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疑难问题探讨
- 格式:ppt
- 大小:277.50 KB
- 文档页数:42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呢?一、问题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重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简单、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老师常常只是在板书或者读教科书,对学生进行重复习题和应付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数学成绩不尽理想。
2.教学方法不合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认识不深入,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灵活,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够贴合学生效果,解题方法单一固化,缺少启发性问题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3.教学时长不充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长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老师难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不能得到提高。
二、解决对策1.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为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
如,拟定有趣的数学积木游戏、数学漫画、数学竞赛等等,提高教学质量。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采用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扬想象力、创造力、探究意识等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充分地利用时间,预防与处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到及时解答,让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记忆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应该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数学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入手,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扬自身的特长和个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增强数学造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疑难问题及思考一、人民币相关问题疑难问题1:教材第(10 )页人民币互换以及用人民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1.实物模拟,多练习。
2.创造环境,让孩子亲生经历。
如:跳蚤市场。
疑难问题2:人民币的换算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高正确率?疑惑问题3:教材中的两元两角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老师会教,但考试时会考查两元两角吗?疑难问题4:教材第(10--13 )页随着支付方式的改变,人民币逐渐远离孩子们的生活,特别是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已经退出使用,因此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显得非常抽象,学生理解显得困难。
请问这部分内容我们应怎么处理?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参与购物,积累购物经验,认识常用的人民币,并学会怎么付钱和理清付的钱、花的钱、找的钱之间的数量。
疑难问题5:教材第(10 )页物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是小数,在讲解时需要提及吗?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小数不是本学期的内容,可以不提及,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运于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感觉可以提及。
疑难问题6:教材第(10 )页人民币单元,如何让学生有生活感?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现在人们都是移动支付,学生们对于人民币都比较陌生,尤其是分钱,在生活中更不常见。
付钱的方法,大小面额人民币间的兑换,对学生来说生活中不经常运用,理解掌握困难。
除了开展年级上的旧物市场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好掌握这一单元呢?疑难问题7:教材第(13 )页练一练第4小题:有10元,20元和50元的人民币各有一些,让你正好拿出100元,可以怎么拿?对于此问题,我们的思考:根据这一问题,首先让学生理解正好拿出100元是什么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汇报。
在汇报中,学生会发现在无序汇报时无法确认是不是把所有的方法都找到。
让学生思考,怎样可以找到所有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找到有序思考的方法。
在小组内确定汇报的顺序,再进行整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疑难问题问答一、关于加减法估算的问题1.估算的意义是什么?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此外,估算与精确计算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也是互有联系。
如笔算除法中的试商、粗略估计计算器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等都要用到估算;同样,估算时也常常离不开基本口算,并且为了提高估算的精度,调整估算的策略,往往也需要以精确计算的结果作为支撑。
可见,从加减法运算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2.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与策略有哪些?与笔算和口算相比,估算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可采用的策略也是极为丰富的。
就加减法估算而言,主要就有:四舍五入法:48+3450+30=80;取‘整’*法:72-2670-20=50;前后协调法:54+2450+30=80例如:教科书第31页的例4,要计算100元钱买3种商品够不够,除已经呈现的2种算法外,还可以先估计买茶杯和水壶大约要50元,剩下50元买茶壶够了等等。
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致,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可行,体现了估算的思想,都应给予鼓励。
不要对学生的估算方法进行过多的评判,尤其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确结果为依据来判断估算方法的优劣。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研究》第一章有关“数与代数”的疑难问题第一节数的认识与大小比较A1—1 自然数在现代数学中的定义与在小学数学课本中的说明有什么不同?【自然数】“数”(shù)起源于数(shǔ),一个、一个地数东西。
由此而产生的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一,二,三,……就叫自然数。
零表示没有东西可数,零也是一个自然数。
“一”是自然数的单位。
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
【自然数的产生】自然数概念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首先,产生的是“有”、“无”的概念。
原始人在打猎、捕鱼或采集果实时,对于猎物或果实的有、无是最为关心的。
然后,“有”的概念进一步分化为“多”和“少”。
为了比较多少而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时,必然会遇到“同样多”的物体集合(即等价集合)。
等价集合被归入一类,并且从中选出一个大家熟悉的集合来表示这类集合的共同性质。
其实质就是用具体的集合形象地表示数目的多少。
例如,用一个人的耳朵的集合作为一类等价集合的代表。
逐渐地,这类等价集合被称为“耳”。
最后,脱离具体的事物集合,用专门术语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性质。
于是,“耳”就演化为“二”。
自然数“二”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图1—1)1图1—1表示自然数的名词,许多都是从常见的实物演变而来的。
如藏文“二”有“翼”的意思,梵文的“五”与波斯语的“手”相近。
南美洲有些地方干脆把“五”叫做“手”,“六”叫做“手一”,“七”叫做“手二”等等。
这些事实都说明自然数的概念来源于实践。
【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1884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莱格(F.L.G.Frege 1848—1925)在他的著作《算术基础》中,最先给出了自然数的定义。
但这个成果当时少为人知。
直至1902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B.A.W.Russell 1872—1970)重新给出这个定义。
在他们作出的被后人称之为“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中,将每一个自然数定义为“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所有的有限集组成的集。
探索年级疑难题如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平行线和垂直线问题往往是学生们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的一类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育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问题。
一、实物模型与操作性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我们可以使用实物模型和操作性学习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准备一些纸板或杆子,用来做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示范模型。
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模型的特点和性质,引导他们发现平行线和垂直线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模型,尝试画出平行线和垂直线,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二、实际问题和情境化学习解决年级疑难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化学习。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来解决。
例如,通过让学生考虑如何确定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来解决物体是否垂直放置的问题,或者通过让学生分析并解决两条线是否平行的公共设施建设问题等。
这样的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三、合作学习和讨论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彼此的知识,共同解决难题。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平行线和垂直线的问题。
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技术辅助和多媒体资源在现代教育中,技术辅助和多媒体资源可以成为解决疑难问题的有力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或者教育软件来展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通过观看视频、参与互动练习或者使用教育游戏等方式,学生们可以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和有趣的方式来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
探索年级疑难题如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问题文/某某(资深教育家)一、引言小学数学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常遇到的疑难问题之一。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还需要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如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
二、平均数问题平均数代表了一组数值的平均水平,常用于计算某一集合的整体特征。
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平均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理解问题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问题,确保对问题的要求和约束条件有清晰的理解。
明确问题的前提和题目所给信息,这有助于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偏离题意或错误的答案。
2.寻找关键数据在问题中,关键数据是指需要进行平均数计算的数值。
学生需要将这些数据准确地提取出来,并进行整理。
如果问题中给出的数值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情况,学生需要将其转换为具体数值进行计算。
3.计算平均数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所给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总数。
学生可以使用加法和除法运算进行计算,得到最终的答案。
同时,需要注意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或者以整数形式回答,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精确度控制。
三、中位数问题中位数代表了一组数值的中间数值,即将一组数值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到处于中间的数或两个中间数的平均数。
解决小学数学中的中位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理解问题和解决平均数问题一样,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问题,确保对问题的要求和约束条件有清晰的理解。
明确问题的前提和题目所给信息,这有助于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偏离题意或错误的答案。
2.排序数值为了找到中位数,学生需要将所给的一组数值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这样做有利于直观地找到处于中间的数。
3.确定中位数的位置如果给出的数值个数为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数;如果给出的数值个数为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值。
小学数学知识使用的常见疑难情况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数学知识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然而,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情况。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知识使用中的常见疑难情况,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理解数学概念的困难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理解数学概念的困难。
例如,他们可能会困惑于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概念,无法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具体的例子和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计算方法的混淆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常常会混淆不同的计算方法。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加法和减法混淆,或者将乘法和除法混淆。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和巩固不同的计算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困难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或者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来分析问题,并提供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应用数学知识的困难小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或者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实质,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五、对数学兴趣的缺乏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会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总之,小学数学知识使用中常见的疑难情况有理解数学概念的困难、计算方法的混淆、解决问题的困难、应用数学知识的困难以及对数学兴趣的缺乏。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困惑教育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更是被广泛教授。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
本文将从数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态度等方面,分析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常常会面临的困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数学内容1.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会面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数字、几何图形等。
这些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字的概念时,往往会困惑于个位、十位、百位等的概念。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具体的物品、实际的例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2.计算方法单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计算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口算和机械计算。
这种单一的计算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思维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计算游戏或活动,例如数学竞赛、数学趣味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1.教材内容理解不透彻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能因为时间有限或者课堂压力大,无法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
这就导致学生们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研究相关的数学书籍,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缺乏实际应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缺乏实际应用的情境,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例如,在学习面积和体积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如计算教室的面积、购买水果的价格等,让学生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学生态度1.对数学的抵触情绪由于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晦涩性,一些学生对于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数学难以理解和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的应用领域,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展示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解析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学问题逐渐突出,危机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图形与几何”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对于丰盛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十分严重的作用。
但是目前“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日益增加,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1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存在的疑难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由于涉及到图形和空间概念,一些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图形与几何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作出合理的调整。
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方式单一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还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主动性。
由于“图形与几何”教学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的推理能力有着十分严重的要求,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意识,导致在实际的知识应用中学生会经常出现错误,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缺少直观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由于涉及到图形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性比较差,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无限,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的影响,很多学校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图形与几何”教学水平未能得到有用地提高。
2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的建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占据着十分严重的位置,同时也为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学生的解题能力难以得到有用地提高。
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2.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小学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认知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是是否遇也到了一些疑难问题呢?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疑难题整理数学是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小学一年级正是孩子们接触数学知识的起点。
然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小学一年级数学的疑难题进行整理和探讨。
一、加法与减法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运算就是加法和减法。
然而,有些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
例如,对于以下的题目:1. 小明有两本书,他又买了三本书。
他现在共有几本书?2. 某人有六只苹果,他吃掉了两只,请问他还有几只苹果?对于这些题目,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用图形的方式进行解答。
可以让孩子们用小圆圈代表书或者苹果,然后计数,最后得到答案。
二、数字顺序和大小比较除了加法和减法外,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还包括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在这方面,有些孩子可能会存在以下的困惑:1. 请将以下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8、1、5、4、9。
2. 哪个数字比2大但比5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和记忆。
例如,可以用数字卡片或者数字积木来进行排序和比较,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其中,通过感知和操作来加深记忆。
三、数数与数的分解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还包括数的基本概念和数的分解。
在这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
比如:1. 请数一下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2. 请将数字7分解成两个数的和。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图片、物体或者手指来辅助数数,并逐步引导孩子们理解数的概念。
对于数的分解,可以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拆分来理解数字的构成。
四、简单的几何形状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也会引入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比如正方形、圆形等。
对于这些几何形状,有些孩子可能会存在以下困惑:1. 请找出教室里的正方形物体。
2. 请找出教室里的圆形物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在教室或者校园中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并认识这些几何形状。
此外,通过手工制作或者拼图游戏,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几何形状的理解。
2010——2011学年度小学数学六年级疑难问题研讨意见1. 最小的偶数是0还是2?研讨观点: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负数的概念,在整数范围内是没有最小偶数的。
要说最小的偶数是几,必须有一个数的范围。
2. “4是方程x+2=6的解”与“x=4是方程x+2=6的解”哪种说法正确?研讨观点:这两种说法实质是一样的,都正确。
“x=4是方程x+2=6的解”的确切含义是:当x 的值为4时,4是方程x+2=6的解。
而不能理解为x=4这个等式是方程x+2=6的解。
3. “每过5天与每5天”如何解读?研讨观点:不需要让学生理解的那么复杂,统一理解为每5天一个循环就行了。
4. 求平均速度是否把休息时间计算在内?研讨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应该把“休息时间”除外,休息时显然没有走路,那么,没有走路,行驶速度为0,行驶路程为0,行驶时间也为0。
“休息时间”不是“行驶时间”,是两个概念,不要混淆。
千米 20 3 1 4 小时15. 圆柱表面积能否用S表=c×(r+h)表示,并进行计算?(六年级下册)研讨观点:我们所使用的所有公式都是按逻辑一步步推导出来的,只要推导过程是正确的,包括从其基本公式演变出来的式子都可以使用,所以求圆柱表面积可以用S表=C×(r+h) 来计算。
6.百分数在脱式计算中能否作为最后结果?研讨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一个算式中原来就有百分数,计算过程中又不需要化成其它的数计算时较简便、直接,那么最后的计算结果就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一般只有在口算中才出现。
例如:1-20﹪-10﹪计算结果可以得70﹪。
如果一个算式中原来就有百分数、小数、分数、整数,计算时一般是化为小数计算较简便,有时化为分数计算较简便,这时计算结果就只能用最简分数或小数表示。
计算结果是名数时不能写成百分数,计算结果是不名数时可以写成百分数(但计算结果一般应能化成有限小数)。
7.一辆自行车车轮直径是60分米,通过1000米的大桥需多少圈?研讨观点:3.14×60≈188.4(分米)=18.84(米)1000÷18.84≈53.078(圈)这里应该用进一法是54圈。
解析年级疑难题小学数学中的质数和倍数运算技巧数学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重要科目之一。
然而,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学生们往往感到困惑。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数学中涉及的质数和倍数运算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
I. 什么是质数?质数指的是大于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可能是一个难题。
下面是一些关于质数的基本知识点和判断方法:1. 质数的定义:质数是大于1且只有两个正因数(1和它自身)的数。
2. 判断质数的方法:通常我们可以采用试除法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
即用2到其算术平方根之间的所有素数去除这个数,如果都无法整除,则该数为质数。
例如,判断17是否为质数,我们可以使用从2到4之间的数去除17,发现17不能被2、3、4整除,因此17是质数。
II. 什么是倍数?倍数是指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结果。
小学数学中经常涉及倍数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有关倍数的关键概念:1. 倍数的定义:如果一个数a可以被另一个数b除尽,那么a就是b的倍数。
例如,12是3的倍数,因为12可以被3整除。
2. 最小公倍数(LCM):两个数公共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称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
III. 质数与倍数运算技巧了解质数和倍数的概念后,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解决相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应用广泛的运算技巧:1. 判断数字的个位数是否为质数: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判断一个数字的个位数是否是质数。
如果一个数字的个位数是2、3、5或7,那么它一定是质数。
例如,21的个位数是1,不是质数;27的个位数是7,是质数。
2. 快速计算倍数:对于两个较小的数,可以通过迭代计算它们的倍数来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我们要求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不断给8和12分别加上它们自身,直到得到相同的数为止:8、16、24。
然后我们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24。
IV. 质数和倍数的实际应用质数和倍数的运算技巧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年级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数学是孩子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深度理解和掌握的学科。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一年级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 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前,学生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他们应该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符号,例如“+”、“-”、“×”、“÷”等,并能够准确地应用它们。
此外,他们还需要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数字的大小比较、数量关系和形状等。
通过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将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2. 建立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学生应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练习数学题目和解决问题的游戏来培养数学思维。
例如,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或者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这样的训练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的挑战。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向他们传授解题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这样的做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设数学学习环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提供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环境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5.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的学生喜欢以图形或实物的形式学习数学,而有的学生则更擅长逻辑推理。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通过绘图、排列数字、使用具体的物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疑难题解析与整理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无措。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一些疑难题进行解析与整理。
一、几何图形与方向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中,学生开始学习几何图形和方向。
但是,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方向的理解存在一些困惑。
1. 几何图形的认识与辨别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容易混淆不同图形之间的特征。
例如,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区别。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边长和内角来进行区分。
2. 方向的认识与判断方向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学生对于方向的理解有时候会有一些模糊。
例如,东西南北的判断,以及左右上下的区分。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游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方向的认识。
二、个位数与整十数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中,学生开始学习个位数和整十数的运算和应用。
但是,有些学生可能会对个位数和整十数的关系和使用感到困惑。
1. 个位数与整数数的合并与分离学生在进行个位数和整十数的运算时,容易忽略个位数和整十数之间的数学关系。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拆分整数和合并个位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2.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学生在进行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法时,常常会出现进位和借位的情况。
可以通过使用算盘和拆分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加深对进位和借位概念的理解。
三、数据分析与统计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中,学生开始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但是,有些学生对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有一定的困难。
1.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学生在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时,需要学会分类和计数。
可以通过使用图表和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据的整理和统计。
2. 数据的图形表示学生在进行数据图形表示时,需要学会选择恰当的图形,并正确地绘制。
可以通过绘制柱状图和折线图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高数据图形表示的能力。
结语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1.【题目】甲乙两人从周长为1600米的正方形水池ABCD相对的两个顶点A、C同时出发绕水池的边沿顺时针方向行走.甲的速度是每分钟50米,乙的速度是每分钟46米,则甲乙第一次在同一边上行走,是发生在出发后的第多少分钟?第一次在同一边上行走了多少分钟?【解答】要使两人在同一边行走,甲乙相距必须小于一条边,并且甲要迈过顶点。
甲追乙1600÷4=400米,至少需要400÷(50-46)=100分钟,此时甲行了50×100=5000米,5000÷400=12条边……200米。
因此还要行200÷50=4分钟,出发后100+4=104分钟在同一边上行走。
此时甲乙相距400×2-104×(50-46)=384米,乙行完这条边还有16米,因此第一次在同一边上走了16÷46=8/23分钟。
2.【题目】甲乙两地相距35千米,小张,小李都要从甲地去乙地,他们只有一辆自行车,小张先步行,小李先乘车,同时出发.小张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小李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两人乘车的速度都是每小时20千米.那么两人从甲地到乙地最短需要时间多少小时?【解答】如图,假设小李先乘车到丙地再步行,小张步行到丙地再乘车,要使两人时间最短,则必须满足同时到达。
则有从甲地到丙地两人的时间差相当于两人从丙地到乙地的时间差。
从甲地到丙地,车和小张的速度比是20:5=4:1,时间比是1:4;从丙地到乙地,小李和车的速度比是4:20=1:5,时间比是5:1;由于时间差相同,则相差[3,4]=12份的时间。
则有从甲地到丙地,车和小张的时间比是4:16还有从丙地到乙地,小李和车的时间比是15:3行完全程车行了7份的时间,则每份的时间是35÷20÷7=1/4小时每人行完全程用了19份的时间,则共用去19×1/4=19/4小时。
3.【题目】现有速度固定的甲、乙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