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全麻药
- 格式:ppt
- 大小:8.61 MB
- 文档页数:54
医院麻醉科静脉全身麻醉操作规范【分类】将全麻药注入静脉,经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根据用药种类不同,可分为单一药物麻醉,方法简易,但总用药量有限制;复合麻醉系采用2种以上的静脉麻醉药(包括催眠药、镇痛药和肌松药),充分发挥每一种药物的优点,互补缺点,用较小剂量达到镇痛记忆消失和肌肉松弛的目的,亦称“平衡麻醉”或“全凭静脉麻醉”。
如同时辅以吸入麻醉,则称为“静吸复合全麻”。
【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麻醉药及麻醉方法。
2.多种麻醉药复合使用时,注意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机配伍,使正作用相加,副作用互相减弱或抵消。
3.应以满足镇痛、唾眠和肌松为目的合理选配药物。
4.恰当掌握用药量,避免多次或连续用药致积蓄中毒。
5.静脉全麻期间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除短小手术外,应在气管内插管下进行。
掌握麻醉深度,严密观察呼吸和循环情况。
6.必须常规备好麻醉机、氧气、负压吸引及气管插管器械并检查无误后方可实施麻醉。
7.麻醉前常规使用颠茄类药物及镇静剂。
【硫喷妥钠静脉麻醉】1.适应证:(1)四肢及躯干无需肌松的短小手术;(2)全身麻醉的诱导或行小儿基础麻醉:(3)辅助麻醉剂;(4)抗惊厥及治疗局麻药中毒。
2.禁忌证:(1)急、慢性呼吸道梗阻;(2)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潜在呼吸道梗阻因素);(3)支气管哮喘和对硫喷妥钠过敏患者;(4)严重低血压休克;(5)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不全;(6)上消化道梗阻、大出血或饱胃属相对禁忌。
3.注意事项:(1)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将硫喷妥钠稀释成2. 5%溶液(小儿可用1%-2%溶液);(2)小儿基础麻醉:一般多适用于0.5岁-6岁小儿,稀释2%或2.5%溶液,按15-20哨/1^ 体重计算,作深部肌肉注射,注射后3-5min内入睡,约可维持30Y5min.第二次追加量为首次量的l∕3-l∕2o(3)静注硫喷妥钠速度不可过快(开始5ml可稍快),诱导时应注意呼吸和循环的变化。
静脉全麻药与全麻的诱导、维持和苏醒一、静脉全麻药定义:凡经静脉途径给药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分类: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
应用:麻醉诱导;静吸或静脉复合麻醉。
1、理想条件:易溶于水,溶液稳定,可长期保存刺激性小,注射无痛,不产生静脉炎误入动脉不引起痉挛和栓塞在体内无蓄积,可重复用药代谢不依赖肝功能,代谢产物无作用快、强、短,诱导平稳,苏醒迅速毒性低,安全范围大,不良反应少而轻麻醉深度易于调控,镇痛、肌松强有特异拮抗剂目前没有各方面都符合理想的2、优点(与吸入麻醉药比) :使用方便,不需特殊设备无呼吸道刺激性;化学性质稳定:无燃烧、爆炸不污染手术室空气诱导、起效快( 1个臂-脑循环内起效)3、缺点:麻醉作用不完善,均无肌松作用,除氯胺酮外均无明显镇痛消除有赖肺外器官,剂量过大难以迅速排除,多有蓄积作用全麻深度不易控制,苏醒较慢,苏醒后有后遗效应(倦怠、嗜睡)分期不明显,表现不典型4、弥补方法:严密监测,尤其应加强呼吸、循环管理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复合用药二、常用静脉全麻药1、硫喷妥钠静脉麻醉●首次3-5ml,递增5-10ml,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疼痛刺激无反应,开始手术●每2-3分钟,注药1-2ml●成人总量≤0.5g,最大剂量0.75-1.0g●辅助麻醉,解痉、控制惊厥● 0.1%-0.5%,20-100滴/分钟滴注●蓄积、中毒适应证:(1)全麻诱导:较吸人麻醉舒适,诱导迅速,是临床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法(2)短小手术:如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烧伤换药及心脏电复律等,有镇痛不全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现已少用(3)控制痉挛和惊厥:如局麻药严重毒性反应所引起的惊厥禁忌证:(1)婴幼儿(2)孕妇或剖宫产术(3)心功能不全或衰竭者(4)失血、低血容量或休克病人(5)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和有肺部疾患者(6)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7)营养不良、贫血、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者(8)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9)紫质症先天性卟啉代谢紊乱者(10)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内压增高、严重糖尿病或有巴比妥类药物过敏史者并发症:(1)硫喷妥钠呈强碱性(2)注速过快或注药过量可严重抑制呼吸和循环功能(3)可出现肌张力亢进或肢体不自主的活动,部分病人可出现咳嗽、呃逆甚至喉痉挛2、氯胺酮麻醉①肌肉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 )●儿童4-6 mg/kg,<1岁,增加至10mg/kg● 1-5min起效,维持15-25分钟●追加首量1/2—1/3②静脉注射法(intravenous injection)●首量 1-2mg/kg,1-2min起效,维持5-10min●追加:首量的1/2或全量●总量< 6mg/kg③连续静脉输注法1-2mg/kg,0.1%静脉滴注④氯胺酮亚分离麻醉● 0.5(0.25-0.5)mg/kg,iv● 50ug/kg/min适应证:(1)短小手术、体表手术和诊断性检查,如切开引流、骨折复位、外伤缝合、烧伤清创以及更换敷料和心血管造影等(2)气管内插管的麻醉诱导,适合于小儿、休克或低血压病人的麻醉诱导(3)其他麻醉方法的辅助麻醉,用于辅助硬膜外麻醉时单次注射给药量不宜超过0.5mg/kg (4)基础麻醉,如小儿基础麻醉(5)用于老年或危重病人,可保持呼吸和循环的稳定。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用于手术、疼痛缓解和其他医疗操作中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镇痛和抑制意识的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能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起效并具有短暂作用时间。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2.气体麻醉药物:气体麻醉药物是通过患者呼吸这种气体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气体麻醉药物有笑气、氟烷等。
这些药物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大脑,发挥麻醉作用。
3.插管麻醉药物:插管麻醉药物是指通过气管插管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物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疼痛缓解,通过阻断痛觉神经的传递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组织中,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或神经束中,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这些药物能够局部麻醉神经束,使其对疼痛信号不敏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具有麻醉效果。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以下几种:1.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通过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可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2.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包括:烷基酚类(丙洦酚、磷丙泊酚),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仑、劳拉西泮和拮抗药氟马西尼),咪唑林(依托咪酯和右美托咪定),与硫喷妥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见表6-1。
表6-1 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变化CI,心指数;HR,心率;LVSW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MBP,平均血压;PAP,肺动脉压;PVR,肺血管阻力;PCWP,肺动脉楔压;RAP,右房压;SV,每搏输出量;SVR,全身血管阻力;—:无数值一、烷基酚类烷基酚类的代表药物是丙泊酚。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静脉麻醉药的历史性突破,从其引入临床使用后,静脉麻醉的发展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进展非常迅速。
目前丙泊酚已经成为全世界麻醉药中最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一)丙泊酚丙泊酚(Propofol)在室温下为油性,不溶于水,但具有高度脂溶性。
丙泊酚注射液中含有丙泊酚和脂肪乳溶剂,目前常用的脂肪乳溶剂有长链的大豆油和中链甘油三酯(即中长链脂肪乳)。
建议储存在25℃以下,但不宜冷冻。
1.药代特性静脉注射后到达峰效应的时间为90秒。
分布广泛呈三室模型,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6-1。
95%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
2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脑平衡半衰期2.6分钟。
初期和慢相分布半衰期分别为1~8分钟和30~70分钟,消除半衰期为4~23.5小时。
主要在肝经羟化和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解为水溶性的化合物经肾排出。
老年人清除率低,但中央室容积小。
儿童的中央室容积大,且其清除率高。
其代谢产物无药理学活性,故适合于连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
与氯胺酮和依托咪醅药代动力学比较见表6-2。
表6-2 三种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2.药理作用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丙泊酚可能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
也可能通过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系统产生间接的镇静作用,或者有可能通过调控钠通道门控对谷氨酸的N-甲基-D门冬氨酸(NMDA)亚型产生广泛的抑制,进而发挥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麻醉药物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患者镇静。
它们具有不同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药物特性来选择。
本文将对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进入无痛觉和无意识状态,分为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和吸入全身麻醉药物。
静脉全身麻醉药物是通过给药管道直接注射或持续输注的方式使用,常见的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作用迅速,具有调节性,也可以用于麻醉的维持。
吸入全身麻醉药物是通过吸入麻醉气体或挥发性液体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效果,常用的有七氟醚、异氟醚等。
这类药物具有快速达到麻醉效果、易于控制的优点。
2. 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组织和神经末梢,可以麻痹该部分区域,阻断痛觉传导。
常见的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3. 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可以通过阻断周围神经传导,使感知区域麻痹。
常用的神经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二、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1. 麻醉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术中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
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通过给药方式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
静脉全身麻醉常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实现,而吸入全身麻醉常用麻醉气体呼吸机进行诱导。
3. 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手术过程中持续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根据手术的需要,可以通过静脉给药、静脉持续输注或吸入麻醉气体进行维持。
4. 麻醉监测: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药物的浓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常见的监测内容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5. 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后,需要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
通常通过停止给药,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对麻醉药物进行解毒和代谢来实现麻醉的苏醒。
三、麻醉药物的风险和副作用麻醉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应慎重选择和使用。
静脉麻醉诊疗规范可以使用单一药物,亦可几种药物复合静脉注入,适用于各类手术的麻醉。
麻醉前准备同吸入麻醉。
【静脉麻醉药】(一)硫喷妥钠2.5%硫喷妥钠溶液呈强碱性(PHlo.5~11),以镇静催眠为主,镇痛作用弱,对循环、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引起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
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和组织氧耗量,有抗惊厥作用。
该药用于全麻诱导,作用迅速,舒适。
剂量全麻诱导3~5mg∕kg;短小手术静脉分次注入一般成年不超过0.5g;小儿基础麻醉15~20mg∕kg深部肌肉注射。
适应证:全麻诱导,基础麻醉,解痉和治疗局麻药中毒惊厥。
禁忌证:休克,心功能不全,哮喘,严重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血紫质症(口卜咻症,porphyria)(二)丫-羟丁酸钠丫-羟丁酸钠是一种毒性很低的催眠性全麻药,对循环、呼吸、肝肾功能很少影响,时效较长。
单独用药在诱导期和苏醒期可引起肌肉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伍用地西泮类药可预防或治疗。
适应证: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但苏醒期延长。
禁忌证:严重低血压,癫痫,低钾血症,严重心律失常。
临床剂量:50~80mg∕kg,小儿最高100mg/kg。
(三)乙咪酯(依托咪酯)乙咪酯较硫喷妥钠催眠性能强,起效快,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较大剂量或注速过快偶有呼吸暂停,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长时间给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单一用药易引起肌阵挛,氟哌利多和芬太尼可减少其发生。
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
适应证:全身麻醉诱导和静脉复合全麻,尤适用于老年、危重及心功能减退病人。
禁忌证:潜在性紫质症病人。
临床剂量:0.3mg∕kg o(四)异丙酚(丙泊酚)异丙酚是一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静脉麻醉药。
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而完全,即使长时间静脉注射,苏醒亦快。
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心排出量轻度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变化不明显。
周围血管扩张,阻力下降的程度大于等效剂量的硫喷妥钠。
呼吸抑制明显,可降低眼内压,颅内压。
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术语与解答】所谓静-吸复合全麻是指有选择的将静脉全麻药和某种吸入全麻药先后或同时应用,以发挥两者的作用优点:①如先采用静脉全麻,患者则舒适、易于接受,且全麻起效快(全麻诱导期短) ;然后实施吸入全麻,则易于术中麻醉管理,麻醉深浅容易调控,整个麻醉术中可达到两者的优势互补,而且麻醉全程两者用药均可减少;②先实施吸入全麻,再进行静脉全麻通常用于不予配合的幼儿或儿童,由于小儿进入手术室恐惧、害怕而哭闹不止,若采取面罩给予大剂量氟类全麻药(如七氟烷、氟烷、异氟烷等)吸入,短时间内患儿可安静不动,此时有利于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实施静脉全麻诱导。
【麻醉与实践】静-吸复合全麻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大多是静脉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完成后再采取吸入全麻维持,或静脉与吸入全麻同时维持,其操作步骤如下:1. 全麻诱导期通常选择起效迅速的静脉全麻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等(也常同时加用咪达唑仑)与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为芬太尼类)以及肌肉松弛药(去极化或非去极化类均可)复合应用,以便使患者意识迅速消失,待骨骼肌完全松弛,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以便实施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2. 全麻维持期①气管插管完成后,患者此时至手术结束前均处于全麻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给予挥发性全麻药持续吸入来实现,一般根据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大小等将吸入全麻药浓度调控在2%~4%之间,其次小剂量静脉麻醉药辅助;②现今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为七氟烷、恩氟烷、异氟烷、氧化亚氮、地氟烷。
此外,在全麻维持期也经常将吸入性全麻药与静脉全麻药同时或交替给予,麻醉医师也经常根据自己的习惯应用。
总之,临床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可达到优势互补,尤其术毕患者苏醒较快。
3. 控制性降压是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致使机体动脉血压下降,并将血压调控在适宜低限水平,以便改善手术野环境,创造手术操作条件,同时又减少术中失血的一种麻醉协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