(1) 采用实时监测和远程无线传输灌溉信息技术,及时调整当地水灌溉量,减少无效灌溉和灌水量,提高灌效。
(2) 采用瓶颈控制、测流计算、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现代化灌溉调控,提高产量并节水化灌溉。
四、节水技术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采取节水措施对于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其中:(1) 采用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和土地利用景观规划技术来实现高效节水,如采用膜式灌溉和秸秆膜覆盖来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和降低蒸发量。
(2) 对于步队作物,可以适当加大作物种植密度,以提高单产并降低灌、施用量。
同时,还可以利用间奏耕作技术和地覆式直播技术来减少浪费,增加土地利用效益。
五、种植技术(1) 要合理选择品种,提高耐旱性、逆境抗性等抗干旱性能,或利用逆境适应性较强的耐旱杂交水稻。
(2) 采用间作技术和轮作技术,使农田的水分和肥分利用更加充分。
综上所述,对于北方地区而言,采取科学和实用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要针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和特点,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并实现生产经济良性循环。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变得愈发重要。
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广阔,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因此采取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水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选择适合北方地区生长的水稻品种是节水灌溉的基础。
北方地区一般水稻生长季节较短,夏季降水较多,因此选用较为耐涝、抗倒伏、抗逆的水稻品种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水稻品质好的品种,不仅可以降低对灌溉水量的需求,还能够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和产量。
二、合理施肥,优化水肥管理在北方地区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合理施肥是节水灌溉的重要环节。
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并结合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水肥利用率,从而降低灌溉水量的使用。
在水肥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灌溉和肥料的施用时间和量,避免过量灌溉和浪费。
三、合理稻田建设,改善土壤肥力合理的稻田建设和土壤改良措施也是节水灌溉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可以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
例如采取精细施肥、中耕松土、有机物还田等措施,改善土壤条件,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
四、科学调控灌溉水量,降低蒸发损失科学准确地控制灌溉水量是实现节水灌溉的关键。
通过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精准灌溉等,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减少浪费。
在灌溉的时间上,可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气象条件,避免在高温、风力大的时段进行灌溉,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五、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产量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健康状况,减少因病害对水稻的消耗,从而减少对灌溉水量的需求。
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生物防治剂,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加强田间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
Z a i p e i j i s h u寒地水稻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产量逐年提高。
在寒地水稻种植中,田间管理是关键环节,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可以促进水稻长势,对病虫害起到预防作用,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主要围绕寒地水稻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水分管理1、科学灌溉寒地水稻插秧结束后,必须保持浅水层,深度应达到苗高的一半或三分之二。
因此时稻苗较小,根系未完全发育,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并且插秧后要经过一段恢复期,再加上春季的高温和大风,水分很容易被蒸发,因此,插秧后必须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
虽然如此,也不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应采取浅水漫灌的方法,逐渐将水层回到适宜深度。
适当的水层既可以防止水分被过快蒸发而引起缺水,还能为水稻苗提供充足的水分,起到为田间保温的作用,避免冻害发生。
当水稻苗进入返青阶段后,要将水层保持在3-5厘米,田间水深超过这个标准,应将水放掉一些。
浅水具有透光性高的特点,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迅速提高水温和地温。
提高地温可有利于根系迅速发育,达到根多根壮的目的,还能促进秧苗早分蘖、多分蘖。
在秧苗返青以后,还可以采取间歇式的灌溉方法,每次灌水后让水自然落干,表面无水后再灌水,反复多次进行。
2、适时晒田适时进行晒田可以促进水稻分蘖早发、快发、多发,使水稻的幼穗加速分化。
晒田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活性和肥力,促进植株由分蘖后期向穗的发育转化,为增加穗重创造条件。
经过晒田可以增强植株根系发育,使植株更加健壮,近地的节间缩短,明显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晒田还可以增加分蘖成穗的数量,使谷粒的重量和数量显著增加。
可选择植株对水分需要量减少的时期进行晒田,此时水稻分蘖即将全部停止。
在这个阶段如果出现水稻长势过旺,叶色变深下垂,过早郁闭,应及时晒田。
地势低、土壤过黏的稻田需晒田7天左右。
在水稻长势一般、还未郁闭、土壤黏度适中的水稻田,暂时不用晒田。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和严重蒸发散失,传统的灌溉方式既浪费水资源,又浪费劳力,而且还容易引发土壤盐碱化问题。
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已成为目前北方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首先要选择适合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和水分条件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这些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耐旱性,生长期短、抗病虫害能力强、水稻产量高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等特点。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能够降低对水资源的依赖,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二、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方式通常是以地面灌溉和喷灌为主,这种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土壤盐碱化和病虫害传播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节约劳动力和减少手工灌溉中的浪费。
三、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水稻要求充足的营养元素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在施肥方面要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和施肥方法,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土壤管理也非常重要,合理的土壤调理和改良,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提高水稻的生长效率。
四、合理管理水田管理水田的水务,需要根据水稻生长的生态习性,合理的调节田间水位。
在不同生长时期,通过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
认真管理水稻的田间灌排水系统,合理的排水和灌溉可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促进水稻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五、科学管理水稻栽培在水稻栽培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分蘖生长阶段,合理的管理分蘖数,控制分蘖数量,提高产量;在开花期和抽穗期,根据需要进行灌溉,合理施肥,促进水稻的开花和坐果;在水稻收获期,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做好土壤的整理和管理,促进下一季水稻生长。
六、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对水稻生长的环境、水分状况等进行精细化监测和调控,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但由于地处干旱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必须高度重视。
节水灌溉技术在北方地区的水稻栽培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期为水稻种植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核心理念是“科学浇水”,即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生育期,合理安排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
具体措施如下:1. 利用土壤墒情监测技术。
通过安装土壤墒情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过度浇水或水分不足的情况发生。
2. 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与传统的洪灌和旱田灌溉相比,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推广这些高效的灌溉技术,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灌溉成本。
3. 合理轮灌制度。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轮灌制度,根据作物需要灌水,降低水分蒸发和地下渗漏,保证作物的水分需求。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灌溉技术的改进,还包括土壤改良、植株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措施。
1.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灌溉需求。
2. 种植抗旱品种。
选择适应北方地区干旱条件的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少雨季节有效地减少对水分的需求。
3. 采取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在水稻田间覆盖膜,覆盖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起到一定的节水效果。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手段,促进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
1. 政府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节水灌溉设施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2. 企业支持。
一些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加大研发力度,推广适合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节水灌溉技术设施,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农业节水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节水灌溉难题。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栽培措施,成为解决北方水稻生产中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期为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一、选择适合北方地区的水稻品种水稻的品种选择对于北方地区的水稻节水灌溉至关重要。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的限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水稻品种是节水灌溉的前提。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应选择抗旱、耐寒、适应较短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如早、中熟水稻品种。
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水稻的产量潜力,从而提高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
二、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生长能力在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中,合理施肥是节水灌溉的关键。
通过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养分利用率,增加水稻的抗旱能力和幼苗的生长能力。
在北方地区,应选择速效肥和缓效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尤其是在水稻的抽穗期和灌浆期,适当增加氮肥和钾肥的施用,增加水稻的抗旱能力和生长力,从而减少对灌溉水的依赖,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
三、科学管理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科学管理土壤水分是水稻节水灌溉的关键。
在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中,应通过测土仪等工具,科学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合理安排灌溉水量,避免过量灌溉导致水分蒸发和土壤中养分流失。
可以采用覆膜、间作、轮作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蒸腾,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四、采用滴灌和气候适应的灌溉方式在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中,采用滴灌和气候适应的灌溉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滴灌技术可以将水资源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减少水分的浪费和流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针对北方地区的干旱和高温气候特点,采用早晚灌溉、间歇灌溉等方式,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水分的蒸腾,提高灌溉水效率。
寒地水稻井水增温灌溉技术核心提示:我国通常把北纬40度以北的稻区称为寒冷地稻作区,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东经132°11ˊ~133°56ˊ,北纬45°36ˊ~46°36ˊ,属寒冷稻我国通常把北纬40度以北的稻区称为寒冷地稻作区,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东经132°11ˊ~133°56ˊ,北纬45°36ˊ~46°36ˊ,属寒冷稻作区,寒冷稻作区井水灌溉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就是灌溉用水的温度,一般地井水抽上来的温度只有5~7℃,用这样的冷水灌溉会影响水稻生长,延迟水稻生育进程,降低稻米的品质。
因此,提高井水的灌溉温度,是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稻米品质的有效措施。
1.设晒水池井灌稻增温灌溉最有效的方法是设晒水池。
晒水池的大小可根据地理条件决定,面积大的晒水池吸收太阳光能的面积大,水温增加快,晒水池面积应占灌溉面积的1~1.5%为宜,晒水池—般设在井边,便于渠道设计和灌溉需要,也可以利用地头空地或水田附近的池塘,水沟等做晒水池。
加高晒水池围堰,注水后让表水进入渠道灌溉。
晒水池一般一昼可提高水温6~9℃。
2.雾化增温将灌溉用的井水雾化,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最大限度地吸收空气中热量,增加水温。
采用30米长的小白龙,一端固定在水泵出水口,另一端扎紧,搭1米左右的支架将小白龙横卧架起。
在横卧的小白龙上方扎小孔,以利于水向上喷出,可扎10行直径2.5毫米的小孔,数量为8干到1万个。
支架下的渠道设回流沟,让雾化后的水在渠道内循环流动,增加流动时间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取其表水入田灌溉。
气温越高雾化增温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可提高水温3.5~5.4℃。
3.延长灌溉渠道增温井水通过延长流程,可充分接受日晒,提高灌溉用水的温度。
一般正气温20℃以上时,井水流经100米长渠道可提高水温1~5℃。
增温的大小与水流的速度,及渠道宽窄有关,一般地渠道延长到500米。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但是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传统的灌溉方式无法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因此节水灌溉技术成为了解决北方水稻种植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期提高北方水稻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一、土壤改良1. 措施:加强土壤调理,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和水分保持能力的提高。
2. 方法: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用量、实施轮作休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二、灌溉系统改进1. 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2. 方法: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三、栽培技术调整1. 措施:优化栽培技术,降低水稻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
2. 方法:选择抗旱水稻品种,采用密植、适时深松、合理施肥等技术,降低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四、科学施肥1. 措施:科学施肥,提高施肥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降低水分需求。
2. 方法: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施肥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五、积极应用科技手段1. 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水稻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 方法: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手段,对水稻生长状态、水分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细管理,及时调整灌溉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六、大力宣传节水理念1. 措施: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种植户的节水意识。
2. 方法:通过举办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会、讲座等活动,向农民普及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和应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七、建立监测评估体系1. 措施:建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监测评估体系,跟踪评估技术应用效果。
2. 方法: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措施,保障技术效果的实现。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北方地区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对水资源的损耗,增强水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推动北方水稻种植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