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精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29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优秀5篇《老王》教案篇一品读课。
本文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看似平淡之中含有作者深深的感慨。
本设计试图从“品”的角度来领会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及其厚重的人文内涵。
一、阅读课文,漫谈感受二、介绍背景,加深体验1、介绍如下背景资料:⑴解放初期相关资料;⑵文革期间相关资料。
2、结合背景资料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苦”与“善”。
三、教师引导,品读课文1、思考:文章除了所叙之事本身而外,哪些词句能表现出老王的“苦”与“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⑴有直接表现的,如“此外没有什么亲人”、“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⑵有含蓄其中的,如“荒僻”、“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2、思考:哪些词句能表现出“我”对老王的关切、感激?⑴有直接表现的,如“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⑵有含蓄其中的,如“强笑”、“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完成“研讨与练习”题二。
四、朗读回味,归纳主题《老王》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老王形象。
2、体会人间真情,以善良对待善良。
3、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最令我感动的是哪件事?赏析。
送鸡蛋香油。
读读这一段,体味一下感人的情节、精彩的描写、生动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悟说给大家听。
静静地想一想,这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打动我们?然后按我们平时的作法,这样进行:就是读问说写。
就是读出认为有价值的片断然后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问,再说感受、最后默写字词。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地镶嵌在门框里。
”谁来问?你自己问。
“镶嵌”换成“站立”怎么样?打门的打,换成敲,好吗?“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的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精品教案七年级下册《老王》精品教案主备:集体备课:备课日期使用日期:使用人:教学内容老王课时 2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3、关注像老王这样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理解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评价方式积分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同学们,《围城》的作者知道是谁吗?(钱钟书),一代文豪评价自己的妻子:“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还说道:“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同学们你们想认识这位奇女子吗?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小说《老王》1分钟(二)学:(穿插批阅点拨)1、作者: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1分钟识记)激发兴趣识记启发式导入积累文学常识,助读文本理解2.背景:文章著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一般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之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
10 老王1.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把握文章结构与内容。
2.关注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提升文本细读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意味深长的平实行文风格。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平实朴素语言中的真实情感,感受平凡人生的人性之美以及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平凡人物,有时候也会带来大感动,就像《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不过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甚至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小保姆,但是,她却带给鲁迅最真挚的怀念与感动。
其实,平凡人物往往也最容易带来感动,因为他们平凡而真实,朴素而高贵,善良而坚强。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讲述了这样一位平凡的人物——老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全文,了解其人其事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明确本文文体,并结合《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学习经验,谈谈该如何把握本篇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也是叙事写人散文,结合文本特点,尤其是叙多件琐事的文章,大致有这样一个规律,先简述其人,再叙其事,事分详略,由事见人,由人见情。
这样的文章,往往初读便见感染力。
不过要进一步把握内容,还需进一步概括事件,寻找事件详略之间的联系及作用;更进一步,则要从诸多细节分析入手,从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自不待言,叙事的逻辑性也不能缺席,揣摩语言,联系背景诸此工作都做足了,才算真正理解了文章。
2.请同学们说说关于老王的基本情况,完成老王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姓名老王职业蹬三轮车的单干户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家庭成员就没什么亲人外貌特征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家庭住址败的小屋3.由调查表的结果看,同学们觉得老王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明确:弯腰曲背,瞎眼残年,饱受身体病痛之苦;住房塌败,以蹬三轮为生,饱受生活贫困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饱受精神孤郁之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老王》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王在平凡生活中的高尚品质,通过对他生活片段的描述,展现了老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人物品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王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深刻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感悟老王的高尚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老王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展示老王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涵盖课文内容、人物形象、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老王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老王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课文《老王》教学设计(优秀6篇)《老王》教案篇一老王目的要求: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2、品味鉴赏本文平实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人物的闪光品质,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教学难点: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u盘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学生所了解。
老王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这一点学生要经过思考。
另外,作者的平等观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用平等的观念去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方法:合作探究。
过程:一、导入新课:四季的斑谰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你生命的履历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携着夕阳隐没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铿锵的跫音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你擎起人生的火距挺进于时光的隧道为了生存的精彩为了生活的热爱。
{《人力车夫》}提问: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明确:人力车夫。
这首诗歌或怀着激情赞颂,勾勒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
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歌曲导入《爱的奉献》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正象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老王》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杨绛所写,通过讲述作者与老王之间的交往,展现了老王忠诚、善良、淳朴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感人至深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相互关爱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的把握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课文中所传递的真挚情感,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老王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美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领悟课文中所传递的人文情怀,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传递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我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杨绛以及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情感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3、学会比较不同“车夫“身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1、《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本文文字冲淡中的深沉、平静中的深情是破译这篇课文的突破口。
2、联系初中时学习的《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解读钱钟书、杨绛的为人,以此为基础理解这样的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何以对一个像老王这样贫寒的下层人民如此关心?进而去揣摩篇尾“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
3、联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件小事》,课外阅读《春儿》《老王》、《亲近自己的双腿》,比较这些车夫各自拥有的特点,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体会“小人物大社会“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步骤:一、课堂导入欣赏诗歌《人力车夫》:四季的斑谰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你生命的履历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携着夕阳隐没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铿锵的跫音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你擎起人生的火距挺进于时光的隧道为了生存的精彩为了生活的热爱举起,永远地举起,他的腿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奔跑,好像不会停留的水用那没有痛苦的姿态,痛苦早已经昏睡,在时间里,仍能屹立的人他是这古老土地的坚忍的化身。
是谁在和他赛跑?死亡,死亡,它想拥抱这生命的马拉松赛者。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老王的不幸。
2.品析文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
3.结合背景资料,发现杨绛先生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目标2——教学重点
目标3——教学难点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给予她帮助的普通人。
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难忘的布衣之交。
一,幸与不幸
找主旨句
提问文章的主旨句,句中幸运者和不幸者分别指谁。
回答问题找主旨句。
默读课文
1-4段,形容老王的生活状况。
1,默读1-4段。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用“我从句子中可以看出,老王在方面的不幸。
”的句式形容老王的生活状况。
教师投影板书加以总结。
老王:无单位、无健康身体、无亲人、无家。
生活凄苦。
阅读背景资料1,幸运者——杨绛杨绛生于1911年,享年105岁。
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著作有《干校
六记》、《我们仨》等。
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获得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最佳散文奖等奖项。
丈夫钱钟书是知名教授、作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夫妻两人情感美满和睦。
两人育有一女儿——钱媛,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懂事孝顺。
二,患难中的相濡以沫
概括事件、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情感。
1,作者为老王做了什么事?是个怎样的人?
送鱼肝油、照顾生计。
善良
2,老王为“我”做了什么事?是个怎样的人?老王为作者一家送冰,收费减半,冰大一倍。
老王送默存去医院,拿了钱不放心。
(老实、善良)送鸡蛋、香油
三,悟愧怍
朗读课文,体会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目的。
1,赏析:第8段对老王的描写,老王给你什么印象?请对其中的词语进行品析。
投影: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3,鸡蛋和香油值钱吗?老王为什么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送给作者一家如此一份厚礼(鸡蛋和香油)?作者在他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
思考问题,补充对白
1,作者谢了老王的香油、大鸡蛋,拿什么给老王作为回报?
2,作者拿钱给老王有错吗?
3,补充对白,老王不是要钱,他要的是什么呢?老王:我要的不是钱,而是。
4,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作者愧怍什么?(小组讨论)杨绛:杨绛:我愧怍。
思考“钱”作为老王的回报是否最合适,思考老王真正需要什么、作者愧怍什么。
四,发现杨绛的人性之美
阅读资料,思考问题。
1,作者真的是一位幸运者吗?请同学们阅读背景资料。
杨绛比老王幸运在哪?
投影:在文革中杨绛受尽折磨:杨绛被剃了“阴阳头”,即头发剃一边留一边,成为魔鬼似的半边发。
单位不发工资给杨绛,她难以维持生活。
杨绛被罚扫厕所,住牛棚,余下的时间作检讨、写认罪书等,而且不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如戴“高帽子”,挂“黑牌子”被迫参加群众活动。
文革中,杨绛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干校”始终是一个穷乡僻壤,烧砖建房、打井引水,也是足够让杨绛难受,没多久杨绛就被累病了。
2,发现杨绛的人性之美。
越是被压迫,越是懂感恩。
越是被伤害,越是懂悲悯。
爱的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3,通过例子,加深学生理解。
投影:
刘盛兰,农村孤寡老人,17年来未添新衣未尝肉味,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捡回一大堆破烂维持生活。
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用拾荒和省吃俭用的10多万元资助了全国100多名贫困生!即使肾病入院,刘盛兰还惦记着捐资助学。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
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4,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了解或接触像杨绛和刘盛兰那样虽自己有不幸,但仍播撒爱心的人和事?
总结
杨绛先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
我们分明看见她在真诚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
她是如此的温暖动人,她的人性光辉,将照亮我们,成为引导我们前进的灯火。
让我们怀着关爱去点亮他人前行的路吧!
课外阅读
《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