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和六国论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20
贾谊《过秦论》和苏轼《六国论》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乙)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叹...、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B.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D.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往往用来代指包括韩魏赵等在内的东方诸国。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孙江玲一、提出论点前文“卒章显志”,后文则开门见山。
《过秦论》选文共五段,但前四段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叙述秦由兴盛而衰败以至于灭亡的史实。
从文字表面看,只字未言“秦过”,却只一味为末段论点的提出层层蓄势,及至段末方把“谜底”揭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明代才子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
”可谓一语中的。
而《六国论》则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作者首先排除“兵”、“战”因素,然后根据论证的需要,从“赂秦”和“不赂秦”两方面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又为下文的论证“举纲张目”。
二、论证方法《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六国论》则是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等的综合运用。
所谓“寓议于叙”,即《过秦论》前四段以极概括文字叙述了秦一百多年的兴亡历史,虽处处叙而不论,但其“义理”却早已蕴含其中,但偏偏“引而不发”,直至文未将内蕴的含义加以挑明,读者才悬念顿释,回顾前文,方明白作者明写、详写“攻守之势”,暗写、略写“仁义不施”,其目的全在于指斥秦王朝仍采用暴政的策略而没有“易其道,改其政”——即实行仁政。
此外,本文运用四组对比很好地论证了其论点。
这一点十分明了,不再赘述。
通过对比,攻守之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之理自现——不施仁义的苦果也只有秦自己品尝了。
《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则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分类举例比较的方法,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先从正面加以论证,具体地说,即文章第二段就“赂秦”的一些国家韩、魏、楚加以论证,“赂秦”者换取的仅仅是“一夕安寝”,因此“赂秦”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助长秦人的威势,削弱了自身的国力。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一、课文标题对比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文章结构对比《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
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
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
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深入比较分析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由于在内容和写法等方面有某些相同和联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背诵还是阅读,时常出现混淆现象门为了准确掌握每课内容,避免“张冠李戴” 的情况出现,在单独学习每一课的基础上,应作横向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准确把握。
经比较可知三篇文章有以下几点相同:一、写作目的相同三篇文章虽然出自三个不同朝代的三位不同作家之手,但都是借古讽今、以史刺世的佳作。
《过秦论》告诫统治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则表明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论》则揭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道理。
精辟的语句,掷地有声,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二、所选史实材料相同三篇文章均选择了六国破灭至秦灭亡这段历史,从不同侧面着重分析了六国及秦灭亡的原因,以达到刺世讽谏的目的。
尤其是《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最为典型,二者都选取了秦灭亡这一史料,分析其灭亡的原因,提醒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三篇文章由于出自三个朝代三位作家之手,所以体现出更多的不同之处:一、写作背景不同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以达到安邦富民的目的。
杜牧《阿房宫赋》则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其纷奢生活极似秦朝。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广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厂而苏洵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从契丹侵扰到元军人主,外患频仍,未曾中止,割地纳贡,岁岁奉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种做法与六国何其相似!作者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提醒当朝统治者以六国为鉴。
求同存异深入理解——《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著作均出自晚期六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
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态度。
三者具有共性又有异性,深刻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当下社
会问题的理解。
首先,《过秦论》「否定尊王攘夷论」对抗晋文宗,认为需要平等、宽容的态度来实现和平,以互惠互利的施政方式来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这一观点充满着温和及合理的思想,
深深地反映出《过秦论》的作者对和谐文明的热爱。
其次,《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也反映出社会百态,让人对社会展开解读。
《阿房宫赋》描写了隋朝地区“金碧辉煌”之美景,充分考虑到人与国家之间融合之美。
《六国论》重视
个体参与,着重论述乐于抓住“精气神”的政治,以谋诸人之好,这反映出当时的个性与观
念的抉择。
最后,三者的思想共性也透露出当时很多人逐渐抛弃尊崇中央,开始向兼容并包的思想看齐并落实行动。
当时或许是一个政治剧变前夕,因此这些著作流露出想要改良社会,同时把实业社会与精英学术文化结合的明确思想。
总之,诸作折射出社会变革时期著名人士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理解,既有温和合理的思想渊源,也有对个体参与、乐于抓住“精气神”的政治的思考,切实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以
及当时人们的普遍思想。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同中有异异中见妙——《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鉴赏《过秦论》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初期西汉文帝时代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的不朽之作。
《六国论》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苏洵的传世佳篇。
两篇论著在成文时间上相差12021年,文章的篇幅长短有别,文章的论点又不尽相同,但就文章的体裁而言,都同属历史评论,意旨都在借古讽今,劝谏当权者,警省世人。
两篇文章确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妙。
笔者试作比较探微,体味精髓,以赐教于各位专家、师长。
一、相同(似)点:1文章的体裁相同两篇文章同属历史评论,同属专题性托古讽今的政论文,均为当时之时文,后世之精品。
2目的主旨相似《过秦论》总结了秦的新起、兴盛及灭亡的原因,从反面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劝谏汉文帝要“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要施仁政,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献币让地输绢,以求“一夜之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两篇文章意旨都是借古讽今、针贬时弊。
3均有语言特色《过秦论》以悲愤交集,激情飞扬而震撼人心,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长短相间,文脉如行云流水,汩汩滔滔,首尾气贯长虹,豪放不羁,情感充沛。
读来琅琅上口。
多处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六国论》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有对偶、排比,有引用、比喻、疑问、设问等,辞句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论证观点有从正面说,有从反面,有直接说,有隐含说,论点鲜明、严谨,令人深省,启人心扉。
4写作方法相似两文异曲同工,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过秦论》中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远大于秦国十倍;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实力小到“不可同年而语”的程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
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
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六国论和过秦论对比阅读好嘞,咱们今天聊聊《六国论》和《过秦论》,这两个文章可谓是脍炙人口,各有各的精彩,真的是让人捧腹大笑又让人深思。
先说《六国论》,这篇文章简直就像一位老爷爷在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是六个国家怎么因为内斗,最后被秦国给灭了。
老爷爷啊,真的是非常认真,仿佛把历史都化作了生动的场景。
想象一下,六个国家就像是邻居们,整天在院子里吵架,结果一个坏蛋秦国趁机闯进来,把大家都收拾了。
真是“自相残杀”的好例子啊!这文章里面的道理可不光是讲历史,简直就像是在给我们敲警钟,提醒我们要团结一致。
要不然,就像那六国一样,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然后再看看《过秦论》,这篇文章可是风格截然不同,像是一位年轻小伙子在发表激昂的演讲,满腔热情。
作者讲的就是秦国这个强大国家的盛世和衰落,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啊!说到秦国,大家可能会想起什么“焚书坑儒”,不过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秦国一开始风光无限,结果却因为过于专制和骄傲,最后落得个“自食恶果”的下场。
你说这事儿,真的是典型的“贪心不足蛇吞象”,搞得自己最后连家都保不住。
文章里充满了激情,仿佛在说:“哎呀,朋友们,快醒醒吧,别再犯傻了!”让人看了忍不住想拍手称快。
回过头来看这两篇文章,其实它们都在教我们一个道理,别让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
六国的互相争斗,真的是让人捧腹,但又让人痛心。
秦国的迅速崛起和迅速灭亡,也是一种警示。
就像老话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团结和理智才是长久之计。
别以为自己能一枝独秀,最后搞得遍地狼藉,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六国论》带着些许的戏谑,仿佛在给我们上历史课,老师的眼神中透着无奈。
我们可以想象,那六国就像一群傻傻的孩子,争着玩玩具,结果发现最后玩具被人家秦国抢走了,真是得不偿失。
相对而言,《过秦论》则是个更有激情的故事,像是在为历史感慨。
那个时候的秦国,简直像个小霸王,原本应该好好享受胜利,却因为过于自信而摔了个大跟头。
生活就是这样,得意的时候别忘了低头看看,别等到失去后再后悔,“后悔药”可是买不到的。
《过秦论》和《六国论》比较阅读一.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 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言词汇方面有许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比如文章的标题:过秦论、六国论,都是一个“论”字,表明它们都是议论文。
2. 归纳相同点:[板书:体裁、题材、创作目的、写作手法]①体裁: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年代有先后的差别,但表达思想都用了史论的方式。
②题材: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
③创作目的:两篇文章都强调借过去的史实来讽喻当今的最高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④写作手法: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 小结:苏洵的作品当时很受欧阳修的赞赏,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由此可知苏洵和贾谊的作品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
二.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 虽然这两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毕竟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相距一千余年,不可能处处都是一个样,它们必定有许多各自的特色。
2. 归纳区分相异点:[板书:主旨、结构、语言]①主旨:《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补充: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
他曾向汉文帝反复宣讲仁义之道,认为“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
他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
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离开了民则国将不国,君将不君,官将不官,谁敢与民为仇,必将为民所埋葬。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之比較——同論一史見仁見智高中語文課本中《過秦論》、《六國論》和《阿房宮賦》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處。
一、從評論の內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戰國時代六國滅亡、秦國統一這段史實。
二、從文章の主旨看三文都是為了借古諷今對作者所處朝代の帝王進行規勸《過秦論》希望漢文帝能以仁義治天下;《六國論》希望北宋統治者不要妥協投降;《阿房宮賦》則希望唐敬宗不要為了自己の享樂而勞民傷財。
三從論證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對比の手法,《過秦論》將九國與秦國、秦國與秦朝、陳涉與九國等分別作對比,《六國論》將秦於攻取之外所得與戰勝而得、六國中賂者與不賂者等情況進行對比,《阿房宮賦》將阿房宮建成の盛況與被焚時の慘景、“一人之心”與千萬人之心”等情況進行對比。
四、從結構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層推進の形式五從語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結合運用了對偶、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
難怪不少學生在學習這三文後說它們很相似背誦時常會把三文中一些類似の句子記串,尤其是文章結尾論說部分最易相混。
不過若能細加推敲研讀就不難發現。
盡管它們對同一曆史現象所作の評論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但由於各位作者當時の曆史情況和所處の地位不同他們持論の角度、議論の主旨和語言等方面の差異還是明顯の。
一、從文體上看《六國論》是史論是篇議論文,•《阿房宮賦》是文賦是介於詩與散文之間而靠近散文の一種體裁,《過秦論》雖是史論但由於作者是個辭賦家所以這篇文章又近似賦體。
二、從語言上看基於不同の文體這三篇文章雖然在語言上都是整散結合,但《阿房宮賦》語言華麗整句多,《六國論》語言嚴謹散句多,《過秦論》介與二者之間。
《過秦論》《六國論》雖有整句但不押韻《阿房宮賦》是有部分押韻の如“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記住了這點就可將它與其他兩篇文章の結尾區別開來了。
三、從文章主旨看《過秦論》是因時而作意在規漢,西漢初年戰事甫定、人口稀少、經濟凋弊,急需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為此賈誼寫了這篇史論用以規勸漢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