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景》
- 格式:pptx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10
《无锡景》-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一、曲目介绍《无锡景》是一首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现代管弦乐曲。
作曲家王建民通过描绘江南水乡无锡的美景和古老文化,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该曲旋律清新优美,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管弦乐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无锡景》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无锡景》的基本节奏和演奏技巧;3.学会如何把握曲目的情感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曲目分析(1)概括曲目:本曲是一首以江南水乡无锡为背景的管弦乐曲,融合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
(2)歌曲主旋律:以D调为基调,在具有节奏感的伴奏中,清新且优美的旋律穿插其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曲式:本曲是一首套曲,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2. 乐器演奏介绍本曲是一首管弦乐曲,乐器的演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需要注意弓法的运用,以保持旋律的流畅和动听。
(2)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需要注意管子和嘴的角度,以便产生合适的音色。
(3)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大号):需要注意用气和发音方式,以掌握好旋律的节奏和表现感情。
3. 演奏技巧和乐谱分析(1)技巧训练:① 从练基本功开始,强化发音技巧和手指灵活度;② 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好曲目的节奏和音色;③ 积极创新演奏技巧,使演奏更具特色。
(2)乐谱分析:根据乐曲的节奏和音色,分解乐谱,学号好曲目的演奏技巧和把握。
(3)情感表达:通过演奏的形式,表达好曲目的情感,体现出作品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4. 唱韵训练和合奏演练(1)唱韵训练:强化认知和练习发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乐曲的音乐特色。
(2)合奏演练:通过对乐曲各部分的练习,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美好。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学完成后,进行以下评估:1.按要求掌握好曲目的演奏技巧和音色;2.通过合奏的演练和唱韵训练,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作精神;3.利用乐曲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意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乐曲背景和意义。
《无锡景》小调集萃教案公开课一、课程背景《无锡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无锡地方小调,曲调优美、歌词生动,描绘了无锡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无锡景》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无锡的地方文化,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无锡地方小调《无锡景》的背景、曲调和歌词特点。
2. 学会演唱《无锡景》,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
3. 感受无锡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提高对地方文化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介绍《无锡景》的背景、曲调和歌词特点。
2. 分析《无锡景》的节奏、音高和唱腔,讲解唱歌技巧。
3. 集体学唱《无锡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演唱姿势。
4. 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5. 课堂展示,评价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无锡景》的背景、曲调和歌词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4. 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无锡景》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无锡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唱歌技巧的提高,如发音、音准、节奏等。
4. 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音乐教室2. 教学设备: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3. 教学材料:《无锡景》乐谱、歌词卡片、录音带或音频文件4. 学生用具:乐谱、歌词卡片、录音机或手机七、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播放无锡风光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无锡的美丽景色。
教师简要介绍《无锡景》的背景和特点。
2. 歌曲学习(15分钟)分析《无锡景》的曲调和歌词特点。
讲解歌曲的节奏、音高和唱腔。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音准。
3. 分组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歌词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姿势。
《无锡景》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音乐欣赏与表现技巧目•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跨学科融合拓展活动设计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无锡景》背景及作者简介背景作者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无锡景》的历史背景、歌曲风格和演唱技巧,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江南民歌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仿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江南文化的热爱和对民间音乐的传承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第三阶段课程总计第四阶段课程安排与时间文本解读与赏析语言优美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节奏感。
结构清晰文章以描述无锡景色为主线,通过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无锡的美丽,再分述各个景点的特色,最后总结全文,表达对无锡的赞美之情。
详略得当在描述各个景点时,作者根据景点的重要性和特点,有详有略地进行介绍,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无锡的风景名胜。
文本结构及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01“寄畅园里走一走,江南园林甲天下”02“二泉映月听一听,琴声悠扬传四方”03文本主题思想探讨赞美无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0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02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03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景观030201无锡地区自然地理概况无锡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展示及体验活动设计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与工艺地方美食文化民俗风情表演音乐欣赏与表现技巧《无锡景》音乐特色分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采用2/4拍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弹性,易于传唱。
歌词意境深远气息控制发声练习咬字吐字情感表达演唱技巧指导及实践演练根据歌曲风格和特色,可选择琵琶、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作为伴奏乐器。
乐器选择演奏方法伴奏编配合作演奏介绍所选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如琵琶的弹挑、轮指等技巧,二胡的运弓、换把等技巧。
《无锡景》的前世今生“我有一段情呀,唱拨倷诸公听,诸公要听静呀静静心呀……”,每当人们听到这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曲词,便会脱口而出:这是《无锡景》!这首当年的时调小曲,在无锡,在江南,乃至在中国更广大的地区,已经吟唱了百余年,至今还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无锡景》的由来和初期面貌《无锡景》所用的曲调,源自于由北方传入南方的一首时调,名曰《侉侉调》。
过去,北方人常称南方人为“蛮子”,而南方人则称北方人为“侉子”。
由此可知,“侉侉调”最初应该是南方人对这首由北而入南的时调的一种称呼。
现在能见到的“侉侉调”的最早的工尺谱,见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程仲铨抄的《小调器乐谱》。
此调一经形成,在华北、江南、苏皖、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很多地区广为传唱,且被冠以《卖油郎》《五更歌》《照花台》《盼五更》《探清水河》等不同的名称。
“侉侉调”流传到江南后,风行一时,被填上反映江南不同地方风土人情内容的词,其中尤以《无锡景》流传最广,成为在江南乃至在全国有广远影响的一首时调小曲。
1924年出版的一本《风琴小曲指南》中曾收录了《无锡景》,编者并有一段文字,说明为何此曲会风行一时:“此无锡景致小曲,乃借用侉侉调(即《一支更儿里》)之调门而编成者。
从前此调,亦甚平淡,何近来一经莺声呖呖之名妓名坤角辈盛唱,竟大有青盛于蓝之势。
虽有歌喉之妙,然大半原因,实以唱时皆有风琴丝竹为之辅助,故其声调变成倜傥风流,又软又爽……”。
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的许多刊行的民歌时调集中,都收录了《无锡景》(或称《无锡景致》)的曲词,彼此之间从内容到文字都较为接近,但又存在着许多“异文”。
下面转录当时的一本《简谱时调中国民歌集》中收录的《无锡景》曲词,以使读者能见其比较原初的面貌:奴有一段情呀,唱拨诸公听,诸公要听静呀静静心呀,奴有末一只个无锡景呀,一一那从头末唱拨诸公听。
小小无锡城呀,从前到如今,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一到子辛亥年起革命呀,新造那一座末光呀光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