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环路设计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激型电源中的控制环路的设计

经常主电路是根据应用要求设计的,设计时一般不会提前考虑控制环路的设计。假设主功率部分已经全部设计完成,然后来探讨环路设计。环路设计一般由下面几过程组成:

1)根据实际要求和各限制条件确定带宽频率,既增益曲线的0dB 频率。

2)画出已知部分的频响曲线。

3) 根据步骤1)确定的带宽频率决定补偿放大器的类型和各频率点。使带宽处的曲线斜率为-1,画出整个电路的频响曲线。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系统稳定的要求:

1.在截止频率Fco(开环增益为1)处,总开环相位延迟必须小于180度,一般留

有45度裕量。

2.为防止-2的增益斜率的电路相位快速变化,系统的开环增益曲线在Fco 附近

的斜率应为-1。

系统的各部分框图如下:

图1

上图包括了一下几个模块,其中:

ˆˆV V G K EA =,为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 R

E OC V V A ˆˆ'=,光耦电路的增益; C

VC V V G ˆˆ0=,控制电压到输出电压的传递函数

已知部分的频响曲线是指除G EA(补偿放大器)外的所有部分的乘积,在BODE图上是相加。

首先确定剪切频率F CO。环路带宽当然希望越高越好,但受到几方面的限制:a)为了保证系统稳定,根据采样定理,剪切频率F CO必须小于开关频率的1/2,但实际上,F CO必须远远小于开关频率的1/2,否则在输出中将会有很大的纹波。

b)如果电路工作在CCM模式下,则存在着右半平面零点(RHZ)。这个零点的影响,RHZ随输入电压,负载,电感量大小而变化,几乎无法补偿,我们只有把带宽设计的远离它,一般取其1/4-1/5;c)补偿放大器的带宽不是无穷大,当把环路带宽设的很高时会受到补偿放大器无法提供增益的限制,及电容零点受温度影响等。所以一般实际带宽取开关频率的1/6-1/10。

选定F CO后,在F CO处的T(总体传函)的增益为0,则G EA在F CO处的增益必须为G VC A OC在此处增益的倒数。

然后确定除G EA(补偿放大器)外的所有部分,即系统的除G EA的传递函数。如果我们采用的3845的电流型控制模式,部分电路图如下:

图2则在CCM下,系统的传函如下:

s D

R C s D R L Dn n D D R R R R CTR G A T o F o o i VC OC +⋅+'-+-⋅==111*)1()1(11221 在实际应用中,会有一个由输出电容的ESR 引起的零点,则此时,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下:

s D R C s C R s D R L Dn n D D R R R R CTR G A T o F F C o o i VC

OC +⋅+'-+-⋅==1111*)1()1(11221)+)(( 其中的参数含义如下:

CTR 为TL431的电流传输比,R 3位置如上图所示,R 为TL431内部电阻,等级为K 级,R i 为电流采样电阻,R 0为负载电阻,R C 为输出电容的ESR , C F 为次级滤波电容,L P 为初级电感,n 为变压器次级匝数与初级匝数比, )/(O g O V nV V D +=为电路稳定工作时的占空比,V 0为电路的输出电压,V g 为输入电压的有效值,D ’为(1-D )。

画出此部分的bode 图,如下:

图3

它的极点位置为π21⋅⋅+o F R C D ,零点位置为:π21⋅F C C R 和π

222⋅'L Dn D R o 。后一个零点为右半频面零点,通常这个零点的频率都比较大,其由上文可知,我们的截止频

率一般选择这个零点的1/4-1/5,即我们的截止频率选择在我们的水平段。对于电流型控制系统,在开关频率的半频处,有两个极点,但是它们离截止频率很远,对我们的设计基本没有影响。此时,分两种情况,与接下来讨论的DCM 模式下情况类似,下文一并讨论。

在DCM 下,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s

C R s C R R T R KL R R CTR G A T F F C i P VC OC 0011)1(121++⋅⋅⋅== 其中参数的含义如下:

除与CCM 相同部分外,K 为效率,T 为开关的频率。

画出已知部分的频响曲线(EFGH )。如下图所示:

图4

一般来说,DCM 的截止频率选择开关频率的1/6-1/10,CCM 的截止频率选择为右半平面零点的1/4~1/5处,均高于由输出电容的ESR 引起的零点,此时,G VC A OC 在处的斜率是水平的,由于总增益T 在F CO 处的斜率应为-1,而所以G EA 在P 2处的斜率必须为-1。

接下来我们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来设计控制器。分两种情况考虑,如果输出电容的ESR 比较大,自身阻容形成的零点比较低,这样在截止频率处的相位滞后

比较小。所以可以直接用单极点补偿,其bode 图如P5-P3-P2所示,这样可满足-1的曲线形状。省掉图2补偿部分的R5,C1。选择C2的值,使G EA 在F CO 处的增益P 2点必须为G VC A OC 在此处增益的倒数。

如果输出电容的ESR 较小,自身阻容形成的零点比较高,这样在F CO 处的相位滞后比较大。如果还用单极点补偿,则F CO 处相位裕量一般偏小。用2型补偿来提升,如图4中的P4-P3-P2所示。三个点的选取,第一个极点在原点,第一的零点P4一般取在带宽的1/5左右,此零点越低,相位提升越明显,但太低了就降低了低频增益,使输出调整率降低。第二个极点P3的选取是否精确不是关键,一般应低于ESR 零点,用它来抵消ESR 零点,使截止频率处保持-1 的形状。水平部分(P3~P4)增益值可知(为R5/R D1),这样,R5的值就可以确定,再根据P3极点和R5的值就可以确定C2的值。(52/12R F C P π=,F P 是P3点的频率)增益曲线沿水平线延伸,在点P4处引入一个零点,以增加低频增益和提供超前相位。在P5点,零点的频率不是精确的,它大概为极点频率的1/10。这样就可以确定C1的值。(Z F R C 52/11π=,F Z 是P4点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