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操作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83
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三维流线型车头制作技术发布时间:2021-12-16T08:25:30.02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20期作者:沈建国孙宏宇王岩新王汉卿[导读] 时速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是我国普速客车换型的主力产品,司机室为三维流线型,许多节点尺寸在二维图纸上无法描述,本文主要从车头侧墙上边梁曲线形状的制造;沈建国孙宏宇王岩新王汉卿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62摘要:时速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是我国普速客车换型的主力产品,司机室为三维流线型,许多节点尺寸在二维图纸上无法描述,本文主要从车头侧墙上边梁曲线形状的制造;车头曲面侧墙骨架和车头侧墙组成的曲面保证;三维流线型车头合成的三维尺寸的保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司机室三维流线型动力车中图分类号: TG14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引言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高铁的建设给广大群众带领了巨大的便利。
时速160km/h的动力集中动车组成为新的增长点,160km/h的动力集中动车组是未来取代K/T普通铁路客车的产品。
该产品可提升既有线路的铁路运输能力,满足铁路运输及运营捷运化的实际需求,其优良的性能得到广大路局的欢迎。
由于电弧焊在焊接过程中热输入量过大易产生热变形,为提高160km/h的动力集中动车组钢结构车体的侧墙平度,采用电阻点焊代替弧焊的方式应用在侧墙钢结构的墙板与侧墙骨架的焊接。
一、流线型车头侧墙上边梁的制造难题研究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的车头为流线曲面形状,车头钢结构的侧墙上边梁是形成车头三维曲面的关键构建,同时还关系到玻璃钢整流罩的关键连接节点,其三维空间尺寸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由于结构强度的需求采用了高强度结构钢460E材质,既提高整体车头钢结构强度又实现车体轻量化,然而钢材的强度的提升也增加了加工的工艺难度,在生产上边梁时为获得满意的空间形状通常采用槽型预热拉弯工艺,以确保空间尺寸的准确性。
作业指导书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D3/D4修无动力编组试验
一、作业介绍
1.作业地点:
2.适用范围:适用于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拖车、控制车、餐座车等型客车无动力编组试验。
3.上道工序:无
4.下道工序:无
5.人员及工种要求:
5.1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并取得《铁路岗位培训合格证》;
5.2熔接人员须持有特种操作证。
6.作业要点:
6.1作业者必须穿戴防护手套、作业帽、作业服;
6.2登高作业时须做好安全防护,并做好登记、断电工作;
6.3各配线紧固、元件安装调试时禁止带电操作。
二、作业流程图
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
1.1 作业者防护用品穿戴整齐。
1.2 检查工具齐全,且状态良好[图1]。
1.3 设置防护信号。
图1 作业前检查工具齐全
四、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及材料(一)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工具清单
(二)材料配件明细表
五、附件附件1:与动力车编组贯通线校线表。
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一体化整备作业研究宋国义(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采用机车+车辆的固定编组模式,在运用整备作业过程中,原则上不解编,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检修质量。
因此需将机车、车辆的整备检修作业进行整合,采用一体化整备作业管理模式,目前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在一体化作业方面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通过对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运维模式、修程修制、作业分工及机车车辆整备作业流程进行分析,总结出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的一体化整备作业流程,并提出一体化整备作业主要生产及合署办公设施的设置建议。
关键词:动力集中动车组;一体化整备;作业分工;整备作业流程;合署办公中图分类号:U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0)07-0084-06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07.0841概述根据我国铁路客运发展需求,2018年底开始,原中国铁路总公司陆续在兰州、上海、北京、昆明等铁路局集团公司正式投入运营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
与传统机车牵引客车相比,该车型操作更加方便快捷,乘坐更加安全舒适,运输组织更加高效,且可充分利用既有检修资源,减少基础投入和设备维护成本[1-5]。
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的上线运营,将逐步实现我国现有普速铁路进入动车时代。
1.1动车组车型参数及编组模式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由动力车、拖车和控制车组成。
动力车依托8轴客运电力机车技术平台,拖车基于中国标准25T型客车技术平台,借鉴高速动车组成熟理念创新而研发[6-7];动力车为HX D1G、HX D3G型机车的“一般改进型”产品,拖车为25T型客车的“一般改进型”产品,控制车为25T型客车的“重大改进型”产品[8]。
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车辆尺寸参数见表1。
目前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标准编组形式为:1Mc+7T+1Tc(短编组)、1Mc+18T+1Mc(长编组)。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技术摘要: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是一种高速铁路运输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制动性能和安全性对于高速铁路的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原理、组成和控制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其制动性能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关键词: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原理;组成;控制方式;制动性能;安全性;引言: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成为了当今高速铁路运输的主力之一。
制动系统的性能对于高速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对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1系统原理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是一种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其原理是通过电气信号控制制动电磁阀的开闭,将制动踏板信号转化为压力信号,通过液压系统传递到制动器上,使动车组进行制动。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主要由制动阀组、制动踏板、制动器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2系统控制方式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即由列车司机通过控制室内的制动器操纵杆控制整列车的制动。
此外,系统还配备了自动空气制动控制系统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安全保障装置。
系统主要的控制方式是列车司机通过控制室内的制动器操纵杆来控制整列车的制动。
该操纵杆分为两个部分:制动部分和惯性部分。
制动部分主要用于控制车轮的制动和解除制动,惯性部分则用于控制制动的力度和时间[1]。
司机通过操纵杆的位置和力度来控制制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实现对整列车的制动控制。
此外,系统还配备了自动空气制动控制系统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安全保障装置。
自动空气制动控制系统是指当制动杆被拉动时,系统能够自动控制气压制动装置的开启和关闭,从而使制动系统的压力达到稳定的状态[2]。
防抱死制动系统是指在制动时,系统能够监测车轮的速度,一旦发现车轮即将抱死,则能够自动调整制动压力,以防止车轮抱死现象的发生。
• 112•本文详细介绍时速160KM 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动力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组成,对系统平台的网络设备硬件进行了阐述。
时速160KM 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动力车项目是中国中车2016年重大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也是中国铁路总公司2017年重点研究课题。
该动力车装用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用大功率D180-16型高速柴油机,主要技术指标国际领先;通过和FXD3-J 、FXD1-J 电动车组的高度简统,该动力车可以实现与电动车组动力车及拖车的互联互通互控,与既有时速160KM 动力集中电动动车组拖车组成内燃动车组在既有非电气化区段运营,提高非电气化区段运行品质和乘坐舒适性;与电动车组动力车和拖车组成内电动车组在电气化段及非电气化区段跨线运营,提高运行效率。
该车采用基于时速160KM 动力集中电动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整个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编组以太网ECN 作为主要的列车通信网络。
1 系统组成该网络控制系统TCMS (Train Control And Monitor System )整个以太网编组网络采用环形结构,各终端设备符合IEC61375-3-4标准规定的通信规范,互为冗余的两个终端设备连接到不同的交换机,两个交换机组成环网。
这种结构可以保证网络内任意节点故障或网络断开一处时,其他设备不会被影响,还可继续正常工作。
时速160KM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刘艳龙 王德民 孙文静图1 网络控制系统拓扑图图2 中央控制单元机箱列车级网络采用WTB 总线,用于两台机车之间的列车级控制指令、故障信息等数据的传送及动态编组的实现。
拖车网络控制系统采用LonWorks 总线。
TCMS 网络控制系统拓扑如图1所示。
TCMS 系统硬件主要包括2个中央控制单元CCU (Central Control Unit ),2个WTB 重联网关,与CCU 集成在一个机箱内,2个机箱硬件相同相互冗余,4个远程输入输出单元RIOM (Remote Input Output Module ),1个多功能网关,集成了LON 网关和数据记录单元ERM (Event Record Module ),其他网络设备包括2个显示单元DDU (Driver Display Unit )、2个牵引控制单元TCU (Traction Control Unit )、1个励磁控制单元EXCU (Excitation Control Unit )、2个辅助控制单元ACU (Auxiliary Control Unit )等由其他厂商提供。
铁路机车车辆驾驶人员资格测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在尽头线上调车时,距线路终端应有( )m 的安全距离。
A、20B、10C、30正确答案:B2、机车在运行中,电机轴承异音或损坏应先( )。
A、请求救援B、低速运行C、断电对电机进行检查正确答案:C3、列车施行常用制动在进入停车线停车时,应做到( ),并不应使用单阀制动停车。
A、一次停妥B、随时停车C、两次停妥正确答案:A4、用于侧向接发停车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 )号。
A、8B、12C、9正确答案:B5、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电力动车组动力车列车供电单元采用四象限整流控制技术,由预充电回路、四象限整流回路、中间直流回路、控制装置等组成,并集成在牵引变流柜中,共用牵引、辅助系统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方式为( )。
A、强迫风冷B、强迫水冷C、强迫水循环风冷正确答案:C6、应停车的客运列车错办通过,定车站责任;在区间乘降所错误通过,定( )单位责任。
A、机务B、车务、机务C、车务正确答案:A7、在坐标图形的机车周转图上用纵轴线表示( )。
A、机车运行线B、时间C、距离正确答案:C8、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电力动车组在系统无风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停放制动单元的手动缓解装置( 位于制动缸夹钳上)缓解停放制动。
手动缓解后,不能再次实施停放制动。
如果需要重新实施停放制动,必须使系统总风压力达到( )以上,方可实施停放制动。
A、600kPaB、500kPaC、450kPa正确答案:C9、截断塞门安装在车辆制动( )上。
A、主管中部B、主管两端C、支管正确答案:C10、安全电压一般是指( )及以下的电压。
A、24VB、48VC、36V正确答案:C11、手触检查部件时,手背触及部件表面的持续时间为( )S时相应的温度为70℃微热上下。
A、10B、7C、3正确答案:C12、使用万用表选用量程时,应尽可能使表针移动至满刻度的( )左右为宜。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装置设计发布时间:2023-02-01T01:37:58.950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9月18期作者:乔春吴玉明陈玉梁[导读] 将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统型技术要求作为主要依据乔春吴玉明陈玉梁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车辆段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将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统型技术要求作为主要依据,本文通过明确车辆制动参数及设计总方案,提出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开展试验验证,证实本文所提出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装置设计可满足动车组制动装置运作实际需求。
关键词: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装置;设计制动装置是动力集中动车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摩擦制动方式将进而实现动车调速、急停等功能。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时速160公里的动力集中车辆制动系统的制动装置设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闸片存在偏离、制动盘存在裂纹等。
基于此,本文通过针对实际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展开分析,现已完成制动装置方案设计,本文对此设计成果展开简要概述。
1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装置参数及总方案1.1动车制动参数本次制动装置设计研发采用的动车组由拖车7辆、控制车1辆、动车1辆组成。
将型号为25T的客车加以改进制成设计所需拖车,转向架型号选择为PW-200K型号、SW-220K型号[1]。
本次设计研发所涉及的动车制动参数详见表1。
1.2设计总方案本次设计研发对型号为25T的车辆加以改进,原本250T型车辆所用的制动盘材料为铸铁,本次研发设计将其更换为铸钢;原本闸片材料为合成材料,本次研发设计将其更换为粉末冶金,同时本次设计方案针对制动夹钳展开优化设计,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闸片存在偏离、制动盘存在裂纹等问题。
本次研发设计所应用的制动装置参数详见表2。
2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装置结构设计方案2.1制动盘本次研发设计将铸钢设为制动盘材料,制动盘接口同原本250T型车辆接口保持一致,盘体、盘毂、隔圈、连接部件等共同构成制动盘,盘体与盘毂之间利用螺栓、连接部件等加以定位并实现连接。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D2修作业指导书动力车机械4号位检查目录一、作业介绍 (4)二、作业流程图 (5)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 (6)作业前准备 (6)砂箱 (6)站台感应装置、自动过分相装置 (7)轮缘润滑装置 (7)转向架构架及附件 (8)轴箱及轴箱拉杆 (9)一、二系悬挂 (10)轮对检查 (11)驱动装置(地沟检查) (11)牵引电机悬挂及支撑座 (13)牵引电机 (13)牵引装置检查 (14)基础制动装置检查 (15)主变压器检查 (16)T型头检查 (17)作业结束 (18)四、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及材料 (19)(一)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工具清单 (19)(二)材料配件明细表 (20)一、作业介绍1.作业地点:库内。
2.适用范围:适用于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机械2号位的D2修作业。
3.上道工序:接触网断电作业4.下道工序:接触网供电作业5.人员及工种要求:5.1经培训合格并持《铁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客车检车员(地勤机械师)。
5.2熟练掌握《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运用维修管理暂行办法》(铁总机辆〔2018〕200号)相关标准。
6.作业要点:6.1 作业前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做好安全防护。
6.2无电作业前须确认接触网供断电状态,动车组放电完毕后,方可开始无电检修作业。
6.3 作业过程中严禁在有电状态下,进入动力车车底,以防高压触电。
6.4 登顶前务必确认登顶股道号与接地线股道号以及申请股道一致;登顶作业前,确认作业股道接触网已断电。
6.5 4号位同1号位负责副司机侧检查。
二、作业流程图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2.1 目视检查砂箱体无变形、开焊,安装螺栓紧固。
防缓线清晰无错位。
图1 砂箱2.2目视检查砂箱盖开、闭灵活,手把无变形、扣簧无断裂,作用良好;密封圈作用良好;砂箱内砂量充足,无异物,砂子干净,干燥无潮湿现象。
2.3砂管接头紧固,无龟裂、老化,砂管限度须符合技术要求,距离轨面25-30mm、踏面15--30mm。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客运组织暂行规定第一条㊀为做好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列车开行工作ꎬ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等有关文件ꎬ制定本规定ꎮ第二条㊀本规定适用于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旅客列车客运组织相关工作ꎮ第三条㊀停站要求ꎮ原则上停靠高站台ꎬ办理客运业务时车门不摆放安全踏板ꎬ不设置警示带ꎮ第四条㊀车门开关ꎮ按«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运营维修暂行管理办法»规定ꎬ由司机进行集控开关门操作ꎮ信息报告㊁关门流程㊁交接位置按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力分散动车组办理ꎮ遇特殊情况ꎬ需在非本次列车图定办客站的低站台上下旅客时ꎬ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提前通知司机停靠低站台(列车调度员办理接发列车时由列车调度员通知或指示车站值班员通知ꎻ车站值班员办理接发列车时由车站值班员通知)ꎬ司机通知列车长ꎬ司机不得集控开门ꎬ由列车长组织客运乘务人员手动开关车门ꎬ对所开车门实行 一人一门 防护ꎬ列车长确认全部车门关闭后报告司机ꎮ第五条㊀人员配备ꎮ客运乘务人员配备由铁路局集团公司根2据列车编组㊁运行距离㊁运行时段㊁停站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ꎮ各铁路局集团公司要根据客流情况ꎬ动态调整乘务人员配备ꎬ实行日常㊁周末及节假日差异化配备ꎮ第六条㊀服务备品ꎮ一等座车不提供免费饮品㊁小食品等服务ꎬ卧车不提供免费餐食ꎮ使用复兴号CR标识ꎮ当班客运乘务人员应每人配备站车交互系统ꎮ其他按照«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附件6«动车组列车服务质量规范»规定办理ꎮ第七条㊀餐饮保洁ꎮ列车餐饮保洁以及库内整备保洁㊁列车看管按时速200公里以上动力分散动车组办理ꎮ其他按照«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附件6«动车组列车服务质量规范»规定办理ꎮ第八条㊀其他未尽事项按时速200公里以上动力分散动车组列车办理ꎮ第九条㊀本规定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负责解释ꎮ第十条㊀本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ꎮ3。
作业指导书
160公里动车组客车行车安全
目录
一、作业介绍 (3)
二、作业流程图 (4)
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 (5)
作业前准备 (5)
清扫 (5)
检查检修 (5)
通电试验 (6)
完工整理 (6)
四、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及材料 (7)
五、附件 (9)
1.压力传感器输出电流误差范围 (9)
2.车载主机各板卡指示灯状态表 (9)
一、作业介绍
1.适用范围:适用于160公里集中动车组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检修试验。
2.上道工序:插设安全号志
3.下道工序:撤除安全号志
4.作业场地:客整所
5.人员及工种要求:
5.1. 《铁路客车段修规程》、《铁路客车电气装置检修规则》、《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拖车及控制车(不含机务、电务设备)D3、D4修规程(暂行)》相关标准。
5.2.取得《铁路岗位培训合格证》。
6.作业要点:
6.1.防止误触电,对身体造成伤害。
6.2.防止配件脱落造成人身伤害。
二、作业流程图
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
四、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及材料(一)工装设备、检测器具、工具清单
顺号名称单位数
量
规格或型号检查周期图片
五、附件
1.压力传感器输出电流误差范围
2.车载主机各板卡指示灯状态表
TC-CZ1板卡指示灯状态(KAX1车厢级安全监控装置)
TC-CZ3板卡指示灯定义。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动力车6A系统简介摘要:6A 系统是国内首个具备6 大类监测功能的机车车载安全设备,监测内容广,对保障铁路机车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提升我国机车安全防护系统整体水平。
关键词: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动力车;6A系统一、6A系统研制背景铁路机车作为铁路运输过程中的重要移动装备,其安全性对列车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此,长期以来相关单位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开发和应用了多种安全监测和检测装置,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前期的安全防护产品是在不同时期陆续进行研究、试验和安装的,存在着标准不统一、接口不一致、安装不规范、显示存储等部件重复配置、无法纳入规范化管控等问题,所以亟须综合集成和完善功能。
针对上述我国机车运用现状,在现有安全监测设备的基础上,研制出具备高效传输、统一存储、智能化人机交互界面的机车车载安全防护系统(简称6A 系统)。
6A 系统是针对机车的制动系统、防火、高压绝缘、列车供电、走行部、视频等危及安全的重要部件,采用实时检测、监视、报警并实现网络传输、统一固态存储和智能人机界面,整体研究设计而形成平台化的安全防护装置。
相应的地面专家系统将在线监测与离线地面综合评估结合起来,完成了机车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动力车的6A系统的组成及子系统来展开的。
二、6A系统的组成6A系统包括机车空气制动安全监测子系统(简称ABDR),机车防火监控子系统(简称AFDR),机车车顶设备绝缘检测子系统(简称AGDR),机车走行部故障检测子系统(简称ATDR),机车自动视频监控及记录子系统(简称AVDR),列车供电监测子系统(简称APDR)。
所有监控子系统均由中央处理平台进行管理,数据统一存储,显示和下载。
中央处理平台的处理单元,存储单元采用双机冗余设计。
外部设备通过接口卡将不同的总线类型转换为以太网接入本系统。
各系统遵照统一的6A系统通信协议与中央处理平台通信。
160动力集中动车组那点事动力集中动车组,昵称为“绿巨人”,也简称为”集动“。
在普速线路上运行时速160公里及其以下。
动车组指两端为动力车,或一端为动力车、另一端为控制车,中间为拖车,最高运营速度为160km/h,按编组型式分为长、短编,动车组两端均设有司机室。
1.动车组CR200J符号意义及说明:CR:中国铁路标志;200:100<V ≤200KM/H ;J:动力集中电动车组。
动车组列车设有列车乘务组,由司机、随车机械师、乘警(长)、客运乘务组组成。
入库检修时,实行一体化管理,由车辆、机务、电务部门检修人员,以及客运整备人员和其他作业人员按照一体化作业计划分工负责。
2.动力车和控制车司机室、设备间执行机车有关规定,拖车和控制车(不含机务设备)执行客车有关规定。
THDS(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TVDS (铁路客车故障轨旁图像检测系统)报警处置均执行客车有关规定,而不是执行动车组的规定。
3.动车组应采用固定编组方式,国铁动车组实行配属管理,动力车配属在机务段,拖车和控制车配属在车辆段。
短编动车组不得减编,长编动车组减编时不得减编设有机械师室的拖车(餐座合造车)。
4.动车组停车时,司机按机车停车位置标对标,开车时按动力分散动车组列车方式发车(司机确认行车凭证和开车时间,车门关闭后即可起动列车)。
动车组车门的开启、关闭由司机负责。
司机根据列车长的通知开门、关门。
5.标准编组型式为:短编组1Mc+7T+1Tc,长编组1Mc+18T+1Mc,其中Mc为带司机室的动力车,T为拖车,Tc为带司机室的拖车,即控制车。
6.短编动车组可重联运行,原则上应采用控制车与控制车的连挂方式,确需采用动力车与控制车的连挂方式时,应确认动车组技术条件;不允许采用动力车与动力车的连挂方式。
重联操作必须在重联端进行。
长编动车组不得重联运行。
7.动车组运行时动力车均升单弓。
过分相时,采用自动过分相模式。
动车组禁止加挂各型机车、车辆(无动力调车时的调车机车、救援机车,无动力回送时的牵引机车及回送过渡车除外),禁止编入其他列车。
动力集中式动车组标准
动力集中式动车组(Electric Multiple Unit,简称EMU)是指由多节车厢组成的铁路列车,每节车厢都有自己的电动机,但这些电动机可以被集中控制,让整个列车协调运转。
这种列车常用于城市通勤、地区旅游和短途列车服务等业务。
下面是动力集中式动车组的一些标准:
1. 最高运行速度:设计最高速度要达到160公里/小时以上。
2. 集中控制能力:每个车辆都应该能够通过中央控制单元协调运转,以确保整个列车同步运行。
3. 自动控制系统:动车组应该配备先进的自动驾驶和列车控制系统,以提高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牵引功率:单车功率通常为3-4兆瓦,以满足高速运行的需求。
5. 车厢数量:由于需要满足类似地铁的大客流需求,动力集中式动车组的车辆数量通常在6-16辆之间。
6. 设备和技术标准:应该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车站进出、安全性、噪音和振动控制等标准。
作业指导书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D3/D4修落成作业(车电)一、作业介绍1. 作业地点:检修库2.适用范围:适用于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拖车及控制车架车前的车下电气装置检修作业。
3.上道工序:无。
4.下道工序:无5.人员及工种要求:5.1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并取得《铁路岗位培训合格证》;5.2熟练掌握《铁路客车段修规程》、《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拖车及控制车(不含机务、电务设备)D3、D4修规程(暂行)》、《铁路客车电气装置检修规则》(铁总运【2015】29号)、《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铁路客车空气制动装置检修规则>的通知》(铁总运〔2014〕215号)相关标准。
6.作业要点:6.1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着装,严格遵守停送电挂牌制度,开工前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检查各种设备、工具状态良好。
6.2严禁在架落车时进行检修作业;严禁带电作业。
接地线原车为电阻线必须使用电阻线,不得更换成扁铜接地线。
6.3分线盒里接线端子线号线标须准确、清晰,配线无老化、破损、断线现象;若配线有松动或热损、老化现象时须更换;轴温传感器防尘护套、线管无破损、脱落现象,管卡安装牢固、无松动。
二、作业流程图三、作业程序、标准及示范2.1检查接地线(扁铜线、电阻线)无破损、老化、接线端子松脱现象。
车体接地编织铜线破损时更换,保护电阻线瓷环破损数量超过三分之一时更新,保护电阻线任意一端断股三根及三根以上时整根更新;用微电阻测量仪检测保护电阻的冷态直流电阻为(75±25)m Ω,如测量值不符合冷态直流电阻值,则必须更换新品合格的电阻线。
2.2检查接地线安装柱及连接铜片表面无锈垢、变形、氧化、裂损,如有故障必须更换。
2.3安装接地线,检查平垫、弹垫齐全,螺母或螺栓安装紧固。
连接接地体和连接电缆、保护电阻线和连接电缆,校验螺栓紧固需达到附表1中相对应的螺栓扭矩规定要求,并涂画防松标志。
2.3.1带轴端接地装置的车辆,连接车体与转向架、转向架与接地体的接地线为扁铜线,连接转向架与轴箱盖的接地线为电阻线(单个转向架接地线装5根:其中电阻线3根、扁铜线2根)详见[图1] 。
第2章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操作说明版本:1.0文件名称 动力车操作说明 共 83 页 第 1 页 日期 2017-05修改记录版本号 更改日期 更改的主要原因 更改的章节与内容1.0 2017-05 初始创建 全部文件名称 动力车操作说明 共 83 页 第 2 页 日期 2017-05文件名称 动力车操作说明共 83 页 第 3 页日期 2017-05 目 录1概述 ............................................................................................................................................ 5 1.1 安全相关术语的定义 ......................................................................................................... 5 1.2 有资质的人员 ..................................................................................................................... 5 1.3 重要提示 ............................................................................................................................. 5 1.4 安全原理 ............................................................................................................................. 8 1.4.1 联锁系统...................................................................................................................... 8 1.4.2 紧急制动回路.............................................................................................................. 9 1.4.3 惩罚制动回路............................................................................................................ 10 2 启动和停止操作的位置方案 .................................................................................................. 12 3 启动操作 .................................................................................................................................. 14 3.1 动力车外部的检查 ........................................................................................................... 14 3.2 机械间的准备 ................................................................................................................... 15 3.3 在司机室内的准备 ........................................................................................................... 20 3.4 日常检查 ........................................................................................................................... 27 3.4.1 DK-2制动试验 ............................................................................................................. 27 3.4.2 CAB 制动试验 .............................................................................................................. 34 3.4.3 列供供电检查............................................................................................................ 41 3.4.4 撒砂试验.................................................................................................................... 42 3.4.5 泄漏试验.................................................................................................................... 43 3.4.6 监控系统试验............................................................................................................ 44 3.4.7 回到运用模式............................................................................................................ 44 3.5 修理工作之后的检查 ....................................................................................................... 44 3.5.1 用紧急制动排风阀试验紧急制动............................................................................ 44 3.5.2 使用紧急制动按钮试验紧急制动............................................................................ 45 3.5.3 端部照明.................................................................................................................... 47 3.5.4 车外照明.................................................................................................................... 48 3.6 内部照明 ........................................................................................................................... 48 3.6.1 司机室灯.................................................................................................................... 48 3.6.2 机械间灯.................................................................................................................... 49 3.7 信号设备 ........................................................................................................................... 49 3.7.1 风笛............................................................................................................................ 49 3.8 空调 ................................................................................................................................... 51 4 启动和牵引操作 ...................................................................................................................... 52 4.1 司机控制器 ....................................................................................................................... 52 4.1.1 方向开关.................................................................................................................... 52 4.1.2 牵引/制动手柄 .......................................................................................................... 52 4.1.3 牵引模式.................................................................................................................... 52 4.2 牵引操作 ........................................................................................................................... 53 4.2.1 要求............................................................................................................................ 53 4.2.2 过程. (5)3文件名称 动力车操作说明共 83 页 第 4 页日期 2017-05 4.2.3 防滑和防空转控制.................................................................................................... 54 4.3 制动操作 ........................................................................................................................... 54 4.3.1 动力制动.................................................................................................................... 54 4.3.2 自动制动.................................................................................................................... 55 4.3.3 单独制动.................................................................................................................... 55 4.3.4 单独制动控制器手柄从后往前的级位依次为运转位、制动区和全制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