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全麻药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37
吸入麻醉药的毒副作用作者:胡海燕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7期乙醚用于临床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纵观现在临床的挥发性麻醉药还有氯仿、氯乙烷、乙烯醚、三氯乙烯、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等。
此外,气体麻醉药有氧化亚氮(N2O)、环丙烷和乙烯。
众多周知,麻醉药减少痛苦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了一些毒副作用。
一、麻醉药的作用麻醉方式主要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二种。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局部应用于神经干或神经末梢周围,能暂时或完全和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使局部的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
全麻药的麻醉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比较重要的理论有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脂质学说。
前者认为,除氧化亚氮外,吸入全麻药可通过抑制兴奋性突触和增强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而发挥作用,其机制与干扰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功能有关,如干扰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GABAa受体离子通道和甘氨酸受体离子通道的功能,易化CNS抑制性突触传递,因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
脂质学说认为,吸入全麻药脂溶性高,容易溶入类脂质丰富的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内,引起细胞膜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干扰了膜蛋白受体和Na+\K+等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进入神经细胞内的全麻药与类脂质结合后,导致整个细胞的功能改变。
因而抑制递质的释放\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递,引起全身麻醉。
抑制循环和呼吸系统。
含氟麻醉药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肌收缩力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和降低血压,并能降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内脏血流量减少。
地氟烷和七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效应相对较小。
本类药物还能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使呼吸加快\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降低。
并对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性,其中以地氟烷刺激性最大而七氟烷最小。
松弛骨骼肌和子宫平滑肌。
含氟麻醉药有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松弛作用,且与非除极型肌松药相协同。
此外,还明显地松弛子宫平滑肌,使产程延长和产后的出血过多。
二、麻醉药的副作用1.肝毒性问题吸入麻醉药后可能造成肝毒性问题,这种肝毒性与其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的生成物有关。
对临床常见全身麻醉方法的科普发布时间:2021-12-27T06:09:16.57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2期作者:黄艳[导读] 全身麻醉是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黄艳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山中心卫生院四川巴中 636055 全身麻醉是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麻醉方式,其抑制程度和血液内麻醉药浓度密切相关,是可控的、可逆转的麻醉方式。
下面重点科普临床常见的几种全身麻醉方法:1、吸入麻醉法1.1含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气体麻醉药,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依据呼吸气体和空气接触方式、是否接入CO2吸收装置,将吸入麻醉分为紧闭式和半紧闭式、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等类别。
1.2吸入流程(1)麻醉前准备。
准确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选择最佳麻醉方式,检查麻醉机、准备好气管插管用具及吸引器等。
监测生命体征并充足准备麻醉药品及急救药品。
(2)麻醉诱导。
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等。
但不适用于体格强大者、嗜酒者等群体。
本法又分为缓慢诱导法及高浓度快速诱导法①缓慢诱导法。
具体为:左手将面罩固定于患者口鼻处,右手轻握气囊,吸入低浓度吸入性麻醉药如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等;嘱病人稍深呼吸,逐渐增加麻醉药浓度,待患者意识消失并进入麻醉状态时,再开放静脉并静注肌松药和其他辅助药物后完成气管内插管。
②高浓度快速诱导法。
先用面罩吸入纯氧,于6L/min速率下去氮3min,再吸入高浓度麻醉药如5%恩氟烷,让患者深呼吸1-2次后改为中等浓度如3%恩氟烷,直至外科麻醉期。
再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
(3)麻醉维持。
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了麻醉维持阶段,在维持阶段应满足手术要求,使患者无疼痛、无意识、肌肉松弛但器官功能正常、应激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
常用吸入麻醉药一、氧化亚氮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是气体麻醉药,俗称氧化亚氮。
1972年由Priestley制成。
分子式:N2O;分子量:44;沸点:−89℃。
为无色、带有甜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在常温压下为气态,无燃烧性。
但与可燃性麻醉药混合有助燃性,化学性质稳定。
通常在高压下使N2O变为液态贮于钢筒中以便运输,应用时经减压后在室温下再变为气态以供吸入。
N2O的化学性质稳定,与碱石灰、金属、橡胶等均不起反应。
N2O在血液中不与血红蛋白结合,仅以物理溶解状态存在于血液中。
N2O的血/气分配系数仅为0.47,在常用吸入全麻药中最小。
对N2O的临床评价如下:(一)麻醉可控性血/气分配系数0.47,在常用的吸入麻醉药中仅大于地氟烷。
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即使长时间吸入,停药后也可以在1~4分钟内完全清醒。
由于吸入浓度高,极容易被摄取入血,临床可见第二气体效应和浓度效应。
(二)麻醉强度油/气分配系数1.4,MAC为105%,麻醉效能低,但N2O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并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0% N2O产生的镇痛作用与15mg吗啡相当,但可以被纳洛酮部分对抗;动物长期接触N2O可以产生耐受性,一旦停药,其表现类似于戒断症状;N2O可以使动物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肽的浓度增高,说明其镇痛作用与内源性阿片样肽-阿片受体系统相关。
临床上常将N2O与其他麻醉药合用,以加速诱导,降低合用麻醉药的MAC,减少药物的用量,并可用于复合麻醉、神经安定麻醉。
(三)心血管的抑制作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N2O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对心肌收缩力有轻度的直接抑制作用,可增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收缩皮肤和肺血管,掩盖心肌负性肌力作用,因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明显,可用于休克和危重患者的麻醉。
N2O可以改变其他麻醉用药的心血管作用:减轻含氟麻醉药的心血管抑制作用;增加吗啡类药物的心血管抑制作用。
心律失常:N2O很少引起心律失常,继发于交感兴奋的心动过速可增加心肌耗氧。
静脉全麻药复合吸入全麻药(静-吸复合全麻)有何优点【术语与解答】所谓静-吸复合全麻是指有选择的将静脉全麻药和某种吸入全麻药先后或同时应用,以发挥两者的作用优点:①如先采用静脉全麻,患者则舒适、易于接受,且全麻起效快(全麻诱导期短) ;然后实施吸入全麻,则易于术中麻醉管理,麻醉深浅容易调控,整个麻醉术中可达到两者的优势互补,而且麻醉全程两者用药均可减少;②先实施吸入全麻,再进行静脉全麻通常用于不予配合的幼儿或儿童,由于小儿进入手术室恐惧、害怕而哭闹不止,若采取面罩给予大剂量氟类全麻药(如七氟烷、氟烷、异氟烷等)吸入,短时间内患儿可安静不动,此时有利于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实施静脉全麻诱导。
【麻醉与实践】静-吸复合全麻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大多是静脉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完成后再采取吸入全麻维持,或静脉与吸入全麻同时维持,其操作步骤如下:1. 全麻诱导期通常选择起效迅速的静脉全麻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等(也常同时加用咪达唑仑)与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为芬太尼类)以及肌肉松弛药(去极化或非去极化类均可)复合应用,以便使患者意识迅速消失,待骨骼肌完全松弛,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以便实施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2. 全麻维持期①气管插管完成后,患者此时至手术结束前均处于全麻维持阶段,此阶段主要给予挥发性全麻药持续吸入来实现,一般根据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大小等将吸入全麻药浓度调控在2%~4%之间,其次小剂量静脉麻醉药辅助;②现今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药为七氟烷、恩氟烷、异氟烷、氧化亚氮、地氟烷。
此外,在全麻维持期也经常将吸入性全麻药与静脉全麻药同时或交替给予,麻醉医师也经常根据自己的习惯应用。
总之,临床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可达到优势互补,尤其术毕患者苏醒较快。
3. 控制性降压是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致使机体动脉血压下降,并将血压调控在适宜低限水平,以便改善手术野环境,创造手术操作条件,同时又减少术中失血的一种麻醉协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