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6
《汽车新技术》教案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认知,提高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1.2.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1.2.3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1.3.2 教学难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1.4.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1.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介绍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1.5.2 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1.5.3 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1.5.4 讲解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1.5.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新能源汽车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5.6 小组讨论: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
1.5.7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评价。
第二章:电动汽车技术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动汽车的原理、分类及关键技术。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演示,掌握电动汽车的操作与维护。
2.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电动汽车的原理与分类2.2.2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2.2.3 电动汽车的操作与维护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电动汽车的原理、分类及关键技术。
2.3.2 教学难点:电动汽车的操作与维护。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2.4.1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2.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介绍电动汽车的原理,引发学生兴趣。
2.5.2 讲解电动汽车的原理与分类。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教务科研处编印 2007年9月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大纲《汽车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普通高职)总学时30学时一、本课程的属性及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素质拓展课程,主要介绍近年来现代汽车上应用的最新技术。
它们包括: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四轮驱动、四轮转向和电动转向、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液压悬置隔振技术、汽车安全性、新型能源动力汽车技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综合性和适用性较强的选修课。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近几年在汽车上使用的新技术动态,为今后自学每一种新技术打下前期基础。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四轮驱动、四轮转向和电动转向、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液压悬置隔振技术、汽车安全性、新型能源动力汽车技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最新动态。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机械制造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汽车电气设备后续课程: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检测与诊断四、内容和教学要求第1章总论1.1汽车发展的简要回顾1.2汽车发展带来的利与弊1.3现代汽车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具体体现第2章汽车电子系统简介2.1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2.2汽车电子系统的组成2.3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第3章四轮驱动技术3.1概述3.2驱动系的总布置3.3四轮驱动的固有问题3.4四轮驱动各装置的作用3.5粘性联轴器第4章四轮转向和电动转向4.1四轮转向技术4.2电动转向(EPS)第5章悬架5.1空气悬架5.2半主动悬架5.3主动悬架第6章发动机液压悬置隔振技术6.1概述6.2发动机悬置的基本要求6.3发动机悬置发展的简要回顾6.4液压悬置的发展研究方向6.5液压悬置结构和工作原理第7章汽车安全性7.1概述7.2汽车的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7.3有关碰撞的几个基本问题7.4安全带7.5安全气囊7.6能量吸收式转向柱、座椅和头枕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现代汽车新技术》史文库主编2005.01 国防工业出版社《汽车文化》帅古金主编 2004.0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现代汽车技术及应用》简晓春主编2005.09 人民交通出版社。
《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前修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学分:4总学时:76 其中理论授课56学时,实践20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追踪汽车新技术发展方向,继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汽车新技术的知识,掌握燃烧及其控制技术、排放及控制技术、新能源及新型动力系统、汽车安全控制和外型设计及新型概念车等方面的新技术原理和结构特点。
教学要求:1、了解汽车和发动机的发展方向;2、掌握汽车和发动机的基本控制方法和技术;3、掌握汽车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熟悉新型动力系统及新能源;二、教学内容1、理论总学时:56学时第一章:绪论 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汽车与技术、汽车与管理、汽车与人等层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汽车所带来的问题。
重点:汽车与管理的关系。
难点:汽车与管理的关系,汽车所带来的问题。
第二章:汽车和发动机概述 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发动机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其中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分类、构造与工作原理),了解汽车新技术的构造原理(主要包括汽车底盘、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和控制系统)。
重点:汽车新技术原理和构造。
难点:汽车新技术原理和构造。
第三章:汽车污染控制技术8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包括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微粒),了解影响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包括过量空气系数、点火提前角、运转工况、发动机类型),掌握排放的处理措施(包括机外净化措施,如三元催化器、废气再循环EGR、微粒捕捉器)。
重点: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难点:排放的处理措施。
第四章:燃烧及其控制技术 8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发动机新型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均匀充量压缩燃烧、预混稀薄柴油机燃烧、预混压缩点火燃烧、稀燃发动机、分层燃烧、爆震燃烧、乳化和催化技术。
重点:发动机新型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
难点:预混压缩点火燃烧、稀燃发动机、分层燃烧、爆震燃烧。
《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1.总学时:32学时2.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二、课程性质《汽车新技术》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考试课程。
三、课程定位汽车新技术是汽车后市场的利润增长点,汽车岗位群必备的职业基础。
汽车新技术与故障诊断维修是汽车服务行业最超值的主导业务,是汽车技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最重要的业务素质。
《汽车新技术>>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广泛性。
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领先知识,快速培养专业领先技能。
学好这门课程为学生们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是培养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汽车服务人才的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制动性能、操纵稳定性新技术与检测、诊断、维修。
汽车仪表、汽车照明新技术。
减少汽车公害新技术。
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的新技术。
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汽车的使用与维修和汽车评估、营销中。
四、课程基本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熟练使用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的工量具及仪器设备。
2.技能目标:能熟练掌握汽车驾驶、维修保养等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汽车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的技能。
3.方法能力目标:了解汽车常见故障的故障现象,能描述和总结;能够分析故障原因,查找故障部位;掌握正确的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诊断流程。
能对汽车各系统重要部位进行调整和检测;培养故障诊断的实践技能,能正确排除常见故障。
4.社会能力目标:能建立与客户的沟通能力与沟通技巧;能够正确地领会顾客所描述的故障现象;能够正确地向顾客表达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能够明白怎样做才能尽快地让顾客认可尤其是陌生顾客的认可;能较好地经营与上级、同事和客户的关系,融洽相处,获得支持与配合。
为了客户的最佳利益,能调整个人行为。
五、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一)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掌握一定的汽车构造知识,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知识。
《汽车新技术》课程大纲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适用对象:三年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总学时:32学时讲授学时:20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2学时;先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电气设备机构造与原理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在汽车电气设备的基本知识和汽车电气设备维修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汽车新技术部分进行学习。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车载总线系统等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维修及故障诊断、排除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的任务①本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分析本课程地位及作用)中所承担的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汽车柴油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汽车主动、被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等,熟练掌握电路、模电、数电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及计算方法。
同时培养具有识读电路图的能力,能看懂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初步掌握和理解汽车部分电器的结构及原理。
使学生掌握汽车电路、汽车新能源的认识以及汽车新材料在汽车领域内的应用。
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前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学习汽车柴油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汽车主动、被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等,熟练掌握电路、模电、数电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及计算方法。
同时培养具有识读电路图的能力,能看懂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
③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学生掌握的前提课程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电气设备机构造与原理》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1.基本理论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必须理解电控发动机的逻辑控制如:缸内直喷技术、分成燃烧技术、发动机闭缸和启停控制技术等;掌握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液化石油气/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的性能;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和液化气燃料发动机的结构组成及功用;双燃料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理解电动汽车和噪声控制技术;新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的文案:要说现在这汽车技术啊,那发展得真是快得让人跟不上趟儿!就拿我前阵子的一次经历来说吧,我去参加一个车展,好家伙,那些新车展示的新技术,让我这个还算懂点车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咱先来说说这课程标准里的基础知识部分。
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盖房子得先打牢地基一样。
学生们得先搞清楚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啥是发动机、啥是变速器,这些都得门儿清。
可别像我那次在车展上,听到旁边一个小朋友问他爸爸,为啥这个车没有翅膀不能飞,把大家都逗乐了。
再讲讲新能源技术这一块。
如今电动汽车越来越多,那电池技术就是关键啦。
什么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还有各种快充、慢充的门道,学生们都得了解。
就比如说,有次我在路上看到一辆电动汽车在充电桩旁边充电,车主在那着急,说是充了半天电,也没充多少,这就是不懂电池技术吃的亏呀。
自动驾驶技术也是热门话题。
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这里面的分级和技术实现方式,那可得让学生们心里有数。
我记得有一回,我坐朋友的车,他那车有个自动泊车功能,结果半天没停进去,还得他自己上手,把我们笑得不行。
这就说明,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厉害,但还得不断完善和学习。
还有车联网技术,让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和外界互联互通。
想象一下,你在车里就能提前知道路况,还能远程控制家里的电器,多方便。
我有次出门忘关空调,多亏了车联网,用手机就给关了,省了不少电呢。
关于课程的实践环节也不能少。
得让学生们有机会亲自上手,拆拆零件,组装组装,感受一下汽车的魅力。
上次我去一个汽车维修店,看到几个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认真摆弄零件,那专注的劲儿,真让人觉得未来的汽车大师就在他们中间。
这汽车新技术课程啊,还得与时俱进。
老师们得时刻关注行业动态,把最新的技术和案例带进课堂。
学生们呢,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说不定未来的汽车创新就靠他们啦!就像那次车展上看到的那些充满创意和科技感的新车,谁能说这里面没有未来汽车行业的领军作品呢?总之,这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得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扎实,又强调实践操作的能力,还要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们真正成为汽车领域的小行家!这样,他们以后不论是自己开车、修车,还是从事相关工作,都能得心应手,不被这日新月异的汽车技术给落下咯!。
《汽车新技术》教学⼤纲《汽车新技术》课程⼤纲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适⽤对象:三年制,汽车运⽤与维修专业总学时:32学时讲授学时:20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2学时;先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电⽓设备机构造与原理⼀、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课程的教学⽬标(⼀)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职院校汽车专业的⼀门主⼲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在汽车电⽓设备的基本知识和汽车电⽓设备维修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汽车新技术部分进⾏学习。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系统掌握电控发动机、⾃动变速器、车载总线系统等的结构、基本⼯作原理、使⽤维修及故障诊断、排除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的任务①本课程实现专业培养⽬标(分析本课程地位及作⽤)中所承担的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掌握各种汽车柴油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汽车主动、被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等,熟练掌握电路、模电、数电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法及计算⽅法。
同时培养具有识读电路图的能⼒,能看懂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初步掌握和理解汽车部分电器的结构及原理。
使学⽣掌握汽车电路、汽车新能源的认识以及汽车新材料在汽车领域内的应⽤。
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与前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学习汽车柴油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汽车主动、被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等,熟练掌握电路、模电、数电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法及计算⽅法。
同时培养具有识读电路图的能⼒,能看懂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
③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学⽣掌握的前提课程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电⽓设备机构造与原理》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课程的教学⽬标1.基本理论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学⽣必须理解电控发动机的逻辑控制如:缸内直喷技术、分成燃烧技术、发动机闭缸和启停控制技术等;掌握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作原理;掌握液化⽯油⽓/汽油两⽤燃料发动机的性能;压缩天然⽓发动机和液化⽓燃料发动机的结构组成及功⽤;双燃料发动机的结构、⼯作原理和特性;理解电动汽车和噪声控制技术;新材料在汽车上的应⽤。
一、前言(5')传统汽车的几大组成部分?现代汽车技术主要是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主体,而扩及到其它领域中的现代新型技术。
本书主要介绍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等部位中电子技术控制的各种现代新型装置和设备。
二、教学内容(75’)绪论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50年代,汽车上首次采用电子装置:收音机60年代,晶体管应用在汽车上并逐步集成化,同时,也有其它电子装置不断出现,但主要是代替机械部件的作用。
70年代,电子技术开始普及,微机的出现,使电子技术成为解决汽车动力、油耗、排污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
汽车电子控制最早从发动机(点火时刻)开始,从单一控制到多功能(排气再循环、空燃比、怠速等)控制,称发动机集中控制。
进展到汽车上全面应用,如制动防抱系统、自动变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
在发达国家,汽车已进入电子控制时代。
二、现今汽车上采用的新技术1.发动机部分最佳点火提前角(ESA):在不同转速、进气量下,实现最佳点火提前角,发出最大功率或转矩,油耗和排放降到最低。
有开环和闭环两种,闭环在开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爆震传感器进行反馈控制,点火时刻精度比开环高,但排气净化稍差。
最佳空燃比:电控燃油喷射的主要内容,在各种工况及有关因素的影响下,空燃比达最佳值,提高功率、降低油耗、减小排污。
有开环和闭环两种,闭环在开环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由微机根据氧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修正燃油量。
排气再循环(EGR):可由发动机工况,适时调节排气再循环的流量,减少排污。
怠速控制(ISC):由水温及其它参数,如空调开关、动力转向开关等,使怠速处于最佳。
其它:电动燃油泵、发电机输出、冷却风扇、发动机排量、节气门正时、二次空气喷射、发动机增压、油气蒸发、自我诊断。
2.底盘部分制动防抱系统(ABS):防止制动时和转弯时产生侧滑,提高制动效能,保证行车安全,国外作为标准装备采用。
电控自动变速器:由节气门开度和车速条件,按换档特性,精确控制变速比,提高传动效率,降低油耗,改善换档舒适性。
《现代汽车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512111课程名称:现代汽车新技术英文名称:Modem Automobile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24/1.5 (讲课学时:2()实验学时:4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汽车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使学生了解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了解现代汽车在节能方面的新技术及应用:了解现代汽车在环保方面的新技术及应用:了解现代汽车在安全方面的新技术及应用;并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为今后从事车辆设计、制造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控制工程基础、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等,为本课程提供知识基础;后续课程,汽车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本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现代汽车新技术的相关知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前沿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对节能、环保和安全的作用;通过对现代汽车新技术发展的过程跟踪,正确理解汽车相关技术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理解和评价现代汽车技术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关系的能力。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7.2、6.1):2.学习现代汽车发动机相关的新技术、汽车新能源技术及应用、汽车底盘新技术、先进汽车安全技术、汽车新材料及轻量化等概念及原理及应用,了解世界汽车工业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成就及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车辆设计、制造及控制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1、2.2、12.1)3.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汽车电控系统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的工程实践能力。
《汽车新技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定位
汽车新技术是汽车后市场的利润增长点,汽车岗位群必备的职业基础。
汽车新技术与故障诊断维修是汽车服务行业最超值的主导业务,是汽车技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最重要的业务素质。
<<汽车新技术>>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广泛性。
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领先知识,快速培养专业领先技能。
学好这门课程为学生们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是培养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汽车服务人才的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汽车制动性能、操纵稳定性新技术与检测、诊断、维修。
汽车仪表、汽车照明新技术。
减少汽车公害新技术。
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的新技术。
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汽车的使用与维修和汽车评估、营销中。
二、课程任务
/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熟练使用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的工量具及仪器设备。
熟练掌握汽车驾驶、维修保养等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汽车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的技能。
能够正确地向顾客表达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能够明白怎样做才能尽快地让顾客认可尤其是陌生顾客的认可;能较好地经营与上级、同事和客户的关系,融洽相处,获得支持与配合。
为了客户的最佳利益,能调整个人行为。
三、课程设计理念
对接岗位培养职业能力、面对市场兼顾可持续发展,基于工作过程整合、程序化教学内容,坚持以汽车新技术就业为导向,培养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常见车型为实例,系统讲述了汽车发动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检测维修和故障诊断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系统零部件和总成的基本检侧与维修技能,掌握汽车发动机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能熟练使用发动机检修工具及仪器设备,能阅读英文维修资料,及时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最前沿技术,做到懂原理、能诊断、会检修,同时要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二、具体目标
—
本课程从工作岗位需求出发,以能力培养学习目标,在学习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养成,以适应将来从事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
1、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熟练使用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的工量具及仪器设备。
2、知识目标:了解汽车常见故障的故障现象,能描述和总结;能够分析故障原因,查找故障部位;掌握正确的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诊断流程。
能对汽车各系统重要部位进行调整和检测;培养故障诊断的实践技能,能正确排除常见故障。
3、素质目标
(1)具有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
(2)具有查找资料,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
(4)具有符合逻辑性的思维能力,能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106学时,具体的课程内容的选取见表1。
表1《汽车新技术》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方案一、教学组织实施
1.组织实施过程
:
2采用的教学模式
3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
4实训环节
二、考核方式建议
重视过程考核,强调日常学习的重要性。
避免期末考试突击复习的弊端。
建立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考评占70%,期末考评占30%。
具体考核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2课程考核方式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校内外实训基地:针对课程教学要求,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与企业联合,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岗位体验,培养职业素质。
2.信息资源:建立保障资料库,将专业图书、音像等资料集中管理和集中,将教学文件规范化、充实化严格按教学文件开展教学,有力监督教学的实施。
3.网络资源:将专业资料上传,教师备课时可以及时查阅,开拓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建立虚拟教学环境,拓展学习途径。
开通专业技术术网站,利用网络优势快捷获取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提高教与学的水平。
四、教学参考书及选用原则
1推荐选用的教材
课本教材:
【1】毛彩云陈学深汽车新技术及典型故障诊断维修机械工业出版社版
参考教材:
【1】史文库现代汽车新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视频教材:
[1]《汽车维修技术全集》。
推荐:中国轻型汽车修理行业协会。
制作:日本株式会社FOCUS公司三联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讲: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系讲师罗晓波。
出版发行:珠海特区音像出版社。
[2]《发动机拆装实训教材》自编自拍
2.教材选用的原则
要符合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
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行业标准要求相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原则。
五、其他
本课程标准由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汽车教研室与巴州本田特约维修站、东风雪铁龙特约维修站、四运司东风汽车大修厂、锦菱汽车销售服务中心、一汽大众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