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作文素材:苏轼的一生。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苏轼为人耿直,他不懂得官场中的圆滑世故,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乌台诗案”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他因为诗文中被政敌曲解为讽刺新法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
这一事件几乎要了他的命,但他在狱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据说他还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了诗,其中那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既有对生死的坦然,又有对兄弟的深情。
苏轼的一生多次被贬,后来又到了岭南。
岭南在当时是偏远之地,条件十分艰苦。
可是苏轼却能发现岭南的美好,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把岭南的荔枝当作是上天对他的馈赠。
这种在逆境中依然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心态,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适用主题及范文。
(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他曾经是朝廷上备受瞩目的新星,可转眼间就成了阶下囚,然后又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偏远的地方。
要是换做一般人啊,早就被这些打击给击垮了。
但是苏轼呢?他就像是一颗怎么也压不弯的翠竹。
在黄州的时候,他穷得叮当响,还得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可他一点也不哀怨,反而悠哉游哉地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
他泛舟在赤壁之下,对着那滔滔江水和皎洁明月,思考着宇宙和人生的大道理。
他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你看,他把人生的坎坷看作是那瞬息万变的东西,而自己内心的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比如考试没考好,工作不顺利,如果能像苏轼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把这些当成是暂时的,而我们内心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直存在的,那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到了岭南,那可是个当时被认为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可苏轼呢,他看到荔枝就高兴得不得了,还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就像是一个在沙漠里还能找到绿洲的旅行者,总是能在逆境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素材:苏轼的一生。
(一)素材内容。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
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文章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大家的赏识。
他初入仕途,心怀壮志,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的讨论。
但他对变法中的一些激进举措提出异议,结果遭到新党排挤,被贬到黄州。
后来,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
可是他又不满旧党全盘否定新党的做法,再次被贬到岭南的惠州。
在惠州,他依然能苦中作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心态。
他被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在那个偏远之地,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不少当地的学子。
(二)适用主题及范文示例。
1. 主题:乐观豁达。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从朝堂之上的意气风发,到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坎坷流离。
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被这接二连三的打击给击垮了。
但是苏轼呢?他就像一个不倒翁。
到了岭南,那地方在当时可是很偏远落后的,他却能因为有荔枝吃就说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话。
就好像他不是被流放到那里受苦的,而是去度假享受美食的。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就能在风雨中找到彩虹。
他就像一盏明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感觉自己快被黑暗吞噬的时候,只要想想他的故事,就会觉得有了希望和力量。
2. 主题:坚守自我。
苏轼就像是一棵屹立在北宋官场的松树,不管风雨如何吹打,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
他刚进入仕途的时候,王安石变法搞得轰轰烈烈。
新党那是风头无两,很多人都跟着潮流走,不管变法是好是坏,先站对队伍再说。
可苏轼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思考。
他看到变法中的一些弊端,就大胆地提出来。
他才不管什么新党旧党呢,他只在乎真理,在乎老百姓的利益。
结果呢,他就被新党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被贬到黄州去了。
后来旧党上台,按说他该高兴了吧,毕竟旧党把他召回京城了。
可是他又和旧党杠上了,因为旧党把新党的政策全盘否定,他觉得这样也不对啊。
写作素材积累·苏轼——学会一材多用2015.6.12一、生平事迹1、名震京都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可用话题】2、仕宦风云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宋词作文素材《宋词作文素材》素材一《苏轼的豁达——从乌台诗案到定风波》说起苏轼,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就像我曾经自己创业失败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
我当时满脑子都是自己投入的那些钱打了水漂,朋友的期待都辜负了,整个人特别消沉。
而苏轼呢,他遇到的乌台诗案可比我这严重多了,啥叫乌台诗案呢?就是那些人给他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因为他写的诗。
苏轼从一个风光的大才子,一下子就沦为阶下囚,面临着杀头的危险,这换谁不得哭天喊地啊。
可苏轼不,他被流放黄州之后,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样豁达的词句。
就好像他在淋雨的时候,别人都躲得远远的,他呢,反而慢悠悠地走着,还放声歌唱。
我就想,要是我能有他那心态,我那创业失败算得了什么呢。
他能从那种黑暗的境地走出来,看着山坡上那些寻常的春雨,那些普通的竹林,心中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我后来也尝试像他一样,把失败当作一次淋雨,重新振作起来去找工作,慢慢的也走出了低谷。
素材二《柳永的才情与无奈——看柳永的一生》柳永啊,这个人很有才情。
他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是命运就跟他开玩笑。
这不就很像我的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唱歌,梦想着当歌星。
柳永呢,他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希望能为官,但是他的词写得太好,太有风情了,那些老古板的考官觉得他的词浮艳,总不让他通过科举。
比如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样深情的词,在那些保守的人眼里就不顺眼。
我的朋友也是,那些所谓的评委觉得他的曲风太另类,不适合大众市场,把他拒之门外。
柳永没办法只能在烟花柳巷中写词度日,他也结识了很多卖唱的女子,像虫娘之类的。
他看着这些女子的生活,感同身受,就把自己不得志的状态也写进词里。
我的朋友也是,在被拒绝后只能在那些小酒吧唱歌,看着身边那些为生活奔波的小歌手,他也唱出了自己内心的心酸。
可是柳永就算是这样的境地,他的词还是那么动人,才华就是遮盖不住的啊,就像我朋友,在小酒吧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粉丝。
用苏轼事迹写作文素材
苏轼的一生可波折啦。
他老是被贬官,被赶到一个又一个偏远的地方。
就像乌台诗案后,他被贬到黄州。
那黄州可穷啦,住的地方破破烂烂的。
苏轼是个超级厉害的大文学家。
他的诗词文章可多啦。
他写的诗,有的很豪迈。
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起来就感觉有一股很大的力量。
好像能看到长江的水奔腾而去,那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在脑海里不断浮现。
他的词还能写很细腻的感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家都知道这是思念亲人的。
在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又亮又圆,人们就会想起远方的亲人,苏轼就用这几句词把这种思念写得那么美。
苏轼很热爱生活。
他走到哪儿,都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特别偏远,而且很炎热,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个苦地方。
可苏轼呢,他看到岭南的荔枝又大又甜,就高兴地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觉得只要有美味的荔枝吃,住在岭南也很好。
他还特别喜欢交朋友。
不管是当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都能和人家玩到一起。
他在黄州的时候,和邻居们关系可好了。
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他能从这些平常的交往中感受到快乐。
而且他很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看到西湖的美景,他就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在他眼里就像美女西施一样,不管什么时候看都那么美。
苏轼就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东西。
一材多用之苏轼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方方《喜欢苏东坡》一、考场作文中的运用[例文1]我们一直都拼搏在充满坎坷的小径,为了平稳,为了安全,我们需要一把坚强的拐杖。
它不需要多么华丽多姿,只需要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能引领我们前进。
正如“竹杖芒鞋”的苏轼,他并不在乎雨的瓢泼,只因为他手中有把拐杖。
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亦有一把坚强的拐杖,正是这把拐杖的存在才能使他走完这命途多舛的人生。
一把坚强的拐杖,使得我们的拼搏之路不再坎坷,让我们到达胜利的终点。
——四川资阳《拐杖》[例文2]升起心中的太阳,需要感悟可敬的生命。
文天祥告诉我,当你跌落人生低谷时,没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轼告诉我,当你内心充满阴霾时,无所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白告诉我,当你满心惆怅时,笑一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一束曙光照耀着你,如风如雨,让你升起心中的太阳,感悟自己可敬的生命。
——山东潍坊《我心中的太阳》[例文3]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
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例文5]“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广东卷《纪念》[例文6] 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
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例文7] 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
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例文8]亲情不仅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长长牵挂,它也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沉感叹,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二、诗词名句1、写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2、写杭州西湖美景,怡然自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3、写暮春时节芳草连天,洒脱豁达: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4、写被贬黄州的悲愤孤独: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5、写时光飞逝,顺适自然的态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6、写对亡妻深切的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7、写坎坷崎岖的仕宦经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8、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素材活用(一)生平事迹1、名震京都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运用】2、仕宦风云熙宁四年(1071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43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但是,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
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运用】(二)真题回放1、15年中考作文题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
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2、16年四调作文题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