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33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
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
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构想的理想社会制度的比较分析[摘要]: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十九世纪初叶发展到最高阶段,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深刻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同时,也分别提出了自认为是理想的社会制度。
他们构建理想社会制度的学说中涉及到了一些共同的方面,本文即是对这些共同方面进行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劳动公社比较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十六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到十九世纪初期发展到了它的最高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是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这两个事件,使英、法两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却给无产阶级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熟练工人不断地被女工和童工取代,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低,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居住条件越来越差,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严重,劳动群众越来越贫困。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开始暴露,这种状况也引起了工人的反抗和斗争。
劳动群众的苦难和斗争引起了知识界中一些先进分子的同情,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劳动群众贫困的原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弊病,幻想和设计消除这些弊病和建设新的理想社会的方案。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成为无产阶级的“征兆、表现和先声”,他们愤怒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极端对立和其他种种罪恶,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极不合理、充满危机的制度,并各自发明了一套自以为是最完善、最理想的新社会制度。
这就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和欧文的“劳动公社”制度。
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到“理想社会制度”的必然性的观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到“理想社会制度”是合理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圣西门、傅里叶与欧文思想的政治伦理旨趣一、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情境,都直接面对并接受了大工业资本主义的生存机制已然成型的事实,摒弃了先驱们对农业社会小国寡民的心驰神往,从而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病时,依然把乌托邦政治建筑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现实基础上。
萨尔沃指认:“从那时起,政治生活的中心已不再是田产广大的农村,而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城市。
资本与劳动,利润与劳动力,机器与工业制成品,已成为社会新现实的体现。
为了避免冲突与骚乱,必须从这一新的现实出发。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全面推进的产物。
大工业革命为欧洲人带来了全新的生存体验。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化生产既创造了欧洲工厂的效率,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有产者阶层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也重新组织了社会交往方式,重构了整个欧洲人的生存模式。
但当私人劳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劳动之际,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却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和群众利益处于对立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而在个体生活愈来愈被组织到社会的、他人的生活建构中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面对着底层社会的贫困、堕落和被奴役,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强烈感受到了现代社会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经济对立和政治对抗,意识到无产者解放的正义性所在。
但他们也从大工业组织制度中想象到了劳动联合、消费联合以至整个社会阶级间的大联合对于未来制度安排的重要意义,尽管这种合作制度并非意味着以消灭私有制为根本内容,而只是平等、正义、普遍福利的需要。
18、19世纪充满激进、反动、虚伪和捉摸不定的政治情境构造出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政治哲学的成长空间。
文明社会信誓旦旦地要为全体公民们提供自由与平等之正义保障,并以此裹挟劳苦大众同富有公民们一道为推翻旧制度而斗争。
然而,革命之后的政治既没有带来普遍福利,给劳苦大众以平等的财产权,使他们摆脱贫困和受压迫;也没有兑现普遍政治自由、权利平等的理性之诺。
政治学概论总复习一、单选:1、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亚里斯多德撰写的名著是《政治学》;2、传统政治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性是完善的或者是可以趋于完善的;3、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则认为人性将永远是不完善、有弱点的;4、由孔丘所创立,孟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5、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6、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和政治改良7、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统治国家8、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名词、简答)9、两党制最初产生于英国10、比例代表制是多党制形成的主要制度条件11、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12、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行为主体1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14、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重要)15、两党制: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二、多选:1、用首先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持这种政治思想的思想家有:(1)中国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2)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3)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2、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的活动的思想家有:(1)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家,代表人物韩非子(2)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3)德意志帝国俾斯麦(4)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5)德为马克斯·韦伯3、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2)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3)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4、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也叫做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据《简明哲学百科辞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能实现的改革。
”所以根据这一概念,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譬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甚至付出的实际的行动譬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
上述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致富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就是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影响原因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主编的《科学共产主义辞典》:“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实行全社会规模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特征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先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逐渐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也在做同样的努力,逐步的探索新的出路。
而正是这些艰辛的过程才会有历史的逐步进步,使后人踏在先人的脚印上前进。
一,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19世纪初的300年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为代表。
一般认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
在书中,莫尔所描绘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
空想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等。
它主张通过实现共同生活和合作来建立一个富裕、平等、和谐的社会,摒弃私人财产积累以及政治上的阶级斗争。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在现实中实践,但其思想对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首先,空想社会主义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创造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的积极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一些理念和思想,比如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大众教育的关注、对社会谐和的追求等,都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例如,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进一步指导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其次,空想社会主义呼吁推翻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的旧制度,并提出了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付诸实践,但其思想和理念对于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在推动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制度的建立中受到了空想社会主义想法的影响。
同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参考和思考的方向。
例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如何构建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国际社会有着迫切的需求。
空想社会主义提倡合作、共建、共享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尽管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在现实中实践,但其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主义并多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政治思想史测试题及答案(二)一.简答题1.古希腊城邦的本质是什么?其意义和价值何在?答:在本质上说,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意义和价值: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发达的公共生活。
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一切都激发了人民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
城邦政治的多元化是希腊政治思想家的视野非常开阔,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政体、民主、自由、正义、宪法、法制、公民等,都是在城邦的背景下提出并作出解释。
2.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基本内容: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事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他阐述国家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至上的,绝对的伦理标准,用宗教方式奠定道德对政治活动的意义,但是具有国家的不完善性与功能的局限性特点:将其分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他用基督教伦理来解释国家3.阿奎那神学政治观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在其国家理论中有何具体表现?答:基本特征: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具体表现: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关于教会和国家的关系,阿奎那承认国家的合理存在,并在这一基础上论证教权高于俗权。
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理性对于社会生活的要求,教会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因此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
进一步来说,既然世俗统治者服从教会统治者是上帝的安排,因此,凡是不服从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君主就是“暴君”,限制和废黜“暴君”的权力是正义的。
在坚持教权高于俗权的前提下,阿奎那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何必要性。
同时,论证教会法高于国家法,维护教会的司法特权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从法的方面论证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4.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答:目的: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答案:消灭私有制观点:首要的是变革社会制度,着眼于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及生产的管理职能思维方式是整体主义、完美主义的人性论是支撑,可以根据环境和永恒的人性对国家制度进行改良和改造。
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1. 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思想是指一种追求完美无缺、理想化的社会制度的思想。
这种思想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持有,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普遍的、永恒的真理或原则,通过努力可以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消除一切不平等和矛盾。
这种思想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理论,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美好的愿景和追求。
2. 财产公有制:财产公有制是指将土地、生产资料等财富集中到公共机构中,实现财产公有化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提倡,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因此主张将所有的财产变为公有,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
在这种制度下,个人不再拥有自己的财产,而是由公共机构来管理和分配资源。
3.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主张,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
共同富裕。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来计划和管理。
4.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指一种保障人民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强调,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民主政治才能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享有选举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等权利,政府的行为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总体概括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没有到达也不可能到达的高度。
在政治上,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否定阶级斗争,不问政治的倾向,幻想通过说教、示范、呼吁等手段来实现社会的改造。
他们虽然同情无产阶级,但是他们又不相信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也看不到无产阶级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因此这时的社会主义仍然是无主体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其先决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先决条件之一。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绝对不是一种什么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出来的狭隘顽固的学说。
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所提出的种种问题。
”那么这些人类的先进思想是谁提出来的呢?回答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种种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又是他们所回答了的。
马克思正式基于这些问题之上给出了十分完备而又严谨的答案。
他不同于任何一种迷信、任何反动、任何辩护资产阶级压迫的思想相协调的完整的世界观。
所以他是科学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之处又无不与这些早期空想主义者的思想有关。
因此,要了解科学共产主义,是有必要探讨一下空想社会主义的。
下面,我将简单的通过介绍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让大家对空想社会主义有个感性认识。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1.圣西门圣西门出生贵族,是历史上著名的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后代子孙)。
他从小就珍视这个世系,并认为作为贵族的后代,应该更多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所以他刻苦自励。
每天早上五点他的仆人都会叫他起床,然后对他说:“记得吗,爵爷,许多伟大的工作等待着你。
”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时,他放弃了爵位,站在了反特权等级一边,这使他失去了全部的财产。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二、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以及为其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的出谋划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
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他认为,这体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这样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
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3、双城论: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最高权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观点,这是他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4、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向往理想社会的社会主义学说。
它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企图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新社会。
亦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展开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
在有关著作中,有时依其是否主张生产资料公有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区别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有时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泛指盛行于16~19世纪中叶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空想社会主义”又音译为“乌托邦社会主义”。
“乌托邦”一词源于希腊文,乌即没有,托邦即地方,含义为不存在的地方。
即空想。
1516年,英国莫尔创作的一部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文学作品,就是以“乌托邦”命名的,描绘了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海外狐岛上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1839年,法国经济学家日洛姆·布朗基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将“乌托邦”一词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用来泛指空想社会主义学派。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文学作品,著名的还有与莫尔同时代的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等。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此文学作品还不是社会主义学说,他们对新社会图景描绘有极端的原始性。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这时人民群众对政治平等、社会平等特别是财产平等的要求。
从17世纪英国革命时代温斯坦莱的《自由法》至18世纪法国莱的《自由法》至18世纪法国摩莱里的《自然法典》和马布里的《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等,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和论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
19世纪初,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摆脱了平均主义、禁欲主义,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暂时性,看到了新的社会生产力是改造社会制度的依据,就未来社会必须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见解。
这些极其重要的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