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银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34 MB
- 文档页数:92
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分析
钟伟;周宇杰;王泽烨;宋军英
【期刊名称】《湖南电力》
【年(卷),期】2022(42)3
【摘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从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在能源结构及
布局、储能发展及负荷变化等方面的特点,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在安全稳定形态、
电力系统稳定控制及调度运行控制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开展新型电力系统频
率稳定控制研究,构建区域频率协同及频率紧急控制系统的观点,建立统一调度、分
级管理的跨区域和跨电压等级的广域调度控制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认知体系,充
分把握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完善电力系统数字化感知能力,建立广域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充分挖掘电力系统可调节资源,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钟伟;周宇杰;王泽烨;宋军英
【作者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上海电力大学;河海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12
【相关文献】
1.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问题分析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电力应急工作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在全国电力安全生产暨应急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
讲话3.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问题分析4.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问题分析5.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问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在当今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发电系统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要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可持续发展,其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水能发电等形式。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相比,新能源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其中稳定性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不稳定性因素众多。
首先,自然资源的波动性是一大影响因素。
以太阳能为例,其能量的获取受到天气、昼夜交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输出功率不稳定。
同样,风能也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风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风力发电的输出功率。
这种功率的波动对于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大量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而其输出功率又频繁波动,可能会导致电网频率和电压的不稳定,甚至引发电网故障。
其次,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设备可靠性也是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例如,光伏电池板可能会因为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而性能下降,或者出现故障;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齿轮箱等关键部件也可能会由于磨损、疲劳等原因而失效。
这些设备故障不仅会影响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还可能会对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威胁。
再者,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电力电子设备也会对稳定性产生影响。
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通常需要使用电力电子设备来实现电能的变换和控制。
然而,这些设备的性能和控制策略如果不够完善,可能会导致谐波产生、无功功率不平衡等问题,进而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和稳定性。
为了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在技术方面,通过研发和应用更先进的预测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预测精度,从而更好地规划和调度新能源电力。
例如,利用气象卫星数据、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等手段,对太阳能辐照和风速进行更准确的预测,为电力调度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加强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储能技术研究和应用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储能系统可以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从而有效地平滑功率波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论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李银川发表时间:2018-12-14T09:20:07.02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作者:李银川[导读]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壮大,如何做好对电力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有效应用诺威尔(天津)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301 摘要: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壮大,如何做好对电力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有效应用,提高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当中的质量与效率也就成为了电力系统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文章重点就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略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电力系统;应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推动社会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对工业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此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运而生,不仅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当中的稳定性、可靠性与高效性,并且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宽泛。
一、电气自动技术的优势(一)可控性现阶段,电力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中,这扩大了电力市场的规模,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力系统在原基础上,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可以对涉及到各项信息内容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合理控制,使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便于维护电力系统维护是整个系统难点,因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不够成熟,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对加强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处理,从而使电力系统的维护变得更加方便。
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对电力系统进行监督,使维护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先进信息技术将自动化技术合理的应用到电力系统,可以使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信息技术是电力系统运行,以及维护的关键方式,因此,对电力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方便对电力系统进行管理,能够及时的依据数据信息对电力系统的故障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效果。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能源电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电力源头更加广泛,能源质量更高,环保形势得以改善,因此近年来新能源电力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然而,新能源电力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不稳定的发电量和电网波动等。
在这个过程中,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为了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构成和特点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由风电、太阳能、水力、地热和生物能等多种电力源组成。
这些电力源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波动性和不稳定性。
风力发电是一种典型的波动性能源,其输出功率不仅受到风速的影响,还受到风向、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而太阳能发电则受到云量、时间、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电量也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相比之下,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的波动性略低,但也无法完全避免。
由于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电力源的波动性,其输出功率存在不稳定性,这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系统的波动性,可能会导致电网失衡,进而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和停运。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为了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首先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估。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对系统的频率响应和无穷小扰动分析两个方面。
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响应速度进行评估,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水平。
频率响应分析主要可以采用频域法、时域法和混合模型法等方法。
无穷小扰动分析则是针对系统存在的微小扰动进行分析和评估。
无穷小扰动分析一般采用线性化法,通过对系统进行线性近似处理,来分析系统在微小扰动下的稳定性。
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水平。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措施就是通过控制电力源的输出功率来减小波动性,保证电网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发电机控制和电力转移控制等。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新能源电力系统正在迅速发展。
新能源电力系统通常由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不同形式的能源组成,能够提供环保、高效、可再生的电力。
但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和波动性也给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
因此,研究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问题1.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能源来源是不稳定的,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收集量、质量和可用性都有所不同。
因此,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输出也难以保持稳定。
例如,电力网某一时段风能充足,电网的电力供应将以风能为主,如果突然不设防蒸发掉,那么电力缺口将会非常大。
2.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可预测性由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天气、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会影响其能源输出并影响电网负载,因此难以精确预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输出。
这使得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供求关系变得不可预测,从而影响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方法1. 多元化的能源来源提供多个能源来源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波动性,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等不同的能源,可以使得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能源供应更加稳定。
2. 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实现高效的电力管理系统,使其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变化的能源输出情况。
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需求的预测,以便预测电力缺口,根据缺口大小,自动调节电力系统中的不同能源的供应量。
3. 能源存储技术能源存储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波动性问题。
比如,通过使用水库等储能设施存储水力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随时可用于电力严重不足时,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4. 电力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机制,可以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励企业使用再生能源,将其电力注入电网中,从而促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并推动其稳定性。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李庚银答案第四章1. 引言在电力系统中,分析和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状态和暂态稳定性等。
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相关内容。
2. 潮流计算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
它用于确定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和功率的分布情况。
潮流计算通常基于一组节点电压和功率的方程组,通过迭代求解来得到系统的潮流分布。
在潮流计算中,我们需要考虑节点的注入功率、节点电压和导纳矩阵等因素。
3. 短路计算短路计算是另一个重要的电力系统分析方法。
它用于分析电力系统中的短路故障,以确定故障后的电流、电压和功率等参数。
短路计算通常基于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元件参数,通过求解短路电流和电压等方程来确定系统的短路情况。
短路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电网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设备和改进系统性能。
4. 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分析是电力系统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用于评估电力系统在稳定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稳定状态分析通常涉及发电机、变压器、传输线以及负载等元件的动态响应。
通过分析这些元件的电压、频率和功率等参数,我们可以评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并优化系统的运行。
5. 暂态稳定性暂态稳定性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它用于评估系统在故障恢复后的稳定性和响应时间。
暂态稳定性分析涉及系统的瞬时电流和电压等参数,以及设备的动态响应。
通过分析暂态稳定性,我们可以评估系统的冗余性和可靠性,并优化系统的设计和操作。
6. 总结电力系统分析基础是研究电力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了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状态和暂态稳定性等相关内容。
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电力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指导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学习对于电力系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各种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一、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燃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并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环保的能源形式,具有资源丰富、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受到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新能源电力系统是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构建起来的一个全新的能源系统。
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挑战。
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存在问题1.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不足。
新能源电力系统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功率波动,影响电网的稳定性。
2. 控制系统不完善。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控制系统对于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考虑不足,无法有效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 传统电网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协调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传统电网的协调运行,需要更加精细的调度和控制方式。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针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加强对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找到系统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2. 完善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适应新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的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3. 加强新能源电力系统与传统电网的协调。
建立新能源电力系统和传统电网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
4. 发展储能技术。
加大对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波动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5. 加强科研和产业合作。
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促进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是当前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只有加强对系统的分析和改进,完善控制系统设计,加强新能源电力系统与传统电网的协调,发展储能技术,并加强科研和产业合作,才能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能源依赖程度的降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已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难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结构新能源电力系统由多个新能源电源和传统能源电源组成,其中新能源电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传统能源电源包括化石能源和核能源。
这种多源电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能源电源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新能源的多样化使得系统的稳定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新能源电力系统也受到能源传输和储存方式的限制。
在多源电力的情况下,优选的能源传输与储存方式需要统筹考虑。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1. 风速和光照度的随机性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发电的时候会受到环境的自然因素的影响,风速和光照度波动不定,因此发电效率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带来了稳定性领域的挑战。
2. 发电负载的变化随着用户的用电需求变化,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电负载也会随之变化,导致系统负载的不稳定性,影响供电质量。
3. 电力质量的保障新能源电力系统中使用的许多发电装置由于工作原理的特殊性质会对电力质量产生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潮流变化和电压波动。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通过系统分析的角度来进行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主要方法包括基础理论、仿真技术和试验验证。
1.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中的某些特殊现象,如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并网电域分布、电磁干扰等。
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行为,识别系统中的瓶颈及技术难点。
2. 仿真技术仿真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了解系统行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确定系统在不同负载或环境参数下的性能,然后根据模拟结果制定决策,以实现系统最佳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新能源逐渐成为了人们探索的方向。
新能源电力系统因其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然而,由于新能源的不确定性和非稳定性,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能源的不可控制性,如太阳能和风能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系统在供能和调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新能源的间歇性,即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内,新能源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电力。
这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新能源电力系统面临着一系列的稳定性问题。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面,首先需要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考虑到新能源的特性和系统的运行参数等,预测系统的运行状态。
然后,可以采用各种评估指标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情况,如频率偏差、电压稳定性和振荡状况等。
在稳定性控制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能量储存技术,通过储存部分电能来应对新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目前常见的能量储存技术包括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超级电容储存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新能源供应不足或过剩时提供能量的平衡。
另外,还可以采用灵活的电力调度策略来优化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调度方案,可以使得新能源的供应和电力需求之间达到平衡。
例如,可以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进行组合使用,以满足系统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保护和安全措施,以防止系统发生故障和意外情况。
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和控制系统来监测和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和电力故障等。
综上所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建立系统模型、采用储能技术和灵活的电力调度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电气与信息工程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第876期第5期2024年3月收稿日期:2023-09-05作者简介:吴波(1991—),男,本科,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电力系统。
高比例新能源渗透组网的系统稳定性研究吴 波(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摘 要:【目的】目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多起重大电网事故,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
通过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暂态特性,为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提供建议。
【方法】以某新能源富集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电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的供电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其电网暂态稳定性的特性差异,探讨储能电站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
【结果】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新能源装机占比越高,系统暂态稳定性越差;当新能源占比超过50%时,系统无法稳定运行,储能电站介入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
【结论】储能电站是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且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能源;系统稳定性;新型电力系统中图分类号:TM341;TM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5-0004-05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4.05.001Research on System Stability of High Proportion New EnergyPenetration NetworkWU Bo(Fujian Yongfu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 Ltd.,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 [Purposes ] Currently, there are multiple major power grid accid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new power system, and the stability issu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ower system a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By analyzing the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power system,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new power system. [Methods ] Taking a new energy enrichment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power grid power supply mode and the new power system power supply mode separately, and studies the transient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ower grid and explore the role that energy storage stations can play in new power systems. [Findings ] The results of the transient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system show: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new energy installed, the worse the transient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When the proportion of new energy exceeds 50%, the system cannot operate stably. After energy storage intervention, the transient stabilityproblem of the system can be greatly solved.[Conclusions ] As a solution to the stability problem of the new power system,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s are feasible and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words: new energy ; system stability ; novel power system0 引言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区别于部分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战略,我国采取低碳或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路线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考虑机组投运风险的发电和备用协调调度模型薛志英;周明;李庚银【摘要】针对机组组合中如何实现机组有功出力与备用容量协调调度的问题,建立了考虑机组投运风险的机组组合模型.讨论了考虑风电接入时模型的处理方法.采用基于条件期望值的求解方法,不仅能够控制系统的失负荷概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失负荷事件的后果.通过仿真算例证实了其方法的显著优势,对电力系统机组组合优化调度问题有一定实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国电力》【年(卷),期】2014(047)003【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机组组合;投运风险;协调调度;条件期望【作者】薛志英;周明;李庚银【作者单位】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60 引言机组组合(unit commitment, UC)是电力系统运行调度的重要决策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对未来某时刻系统负荷的预测,制定机组的最优启停计划、确定开启机组的出力水平,同时配置一定旋转备用以应对机组停运、负荷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1]。
本文针对UC 问题中可靠性约束如何处理的问题重点进行2 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如何同步实现机组有功出力与备用容量的协调分配;二是可靠性约束不仅包含机组容量不满足负荷需求的概率,还能体现发生失负荷时事件的严重程度。
并通过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 问题描述在数学上, UC 问题是一个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问题。
以单时段UC 问题为例,将购买旋转备用费用和燃料成本一起计入系统运行成本[2]。
式中:ΩG 为发电机组集合; Pi 为机组 i 的有功出力; Ri 为机组i 提供的备用容量; ui 为机组启停变量; ai, bi 和 ci 为成本系数; di 为备用的单位购买成本。
MMC 控制策略比较分析研究
李威;李庚银
【期刊名称】《电机与控制学报》
【年(卷),期】2016(020)008
【摘要】为了研究MMC的控制算法,将模型预测控制应用于MMC系统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在模型预测控制中引入了死区补偿;并与传统的PI控制器进行深入比较分析。
最后通过样机实验表明:两种控制算法在控制MMC输出电压、电流,环流和电容电压平衡控制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尽管模型预测控制输出电流波形质量不如传统PI控制器优良,但是在电容电压平衡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并且由于模型预测控制能知晓下一时刻的开关状态,并能预测最优的开关组合状态,所以比传统PI控制表现出更快的动态响应特性。
【总页数】9页(P55-63)
【作者】李威;李庚银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2
【相关文献】
1.MMC-HVDC电磁暂态仿真模型比较分析研究 [J], 李威;李庚银
2.MMC与LCC换流变分接头控制策略的比较分析 [J], 姚传涛;戴甲水;莫跃;宋海
彬;张威宇;金涛;王健
3.基于变基准值比较的MMC电容电压优化均衡控制策略 [J], 高锋阳;强国栋;高云波;张国恒
4.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MMC控制策略的仿真比较研究 [J], 刘道远; 程启明; 孙伟莎; 程尹曼
5.考虑功率裕度的MMC-MTDC改进下垂平坦控制策略 [J], 宋平岗;杨长榄;龙日起;雷文琪;郑雅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监督学习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算法比较涂京;周明;宋旭帆;周光东;李庚银【期刊名称】《电力自动化设备》【年(卷),期】2018(038)012【摘要】非侵入式负荷监测(NILM)能够在不干扰用户正常用电的情况下,低成本地实现用户用电设备类型的识别和用电负荷的分解,因此非常适用于家庭用户用电监测.大量智能电表在家庭用户中的安装为居民NILM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使得居民NILM研究成为热点.基于家庭负荷稳态电流样本,采用负荷电流谐波系数作为负荷分类特征,建立了基于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k-近邻算法、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的4种NILM分类模型,利用BLUED数据库对4种分类器进行训练和测试,对比分析其在识别精度、训练时间、识别速度和抗噪能力方面的表现,并对其在家庭负荷识别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分类器中MLP神经网络具有总体最优的分类效果和计算性能,更适用于家庭用户负荷监测.【总页数】7页(P128-134)【作者】涂京;周明;宋旭帆;周光东;李庚银【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21;TM764【相关文献】1.基于Bi-LSTM算法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模型 [J], 何恒靖;王灏;肖勇;张恒;赵云;周东国2.基于SAGA-FCM算法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J], 刘炜; 谭兴; 周克; 马嘉伟3.基于降噪滤波与FHMM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算法 [J], 侯艾君; 王永生; 顾博川; 李晓枫; 孙毅4.基于Ⅴ-Ⅰ轨迹特征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算法 [J], 杨云瑞;黄宇魁;陈文浩5.基于低采样率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多目标优化算法 [J], 吴宇;冉婧;陈顺利;李恒宇;吴林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