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 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21.1.1:平均数教学设计
1. 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1讲,涉及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该课程主要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
2. 学习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平均数计算实际问题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部分:引入
1.向学生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平均数
的情况,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2.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示例练习
1.通过示例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组织相关数据,计算平均数,并与其他小
组进行比较。
第三部分:综合应用
1.参考教材上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激
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课题:人教版(八下)20.1.1平均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意义;能进行各种形式的平均数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获取知识的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获取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课型与教法:新授课、合作探究、类比归纳。
四、教学准备:ppt白板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ppt展示中国男篮精彩比赛视频和图片。
引出问题:篮球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有异于常人的身高,中国篮球运动员的身高水平怎么样呢?问题1:据了解中国男篮某次参赛阵容中有10名队员的身高(cm)分别是:218、218、208、208、202、202、202、202、190、190。
我们应该用统计中的哪一种量来反映中国男篮的身高水平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引出课题。
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一般地,对于n 个数n x x x ,,,21 ,我们把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请同学们求出问题1中,中国男篮10名队员的身高的平均数。
(二)讲解新课:问题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86 78 75 乙73808582(1)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招聘负责人,你会聘用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你觉得应该聘用谁?为什么?仅仅用算术平均数能确定聘用人选吗?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这样操作的:把听、说、读、写四项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决定最终聘用人选。
小结问题2中的计算方法,类比归纳新知: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算术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能够应用算术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 教辅资料:与算术平均数相关的练题、实际问题等;3.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安排步骤一:导入与导入1. 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介绍算术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2. 复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求和与除法的计算方法。
步骤二:引入算术平均数的概念1. 定义算术平均数,解释其含义;2. 通过示例计算,让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介绍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2. 给出一些简单的练题,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步骤四:算术平均数的应用1.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成绩、平均消费等;2. 让学生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步骤五:拓展与巩固1. 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2. 分享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题的完成情况和答题准确率,评价学生对算术平均数的理解与应用能力;2.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帮助其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运用算术平均数的思想方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 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算术平均数》教学设计的大致内容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
通过此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它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数据、统计表、统计图等。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65cm、170cm……200cm,请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明确,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操练。
此外,学生对于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实践性教学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3.实际问题: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小明的数学、语文、英语三科成绩分别为90分、80分、85分,那么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知识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求解一些给定的数据。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数据集中的趋势。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但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平均数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平均数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记忆不牢,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平均数。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实例和练习题。
3.投影仪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等,请计算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强调平均数的性质,例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受到极端值的影响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练习。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问题1:校联欢会要从七、八年级各招幕一名主持人,现有八年级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普通话、形象的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形象普通话
甲8580
乙9075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水平更重要一些,选择乙;有的认为形象分更重要的,选择甲;甚至有的认为无法做出选择。
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过程也是同学们思考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继续提问:如果校组委会想找一名普通话能力较强的主持人,那普通话、
形象成绩按6: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
该录取谁?
学生计算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有“法”可循,即:用各个数据与他们的权的乘积的和除以各项权的和。
一般地,若n 个数x 1, x 2, …, 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强调权的意义:数据的重要程度,权衡轻重和分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公式,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 。
(二)指导应用,强化新知
例1: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选手演讲内容(50%)
演讲能力(40%)
演讲效果(10%)
A 859595B
95
85
95
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112212n n n
x w x w x w w w w ++⋅⋅⋅+++⋅⋅⋅+
追问:如果三项内容按1:1:1的计算,结果又会如何呢?旨在让学生们思考讨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得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权相等时的特例。
这样的设计对本节课是一个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加深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并发展了学生类比和化归思想。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们思考讨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得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权相等时的特例。
这样的设计对本节课是一个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加深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并发展了学生类比和化归思想。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1.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如下表,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同学同学1同学2同学3平均分
得分6080100
练习2、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小关80757188
小兵76806890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对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运用不当,对数据的权理解错误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并给与纠正,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四)回顾与反思
1、一个“权”的意义: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
2、两种平均数的求法: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3、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两种表现形式:(1)百分比,(2)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或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日常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熟知问题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多给与学生鼓励、表扬及肯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21至122页习题20.1第1、5题.
补充: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甲乙丙
创新756668
综合知识857250
语言456690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使教与学产生共呜,和诣发
展。
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