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古代知识表
- 格式:doc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6
729 中国通史(1840前)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中国通史是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按照中国通史的内容体系和考核目标由小学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科目。
中国通史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的相关历史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全面控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基本脉络和相关内容,包括各个重大历史阶段的社会变化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包括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地位作用的理解、基本评析能力。
担心中国历史在囫囵世界历史发展大系统中地位及联系,对我国自古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有全面认识。
详细包括以下方面:
(一)中国历史基础
1、中国历史(1840前)的基本特征、主要特点
2、古代中国社会生产环境与发展特点
3、经济、政治结构及社会稳定机制
(二)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思想变化及影响
1、重要历史事件、相关人物基本分析或评述
2、哲学、文化思想等主要特点及变化。
代表性人物。
3、政治特点、变化,社会经济文化互相关系
4、各个历史阶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战争与民族关系
5、重要历史问题评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光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三)试卷题型和分数分配
1、名词解释8-10题,共40分(按照难易程度各题分数不同)
2、简答题8题,共85分(各题分数不同)
3、论述题1题,共25分(可挑选)。
中国史、世界通史常识一、年代认识法(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1、公元纪年法(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2、世纪分期法世纪初期(前20年)、世纪中期(40—60年代)世纪晚期(70年代—90年代)、世纪末期(80年代—完)。
每个世纪100年,现公认的计算方法为01年—00年。
3、年代二、内容衔接1、中国通史部分:分期:古代(远古——1840年);近代(1840——1949年);现代(1949年至今)古代史:(主要讲清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朝代时间段)朝代顺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770-前221-前207年)—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1368-1644-1840年)详细时间见必修1第19页“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2、世界通史:古希腊、罗马的年代。
(可横向与中国朝代对比,参看必修1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3、知识问题:(1)介绍古代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属于“大河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其中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古印度发源于恒河;中国发源于黄河以及长江两河流域。
(2)古希腊和罗马文明(重点说明时间)A、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民主制度B、古罗马(公元前6世纪末——前27年——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法律制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3)欧洲中世纪:公元476年——1500年左右介绍中世纪的特征: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B、国家林立,封建割据,相互混战。
C、天主教会权势最大,而且用封建宗教神学控制人们的思想。
(4)世界近代史:A、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B、17——19世纪初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中国通史》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作品,每集都有很多知识点。
以下是每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每集的知识点较多,只能简要提及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集:中国古代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的建立以及贵族制度的出现。
-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的崛起及商代青铜器的发展。
-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的建立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二集:封建社会之春秋时代-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灭亡,春秋时代的分封制度。
-春秋时代的列国时代及列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
-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兴起,提倡仁义道德的教育思想。
-鲁国向晋国称臣,晋国联合列国废除鲁国的封地。
第三集:封建社会之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列国的割据形成,七雄争霸。
-商鞅变法,推行法家思想,引发社会变革和经济繁荣。
-孟子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仁政和君主责任。
-荀子主张法治和严刑峻法,代表了法家思想。
第四集:封建社会之秦汉时代-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始皇的,设置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及度量衡。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高祖刘邦的起义,建立西汉,开创了汉朝。
第五集:封建社会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由曹魏建立晋朝。
-五胡乱华,北方民族入侵,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流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桓谭的文学创作等。
第六集:封建社会之隋唐时代-唐朝的盛世,科举制度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
-唐朝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
-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塔里木大战,标志着唐朝的衰落。
第七集:封建社会之宋代及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举制度,放宽士人的考试条件。
-宋代的经济繁荣,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元朝的统一,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的征服,打破了宋朝和南宋的抵抗。
-明朝的光辉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启蒙,出现了世界级的船舶探险家。
三校生历史基础知识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夏朝。
中国的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时期: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据说由尧、舜和禹三位圣人统治。
夏朝统治了大约500年,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
商朝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大约持续了600年左右,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发展了青铜器和商代文字。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持续了约800年,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的,东周时期则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治。
秦朝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了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的朝代。
其他朝代除了上述朝代之外,中国历史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朝代,如汉朝、唐朝、宋朝等等。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重要事件和特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非常重要。
2. 世界历史除了中国的古代历史,了解世界历史也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兴起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
古埃及的法老统治下,埃及建立了庞大的金字塔和众多神庙,还有独特的文字系统——象形文字。
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是两个重要的古代文明。
古希腊文明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和艺术家,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则是古代欧洲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统治了大片领土。
中世纪中世纪是指欧洲历史上从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
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盛行和教传播的时期,也是骑士精神和巨大城堡的时代。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的一场文化运动,源于意大利。
文艺复兴期间,人们开始重拾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和文化,推动了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到19世纪时期发生在英国的一场巨大变革。
七年级上册整理原始社会到隋唐的知识点1.原始社会的特征2.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3.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4.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5.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6.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7.原始社会的政治组织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的形成2.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3.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4.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5.奴隶社会的文化特点6.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灭亡7.奴隶社会的影响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的形成2.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3.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4.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5.封建社会的文化特点6.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灭亡7.封建社会的影响隋唐时期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2.隋唐时期的经济3.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4.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5.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6.隋唐时期的外交关系7.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8.隋唐时期的商业贸易9.隋唐时期的手工业10.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正文】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起始阶段,其特征是人类处于初级的生产方式,生活在采集和狩猎的时期。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产品的取得比较容易,社会分工比较简单,人们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小。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成员的生活是简朴的,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明确的分工,经济活动以自然经济为主,社会成员之间主要通过血缘关系和部落、氏族关系进行联结。
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工具、宗教和艺术等方面。
最初的社会生产工具是石器,有石器时代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宗教是自然崇拜,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神秘力量的崇拜在当时占着重要地位。
艺术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歌舞和绘画等方面。
总的来说,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主要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和生活。
奴隶社会的产生是原始共产制社会走向了私有制社会的结果。
奴隶社会是指农奴基地所有制及奴隶制在全国范围内被确立和维护的社会。
奴隶社会主要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但已出现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生产等,不再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南方,是用人为商品来对待。
第30讲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3、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预习】百家争鸣1、出现的时间:时期;2、代表人物:道家:;儒家:;墨家:墨子;法家商鞅、等。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孔子思想核心是,强调“以德治国”,首创讲学,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进一步提出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
4.“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3、儒学对后世的影响【课后作业】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B.法家思想影响大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4、(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中国通史是指中国历史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总体概况。
下面是中国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古代华夏文明: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夏、商、周三代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尚书》、《易经》等文献的产生和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有《春秋左氏传》、《孟子》等重要文献。
战国时期是诸国相争的时代,有《战国策》、《孙子兵法》等重要文献。
3.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由秦始皇建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开通了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重要制度。
4.西汉兴亡: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历时近两百年,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墨客的兴起、丝绸之路的建设等都是西汉时期的重要特征。
5.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外族入侵等原因导致朝政腐败,出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国割据局面。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南北朝之间的政权更迭不断,文化艺术则兴盛一时,如《世说新语》、玄学的兴起等。
7.隋唐盛世: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局面,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有《唐诗三百首》、唐蕃贸易的兴起等。
8.宋朝与元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积极的时期之一,发展了农田水利和茶叶、丝绸等经济产业。
元朝是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9.明清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近代以来: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面临外族侵略和内外困境,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总结起来,中国通史涵盖了从远古时期至现代的历史内容。
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历史分期:前771年,西周灭亡。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01春秋、□02战国两个阶段。
2.春秋五霸形成:□03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君称为“□04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与周王室灭亡(1)战国七雄形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05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晋国出现□06三家分晋,齐国出现□07田氏代齐。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只剩下□08齐、□09楚、□10燕、□11韩、□12赵、□13魏、□14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15256年被秦国所灭。
4.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1)华夏认同:春秋时期□16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17华夏”,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了□18华夏认同观念。
(2)民族交融: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已逐渐融入华夏族,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19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1)农业:□01铁制农具广泛使用,□02牛耕得到推广,□03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修。
如:□04都江堰、郑国渠。
(2)工商业:□05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发展。
手工业□06分工更细密,□07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08中心城市和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2.商鞅变法(1)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兴起,他们要求获取政权。
②□09兼并战争剧烈,为了富国强兵。
(2)开始时间:前356年。
(3)内容及作用[金版微点拨]【思考探究1】你觉得“射王中肩”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金版点拨: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易混易错】奴隶、农民、无产阶级的区别奴隶,一无所有,无财产,无自由,无人权,是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
农民,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定的自由,有一定的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